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及答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05263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及答案.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 三 语 文 考 试 试 卷2014-10-10(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1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涣散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宽宥(yu) 汗流浃(ji)背 B脉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翘(qio)首 饮鸩(ji)止渴C殉职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揩(ki)油 断壁残垣(yun)D就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摇曳(y) 乳臭(chu)未干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关领导日前表示,北京要让各功能区更加名副其实,比如中关村就不再新增普通商业项目,而要凸显其以科技为中心的定位。B身处当今世界,在快

2、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基础上,适当加强武装力量,应是捍卫自身利益的不二法门。C面对强震表现出的从容不迫和有条不紊,并非一个民族与生俱来的素质,而是其在不断经受天灾的历程中代代积累而成的品质。D加强青少年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如果父母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味地包办代替甚至无所不至,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B实施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主要目的是规范高校办学行为,遏止招生中介伪造学历证书的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C近年来,我国加大了

3、新型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科学院所,为新型战略性产业提供技术保障。D最近,北京的社区店除了食品、药店和日杂零售外,又出现了一些家居品牌社区店,开始为居民提供各类家居用品。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小镇旁那条奔流的小溪来自大山的更深处,无数的山泉汇聚成高山湖泊,那一_清波明镜一样,映着蓝天白云苍山翠树,那儿叫龙池,传说有一条龙曾居住在那里。那条小溪就是从那儿起步,九曲回环穿越大山深处。小溪的水清澈湍急,_大山的心事唱着歌儿来到小镇的身旁,_唱着歌儿穿越小镇_地奔向远方。A汪 带着 还 不急不慢B条 承载 只 不辞辛劳C道 装着 就 不畏艰辛D泓

4、载着 又 不知疲倦5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_。_,_,_,_。_,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很远。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A C B D6下列句子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奉上拙著一本,鄙

5、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B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C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提出了不少改进食堂服务质量的意见,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D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收录在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离骚是他的代表作。B纪传体史书战国策文辞优美,语言生动,描写了邹忌、冯谖等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C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

6、品,这部小说全面地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D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卡夫卡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品变形记,讲的是人变成甲虫的荒诞而又深刻的故事。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疆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是谓之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何谓瓦解?曰: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

7、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此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有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吴、楚、齐、赵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贤主之所留意而深察也。近者关东五谷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于

8、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诚以天下为务,则汤、武之名不难侔,而成、康之俗可复兴也。此二体者立,然后处尊安之实,扬名广誉于当世,亲天下而服四夷,余恩遗德为数世隆,南面负扆摄袂而揖王公,此天子之所服也。(取材于徐乐言世务书,有删改)【注释】吴、楚、齐、赵之兵:指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国之乱。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时天下安定,百姓富足。负扆(y):背对屏风。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 资:参考、借鉴B威足以严其境内 严:使畏服C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 要:要旨、要领D推数循理而观之 数:规

9、律9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财足以劝其士民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B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 扬名广誉于当世C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 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D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 10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秦末民困、下怨、俗乱,统治者却无所作为,土崩之势已成,陈涉得以“起穷巷”。B若国君能泽被百姓,百姓能安土乐俗,就算外有强国劲兵之患,也不足以危害国家。C作者指出,关东地区天灾频繁、战祸不断、五谷歉收,是形成土崩之势的根本原因。D统治者要预知危机,防患未然,把治国当作根本职责,才能使百姓安定、天下太平。三、本

10、大题共4小题(34分)11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以天下为务”的具体所指,并联系实际或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不少于200字)(12分)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赵简子曰:“厥也爱我铎也不爱我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铎之谏我也喜质我于人中必使我丑尹铎对曰:“厥也爱君之丑也,而不爱君之过也;铎也爱君之过也,而不爱君之丑也。臣尝闻相人于师敦颜而土色者忍丑不质君于人中恐君之不变也。” 13、在横线处填写出诗文原句。(8分)李密在陈情表一文中称“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 ”,想借此消除晋武帝对自己“不事二君”的猜疑。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中都有对英雄人物

11、的精彩描绘: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曹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通过“此地有崇山峻岭, , ,映带左右”等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悟”“知”“觉”等词,表达了自己对今昔生活的思考:“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互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情此景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_ ,_ 。”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 ”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14个字“ , , , !”简明扼要

