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昌市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及答案.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西省南昌市2015届高三年级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钱穆在秦汉史中说:“要之汉初政局,大体因袭秦旧,未能多所改革。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又未经文学诗书之陶冶,设施无所主张。而遽据政权,急切间惟有一仍秦旧,粗定规模。而其恭俭无为之精神,则实足以代表当时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其所由与秦政绝异其趣者正在此。”钱穆认为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是()A秦朝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B汉初统治者大多出身平民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D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 【解析】A项表
2、述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可知,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是汉初统治者大多出身平民不了解朝廷政治体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道家无为而治导致汉承秦制,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汉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2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解析】结合儒学主张,
3、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故A项错误;主张国家统一是法家的思想,但从材料中“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取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要求国家统一的内容,故B项错误;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是导致题干变化的原因,故C项正确;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取法家思想的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3“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福建泉州特征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海域发现,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出水时间是2007年12月21
4、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沉船的出发地有可能是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港的泉州B沉船上有荷兰东印度公司定制的瓷器C沉船地点位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D沉船上有大量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 【解析】泉州在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是在元代,与题干宋代不符,故A项错误;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于17世纪荷兰对外殖民扩张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船只在广东海域发现,广东地区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途径地区,故C项正确;景德镇盛产青花瓷主要在元代以后,故D项错误。【答案】C4包拯致君:“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包拯韩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A没有法律就没有纪律 B必须用法律教化民众C严格执法是治国
5、之本 D必须用严刑酷法治国 【解析】题中引文意为:法令执行了,纪律自然就严明,那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没有教化不好的百姓,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法律的贯彻执行效果,而不是利用法律教化民众,故B项错误;从引文的含义可知只有严格执法才能使纪律清正,国家大治,民众得以教化,故C项正确;题中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故D项错误。【答案】C5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A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B三纲五常日益强化C爱情至上
6、观念流行 D佛教观念影响很大 【解析】从材料中“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可知体现的是佛教因果报应思想,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6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凸显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战争 【解析】中国古代“天下观”是以华夏为中心,体现出中国天朝上国的“天下观”的价值倾向,认为四周的其他民族和国家都是地位低于华夏的蛮夷,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7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
7、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B辛丑条约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D军阀混战和国民大革命 【解析】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分别出现于1895年和1898年,与题中20世纪不符,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符合“奋起救亡”,但没有提出变革社会,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
8、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外国侵华的工具,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推翻清朝统治,符合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变革了社会制度,故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主要斗争对象是北洋军阀,与“奋起救亡,勇于变革”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8“不论他们停留在某一占领地区的时间多么长,那里的景况总是和平的满足的;只有在那些他们停留时间很短就马上撤走的地区,由于清军或趁火打劫的地痞流氓与成群结队的土匪强盗接踵而至,才遭到破坏毁灭。以上就是我的亲身体验。”下列选项对材料所描述事件的分析评价正确的是()A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B提出过符合当时世界潮流的主张C粉碎了列强
9、瓜分中国的计划D结束了2000多年封建帝制 【解析】“不论他们停留在某一占领地区的时间多么长,那里的景况总是和平的满足的”可知得到民众的认可,结合“由于清军接踵而至,才遭到破坏毁灭”,可知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的程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A项“反帝”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首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资政新篇,故B项正确;C项是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是辛亥革命的功绩,故D项错误。【答案】B9右图是著名画家沈嘉蔚著名的油画宽容,现名北大钟声,画中的场景最有可能发生于()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从油画的
