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03939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商丘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商丘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商丘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商丘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商丘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商丘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商丘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商丘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4“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继承权力和财产 B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 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组织 D“天下为公”的局面形成25“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 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

2、学理论 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26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召开期间,其常务委员会都会向公民大会提出陶片放逐提案。如果大会表决通过该提案,则于翌年2月或3月间实施放逐投票,得票最多的人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10年(或5年),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须在10天内离开城邦。材料说明古代雅典 A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 B维护了雅典人的民主权利 C民主制度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D民主制度科学完善27“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该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A强调人的价值

3、,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B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特征 C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28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宪章运动明确提出:“年满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上述政治主张A体现了直接民主的政治诉求 B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C还没有脱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D要求打破工业资产阶级垄断政权的局面 29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的局面,这主要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中国社会

4、的近代化趋势逐步加强 C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D知识分子的思想逐渐激进30从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先后同各国签订关税条约,提高火柴、瓷器、糖、水泥、肥皂等商品的进口税,到1933年,对棉产品、纸张的进口税率甚至高达货价的80%。此举促使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推动了民族工业更快的发展使官僚资本得以垄断国家经济 有助于抵制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外货倾销 A B C D31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这样整个社会私人资本的低投资率也就不难解释了。事实上,到1938年就出现了一次经济缓慢恢复中的回冷,史称“罗斯福萧条”。可见“罗斯福萧条”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高税收影响社会资

5、本流通 B高投资影响了民众购买力 C自由企业制度受到了限制 D市场自由调节能力增强32有学者认为:“东德剧变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失调)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造成剧变。东德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因素,国内因素不过是一个次要因素。”该学者的观点A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东德剧变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C否定了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D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33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相似之处是A建允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

6、体制C允许外资参与本国经济活动 D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34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表示,如果中国向美国表达需要粮食的愿望,美国愿意认真考虑。实际上中国政府并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提供粮食,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中国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粮食自给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D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35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GDP增长率在1961年、1979年和1993年变化较显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三年GDP增长率变化显著的共同因素是 A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B国

7、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C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有位观察力敏锐,名叫托马斯梅多斯的西方人评论道:“在所有已达到某种程度的文明的民族当中,中国人是最缺乏革命性,却又最富有反叛性的。”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

8、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后世界材料二 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里说的纵向发

9、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它们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成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把历史的这两个

10、方面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造成当时中国所谓“静止的、落后的”社会因素。你怎样看待这种“静止、落后”中的“幸”与“不幸”?(12分)(2)参照明清时期和西方工业革命后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纵向和横向发展”是怎样统一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的。你能从中得出哪些启示?(13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图表、图片、数据等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信息。时间人口数战国末年估计2000万人西汉元始二年(西汉末)5959万人三国(魏、蜀、吴)共767万人晋太康元年(280年)1616万人隋

11、开皇年间(隋初)约4450万人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4844万人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万人唐代宗广德2年(764年)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人宋、金、西夏、大理及其它少数民族(13世纪初)合计已超过12亿人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5883万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6054万人清顺治八年(1651年)1063万人乾隆六年(1741年)14341万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8万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40100万人仔细阅读和观察表中不同时期人口变化的数据,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

12、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下表为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有关农村社会改革的材料国家 改革措施俄国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农、工、商和僧侣、神官改称“平民”,实行 “四民平等”。根据表中材料,指出两国农村社会改革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影响。(15分)4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永徽六年(655)十月,高宗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

13、皇后正式易人。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她(武则天)向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1)劝农桑、薄赋徭;(2)给复三辅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费力役;(6)广言路;(7)杜馋口;(8)王公以降皆习老子;(9)父在为母服齐哀三年;(10)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高宗曾下诏实行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长孙无忌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世家大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 白寿彝中国通史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

14、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所表“十二事”的内容及作用。(9分)(2)你如何认识材料二中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作出的不同评价?(6分)商丘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参考答案题号242526272829303132333435答案BDABCBCAADDC40(25分)(1)社会因素:小农经济模式及重农抑商政策;君主专制的强化;八股取士及思想禁锢(科举制度僵化及心学的统治)。(6分)怎样看待:从中国自身历史发展来看,明清时期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农耕文明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从世界

15、向资本主义转型的发展大趋势看,明清统治者厉行专制、固守农耕经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造成了中国的落后。(6分)(2)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使传统社会未发生根本变化,同时也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展开;闭关政策、与世隔绝又导致中国背离世界近代化潮流,进一步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的正常转型。(5分)工业革命使西方工业文明和近代社会的迅速到来,同时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联系的加强,又反过来巩固和扩大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要结合材料内容说明观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分)启示: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加强联系,互相学习,共同促进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善于向外国学

16、习,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能促使本民族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3分)(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 41(12分) 信息一:战国至西汉、晋至隋朝人口急剧增长,汉末至三国、唐朝安史之乱后、明清之际等时期人口急剧下降。说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信息二: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等总人口增长较快。说明: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信息三: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夕,人口持续增长。说明:清初经济政策的调整促使小农经济、农耕文明仍持续发展。(6分)(提取出其它信息并能合理说明,亦可得分)44(1

17、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相同点:都使农民获得人身自由;(3分)都使土地所有权有所变革。(3分) 影响:促使部分地主改变经营方式,采用新式农具,使用机器;(3分)促使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确立;(3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制度的变革。(3分)4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内容:重视农业生产;强调德治孝道;提倡节俭;主张纳谏和规范用人制度。(答出一点即可)(3分)作用:为以后取得政权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唐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6分) (2)由于武则天的举措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打击了反对派和门阀势力,所以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此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3分)司马光主要评价了武则天的用人措施,既指出她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