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07551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秘密启用前2014年重庆一中高2015级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语 文 试 题 卷 2014.12本试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号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概不给分。第I卷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A下马威青灯黄卷烘焙bi心广体胖pn

2、B莫须有流殇曲水伽蓝qi既往不咎jiC. 走过场怦然心动骰子shi厝火积薪cuD老两口艺术巨将卡壳qi暴虎冯河png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草场蜕化,主要表现为优良牧草种类减少,各类牧草质量变劣,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等,大多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包括过度放牧、滥垦和滥采等。B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发展举步维艰,而西方国家却发展迅速,成为全球国家的标杆,真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啊!C生活在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中,人们特别怀念老重庆的悠闲惬意。那时的人们,夏天吃过晚饭后,常常聚坐在黄葛树下,摇着蒲扇,吹着凉风,侃侃而谈,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 D8月17日晚,新浪微博里开始流传“柯震东吸毒

3、被抓”的传闻,很多粉丝不愿相信,怀疑不过是三人成虎而已,没想到8月18日北京警方证实了这一消息。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试想一下,如果一部电影、一本书出来之后总共就只三五个人看得懂,传播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这种流行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使得原本小众化的东西变得平民化,是对观众需求的积极回应。但是过者为灾,凡事都要适可而止。现在的泛娱乐化就是有点过了,更多时候,它的显性功能主要体现在破坏力和颠覆性上。现如今,娱乐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有娱乐元素的渗透。A B. C D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 唐

4、代的文化实边策略 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域。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

5、取士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萨满教、佛教、祆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

6、。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中华一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 文

7、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域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唐朝实行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形成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8、B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得以广泛传播。C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体现出唐代中原文化对西域社会影响之深。D“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骞通西域后,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民众进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学文化迅速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

9、道德礼仪的操守。C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是社会的主流观念。 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表明不同宗教用语在西域同存共处、相互夹杂的现象,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6、 唐代的文化实边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于今天我国开展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流有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简要指出。(5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79题。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性素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宗甚礼遇之,常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

10、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 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怿。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

11、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曰:“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12、。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改)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竟不之答 竟:竟然B.后意乃怿 怿:高兴C.及将出降 出降:出嫁 D.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 赍:携带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B.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C.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D.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

13、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皇后爱好读书,知书达理。太宗想要与她讨论政事,但她却认为,作为女人,不可参与政事,拒绝和太宗讨论。B.长孙皇后吸取汉朝吕后家族、霍光家族的前车之鉴,不愿兄弟子侄担任高官。她一再向太宗请求不要将兄长长孙无忌任命为宰相。C.长孙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魏征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D.长孙皇后节俭朴素,在世时所用的东西,仅仅够用而已,临死前,还向太宗表明节俭下葬的心愿,不愿劳费天下百姓。第II卷四、 (本大题共3小

14、题,共24分)10、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5分)(2)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5分)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谢朓北楼,为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以文学知名,但仕途上多有不如意之处,被人诬陷,下狱而死。(1) 请赏析这首诗的颔联。(4分)(2) 如何理解李白所说的“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4分)12、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中的句

15、子。(6分)(1)曹操在短歌行里,借用周公旦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之心的两句是“ , ”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明确反对道家将生死、寿命长短看作一样的观点的两句是“ , ” 。(3)苏轼在赤壁赋里,借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分别感慨人生短暂与渺小的两句是“ , ”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天 火 阿来多吉跃上那块巨大的岩石,口中发出一声长啸,立即,山与树,还有冰下的溪流立刻就肃静了。岩石就矗立在这座山南坡与北坡之间的峡谷里。多吉站在岩石平坦的顶部,背后,是高大的乔木,松、杉、桦、栎组成的森林,墨绿色的森林下面,苔藓上覆盖着晶莹的积雪。岩石跟前,是一道

