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及趋势研究松江统计信息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松江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及趋势研究松江统计信息网.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松江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趋势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思路1、研究背景“十二五”期间,松江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发展”的攻坚期。“转型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指社会经济发展的持续,更包涵经济形态和城市形态的转变,而归根到底,“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要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要完成这一任务,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强民生保障工作等等,其中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可以为我区的工业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伴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劳动力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
2、门,增加了收入,有利于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反之,劳动力转移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也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研究我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总体特点,分析总体特点的影响因素及变动趋势,有利于发现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防范。本文选择“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为关键指标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趋势。2、研究对象本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对象定位在户籍人口,原因在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松江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独特问题,其独特性体现在:1、与大部分中西部地区不同,上海市包括松江区在内属于人口导入地区,外出务工者较少,户籍意义上的农村劳动
3、力转移通常在本市范围内完成;2、由于上海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土地红利等因素影响,上海市辖区内的农村劳动力在择业过程中对经济因素的考虑相对较小;3、目前松江区产业工人中外地务工人员比重急剧增加,本地农村劳动力陆续从第二产业流出,并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其就业期望上升,但就业能力提高缓慢。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我区户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为一个较新的视角,无疑对提高市民素质、促进转型发展、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3、研究思路首先,通过观察1978-2011年我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变化轨迹,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特点;其次,通过整理“松江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问卷数据来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总
4、体特点的主要因素;第三,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可获得的数据特性,分别采用对应分析和灰色预测法来实证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方向和程度;最后,解读转型发展期松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结合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特点,提出推进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解决思路和措施意见。二、松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特点图1 改革开放以来松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特点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呈线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松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与年份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线性关系,非农就业比重随着时间推移持续提高。两者的这种线性关系大体可以用公式y=31.05+2.12x来描述,拟合优度达到了0.855。非农就业比重
5、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9%逐步上升到2011年的94.8%,松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口持续扩大。特点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呈波动上升虽然松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呈现线性持续提高,但在其上升过程中又同时存在着较明显的波动。非农就业比重的波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有些年份该指标的增速较快,而有些年份该指标的增速则较慢;另一方面是有些年份该指标的增速为正,而有些年份该指标的增速则为负。特点三:从变动周期看,波动的周期延长、振幅趋缓松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在波动上升的同时,又呈现出较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且周期的长度延长、振幅趋缓。按照“波谷-波谷”法大致可将非农就业比重的增长率划分为三个周期
6、,第一个周期从1981年到1989年,第二个周期是1990年到1998年,第三个周期从1999年暂时到2011年。非农就业比重波动的周期长度从第一个周期的9年延长到第三个周期的13年,波动的振动幅度从第一个周期的28.09%年减缓到第三个周期的5.28%。 特点四:从影响因素看,波动的影响因素多样化、互动关系复杂化虽然松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波动呈现出周期延长、振幅趋缓的趋势,但实质上波动的影响因素更多、互动关系更为复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客观条件都处在不同的发展变化中,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就业意愿趋于多元、年龄结构趋于成熟等从不同方面对农村
7、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有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且根据各因素变化的快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因为有些因素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些因素又抑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各因素此消彼长、激烈互动,才导致了松江的非农就业比重波动的周期延长、振幅趋缓。三、松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由于涉及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历史统计数据较少,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开展了“松江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本次调查采取等距抽样法,调查范围包括新桥、车墩、泗泾、九亭、佘山、洞泾、新浜、小昆山、石湖荡、泖港、叶榭共11个镇的550户农户,调查内容涉及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当前非农就业人员情况、当前未
