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论文:构建物理大课场积聚课堂正能量.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0898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物理论文:构建物理大课场积聚课堂正能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学物理论文:构建物理大课场积聚课堂正能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学物理论文:构建物理大课场积聚课堂正能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学物理论文:构建物理大课场积聚课堂正能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学物理论文:构建物理大课场积聚课堂正能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物理论文:构建物理大课场积聚课堂正能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物理论文:构建物理大课场积聚课堂正能量.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构建物理大课场,积聚课堂正能量 方红霞【摘 要】本文以磁场作类比,以研究课题“构建大课场,积聚正能量”为背景,从“学生、教师、环境”这三大要素入手,构建课场;从“造势、借势、控势”这三个视角着眼,营造课势;从“环节处理、艺术追求”这二条途径出发,驾驭课局;从“借鉴模式、优化策略”这二项措施立足,提高课效。从中建出大“课场”,上出强“课势”,造出活“课局”,创出高“课效”,从中积聚更多的课堂教学正能量,呈现更新的课程改革成果。【关键词】课场 课势 课局 课效 对于“课场”的研究,最早出现在一篇把握“课场”,控制“课势”的博文中,看到该博文已有几年了,它激发了我对“课场”研究的兴趣。因为当时正值课

2、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教学手段的日趋多元之时,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合作的、高效的、富有师生个性的创造活动。这对教师而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要让学生扬帆远航,教师必须有活水流淌;要让学生推陈出新,教师必须能运筹帷幄;要培养出大气的学生,教师首先得有大师的魅力。为此,我进行了题为“构建大课场,积聚正能量”的课题研究。用磁场的吸铁性来类比课场,只有积聚成更大的课场吸引力,才能释放出更多的课堂正能量,这就得构建大“课场”、营造强“课势”、驾驭活“课局”、获得高“课效”。这里说的大“课场”,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大环境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强“课势”体现在

3、处于课场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影响态势,对学生发展有极强的促进作用;而活“课局”则是从课的全局出发,展示出师生能灵活善变地驾驭课堂整体发展状态的本领;所谓的高“课效”,则是师生通过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正能量和减少课的负消耗而获得的高回报。本文对此研究作一初步的梳理。一、构建大课场“课场”是存在于教师与学生周围,能传递教师、学生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教学情境。课场是有强弱的,主要体现在教学情境对学生所产生的吸引力的大小,它由课场的三个要素(教师、学生、环境)决定,处于课场中的学生发展得越好、教师指导得越灵、环境创设得越优,构建的课场强度就显得越大。1.学生发展课场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才

4、是第一位的。只有学生在课场中得到充分的体验,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才会得到最佳的发展,课场的强度才会从真正意义上得到增大。例如,我曾经上的向心力这节研究课,就是通过学生多角度亲身体验生活中的相关情景的方法来关注学生发展的。我先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去体验“在400米比赛中,过弯道时为什么要将身子倾斜?”;又让学生从实验设计中去体验“拉住绳子一端,使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时,手上感知的力起到什么作用?如果撤去该力,小球将做什么运动?”;再让学生从肌肉的感知中去体验“怎样比较小球受力的大小?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以此让学生比较总结,建立“向心力”的概念,归纳“决定向心力大小的因素”;然后通过实例分析、变式

5、训练让学生从实践中去体验“向心力的来源”;最后让学生从升华提升中去体验“知识明线和方法暗线”。该课从五个体验中来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从“知识明线:定义公式单位意义应用,方法暗线:控制转化类比迁移对比”中掌握基本知识、形成了基本技能,使“向心力”这一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得到深化和具体化,使该课的课场被激活,强度得增大。2教师指导教师在课场中的主要角色是“导”,即灵活的引导和灵动的指导,这种“导”的作用应反映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物理课堂尤其体现在对实验的设计和对现象的观察中。在实验时往往有多种现象相伴出现,如摩擦既生热又起电。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对实验现象进行有效的观察,既要注意到各种显著

