济南市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03935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市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济南市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济南市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济南市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济南市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济南市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济南市部分学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地 理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第I卷和第卷两部分。第I卷6页为选择题,60分;第卷2页为非选择题,4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第I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第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第I卷选出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第I卷(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右图为某区域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P区域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半球

2、 非洲 B东半球 非洲 C西半球 欧洲 D东半球 欧洲2关于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黄沙漫漫,驼铃叮当 B森林茂密,野象成群 C草木荣枯,动物迁徙 D海浪沙滩,橄榄树密布下图所示是以(38N,O)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读图回答34题。3济南(36N,117E)位于“陆半球”极点的 A. 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南方向4图中甲乙两地的最短距离约为 A. 9990千米 B13320干米 C17300千米 D26640千米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56题。5关于图中区域地形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地势东高西低 B地势北高南低 C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 D地形

3、以平原为主6图中山脉的大致走向是 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 C东北 西南走向 D.西北 东南走向济南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对当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持续观测与记录(见下图)。读图,完成78题。7图示M和N分别对应的日期为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A.和 B和 C和 D和8由图示a点到b点 A. 该地昼变长,夜变短 B该地正午日影逐渐缩短 C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D可能为国庆节到清明节 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A、B两地均处在30。N,该日某海洋考察船由A向B航行。读图回答910题。9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A. (150W 0) B.(150E 0) C(30W 0) D(180 0)10

4、.该日航行日志记录不可信的是( ) A.太阳从正东方海面升起 B正午桅杆的影子在正北方 C日出到日落大于12小时 D日出到日落小于12小时 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据此完成11-12题。1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A. 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1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 B C D下面是水浒传“宋公明雪天擒索超”一回中对天气状况的描写。阅读后回答1314题。“是日,日无晶光,朔风乱吼”;“其时正是仲冬天气,连日大风,天地变色,马蹄冰合,

5、铁甲如冰”;“次日彤云压阵,天惨地裂”;“当晚云势越重,风色越紧。吴用出帐看时,却早成团打滚,降下一天大雪”;“那雪降了一夜,平明看时,约已没过马膝”。13.上述描写反映的天气系统是14.根据描写,推测此天气系统过境后 A.气压降低 B气温升高 C天气转晴 D.风力变大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2013年1月4日14时和5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读图完成1516题。15.4日14时5日8时,地 A.气压升高 B气压降低 C阴转多云 D大风骤起16.4日14时5日8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明显的是 A. B C D.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状况。读图回答17-18题

6、。17.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A3月12日 晴朗 B5月5日 晴朗 C9月23日 多云 D5月20日 多云18.该地可能位于 A.塔里木盆地 B四川盆地 C东北平原 D珠江三角洲读下图,回答1921题。19.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而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O以下,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洋流20.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图中甲、乙两条不同的路线。甲线用时37天,乙线用时22天,下列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A. 甲路线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逆流速度慢 B甲路线受极地东风带影响,逆风速度慢 C乙路线受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影响,顺流速度快 D乙路线受东南信风带影响,

7、顺风速度快21.下图中与都柏林气候类型相同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下图为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22-24题。22若甲、乙、丙分别表示大气、陆地和海洋,d与f相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d传输的热量多水分少 Bd传输的热量多水分多 Cf传输的热量少水分多 Df传输的热量多水分多23若甲、乙、丙分别表示河流水、地下水和湖泊水,该河流位于我国长江流域,箭头e代表的补给主要发生在 A.12月 B34月 C67月 D. 1112月24.若甲、乙、丙分别表示气候、水文和地貌,下列箭头中表示外力作用的是 A.a Bb Cc D.d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读图,回答2

8、526题。25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26.下列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局部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读天山博格达峰北坡垂直自然带图,回答2728题。27.图中甲自然带的类型为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针阔混交林带28.博格达峰北坡自然带丰富完整,是体现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典范,其形成因素最不可能的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海拔高度图甲为某沿海地区,图乙是沿图甲中的M地所作的河谷剖面图(剖面形成与地转偏向力有关),图丙为图甲中湖泊水位的最大与最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29-30题。29.图中

9、河流的流向和M处的地质构造为 A.由北向南 背斜 B由南向北 背斜 C由北向南 向斜 D由南向北 向斜30.当湖泊蓄水接近图丙中b时,一油轮由波斯湾驶向马六甲海峡途中 A.顺水逆风 B逆风顺水 C顺风顺水 D.逆风逆水第卷(共40分)注意事项: 第卷4道题。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必须用黑色或蓝黑色钢笔、圆珠笔答在答题纸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二、综合题 31.(13分)济南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大气的运动”进行了探究学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活动1:活动小组查阅资料得知,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l)根

10、据材料,在下图中用箭头画出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2分) (2)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3分)探究活动2:活动小组在海陆风的基础上,将时空尺度和范围放大,研究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不同季节的大气运动,如下图所示。 (3)图示表示的是_(季节),M表示_(气压中心),其切断的气压带为 _,N表示_(气压中心)。(4分) (4)根据图中风向,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其对我国东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4分)29(11分)读我国2013年10月29日14时-30日14时降水量预报图,回答下列问题。 (l)归纳该时段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2分) (2)描述西宁与兰州降水

11、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原因。(3分) (3)描述太原以东霜冻线的走向并指出其主要影响因素。(4分) (4)“今夜霜露重,明早太阳红”,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阐释这一农谚。(2分)33(8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l)说明图中甲处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2分)(2)图中地质构造,乙为_,丙为_ 。(2分)(3)简要分析丁处地形的形成过程。(4分)34.(8分)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相同的自然带,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l)图中阴影部分植物具有根系发达、树皮厚、树叶叶面有油质包裹等突出特征,简要解释植被特征形成的原因。(4分)(2)比较、归纳是学习地理的常用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4分)

12、高三部分学校调研考试(11月)地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A 3.D 4.B 5.C 6.B 7.D 8.D 9.B 10.D 11.C 12.C 13.D 14.C 15.B 16.B 17.D 18.C 19.D 20.C 21.B 22.D 23.C 24.A 25.C 26.B 27.C 28.B 29.B 30.D二、综合题31. (13)(1)绘制箭头方向,白天为顺时针,夜晚为逆时针。(2分)(2)白天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3分)(3)

13、北半球夏季(或南半球冬季) 亚洲低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4分)(4)夏季风从海洋带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地区高温多雨;植被茂密,生长旺盛;河流、湖泊水量变大;流水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增强;土壤含水量增大。(4分 本小题答出三个方面即得满分)32. (11)(1)降水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和华中中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台湾岛和海南岛也有小范围分布。(2分)(2)西宁降水为降雪(或雨夹雪),兰州降水为降雨;西宁海拔高于兰州,在霜冻线以北。(3分)(3)太原到北京霜冻线走向为东北西南方向,受地形(太行山)影响。北京以东大致呈东西走向,受纬度

14、影响。(4分)(4)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地面散失的热量多,近地面大气温度低,造成霜露重。(2分)33. (8分)(1)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成因: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2分)(2)背斜 断层 (2分)(3)沉积物在丁处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发生弯曲形成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而两翼岩石被侵蚀掉后,反而形成图示山岭。(4分)34、(8分)(1)根系发达是为了获取更多水分, 树皮厚、树叶叶面有油质包裹为了减弱植物蒸腾作用,减少水分蒸发,存留水分在植物体内,以适应当地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4分)(2) (4分) 项目 区域 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1分)相同点(1分)不同点(1分)甲(从M到N)(1分)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向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过渡(或由低纬向高纬过渡)热量由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向热带荒漠带过渡(或由高纬向低纬过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