16、冰封的溪流。溪水封冻后,下泄不畅,在沟谷中四处漫流,然后又凝结为冰,把一道宽阔平坦的沟谷严严实实地覆盖了。沟谷对面,向阳的山坡上没有大树,枯黄的草甸上长满枝条黝黑的灌丛。草坡上方,逶迤在蓝天下的是积着厚雪的山梁。多吉手中一红一绿的两面小旗举起来,风立即把旗面展开,同时也标识出自身吹拂的方向。他挥动旗子的身姿像一个英武的将军。他口诵祷词。多吉是在呼唤火之神和风之神的名字。呼唤本尊山神的名字。他感觉到神灵们都听到了他的呼唤,来到了他头顶的天空,他的眉宇间掠过浅浅的一点笑意。他在心里默念:“都说是新的世道,新的世道迎来了新的神,新的神教我们开会,新的神教我们读报纸,但是,所有护佑机村的旧的神啊,我晓

17、得你们没有离开,你们看见,放牧的草坡因为这些疯长的灌木已经荒芜,你们知道,是到放一把火,烧掉这些灌木的时候了。”神们好像有些抱怨之声。多吉说:“新的神只管教我们晓得不懂的东西,却不管这些灌木疯长让牧草无处生长,让我们的牛羊无草可吃。”他叹息了一声,好像听见天上也有回应他叹息的神秘声音,于是,他又深深叹息了一声,“所以,我这是代表乡亲们第二次求你们护佑。”他侧耳倾听一阵,好像听见了回答,至少,围在岩石下向上仰望的乡亲们从他的表情上看到,他好像是得到了神的回答。在机村,也只有他才能得到神的回答。因为,多吉一家,世代单传,是机村的巫师,是机村那些本土神与人群之间的灵媒。平常,他也只是机村一个卑微的农

18、人。但在这个时候,他伛偻的腰背绷紧了,身材显得孔武有力。他混浊的眼睛放射出灼人的光芒,虬曲的胡须也像荆刺一样怒张开来。“要是火镰第一下就打出了火花,”多吉提高了嗓门,“那就是你们同意了!”说完这句话,他跪下了,拿起早就备好的铁火镰,在石英石新开出的晶莹茬口上蒙上一层火绒草,然后深深地跪拜下去。“神灵啊!让铁与石相撞,让铁与石撞出星光般的火星,让火星燎原成势,让火势顺风燃烧,让风吹向树神厌弃的荆棘与灌丛,让树神的乔木永远挺立,山神!溪水神!让烧荒后的土地来年牧草丰饶!” 唱颂的余音未尽,他手中的铁火镰已然与石英猛烈撞击。撞击处,一串火星迸裂而出,引燃了火绒草,就像是山神轻吸了一口烟斗,青烟袅袅地

19、从火绒草中升起来,多吉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团升着青烟的火绒草,对着它轻轻而又深长地吹气,那些烟中便慢慢升起了一丛幽蓝的火苗。他向着人群举起这团火,人群中发出齐声的赞叹。他捧着这丛火苗,通了灵的身躯,从一丈多高的岩石顶端轻盈地一跃而下,把早已备好的火堆引燃。几十支火把从神态激越庄严的人们手中伸向火堆,引燃后又被高高举起。多吉细细观察一阵,火苗斜着呼呼飘动,标示出风向依然吹向面南朝阳,因杂灌与棘丛疯长而陷于荒芜的草坡,他对着望向他的人群点了点头,说:“开始吧。”举着火把的人们便沿着冰封峡谷的上下跑去。每个人跑出一段,便将火把伸向这秋冬之交干透的草丛与灌木,一片烟障席地而起,然后,风吹拂着火苗,从草坡下