6、的现象(如摩擦生热),又要关注到虽不显著而又至关重要的(如摩擦起电)属性特征;既要辨别其形状、状态、温度(如物态变化),又要考虑能量转化、速度大小(如单摆实验);既要观察整体的(如烧热的针使云母片表面涂有的石蜡融化),又要注意局部的(石蜡沿各个方向融化的速度不一样);既要观察持久的(同种电荷间互相排斥),又要注意稍纵即逝的(带电小球吸引通草球后又立刻弹开);既要注意观察情理之中的(如放在斜面上的小球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滚动),又要捕捉意料之外的(特制的仿锥形物体从低处往高处滚动)。教师这样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训练,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全貌,得出合理正确的结论。并引导学生及时总结,

7、养成从多角度去观察社会生活、观察自然景观、观察物理实验的良好习惯。这样的“导”才能将构建大课场落到实处。3. 课堂环境课堂教学的实质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师生之间主动交往、平等交流、共享欢乐的过程。在一个教师和同学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充满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自尊心会得到维护,自信心就能树立,学习动力就会增进,学习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环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从多层面考虑:创设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创设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让学生在优化的情境中学习;创设知识经验共享环境,让学生在协作中学习;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理解、鼓励和宽容中学习;创设热情的帮助环境,让学

8、生在奋发向上的热情中学习;创设真诚的激励环境,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学习。这样的创设,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环境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有效指引,让课堂变成知识生长的乐土,这样的课堂环境才是构建大课场的保证。 二、营造强课势 “课势”是处于课场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后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态势。这种态势可能对学生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即课势既有强弱之分,也有正负之别。课势是可以营造的,其主动权操纵在教师手中。无势者可以通过课堂氛围的营造来造势,无力造势者可以通过教学节奏的处理来借势,有势者可凭借教学速度的调节来控势。1. 用氛围造势积极的课堂氛围是师生双方都有

9、饱满的热情,师生共同洋溢着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满足感,理想的课堂氛围可采用下列四种方法来营造。一是用教师庄重的仪表神态来创设氛围:仪表(如衣着服装、发型装饰等)是教师内心修养的外在流露,神态(如表情眼神、举止手势等)是教师传达情感、沟通交流的工具。二是用巧妙的教学设计来渲染氛围: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概念障碍的错误中、设计实验的思路上、思维方法的转化处,采取巧设陷阱、巧置情境、巧用悬念、巧择方法等途径。三是用振奋的教学高潮来营造氛围:可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演示实验、板书板画、器件模型、视频影音等多媒体来推动高潮;也可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如得体的借用、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解释、紧迫的追问、

10、巧妙的点拨。四是用点燃的情感火苗来强化氛围,从中使学生精神饱满,学得有生气、有活气、有灵气,这样营造的课势一定是正向的、强势的。2. 靠节奏借势无力造势者可依靠抑扬顿挫、音调和谐、起伏有序的教学节奏来借势,因为活跃的课堂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发展,可以减少学生的生理疲劳。教学节奏的活跃程度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借用重复、转折、缓急等艺术手法进行调控,以形成相应的如活泼、欢快、轻松或端庄、严肃、紧凑的教学节奏;与教学过程相同步,精心组织好导课、授课、结课这三步曲,以形成井然有序的教学节奏;与认知规律相一致,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特点产生谐振效应;与思维特征相谐振,以慢节奏来激发思维,

11、以低消耗来活跃思维;与教学实际相协调,要因人而异、随课而变,从中为课势的营造保驾护航。 3凭速度控势有势者可凭教学速度来控势。课堂教学的速度过快,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阻,造成消化不良,大量学生就会掉队;速度过慢,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松弛,注意力分散,学生会感到厌倦乏味。课堂教学的速度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进行调控,通过控势做到快慢相宜。教学速度的调控要符合课标对内容的要求,对了解或知道层次的内容,思维活动量小,教学速度可快一些,对理解或掌握层次的内容,思维活动量大,教学速度可慢一些;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广度、深度和新颖度等区别对待,对难度大、份量重、有深度或新颖度的内容,教学速度可慢一些;要合