10、名称可知反映的是新旧思想兼容和宽容 ,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强调的是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时期只能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与题中新旧人物共聚一堂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没有体现新旧思想兼容和宽容,与油画主题不符,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活动基地,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新旧思想的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10“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消灭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宣言1922年7月)该纲领表明中共()A第一次确定了自己的社会主
11、义革命纲领 B找到了十月革命的正确道路 C对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 D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解析】社会主义革命是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A项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十月革命也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故B项错误;中共二大确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目标是反帝反封建,体现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C项正确;中共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1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
12、”罗斯福认为()A中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B美国对中国的支持至关重要 C俄国支持我国抗战非常重要 D没有中国,战争就不会胜利 【解析】材料假设中国在抗战中屈服将导致的情景,可知中国的坚持抗战影响重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和俄国对中国的支持援助情况,故B、C项错误;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但D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答案】A12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中国诞生并不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结束,这是因为()祖国大陆没有
13、完全解放 抗美援朝尚未结束土地改革尚未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尚未制定A B C 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还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存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了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故正确;抗美援朝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与题干不符,故错误;土地改革目的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反封建任务,故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与题意不符,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13下表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年份19491950195119521953建交国家数109100A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 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
14、锁中国目标C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 【解析】从图表可知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很少,说明新中国外交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故A项正确;新中国建立第一年与10国建交,可知美国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目标没有实现,故B项错误;从图表可知,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很少,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提出,与题中19491953年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41999年10月1日,走过半个世纪光辉历程的新中国,迎来了她50周年的庆典。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上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下列对新中国50年所实现的历史性跨越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
15、国成立,实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B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C60年代初的“八字方针”,彻底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D市场经济的建立,实现了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没有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B项正确;60年代初的“八字方针”只是在农村工作中纠正了“左倾”错误,没有彻底纠正,故C项错误;市场经济的建立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答案】B15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
16、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时间1977年1979年1984年1988年2008年2011年录取率486128724657723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解析】我国高考录取率到2011年达到较高比例,经过了三四十年,“短时期”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从1977年的录取率到2011 年的录取率可知,高等教育日趋普及,故B项正确;图表显示高等教育录取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曲折”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图表中1984年和1988年的录取率对比,可知录取率并非与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一致,故D项错误。【
17、答案】B16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开端,因为有了古希腊文明,才产生了璀璨的欧洲文明,从而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意大利是欧洲民族及文化的摇篮,在艺术、科学和技术上拥有悠久的传统,拥有47项世界遗产并位居世界第一。与希腊人相比,使意大利人更感到骄傲的是()A完美的政治制度 B繁荣的经济文化C领先的科学技术 D庞大的帝国版图 【解析】古希腊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科学、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因而古希腊在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方面都是领先于意大利的,故A、B、C项错误;古希腊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小国寡