8、非农就业人员情况、历史就业情况等四部分。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汇总、整理和分析,从中提取了影响松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1、就业结构变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松江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平稳扩大,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的特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第一周期的34.5%下降到第三周期1 因后续分析需要,特将第三周期分为1999-2008年转型前和2009-2011年转型后两部分的14.4%和12.6%。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第一周期的53.3%上升到第三周期的63.4%和59.9%。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第一周期的12.2%上升到第三周期的22.2%和27.5%。表1 各时
9、期松江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汇总1981-1989年1990-1998年1999-2008年2009-2011年第一产业比重(%)34.52714.412.6第二产业比重(%)53.355.563.459.9第三产业比重(%)12.217.522.227.5我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也就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一(以下简称转移特点一、二、三、四),即非农就业比重线性提高的形成。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表现出此消彼长、交互变动的过程,而不是单一方向的变化,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增加呈现出转移特点二即波动性上升特征。转型期后,一产比重下降空间已经很小,农村劳动力就业比
10、重的增加必然会面临减速。二产比重开始回落,三产比重继续上升,二三产业之间出现分化,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提高影响更为复杂。如下图所示,工业发展的波动使得非农就业比重出现波动,但非农就业比重的波动却明显平缓于工业增加值比重的波动。究其原因,近年来松江的第三产业正在稳步发展。当工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时,第三产业的吸纳能力却在增强,起到了抵消部分波动的作用,导致了转移特点三和四,即非农就业比重波动周期延长、振幅趋缓和影响因素多样化、互动关系复杂化的形成。图2 改革开放以来松江非农就业比重和工业增加值比重增长率对比2、就业空间变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范围由最初以村镇为主向外
11、逐级扩散。目前,在村里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从第一周期的47.9%下降到第三周期的25.3%和23.9%。在乡镇打工的占49.6%和48.2%,取代村落成为农村劳动力打工的最主要区域。镇外区内和区外市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农村务工人员往外走的趋势较为明显,但就业半径基本控制在本市以内,市外就业的人数很少并呈进一步缩小趋势。表2 各时期松江农村劳动力就业范围分布汇总1981-1989年1990-1998年1999-2008年2009-2011年村内比重(%)47.937.425.323.9村外镇内比重(%)39.144.549.648.2镇外区内比重(%)711.217.218.4区外市内比
12、重(%)4.34.96.58.5市外比重(%)1.721.41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村劳动力在各个就业区域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也就促进了转移特点一,即非农就业比重线性提高的形成。由于各级经济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而并非同步发展,因此各区域非农就业比重的增加也呈现出一定的交错性,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增加呈现出转移特点二即波动性上升特征。随着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和素质提高、交通条件显著改善等条件的逐渐形成,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其区域流向更为多元化,不同区域的非农就业相互补充和均衡,导致了转移特点三和四,即非农就业比重波动周期延长、振幅趋缓和影响因素多样化、互动关系复杂化的形成。3、文化程
13、度变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松江农村劳动力(15-59周岁)文化程度仍呈现“两头小、中间大”正态分布的特征,整体提升缓慢。在所有调查样本中,未上过学的样本占2.1%,小学程度的样本占12.9%,初中程度的样本占44.1%,高中及中专的样本占24.9%,大专及以上的样本占16%。表3 松江农村劳动力资源人口文化程度分布汇总受教育程度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查比重(%)2.112.944.124.916从我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纵向发展看,较低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劳动力资源人口所占比重降低了14.2个百分点;而较高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劳动力资源人口所占比重则提高了
14、11.8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提升,增加了自身就业能力,也就导致了转移特点一,即非农就业比重线性提高的形成。表4 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劳动力资源人口文化程度分布对比受教育程度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查比重(%)2.112.944.124.916第五次人口普查比重(%)4.624.647.219.34.2从同时期横向数据看,较低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人口所占比重要比全区水平高2.7个百分点;较高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人口所占比重则比全区水平低2.8个百分点。文化程度上的相对劣势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较弱,受经
15、济形势影响较大,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增加呈现出转移特点二即波动性上升特征。表5 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劳动力资源人口文化程度分布对比受教育程度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查比重(%)2.112.944.124.916第六次人口普查比重(%)1.211.145.123.818.8松江农村劳动力资源人口的文化程度显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松江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不能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足够的人力支持。随着经济形势变动,两方面交替作用,导致了转移特点三和四,即非农就业比重波动周期延长、振幅趋缓和影响因素多样化、互动关系复杂化的
16、形成。4、培训情况变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松江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培训情况呈现未参加培训的比重占多数,但趋于下降;而参加培训的比重占少数,但趋于上升的特征。未参加培训的劳动力比重从第一周期的73.5%下降到第三周期的64%和65.1%。与之相反,参加各类培训的劳动力比重从第一周期的26.6%上升到第三周期的36%和34.9%。表6 各时期松江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分布汇总1981-1989年1990-1998年1999-2008年2009-2011年没有参加任何培训73.569.96465.1职业技术技能培训13.716.320.517.2外语培训8.68.18.17.2职业资格认证培训2.833.