20、边,从冰封溪流边开始,升腾而上。剩下的人们,都手持扑火工具,警惕着风,怕它突然转向,把火带向北坡的森林。虽然,沟底封冻溪流形成的宽阔冰带是火很难越过的,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每一个人都知道,这火万一引燃了北坡上的森林,多吉蹲进牢房后,也许就好多年出不来了。就因为放这把山火,多吉已经进了两次牢房。今天,上山的时候,他从家里把皮袄与毛毯都带来了。有了这两样东西压被子,即使在牢房里,他也能睡得安安心心,暖暖和和了。大火燃起来了,引燃了那些荒芜了高山草场的坚硬多刺的灌丛,沿着人们希望它烧去的方向熊熊燃烧。来年,这些烧去了灌丛的山坡,将长满嫩绿多汁的牧草。烧荒的滚滚浓烟升上天空,这大火的信号,二十

21、多公里外的公社所在地都可以看到了。要不了几个时辰,公安开着警车就会出现在机村,来把多吉捕走。 (选自天火,有删改)13、怎样理解文中“他伛偻的腰背绷紧了”这句话的含义?(2分)14、 第一、二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6分)15、 请围绕“火”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4分)16、 多吉因为放这把山火,已经进了两次牢房,他为什么还要继续放火?(4分)17、 小说写到多吉和“新的神”对待天火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7分)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18、下面是某出版社推介新书的一则广告,在标点、用词、表达等方面存在多处问题,请指出并加以改正。(6分) 国学

22、备览是一套中等规模的古籍(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该书 囊括了自先秦至晚清两千多年中国文化史名作中的81部,按传统的经、史、子、集顺序编排,涉及到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医学等内容,其中既有世说新语菜根谭等短篇名著,而且有史记资治通鉴等鸿篇巨制。整部丛书600多万字,由海内外百名专家(庞朴、汤一介、白化文、冯其庸等)整理审阅,随文配有1500多幅相关插图,每部分均撰写了内容提要。随书赠送全文光盘,光盘具有全文检索、动态联机字典等。需购买该丛书者,请于2014年3月30日前与贵出版社联系,以便及时发货。 (1) (2) (3) (4) (5) (6) 19、以“西方现代派意识”为开头,重组

23、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余光中诗歌创作的道路经历了从传统出发到走向西化、再到回归传统的曲折历程,故其诗歌除早期少量格律诗外,大多数表现出西方现代派意识与中国传统意识交融的特点。 20、 年月日,重庆商报刊登了一篇报道“学霸笔记”网上热卖,用了就能成“学霸”?。文中说,时下“学霸笔记”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不少家长都把其当成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灵丹妙药”,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随着这些需求,一些电商平台出现了各种“状元笔记”“学霸笔记”,有的全套价格达数百元。请你对这则新闻发表微博评论。要求:观点鲜明,阐述合理,语言流畅,字。(分)七、写作(本大题60分)21、阅读下面材料,

24、按要求作文。 有一次,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的仪仗队。贝多芬昂首挺胸,从国王的仪仗队面前挺身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在仪仗队面前恭敬肃立。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命题人:王小梅 向 柳审题人:申玉辉 杨晓康2014年重庆一中高2015级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 语 文 答 案 2014.12 1. A。B流觞曲水,C骰tu,D艺术巨匠。2.D。A“蜕化”本指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此处该用“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B“东方不亮西方亮”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

25、方尚有回旋余地。C“侃侃”是刚直的意思,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D“三人成虎”指谣言经过多人述说,给人的感觉是真的一样。3.B。首先,综观五个句子,谈的是娱乐化现象流行的影响问题,从而确定为首句,排除A、C两项。然后,关注各句的提示性词语和具体语句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可知句是说这种现象流行的积极影响,而且句是句的佐证,运用了反向假设论证方法,故在前,确定答案为B。(第句“但是”一词,提示语意转折,笼统地说娱乐化现象过了,第句从功能的角度具体说明娱乐化过度的体现。)4、C。A以偏概全,唐王朝实行的是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坚持以汉文化为主体,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