18、民的城邦体制,而意大利在近代完成了统一,疆域辽阔,与问题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17布鲁诺因坚持宣传和发展日心说,于1592年他被宗教裁判逮捕入狱,1600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通过法案禁止享受公费的教师讲授“否定圣经中所教导的上帝创造人类的说法的任何理论”。这说明()A科学思想传播的环境有了改善 B科学思想传播的阻力越来越大C反科学思想在美国居主导地位 D科学思想在西方缺乏传播环境 【解析】从布鲁诺为坚持科学而被烧死,到1925年用法律限制进化论,可知对于科学传播的限制不断减弱,故A项正确;B项与题意相反,故B项错误;材料仅对“否定圣经中所教导的上帝创造人类的说法
19、的”进化论加以禁止,不能说明反科学思想居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8马克吐温在竞选州长中描写自己因为名声好而且“生平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而信心十足地参加纽约州州长的竞选。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后来的报纸揭露了他一系列罪行:伪证罪(有34人作证)、盗窃、毁谤、酒疯子、贿赂犯、讹诈犯、拐尸犯,而且都有人证!在一次民众大会上,有9个不同肤色的小孩子抱着他的大腿叫爸爸。马克吐温的描述主要是为了()A发泄个人对选举的不满 B揭露美国民主的虚伪性C批评美国民主制的弊端 D批评美国社会缺乏诚信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一书是
20、通过“我”在参加一次竞选活动中所遭受到的种种骇人听闻的诬蔑和打击,暴露西方资产阶级“自由竞选”的黑幕,而不是发泄对选举的不满,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竞选人物自身品行和报纸报道的鲜明对比可知,民主选举的党派攻击诬陷对手,体现出民主选举结果的虚假不公正,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主制度实行过程中竞选的党派为了获得政治权利不择手段,而不是对民主制度的本身弊端的批评,故C项错误;文章批判的是美国政治制度实行中的缺陷,而不是对社会问题的批评,故D项错误。【答案】B19德意志统一前,德国人曾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自己只有“思想的天空”。德国在拥有“思想的天空”方面主要成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发表贝多芬创作九部交响乐 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A B C D【解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诞生于20世纪,德国统一是在1871年,故错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发表于18世纪,故正确;贝多芬创作九部交响乐创作于17981824年,故正确;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是1848年,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20“在布拉克本,停止运转的织机超过7000台,几乎有14000人要靠慈善机关救济,而当地人口总共才21000人全城景况凄惨万分。穷人濒于饿死,各阶层居民都苦于时运不济。”(泰晤士报1826年4月4口)材料描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英法之间战争带来的破坏 B早期三大工人运动的影响C资本
22、主义制度弊端的影响 D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破坏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英国的城市陷入经济萧条的情况,结合时间1826年,可知是1825年英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导致的。英法战争发生于18世纪英国确立海上霸主时期,故A项错误;欧洲早期三大工人运动中只有宪章运动发生在英国,时间是18361848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现象是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导致的,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故C项正确;自然灾害主要影响农业,故D项错误。【答案】C2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要达到
23、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D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解析】新经济政策工业方面措施是: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可知没有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故A项错误;B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工业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C项是新经济政策中农业措施的作用,故C项错误;从新经济政策的工业措施可知其目的是利用私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D项正确。【答案】D22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
24、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观察下图,错误的选项是()A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人口大幅度增长B新政后美国失业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善C新政初期美国失业人口总数仍居高不下D“二战”后美国逐渐实现了充分就业 【解析】从材料中1929年开始失业率上升,可知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人口大幅度增长,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1933年失业率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C项表述与材料中1933年后失业率的发展趋势相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39年失业率大幅下降,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23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
25、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去年是一战爆发一百周年,今年又是二战胜利70周年。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形成了欧洲主宰世界的格局 B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C战后分割了德国领土 D西欧在美国扶植下恢复经济 【解析】一战后英法实力下降,美日崛起,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一战时期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东欧建立了多个社会主义国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战后法国割占了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二战后德国被英、法、美、苏分区占领,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在二次大战后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援助西