17、35.5文化知识培训0.51.52.52.8学历培训0.50.80.80.7创业培训0.500.40兴趣爱好培训00.40.21.3其他000.20.2调查发现,松江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类培训的比重趋于上升,特别是和就业最密切相关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上升幅度最大,也就促进了转移特点一,即非农就业比重线性提高的形成。虽然松江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情况有所改善,但在所有调查样本中未参加任何培训的比重始终占多数,各时期的比重均远超过50%,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持续增长,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增加呈现出转移特点二即波动性上升特征。一方面,参加各类培训的比重趋于上升,促进了非农就
18、业比重的持续上升。另一方面,未参加任何培训的松江农村劳动力比重仍占多数,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利因素,两方面在不同时期作用程度不同,导致了转移特点三和四,即非农就业比重波动周期延长、振幅趋缓和影响因素多样化、互动关系复杂化的形成。5、劳动力就业意愿变动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追求经济利益仍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动机,个人发展已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动机。因单纯追求经济收入而外出务工的比重不断降低,职业目标为单纯经济收入的第一周期的78.2%下降到第三周期的69.1%和67.1%,有其他职业目标的劳动力比重从第一周期的21.8%上升到第三周期的31%和32.9%。经济收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促进力正在逐
19、渐减弱,我区农村劳动力正在从为生计而就业升级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就业。这种就业目标的多元化也就促进了转移特点一,即非农就业比重线性提高的形成。表7 各时期松江农村劳动力就业意愿分布汇总1981-1989年1990-1998年1999-2008年2009-2011年没有明确目标,有稳定收入即可78.270.669.167.1学到一技之长8.811.59.58.2自主创业1.21.92.11.7做感兴趣的工作5.16.78.99.5不断寻找更好的机会6.79.210.513.5在所有调查样本中以经济收入为目标的比重始终占多数,各时期的比重也均远超过50%。在就业意愿上仍以追求稳定收入为主,随着城乡就业
20、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的热情,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增加呈现出转移特点二即波动性上升特征。一方面,自我实现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做感兴趣的工作”和“不断寻找更好机会”的比重提高明显,促进了非农就业比重的持续上升。另一方面,以追求经济收入为目标的转移因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而相应减少。两方面共同作用,导致了转移特点三和四,即非农就业比重波动周期延长、振幅趋缓和影响因素多样化、互动关系复杂化的形成。6、劳动力年龄分布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松江农村人口的年龄分布已开始呈现偏向大于均值一方的偏正态分布的特征。在所有调查样本中,0-9岁的占5.1%,10-19岁的占5.9%
21、,20-29岁的占12.6%,30-39岁的占14.3%,40-49岁的占18.5%,50-59岁的占22.7%,60-69岁的占13.2%,70-79岁的占5.6%,80-89岁的占2%,90岁及以上的占0.2%。图3 松江农村人口年龄分布改革开放初,我区的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具备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从而促进了转移特点一,即非农就业比重线性提高的形成。从目前我区农村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看,我区老年人口比重为13.4%,超过联合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7%的临界点;少年儿童比重为7.7%,低于30%的临界点;年龄中位数为47.2岁,超过30岁的临界点,已具备明显的老年型人口结构特征,使