12、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鲜明的对比。韩愈在师说中批评士大夫之族在拜师求学上的浅见,“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吾未见其明也”。14、读下面的诗,完成题。 红梅 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

13、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15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

14、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四、本大题共3道小题。(共9分)茶马古道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

15、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

16、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

17、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抵估。16.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是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1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

18、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1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溯水而上夜读诗经风,雅,颂。这几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伴着古老而宏大的优美钟声。那些在孟春之月,振木铎于阡陌田间采撷而来的诗句是撞钟的器械,一下,一下,

19、先帝的大殿,嫔妃的后宫,田野上空,鸟儿四散惊飞,纸页被钟声掀起。那些神秘如卦文般的诗名,“丰年”“泮水”“凉耠”“湛露”“鱼丽”“玄鸟”多么美的词语啊!它的美因为失传而更加凄丽。里面有庙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麦垛,有卑微的适足,有烛火般稍纵即逝的快乐,还有哀伤,民歌一般的哀伤。民歌一旦欢乐起来,是纵情天地的热烈。唢呐锣鼓响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红;而民歌一旦悲伤起来,也是彻骨的悲伤。是黑暗里你的手沾到了三更的寒露,整个人从肺腑哆嗦起来,冷的不止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风湿,是断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绵延的寒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

20、,载渴载饥,我心悲伤,莫知我哀”,战乱与繁重的徭役中,一个征兵与一个国家淌血的伤口都在采薇最后一章中裸露着。而他的思妇也正在家乡的柴牖边叹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遗失的白袍,隶篆的诗句像蹄印一直铺到西周与春秋的柴扉前。柴扉推开是无限广袤:暮色苍茫,流水淙淙。剑声与古琴声飞旋,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那些布衣乌鬓的女子,那些河水涣涣的情感哀怨是氓与邶风谷风中的弃妇,坚贞是柏舟中的女子,明丽是溱洧中在春天河畔嬉戏的男女,伤痛是唐风葛生中亡人之妇。相思是王风采葛还有蒹葭中

21、望爱人不见的怅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银子般的月光打湿了花朵与等候者的衣襟,远远的地方传来瑟瑟古琴。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的车站或是“肯德基”,又能到哪去守望爱情?多情的诗经,哀伤的诗经,焰火一般冷与热的诗经!在这个冬天的夜晚读诗经,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染着风霜的马车与木铎声趁夜色把这些诗句运送到我们跟前,我们在遥远先人的感情里又幽幽地活过一次,她们布衣上浓重的汗碱味让我们一下刺酸了鼻子。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回到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情感。

22、所有都像麦垛一般真挚。一册诗经,一种血脉相连的痛,使这个普通的冬夜从近百个冬夜中脱颖而出。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诗经,它本来是铺陈的香火,是清净的素食。沿着诗经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烟之气深深地抚摸。1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A“民歌一般的哀伤”指诗经是以民歌为主,它的内容都是表达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B“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中的“这几句”是指“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C“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句中“大恸”是指失去亲人的痛苦,“大悟”是指敢于反战,敢于揭竿而起。D作者认为现代人不如古人那样对爱情的坚贞,是因为现

23、代人喜欢沉浸在嘈杂的电影院和虚拟的网络中。E文章发古思,叙幽情,情感细腻、真挚,以散文诗的语言把夜读诗经的感悟娓娓道出。20.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分)她们布衣上浓重的汗碱味让我们一下刺酸了鼻子。21本文的副标题是“夜读诗经”,作者就诗经题材的范围、表现的情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思考和体悟。请联系全文,就以上两方面分别概述作者“夜读”所思所感的要点。(6分)22文章倒数第三、四段有些地方把“诗经”跟现代生活作了比较,请找出其中一个地方,并且就此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5分)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3、阅读下面文字,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微写作。(10分)、火车、地铁、公交车内的“低头

