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东城区"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北京市东城区“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东城区产业和投资促进局二一一年十月“十二五”时期,是东城区贯彻落实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和商业服务业两大优势产业,做优旅游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四大支柱产业,做大中医药产业、低碳服务业和体育产业三大新兴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推动三大新兴产业之一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全面提升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现根据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东城区“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及功能区建设规划对未来5年积极培育中医药等新兴产业
2、的要求,结合东城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 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规划所指中医药产业包括中药、中医和中医药辅助三个大类。一、现状和机遇(一)东城区中医药发展的现状1.企业聚集发展。2010年,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实现收入67.55亿元,利润1.49亿元,税收规模1.11亿元,各项指标位居全市各区县前列。坐落于东城区南部的同仁堂是我国中医药业内龙头企业,位于东四的永安堂、崇外花市的千芝堂、前门步行街的长春堂等是北京著名的中药老字号。同时,在中药工业中较有影响的中药饮片企业崇光药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实验药厂也注册在东城。不仅如此,东
3、城区还聚集了众多颇具实力的中西药兼营企业,其中的国药和华润北药位居我国医药产业三甲,中国医药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医药进出口企业;涌现出了一批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院、儿科诊所、美容门诊部等公司制医疗机构。这些企业的聚集使得东城区具备了国内其他区域发展中医药产业难以比拟的优势。2.事业资源优质丰富。在东城坐落着众多顶级中医药事业机构,这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首先,东城区拥有我国最具实力的中医医疗机构和中药研究院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其下属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药研究所、针灸研究所、中国骨伤研究所等具备全国顶尖的中医科研研究机构和中医药科研人员,作为国家级的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临
4、床基地,聚集了众多中医药领军人物,研发了一大批中医药科研成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均拥有很强的科研力量,研究成果全国领先,这些都为中医药产业上游研发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中国中药协会等权威机构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古籍出版社、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港澳台交流中心等全国性知名学术组织也坐落在东城,为聚集从事中医药的相关企业提供了浓厚的行业氛围。不仅如此,东城区还聚集了从明、清太医院遗址到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医案馆、中国医史博物馆、同仁堂博物馆等中医药文化资源,为中医药产
5、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上述事业资源都有待进行开发利用,转化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二)东城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机遇1.国家与北京市政府对促进中医药发展高度重视。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合理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这些政策重心的调整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打开了巨大的空间。北
6、京市人民政府也出台了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并明确提出了培育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支持中药创新体系建设等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意见和措施在政策层面改善了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环境,有利于东城区以更加创新的方式和更大的支持力度推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壮大。2.“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获批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新契机。2009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东城区为全国仅有的两家“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成为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的引领者。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可以在“试验区”内先试先行,进一步优化了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同时,“试验区”建设也扩大了东
7、城区在全国范围内中医药发展方面的影响,树立了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区域品牌,更有利于吸引从事中医药产业的相关企业入驻,在全区形成中医药产业聚集发展的态势。3.区划调整使得东城区中医药企事业资源分布更加优化。区划调整后,位于新东城南北两端的北京同仁堂集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科研机构遥相呼应。南部的北京同仁堂集团可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北部的中医药高端事业资源也可向南部地区扩展,从而为北部中医药科研机构与南部中医药企业形成产学研联盟提供了可能。同时,区划调整使得旧城区改造与中医药企业聚集区建设相结合成为可能,推动新东城的中医药资源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有利于中医药产业功能布局的优化,为中
8、医药聚集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4.区域内中医药健康需求不断增强。2010年,全区人均GDP突破了2万美元的大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和“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功效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也为东城区中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景广阔的市场。二、困难和挑战作为东城区的新兴产业,中医药产业进一步壮大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未来发展面临着一些障碍。1.中医药产业总体规模较小,且产业结构不合理。2010年,中医药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7.8亿元,仅占全区经济总量的1.4%。东城区拥有的中医药资源优势未能使中医药产
9、业显现出强大的经济带动作用。另外,在中医药产业的三大类中,中药大类份额明显大于其他两类,实现增加值11亿元,占全区中医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2.2%。但是,在中药大类中,符合东城区产业集约化发展特点的中药研发和中药销售实现增加值分别仅为1.2亿元和1.1亿元。其主要原因是中药研发大多在事业体制下运行,没有转化为产业成果,中药销售企业平均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不高,整体水平尚待提高。2.中医药产业布局分散,有待形成聚集效应。全区面积仅41.84平方公里,旧城、文保区所占面积大,居住用地比例较高,产业用地不足。全区中药企业、中医医疗机构和保健企业以极度分散的方式,散布在众多社区、胡同、街道之中,产业