22、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增加呈现出转移特点二即波动性上升特征。一方面,老年型人口结构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稀缺性开始显现,能够转移的劳动力资源日益减少,非农就业比重增长放缓;另一方面,大龄劳动力本身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局限。两方面共同作用,导致了转移特点三和四,即非农就业比重波动周期延长、振幅趋缓和影响因素多样化、互动关系复杂化的形成。表8 联合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统计指标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4%以下4%-7%7%及以上0-14岁少年儿童比重40%及以上30%-40%30%以下年龄中位数20岁以下20-30岁30岁及以上四、松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究从
23、“松江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中所提炼的主要因素对松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的影响性质和程度,本文根据调查数据的不同类型,分别选用对应分析法和灰色预测法进行实证。其中,文化程度因素和年龄因素的问卷数据具有截面特征,因此借助SPSS软件建立对应分析模型;就业结构因素、就业范围因素、培训情况因素和就业意愿因素的问卷数据具有时间序列特征,并且时期数较少,因此借助MATLAB软件建立灰色预测模型。1、运用对应分析法实证文化程度和年龄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也称为关联分析、R-Q型因子分析,是基于因子分析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相依变量统计分析技术,通过分析由定
24、性变量构成的交叉表来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可以揭示不同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应分析法主要包括编制交叉列联表并计算概率矩阵、根据概率矩阵确定数据点坐标、分类降维处理行变量和列变量等三个主要步骤。(1)文化程度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设“就业情况”为列变量,“文化程度”为行变量,编制交叉列联表,并进行统计检验,输出结果如表9所示。不论是Pearson卡方检验还是Fisher精确检验的检验结果均显示,在99%的置信度下,“就业情况”与“文化程度”的检验统计量的伴随概率均接近0,即拒绝“行变量与列变量独立”的零假设,判定列联表的行列变量间不独立,存在相关关系。表9 “就业情况”和“文化程度”交叉列联
25、表统计检验值df渐进 Sig.(双侧)Monte Carlo Sig.(双侧)Sig.99% 置信区间下限上限Pearson卡方检验87.3984.000.000.000.004Fisher精确检验62.690.000.000.004有效案例中的 N1271对“就业情况”列变量和“文化程度”行变量实施分类降维处理,输出结果如表10所示。表10 “就业情况”列变量和“文化程度”行变量分类降维结果从业情况质量维中的得分惯量贡献1点对维惯量维对点惯量11总计已非农就业.893-.177.007.1071.0001.000未非农就业.1071.479.061.8931.0001.000有效总计1.00
26、0.0691.000文化程度质量维中的得分惯量贡献1点对维惯量维对点惯量11总计未上过学.0133.412.041.5941.0001.000小学.113.782.018.2621.0001.000初中.470-.094.001.0161.0001.000高中及中专.248-.074.000.0051.0001.000大专及以上.157-.454.008.1231.0001.000有效总计1.000.0691.000“就业情况”列变量和“文化程度”行变量在经过降维处理后仅提取出了一个因子,可以将其命名为“非农就业与否”因子。当该因子为正值时表示该类别“未非农就业”的特征较明显,正值越大表示该类
27、别“未非农就业”的特征越明显;当该因子为负值时表示该类别“已非农就业”的特征较明显,负值的绝对值越大表示该类别已非农就业的特征越明显。“就业情况”列变量和“文化程度”行变量的分类降维输出结果显示,“未上过学”和“小学”类别的维中得分为正值,即未非农就业的特征较明显;“初中”、“高中及中专”和“大专及以上”类别的维中得分为负值,即已非农就业的特征较明显。由此可见,文化程度因素对松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较为显著。劳动力资源人口的文化程度越低非农就业特征就越不明显,也就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越受到阻碍;劳动力资源人口的文化程度越高非农就业特征就越明显,也就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越顺畅。(2)年龄因素对劳
28、动力转移的影响设“就业情况”为列变量,“年龄”为行变量,编制交叉列联表,并进行统计检验,输出结果如表11所示。不论是Pearson卡方检验还是Fisher精确检验的检验结果均显示,在99%的置信度下,“就业情况”与 “年龄”的检验统计量的伴随概率均接近0,即拒绝“行变量与列变量独立”的零假设,判定列联表的行列变量间不独立,存在相关关系。表11 “就业情况”和“年龄”交叉列联表统计检验值df渐进 Sig.(双侧)Monte Carlo Sig.(双侧)Sig.99% 置信区间下限上限Pearson卡方检验127.8798.000.000.000.004Fisher精确检验95.002.000.0