24、族”越来越多,尤其是包括学生在内的青年人,上车后很快拿出手机,不管路程长短,不论坐着还是站着,人人都眼睛盯着屏幕请根据上述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写一段文字,描述火车、地铁或公交上的这种场景,150字左右。、按照我国文化传统,人们大多喜欢给自己的居室、住所取一个名字,表明自己的志趣。如果你有一个自己的居所,你想给它取一个什么名字?写出理由。150字左右。、“五四”青年节,学校为全体高三学生举行成人仪式。仪式内容包括:升国旗,教师寄语,家长代表宣读致孩子的一封信,学生代表宣读十八岁宣言,学生走过“成人门”等。成人之际,请你和家长说说心里话。要求:情感真挚,语言精练,150字左右。24、阅读下面材料,按

25、要求作文。(50分)倾斜与平衡,既是常见的物理现象,也是常见的人生或社会现象。请以“倾斜与平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月考答案1选c (“诫”为“戒” 宥为yu;膊为搏,鸩(ji)应为zhn, 序为绪,臭(chu)应为xi2.选D(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A项“名副其实”指名称与名声与实际相符合。B项“不二法门”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C项“有条不紊”指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D项“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指坏事)。3.选A(B句式杂糅,应为“遏止的欺诈行为”或“为

26、了遏止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C搭配不当,“加大”不能与“速度”搭配,D句子不符合逻辑,“食品、药店和日杂零售”不能并列)4选D((汪:水广而深。条:用于细长的东西。泓:清水一道或一片叫一泓。第一处用“泓”或“道”恰当,排除AB两项。“载着”“装着”同义,但前者比后者典雅,更符合语段用语风格。第三处又是并列关系,用“又”恰当。水流经“小镇”“奔向远方”,用“不知疲倦”更恰当。)5 选C(“应有”后对应“不应”,排除AD)6选A(B项的“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C项中“责成”,D项中“指点”“不吝赐教”都混淆话语对象,不当。)7选B(战国策为国别体)8A 9D 10C11(12分)第一问:(3分)

27、“以天下为务”具体所指,国君(政府、官员)恤民、知怨、修政(照抄原文不得分,第二问:(6分)观点明确2分;联系实际或阅读积累4分(恰当2分,具体分析有理有据2分);语言3分 :顺畅1分,表达清晰2分)。12(5分)“/”处为必断句处,“/”处为可断可不断处。必断处每答对2处得1分。在可断可不断处断句,不得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赵简子曰:“厥也/爱我/铎也/不爱我/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铎之谏我也/喜质我于人中/必使我丑/尹铎对曰:“厥也爱君之丑也,而不爱君之过也;铎也爱君之过也,而不爱君之丑也。臣尝闻相人于师/敦颜而土色者忍丑/不质君于人中/恐君之不变也。” 赵简子说:“赵厥敬

28、重我,尹铎不敬重我。赵厥劝谏我的时候,一定在没有人的地方;尹铎劝谏我的时候,喜欢当着别人的面质问我,一定要让我出丑。”尹铎回答说:“赵厥顾及您出丑,却不顾及您的过错;我顾及您的过错,却不顾及您出丑。我曾经从老师那里听说过如何观察人,(那些)相貌敦厚、脸色土黄的人能够承受住出丑。(我如果)不在别人面前质问您,恐怕您不能改正啊。”13、默写14、1.2.15、(5分)第一问两个要点。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3个要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

29、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16B 17C 18A解题分析: 16、此题是对“茶马古道”概念的理解,就是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答案是B。从全文看,文章写的就是汉藏两族之间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所以A项正确。B项说“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军费的“主要来源”,而第二段表述是“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只是“补充”,并未说是军费的“主要来源”,这是曲解原文。C、D两项的表述,可在第四段和末段找到根据。17、此题考点是辨别文中的重要信息。答案应选C。A项的

30、答题区间在第二段,再缩小范围就是本段第一句。B项的答题区间在第三段:藏族人招待客人、外出旅行、累了、病了都是饮茶,煮过的茶叶喂马牛,难道不是物尽其用吗?C项的答题区间也在第三段,但表述是“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很多东西”,“很多东西”范围小一点,而“东西”则范围扩大了,属于故意扩大范围。D项的答题区间在第五段,本项表述正是第五段段意,把本段第一句和末一句联系起来看,D项是符合文意的。18、此题考点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答案选A。A项的推断区间是一、二段。第一段中说“茶马古道”源自“茶马互市”,先有“互市”,后有“古道”,唐代文献中记载的是“茶马互市”;再从第二段看,宋代还是“茶