10、基础设施、发展条件与环境都较差。这导致中医药企业之间业务交往、信息交汇和人才交流非常困难,难以形成互动发展局面。因此,需要中医药产业在空间布局上,整合挖潜、优化调整,将城区改造与中医药产业聚集区建设结合起来,提高空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形成产业聚集效应。3.中医药事业优势有待转化为产业实力。东城区地域内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国家级中医药科研院所,具有高新技术的研发能力,也有多家大型中医药企业驻扎。但是,中医药事业与中医药产业之间、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还没有建立互利互通、合作共赢的发展渠道,亟需搭建起交易转让、投融资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平台,突破交易、审批等环节方面的制约因素,实现从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成果的
11、转化。三、总体思路及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十二五”期间,东城区中医药产业的总体思路是:结合“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培育中医药新兴产业。通过资源融合、打造品牌、完善服务及文化创新与传承等手段,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区,规划“两大中心”;以新太仓东部、雍和宫南部、中医科学院等为核心,重点发展五大行业;实施五大支撑工程,全面推进中医药产业科学发展。1.两大中心:中国中医药研发创新中心和中医药品牌中心。2.五大行业:中医药研发服务、中医药展示交易、中医药保健养生、中医药中介服务、中医药企业总部。3.五大支撑工程:中医药产业监测工程、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工程、中医药产权交易服务工程、中医药
12、投融资服务工程、中医药信息公共服务工程。(二)基本原则东城区“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及功能区建设规划对东城区产业选择与发展提出了坚持政府和市场双推动、发挥区域优势、集群发展、产业成长性和资源整合集约利用的四大原则。“十二五”时期,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发展要贯彻和落实上述原则,在此基础上还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中医和中药联动发展原则。在引导中药企业入驻和壮大的同时,大力支持公司制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推动鼓励中医科研、中医医疗机构与中药企业的合作,形成以医带药的局面。发挥中医药辅助业的桥梁作用,推动中医产业和中药产业的联动发展。2.产业高附加值发展原则。发挥全区中医药产业高端资源禀赋优势,加快企业的创
13、新步伐,鼓励企业加大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力度,加快高新技术、科研成果的引进和转化步伐。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度高、市场需求量大、品牌知名度高的中医药行业,推动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向高质化、高新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3.产业与事业协调发展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东城区丰富的中医药事业资源,推动体制、机制和渠道创新,通过加强中医药服务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有效运作、资源整合、整体提升、政府支持等手段,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中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同步提升,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实现东城区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4.项目市场
14、化运作原则。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将政府的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起来,以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为抓手,积极实施“产业项目化、项目市场化”,推动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可持续与整体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的中医药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产业总量得到壮大,产业增加值从目前的17.8亿元提升至28.7亿元,年均实现增速10%以上。同时,中医药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区域品牌效应显著,在全国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四、主要任务(一)瞄准产业定位目标,占据产业发展关键环节1.重点发展中医药研发服务。一是支持国家中医科学院等中医药科研机构开展中医药前沿
15、理论与产品开发研究,鼓励中医药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外包服务;二是鼓励和扶持一批中医药龙头企业,开展传统中药“二次开发”和现代中药研发;三是积极推进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工作,为科研成果市场化创造条件;四是强化政策创新,重点发挥中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加大中医药创新企业的引入力度,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产品化、贸易化与资本化。2.重点发展中医药展示交易。一是以“十病十药”交易为基础,积极探索构建中医药产权交易市场;二是鼓励中药企业连锁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三是吸引全国中医药相关的会议、展览会、招商会等在东城召开,支持中医、中药协会在东城举办中医药展示交易会;四是利用东城区中医药商贸基
16、础,发挥中医药老字号品牌资源优势,引导中医药名院、名店、名馆的适度聚集。3.重点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一是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机构以中药为基础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的开发研究和市场推广;二是支持中医药用品生产企业和机构开展以中医诊疗技术为基础的医疗保健器械的研发设计、中试生产和市场推广;三是鼓励引入各类高端品牌健身养生连锁店,开拓中医药健身市场,培育现代化的中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四是鼓励相关企业和机构与各类新媒体合作,开发、制作和播放与养生保健相关的传媒产品。4.重点发展中医药中介服务。一是积极探索与首都中医药科教、金融、商务、商贸、文化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二是大力鼓励中医药信息
17、、代理、经纪、咨询、推介等中介服务公司的发展,推动中医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三是发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中国中药协会等中医药顶级协会的作用,扩大东城区中医药产业的影响,推动中医药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入驻与发展。5.重点发展中医药企业总部。一是加强政企沟通,提高政策扶持力度,保持国药集团、北药集团、中国医保、卫生出版社等国内一流优质大型企业聚集的态势;二是加强区域营销与宣传,提高中医药企业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东城区的品牌影响力和中医药总部企业的吸引力。三是配合旧城区改造,契合功能区建设,抓住大型楼宇入市的机会,大力吸引各类总部型中医药企业入驻,提高中医药产业链高端要素在东城