26、欧国家,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241948年,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值的比重为546,英、法、日、联邦德国则占196,到1970年,美国比重为378,其他四国则为315,这种变化趋势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各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不平衡 B欧、美、日工业生产二战后持续发展C欧、美、日三足鼎立局面长期存在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解析】材料比较的是各国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所占比重,各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不平衡与问题中“这种变化趋势说明的本质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欧、美、日工业生产二战后持续发展是英、法、日、联邦德国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原因,没有说明美国比重下降的原因,故B项错误;19
27、48年,美国工业总值领先,“三足鼎立局面长期存在”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从1948年美国工业产值比重和1970年美国工业产值比重的变化,可知英、法、日、联邦德国四国经济实力增强,冲击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故D项正确。【答案】D25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美术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解析】A项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自由引导人民,特征是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与题中“不用纯粹的颜色和形状认识日常对象”不符,故A项错误;B项是现实主义代表作拾穗者, 其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再现生活,与材料中“利用下意识表达猛烈的情绪和形
28、状,绘画的目的不是反映现实而是创造现实”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印象画派作品向日葵,其特征是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追求光与色彩的瞬间变化,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线条粗犷,色彩鲜明,与材料中“不主张用画笔吃力的写实风景或肖像,不用纯粹的颜色和形状认识日常对象”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现代主义作品格尔尼卡,其特征是具有反传统,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强调个性、自我,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1分,27题14分,28题10分,共35分
29、。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明朝法律,内容为严惩官员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举也要考试大诰但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 中国法制史材料二 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率精壮拿赴京来。 大诰材料三 (明)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大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法令森严,百职厘举。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四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他颁布了大明律,加强了对主守官吏
30、凭借职权侵吞国家各项钱粮之类贪污犯罪的惩罚。同时规定:“凡监临官吏挟势求索借贷所部内财物者,并计赃准不枉法论,强取者准枉法论,财物给主”。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的贪污行为,明律规定“并赃论罪”,并于犯官右小臂刺“盗官钱(粮)”字样,耻辱终身,赃四十贯处斩。为了对贪官形成更大的威慑力量,明太祖下令各州县设立“皮场庙”,在众人围观之下活剥贪官的皮,然后实之以草,制成人皮草袋悬挂在官府门前,以示替戒。明清帝王与反腐败斗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4分)(2)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3分)(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惩治贪官的结果?分析明代吏治腐败的根
31、源?(5分)【解析】(1)从材料一中总结措施是制订专门惩治贪官的法律和把法律知识列入教育和科举的内容;从材料二中总结措施是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从材料三中“凡守令(大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总结措施是允许民众赴京上告;将贪官严惩示众。(2)从材料一中制定大浩可知特点是高度重视;从材料二中允许百姓上诉,可知特点是利用民众;从材料三中的惩治贪官的措施可知特点是惩治严厉。(3)第一小问,结合明朝的史实可知其结果是初期有一定成效,改善了明初的政治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后来,但中后期吏治腐败日趋严重;第二小问,吏治腐败主要是滥用职权,故其根源是古代的剥削思
32、想为中心的封建制度。【答案】(1)措施:制订专门惩治贪官的法律;把法律知识列入教育和科举的内容;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允许民众赴京上告;将贪官严惩示众。(4分)(2)特点:高度重视;惩治严厉;利用民众。(2分)(3)结果:初期有一定成效,改善了明初的政治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后来,但中后期吏治腐败日趋严重。(2分)根源:封建剥削思想或封建制度是产生贪污腐化的根源,在封建制度下不可能消除贪污腐化现象。(3分)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拿破仑)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胜利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
33、法典。”法典用简明有力的法律语言,对刚诞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有利于资产阶级所有制的规定。革命以来资产阶级所取得的主要革命成果,启蒙思想家的基本观点以及革命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社会立法及其理论原理都鲜明地体现在法典上了。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材料二 拿破仑在逝世前说了一段话:“我是一位新普罗米修斯,我被钉在悬崖绝壁的一块大石头上,一只秃鹫啄食我的肉。是的,我曾从天上窃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献给法兰西;火种已经上升到原来的地方,我却一直被钉在这里!我无物遗留给我的儿子,我只有把我的威名留给他。” 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三 法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年 代城市人口(百万)占总人口的百分比(%)18
34、51年912551872年1123111891年1433741901年1594091911年175442许平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材料四 法国铁路里程变化示意图(单位:千米) 许平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请回答:(1)材料一、二中拿破仑是如何评价他自己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其评价进行分析说明。(6分)(2)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3)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阻碍法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二,结合拿破仑的事迹,概括其评价是他认为自己最大的功绩是制定了民法典,捍卫和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