31、马互市”,就说明唐代“茶马古道”还没有形成。两段结合考虑,A项推断是正确的。B项的“扩大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是无中生有。C项是偷梁换柱。第五段第一句是说“到了清代”,“茶马互市”由“边茶贸易”取而代之,并不是C项说的“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兴起而消失。D项是转化失误。第五段中“内地对减少,却对增加”是转折关系,而D项把这一句转化成因果关系了,当然是错误的。19.BE20每条1分。(1)战乱、瑶役等给人民带来的苦痛是深重的、无尽的,是永远无法抹去的。(2)诗经朴素而真实的情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想哭)。21诗经的题材范围是广泛的:(1分)从大殿、宫院到田野,有香火、河水、麦垛、

32、适足,有征夫、思妇、弃妇、情人等,有剑声、琴声、劳作声、低吟声。(1分,以上内容说到其中两个方面即可)诗经表达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1分)有热烈的欢乐,有彻骨的悲伤,有幽幽的叹息,有充满天地的大恸与大悟,有弃妇的哀怨、女子的坚贞、爱情的明丽、孀妇的伤痛、相思的怅惘。(1分,以上内容不必苛求全面) 诗经表达的情感没有膨胀、没有矫饰、没有虚浮,它是朴素而真挚的。(2分)22(1)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的车站或是“肯德基”,又能到哪去守望爱情?(2)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3)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回到的不

33、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情感。所有都像麦垛一般真挚。理解和看法(略)译文:天下的忧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什么叫土崩呢?秦朝末年就是这样。陈涉没有诸侯的尊贵地位,也没有分封的国土,自己不是王公大人名门望族的后代,也没有乡里人对他的称赞,没有孔子、曾子、墨子的贤能,也没有陶朱、猗顿的富有。但是,他从贫穷的民间起兵,挥舞着戟矛,赤臂大喊,天下人闻风响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由于百姓贫困国君却不知体恤,下民怨恨而在上位的人却并不了解,世俗已经败坏而国家政治却没有加以整治,这三项,陈涉把它们作为凭借,这就叫做土崩。所以说天下的忧患在于土崩。什么叫

34、瓦解呢?吴、楚、齐、赵的叛乱就是这样。吴、楚、齐、赵等七国图谋犯上作乱,他们都自称万乘之君,拥有披甲的将士几十万,他们的威严足以使封国的百姓畏服,他们的财物足以使封国的士大夫和庶民受到奖励,但是他们却不能向西夺取很少的土地,而他们自己却在中原被擒,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是他们的权势比平民百姓轻,不是他们的军事实力比陈涉弱。(因为)在这时,先帝的恩泽还未衰退,安于乡土乐于时俗的百姓很多,所以诸侯没有得到境外的援助,这就叫做瓦解。所以说国家的忧患不在于瓦解。由此看来,天下如果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是处于穷困境地的平民百姓,(只要他们中)有人领头(发难),就会使国家危急,陈涉就是这样,更何况三晋的国君

35、还有活着的呢?天下虽然没有安定太平,但如果没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有强劲的诸侯之军(起兵),也不会很快地使自己被捉,吴、楚、齐、赵等七国就是这样,更何况是群臣百姓犯上作乱呢?土崩瓦解这两种情况,是(关乎)国家安危的明显要旨,(这也是)贤明的君主要留心并深知的。近年来关东地区粮食歉收,年景还未恢复,百姓大多生活贫困,又加上边境的战事,按常理来看,老百姓将有不安于所居的。不安于所居就容易流动,容易流动就会造成土崩的形势。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能够独自观察各种变化的原因,明察安危的关键,在朝廷上治理政事,把还没有形成的祸患消除。这样做的关键,就是想方设法使国家不出现土崩的形势罢了。如果能把治理国家当作自己的根本职责,那么就不难与商汤和周武王齐名了,周成王和周康王时的习俗就能够再现。(天下不会土崩、瓦解的)两种形势形成了,然后就可以处于安富尊荣的实际(境地),在当世传扬美名,扩大声誉,使天下的人亲近,使四方边远的人服从,遗留下的恩德将盛传几代,面朝南方,背靠屏风,整理衣袖,向王公大人们作揖行礼,这是天子所应该做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