18、的聚集度。 (二)整合区域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发展1.推进中医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继续支持地坛中医药主题公园的建设,不断提高“地坛中医药文化节”的影响力;二是大力吸引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休闲与中医药文化创意企业入驻,支持中医药企业与文化企业联合组织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三是鼓励各类新媒体开发、制作和播放与中医药相关的传媒产品,推动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推进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一是推进明、清太医院遗址修复和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医案馆开发,推动中医药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二是鼓励旅游企业和中医药企业的合作,发展中医药休闲旅游业。三是引导中医、中药协会与旅游协会开展合作,打
19、造东城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四是通过引进各类高端、专业中医药学术会议,促进中医药会议产业发展。3.推进中医药产业与餐饮业融合发展。一是吸引一批有实力的“药膳”餐饮服务企业入驻,塑造东城“药膳”品牌。二是鼓励中药酒庄、药酒公司、中药饮品企业的销售中心在东城发展;三是发挥中医、中药协会坐落于东城区的优势,为相关的中医药餐饮企业与协会搭建交流平台,支持中医药餐饮业在科学的指导下持续健康发展。(三)实施产业支撑工程,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为了进一步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中医药优势资源,促进中医药产业项目市场化转变,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完善现有产业服务体系,需实施产业支撑五大工程。1.实施产业监测工程。建立中医
20、药产业监测服务体系。根据中医药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对区内从事中医药研发服务、中医药展示交易、中医药保健养生、中医药中介服务、中医药企业总部等重点领域开展定期监测,了解各企业经营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及其原因、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及需求,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中医药产业发展营造环境。2.实施信息公共服务工程。搭建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发展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便捷的信息服务功能。通过互联网提供养生保健信息服务、医疗咨询服务,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名优产品及最新中医药科研成果和临床疗法,实现区内中医药资源的网络共享,加强中医药产业发展信息的网络宣传。 3.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工程。充分利用区内优质的中
21、医药科研、医疗资源,为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将中医药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推动产业化发展,并提高科研医疗技术水平。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基础上,适时建立“中医药产学研联盟”。引导中医药教育和科研机构、中医药企业、银行及投资机构、中医药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合作。定期召开洽谈会、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建立信息收集发布机制,为企业、教育、科研、金融机构搭建互动发展的平台,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实现产学研合作共赢。4.实施产权交易服务工程。发展中医药版权交易、专利交易和商标权交易,促进中医药知识产权市场化运作。依托市“十病十药”工程,鼓励中医药企业积极参与市级中医药研发、成果转让与知识产权交易。不断
22、提升产权交易的层次和中医药产业规模,促进对外合作交流,努力构建国内先进的中医药产权交易和服务平台。5.实施投融资服务工程。设立“中医药健康产业基金”,为产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发挥东城区金融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中医药企业和金融机构入股,设立具有“政府引导、股权多元、专家治理、运行规范、资源整合、风险分散”特点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基金”,集聚产业资本,投资于具有成长性和带动力的中医药健康“种子”企业,促进中医药产业快速壮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六、保障措施(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在“试验区”领导小组的统筹下,成立由区产促局牵头组织,各相关委办局协助,重点研发机构、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参与
23、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小组,及时解决具体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制定实施规划的折子工程,明确各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责和要求,确保“规划”的落实。(二)落实促进政策,加强资金扶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以及东城区关于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的鼓励措施等相关促进政策,加强对入区中医药相关企业的政策引导,给予资金支持。同时,积极争取将东城区中医药产业项目列入市医改重点项目,获得北京市专项资金的支持。(三)落实人才发展战略,培养产业人才按照北京市东城区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将中医药产业人才的培养纳入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工程, 落实中医药人才优先投入
24、政策和推动中医药人才创业政策,吸引、培养和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中医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着力引进培养尖端中医药研发、营销、展示交易、中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师资优势,培育一批从事中医药及其相关的学历教育、职称教育、职业教育等培训机构,为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四)开展宣传推介,营造发展环境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围绕东城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进行区域营销,加强中医药产业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中医药产业的认同度。发布中医药产业招商引资目录与投资指南,开展中医药招商引资系列活动与定向招商,营造出适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环境。(五)加强市场监管,维护行业秩序中医药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行业自身又具有特殊性,需要通过多渠道的监管方式和全方位的政策法规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各环节进行市场规范。同时,要加强有关市场管理部门的合作,建立市场监测、预警与预防系统,构建中医药消费者投诉与处置体系,及时发现问题,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六)开展定期评估,实施适应性调整各部门要根据本规划,定期评估本领域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不断优化工作方式,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参与规划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对产业发展目标与产业运行情况的监测工作,及时了解规划的实施情况,发现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实施适应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