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11600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该资料由友情提供耀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总计60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单就宗教而言,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不同,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离,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 这几种体现于西周实行的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2、 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3、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

2、四不像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妾室所生,是异父同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有天壤之别。从传统的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形成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D、封建家长的喜好4、 “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实行了宗法制度 B.采取了分封制度 C.实行了郡县制 D.推行了郡国并行制5、 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形成 B分封制逐渐瓦解 C监察制度建立 D王位世袭

3、制遭到破坏6、 战国时期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7、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以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C君权遭到了弱化 D 君主专制造成了决策失误有所减少8、“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

4、县制 9、 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10、“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 A.中朝制度 B.郡国并行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5、12、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材料反映了该朝代A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 B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C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 D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13、“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宋朝统治者的上述做法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14、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

6、“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A. 皇权被削弱 B. 相权得到加强 C. 中书省独揽大权 D. 中书省职能专一 15、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A 世卿世禄制 B军功授爵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16、程天相说到,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 B考生知识局限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 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17、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

7、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18、有人说:“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这里的“阁臣”是指 A秦朝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大学士 D清朝的军机大臣19、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8、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20、史载:嘉庆十年,有个叫何元琅的御史,给皇帝上了一个请酌改军机处名目的奏折,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此事反映了军机处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 B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 C其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 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21、农书强调生产要“顺天之时,因地制宜、存乎其人”,在人事方面,则

9、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A.注重农时 B.因地制宜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22、“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是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23、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 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

10、晚期在上述地区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是主要农耕方式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24、中世纪中国财产继承主要实行均分制度,据记载,“今(南朝宋时)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导异计,十家有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不养兄者比比也。”以上材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的家庭A结构比较复杂 B.一度严重缺乏道德责任感C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限 D.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25、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对“三服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A. 规模大 B.耗

11、费大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26、 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A产品做工精美 B质量管理严格 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27、唐初规定:凡事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28、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

12、),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29、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30、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

13、聚如山,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 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C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 D指南针运用于航海31、据道光苏州府制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该史料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 市民阶层已经有相当数量 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 A B C D3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汉以来,民间交易,惟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明起,钞法竟不能复行,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 B.资

14、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对外贸易和走私活动的推动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33、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34、据明经世文编记载,“延绥镇兵马云集,全赖商人接济军需,每年有定额。(政府)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

15、盐发卖,大获其利。”材料反映出明朝的晋商 A. 获得了全国的食盐专卖权 B.以诚信为经营原则,以义取利 C.掌控了国家军政大权 D.得到官府庇护,获取高额利润 35、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B土地公有制形成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36、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入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竟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分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材料反映出 A 农本思想

16、根深蒂固 B明代商业发展迅速 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37、“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38、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境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

17、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说明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39、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迁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40、十多年前,西方学者普

18、遍认为“清代是一个停滞的时代、没有外力就不能发生变化的时代”,现在这一观点转变为“清代不是一个停滞的时代,其发展不是依靠外力,而是自己内部因素的成长。”对这种变化的正确认识是 A前一观点错误,后一观点正确 B时代进步使史学研究更加合理和科学 C清代发展问题模糊不清难以界定 D史学研究的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解释二、非选择题(总计40分)4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摘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19、;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材料三 “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刘海峰科举学导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

20、人士的哪几方面能力?(6分)(2)据材料二分析,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对于这些观念,你怎样评价?(8分)(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6分)(4)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科举制的影响。(5分)42、(15分)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材料二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

21、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材料三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宰相的职责。(2分)(2)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什么?你认为宰相制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演变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为什么?(9分)(3)材料三中前后两史实有何主要异同?(4分)一、选择题15

22、 CBCBB 610 CDDBB 1115 CDCBB 1620 DCCBB2125 CBCDD 2630 BDDCB 3135 ACCDD 3640 DCADB二、非选择题41、(25分)(1)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文学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解决能力。(6分)(2)风气: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观念: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评价:一方面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读书讲究实用、功利主义,产生读死书,死读书现象。(8分)(3)宗法制;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6分)(4)科举制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官吏,提高官员素质;科举制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科举制具有公

23、平性,有利于调节社会秩序;科举制也有局限性。(5分)42、(15分)(1)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揽全国政务的人( 4分)(2) 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推动力: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冲突。原因:国家政权的正常运作要求在皇帝的专制之下宰相有效地行使职权,而宰相权力的扩大又必然削弱皇权。皇帝既依赖宰相治理国家,又对宰相存有疑忌之心,不时地采取各种 措施限制相权,分散相权。于是,“三公制”因此也逐渐演变为“三省制”。(3) 相同点:都改任亲信或身份低微的人辅佐皇帝;都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都反映了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的组成不断发生变化。不同点:汉武帝采取措施将丞相排除出中枢决策的核心;明太祖则废除了丞相。欢迎访问“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