12、理安排好整堂课中教学时间的分配,防止课堂上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等现象的发生;更要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度为前提,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做到教学速度舒缓而不拖沓,快慢相宜;确保控势的方向是负转正和小变大。三、驾驭活课局“课局”是从课的全局出发,描述师生共同驾驭课堂本领而呈现出的教学正能量。它是课的整体发展状态,是课场与课势共同作用下的教学效果。决定它的是课堂对教学环节的处理水平和教师对教学艺术的应用水平。1. 环节处理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有环节的,其关键是怎样将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发生共鸣。以新授概念课加速度的教学设计为例,对其教学环节可作这样的处理:从问题的“生成”、“探索”、“解决”这三环节入手,

13、强调概念(加速度)的引入建立掌握的整个过程。它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生成问题,从中引入概念,使概念成为有源之水;让学生在类比、讨论中探索问题,从中建立概念,使概念的定义顺理成章;让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的迁移中解决问题,从中理解概念,使概念的把握落到实处。这种递进式的三环节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从概念的源头出发,重在概念建立的过程和方法,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成学生自己的概念结构和知识技能,在感悟中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环节处理,就能将驾驭的课局激活。2. 艺术追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打造活的课局,就得讲究教学

14、艺术,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效果。例如,一位初中教师的公开课大气压强就是从“调味艺术”入手来增大课局的正能量的。他先从天方夜谭中一个魔瓶故事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通过演示人造喷泉、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升、覆杯等实验,让学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通过演示水浇雪碧瓶、手拉吸盘等实验,让学生感知大气压的巨大;用注射器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估测大气压的大小,让学生将测量结果与标准大气压进行比较、评价,并分析测量结果偏小或偏大的原因;再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的例子(如吸饮料)来说明大气压的应用,使课场的高潮不断。最后让学生小结,并用身强力大的男同学败给瘦弱力小的女同学的喝茶比赛小游

15、戏结束了这堂富有生活气味的研究课。该课从调味艺术的角度设计,着眼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寓趣味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做到课伊始,味己生;课进行,味正浓;课结束,味犹存。让学生在充满物理味道和鲜活生活气息的课局中享受课堂中的乐趣、品味生活中的精彩、领悟探究中的方法、体验物理中的美感。四、成就高课效“课效”即课堂教学的效率,它反映的是课堂教学中释放的正能量与课堂总消耗的比值。其核心在于高效课堂的打造,它已成为全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1. 借鉴模式高效课堂的载体是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而使用的成功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因材施教。教师在不同课堂以及对待不同学生而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能积聚

16、和释放更多的课堂正能量,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网上已有不少有关高效课堂的成功案例,都是从“增大正能量的释放、减少负消耗的途径”入手实践的,出现了如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昌乐二中“271”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具有影响力的全国十大高效课堂模式,值得借鉴。2. 优化策略这些高效课堂模式的共同点都集中在:如何调动和强化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怎样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同步,产生共鸣,积聚成更多的正能量?仔细研究会发现其突破口都瞄准在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上,从而畅通了课堂正能量的释放途径,产生了1+12的神奇效应。例如,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推进的“导学展评练”教学模式中,优化课前的准备策略

17、,奠定了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优化课内的时间管理策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和效益;优化课前的导学策略,促进了学生有效地自学和思考;优化课内的解惑策略,激发了学生有效地质疑和排难;优化课中的训练策略,落实了学生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优化课后的增效策略,确保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因此也就出现了扬大附中在减负增效的教学改革中一路高歌猛进的现象,掀起了各地争相参观学习的热潮。综上所述,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扬帆远航,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师就得勇于接受挑战,从生命活动的意义上看待课堂教学,从中构建出大的“课场”来,营造出强的“课势”来,驾驭出活的“课局”来,成就出高的“课效”来。这样的课堂也因此而更显精彩,这样的教学也因此而更充满生命的活力。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