35、想和精神;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对法典的评价和拿破仑的功绩,归纳说明即可,例如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保护了资产阶级所有制,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基本观点和大革命的社会立法主张,拿破仑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2)第一小问,归纳材料三和四可知分别体现了法国城市人口和铁路里程迅速增长或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第二小问,从铁路和城市人口增加,可知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3)结合问题中所体现的时间段:法兰西第一帝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总结相关的历史史实,说明阻碍法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有长期的对外战争,小农经济的长期大量存在,中小企
36、业过多,高利贷资本发达,普法战争的失败等。【答案】(1)评价:他认为自己最大的功绩是制定了民法典;捍卫和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2分)说明: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保护了资产阶级所有制,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基本观点和大革命的社会立法主张;拿破仑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4分)(2)现象:法国城市人口和铁路里程迅速增长或答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2分)原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2分)(3)因素:长期的对外战争,小农经济的长期大量存在,中小企业过多,高利贷资本发达,普法战争的失败等。(4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37、)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原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pujr
38、的博客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材料二 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请回答: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解析】从两则材料归纳提取有关姓氏和称呼变化的信息,结合发生变化的时期和相关的历史事件说明姓氏和称呼变化的原因即可。【答案】信息一: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由男女有别、“氏”由贵族男子专用转变为“姓”和“氏”的使用男女合一、身份合一,姓氏合一。(2
39、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奴隶主贵族的衰落、地主阶级的兴起,部分平民地位的上升,严重冲击了身份等级制,促进姓氏使用发生变化。(3分)信息二:辛亥革命以来个人名号由多样化转变为单一化。(2分)说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以反封建为主要目标,名号多样化被当着封建传统遭到反对;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革命运动都提倡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平民化、工农化,具有文人雅士特色的名号多样化自然不合时宜。(3分)三、选作题:从29、30题任选一题作答,在答卷纸上注明题号,如果没有注明题号按29题给分,29、30题各为15分。29(15分)【历史上重大改
40、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8月30日上谕曰:国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京外大小各官,旧制相沿,不无冗滥。近日臣工条奏,多以裁汰冗员为言,虽未必尽可推行,而参酌情形,实亦有亟当改革者。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为;其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均著即行裁撒,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清德宗实录卷四二四材料二 (1898年9月26日)上谕曰:朝廷振兴庶务一切新政,原为当此时局,冀为国家图富强,为吾民筹生计,并非好为变法,弃旧如遗。所有现行新政中栽撤詹事府等衙门,原议将应办之事,分别归并,以省繁冗。现在详察情形,此减彼增,转身周折,不若
41、悉仍其旧。著将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寺、光禄寺、大仆寺、鸿胪寺等衙门,照常设立,毋庸裁并。 清德宗实录卷四二七 材料三 近来朝廷整顿庶务,如学堂、商务、铁路、矿务一切新政,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并令办理情形,先行具奏。该将军督抚等,自主仰体朝廷孜孜求治之意,内外一心,迅速办理,方为不负责任。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愒,虽经严旨敦迫犹复意存观望,即如刘坤一、谭锺麟总督两江、两广地方,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字复奏。迨经电旨催问,刘坤一则籍口部文未到,一电塞责。谭锺麟且并电旨未复,置若罔闻。该督等皆受恩深重,久膺疆寄之人,泄沓如此,朕复何望?倘再藉词宕延,定必予以严惩。直隶距京咫尺,荣禄
42、于奉旨交办各件,尤当上紧赶办,陆续奏陈。共余各省督抚,亦当振刷精神,一体从速筹办,毋得迟玩,至于咎戾。 清德宗实录卷四二注:玩愒,荒废时日。膺,承担。戾,罪责。(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光绪帝两次上谕的内容有何不同?是何原因? (7分)(2)依据材料三,说明地方督抚对戊戌变法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分析上述三则材料,说明清末吏治的特征。(8分)【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其内容是对于中央机构的调整,结合材料具体内容总结二者的不同,即材料一要求立即裁撤詹事府、通政司等机构,合并到内阁及礼兵刑部,材料二要求上述机构照常设立,取消裁并;第二小问,结合两则引文的时间,和相关事件总结出现不同的
43、原因,即材料一出自百日维新期间,具有维新思想的官员纷纷上书要求裁汰冗员,事实上许多机构闲置、无事可办,需要裁撤,材料二的上谕出自9月26日,已是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等顽固派势力操纵政局,此上谕非光绪帝本意。(2)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愒,虽经严旨敦迫犹复意存观望,即如刘坤一、谭锺麟总督两江、两广地方,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字复奏。迨经电旨催问,刘坤一则籍口部文未到,一电塞责。谭锺麟且并电旨未复,置若罔闻”,总结态度是地方督抚对光绪帝要求筹办新政之事采取“泄沓”“宕延”态度,阳奉阴违,托辞抗命;第二小问,从维新变法时光绪帝的权力,可知原因是光绪帝是一个无实权的皇帝
44、,从维新变法的性质,可知原因是地方督抚中多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守旧大臣,对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新政不支持,从材料三中“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愒,虽经严旨敦迫犹复意存观望”,可知原因是长期以来地方督抚形成的官场旧习,对执行新政难以雷厉风行;第三小问,从材料一中“京外大小各官,旧制相沿,不无冗滥”可知清末吏治的特征是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从材料三“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愒,虽经严旨敦迫犹复意存观望”可知清末吏治的特征是地方官员因循守旧,缺少锐意进取的精神,对中央政令置若罔闻。【答案】(1)不同:材料一要求立即裁撤詹事府、通政司等机构,合并到内阁及礼兵刑部。材料二要求上述机构照常设立,取消裁并。(4分)原因:材料一出自百日维新期间,具有维新思想的官员纷纷上书要求裁汰冗员,事实上许多机构闲置、无事可办,需要裁撤。材料二的上谕出自9月26日,已是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等顽固派势力操纵政局,此上谕非光绪帝本意。(3分)(2)态度:地方督抚对光绪帝要求筹办新政之事采取“泄沓”“宕延”态度,阳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