29、00.004有效案例中的 N1271对“就业情况”列变量和“年龄”行变量实施分类降维处理,输出结果如表12所示。表12 “就业情况”列变量和“年龄”行变量分类降维结果从业情况质量维中的得分惯量贡献1点对维惯量维对点惯量11总计已非农就业.893-.195.011.1071.0001.000未非农就业.1071.627.090.8931.0001.000有效总计1.000.1011.000年龄质量维中的得分惯量贡献1点对维惯量维对点惯量11总计15-19岁.0094.172.052.5181.0001.00020-24岁.050.297.001.0141.0001.00025-29岁.121-.
30、204.002.0161.0001.00030-34岁.146-.428.008.0841.0001.00035-39岁.082-.338.003.0301.0001.00040-44岁.115-.457.008.0761.0001.00045-49岁.181-.065.000.0021.0001.00050-54岁.137.079.000.0031.0001.00055-59岁.160.715.026.2581.0001.000有效总计1.000.1011.000“就业情况”列变量和“年龄”行变量在经过降维处理后也仅提取出了一个因子,同样可以将其命名为“非农就业与否”因子。当该因子为正值时表
31、示该类别“未非农就业”的特征较明显,正值越大表示该类别“未非农就业”的特征越明显;当该因子为负值时表示该类别“已非农就业”的特征较明显,负值的绝对值越大表示该类别已非农就业的特征越明显。“就业情况”列变量和“年龄”行变量的分类降维输出结果显示,“15-24岁”和“50-59岁”两个年龄段共四个类别的维中得分为正值,即未非农就业的特征较明显;“25-49岁”年龄段共五个类别的维中得分为负值,即已非农就业的特征较明显。由此可见,年龄因素对松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同样较为显著。劳动力资源人口的年龄越高或越低非农就业特征就越不明显,也就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越受到阻碍。劳动力资源人口的年龄只有处于中段
32、非农就业特征才越明显,也就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越顺畅。2、运用灰色预测法实证产业结构、就业范围、培训情况和就业意愿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灰色系统(Gray System)是指一个具有层次、结构关系的模糊性,动态变化的随机性,指标数据的不完备或不确定性等灰色特性的系统。灰色模型(Gray Model)则是指利用较少(只需多于3个即可)或不确切的表示灰色系统行为特征的原始数据序列作生成变换后建立的,用以描述灰色系统内部事物连续变化过程的模型。灰色预测法包括构造累加生成新序列、构造一阶线性微分方程、求解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等三个主要步骤。(1)产业结构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设非农就业比重、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序
33、列为,经过上述三个步骤处理和运算后输出的灰色模型GM(1,2)为。前的系数为正,表示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对非农就业比重一阶导数成正向影响(2)就业范围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设非农就业比重、村外市内就业比重序列为,经过上述三个步骤处理和运算后输出的灰色模型GM(1,2)为。前的系数为正,表示村外市内就业比重对非农就业比重一阶导数成正向影响。(3)培训情况、就业意愿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设非农就业比重、参加各类培训比重序列为,经过上述三个步骤处理和运算后输出的灰色模型GM(1,2)为。前的系数为正,表示参加各类培训比重对非农就业比重一阶导数成正向影响。设非农就业比重、有明确职业目标比重序列为,经过上
34、述三个步骤处理和运算后输出的灰色模型GM(1,2)为。前的系数为正,表示有明确就业目标比重对非农就业比重一阶导数成正向影响。由此可见,产业结构、村外市内就业、参加各类培训、有明确职业目标等因素的变动对松江非农就业比重,也就是松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变动均产生着较明显的正向影响。五、松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转型期的新问题和应对思路1、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转型期出现的新问题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下,产业结构调整较慢、新兴驱动力较少、生产效率低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外向依赖度较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等各种自身制约集中爆发,迫使松江经济放慢了较快增长的步伐,也使松江经济进入了转型发展期。在转型发展期,松江的