26、会广泛传播。B颠倒因果,原文说的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D“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非太宗时期。5、D。A原文是“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因果倒置。B原文是“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C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是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而非从南北朝到隋唐。6、(1)开展文化交流,能有效应对敌对势力威胁,改变地区对立局面,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2)要重视作为中国传

27、统文化核心的儒学的巨大影响力。(3)宗教交流应当成为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4)坚持包容与开放,坚持民族平等(国家平等),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答出1点2分,2点4分,3点5分)7、A。“竟”在此处是“最终、终究”的意思。8、D。9、C。原文为“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皇后请示过皇帝,才派人送礼物给魏征,并不是“私下派遣”。10、(1)作为太子,担忧的应该是自己优秀的品德没有养成、美好的名声没有远扬,怎么去担忧自己所用的器具物品少了呢!(5分。第一句1分,关键在“为”。第二句3分,所字结构1分,判断句1分,“德不立而名不扬”1分。最后一句,大意1分)(2)如果皇帝采纳忠言,

28、那么世间百姓就会安宁;如果皇帝拒绝忠言,那么国家政事就会变得紊乱。衷心希望陛下好好思考这句话,那么对于整个天下来讲,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儿。(5分。第三句2分,关键点:诚、详。其他一句1分)11、(1)两条溪水绕城而过,仿佛是夹住了整座城,秋水澄净,如明镜一般;溪上有两座桥横跨两岸,映照在水中,如彩虹一般(句意,一句1分)。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宣城景色的秀美(手法,1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情感,1分)。(2)谁会想到,我在北楼上,吹着习习凉风,怀念谢朓呢(句意,1分)。谢朓才华横溢,仕途却不如意,被人诬陷致死,和李白命运相似,所以他心有所戚戚焉(对“临风怀谢公”的理解,结合两人生平的相

29、似,2分)。而“谁念”二字,写出了他的孤独、不被理解(对“谁念”的理解,1分)。12、(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13、在履行巫师职责时,卑微的多吉变得孔武有力了。(2分)14、(1)烘托庄严凝重的氛围。(2)烘托出多吉威严神圣的形象。(3)为后文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为后文的情节作铺垫。(每点2分,共6分)15、多吉祈求火多吉引燃火多吉和人们点火烧山人们防火(每点1分)16、(1)不放火牛羊无草可吃,人们生活艰难(2)政府只管做些不切实际的事,不能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3)多吉是巫师,这是他的的职责所在。(4)多吉具有献身精神

30、,宁愿为大家利益牺牲自己。(每点1分,共4分)17、评价:(1)多吉对待天火是欢迎的,对其加以利用和防范,这是一种辩证客观的态度。(2分)(2)“新的神”认为天火烧起来是危险的,应该坚决加以拒绝和防范,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2分)探讨:作者意在提醒人们,对待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那种不顾实际,片面武断全盘否定的态度是有害的。(1分)只有遵循自然的规律,遵照规律办事,人和自然才会和谐相处。(1分)小说中新的神只叫人们开会,只叫人们读报纸,只知道放火烧山不合法律要求,却不知道一直沿袭下来的放火烧山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一味否定旧的东西,所以造成人们的牛羊无草可吃的困境。(分析1分18、(1)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移到“国学备览”后面;(2)将“囊括”改为“精选”或其他正确的词;(3)“涉及到”去掉“到”;(4)“而且”改为“又”;(5)在“字典等”后加“的功能”;(6)把“贵出版社”改为“我社”。19、西方现代派意识与中国传统意识交融是余光中除早期少量格律诗外的大多数诗歌表现出来的特点。(2分)这是因为余光中诗歌创作的道路经历了从传统出发到走向西化、再到回归传统的曲折历程。(2分)20、追捧学霸笔记的行为是一种盲目的行为。(2分)学习是要自己去探索去总结的,妄图借用别人的成果,寻找捷径是不可能有实际效果的。为这种没有实际效用的学霸笔记付出高价更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阐述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