35、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情况、新趋势和新问题。(1)从就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出现下降,对劳动力吸纳作用开始减弱。松江农村劳动力的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第一周期的53.3%一直稳步上升到转型期前的63.4%,但进入转型期后的比重则下跌到59.9%,下降了3.5个百分点。表13 各时期松江农村劳动力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变化时 期1981-1989年1990-1998年1999-2008年2009-2011年第二产业比重(%)53.355.563.459.9(2)从就业范围来看,村外镇内就业的比重出现下降,乡镇经济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开始减弱。松江农村劳动力的村外镇内就业比重从第一周期
36、的46.1%一直稳步上升到转型期前的66.8%,但进入转型期后的比重则下跌到66.6%,下降了0.2个百分点。表14 各时期松江农村劳动力村外镇内就业比重变化时 期1981-1989年1990-1998年1999-2008年2009-2011年村外镇内比重(%)39.144.549.648.2(3)从企业类型来看,三资企业的就业比重出现下降,对我区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松江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三资企业比重从第一周期的6.2%一直稳步上升到转型期前的17.5%,但进入转型期后的比重则下跌到16.1%,下降了1.4个百分点。表15 各时期松江农村劳动力三资企业就业比重变化时 期1978-19921
37、993-20022003-20082009-三资企业比重(%)6.213.517.516.1(4)从劳动力素质来看,参加各类培训的比重出现下降,综合素质短期提高缓慢。松江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类培训的比重从第一周期的26.6%一直稳步上升到转型期前的36%,但进入转型期后的比重则下跌到34.9%,下降了1.1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历(29.7%),经验丰富(22.6%),技术娴熟(18%),没有竞争力占27.3%。表16 各时期松江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类培训比重变化时 期1978-19921993-20022003-20082009-参加各类培训比重(%)26.630.13634.9
38、(5)从就业职业来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比重出现较大下降。我区农村劳动力的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比重从第一周期的41.7%到转型期前的41.5%,一直较为稳定,但进入转型期后的比重则下跌到35.3%,下降了6.2个百分点。表17 各时期松江农村劳动力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比重变化时 期1978-19921993-20022003-20082009-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比重(%)41.741.841.535.3(6)从就业动因来看,职业目标趋于多元,实干精神略显不足。农村家庭收入中非工资性收入逐年提高,2011年占23.3%,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参保率
39、为94.1%,户籍对农村人口流动的显著逐年减小,农村户籍人口仅占27.4%,在此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职业目标逐渐多元,发展目标为“寻找更好的机会和发展”的 较转型前增加3%,为“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增加0.6%,而“学习一技之长”的减少了1.3%。表18 各时期松江农村劳动力各种职业目标比重变化时 期1981-1989年1990-1998年1999-2008年2009-2011年学到一技之长8.811.59.58.2自主创业1.21.92.11.7做感兴趣的工作5.16.78.99.5不断寻找更好的机会6.79.210.513.52、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转型期的应对思路(1)从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
40、体特点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的新问题是暂时的、可以解决的松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特点可以概括为“提高”、“波动”、“趋缓”和“复杂”。“提高”指的是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比重呈线性提高,“波动”指的是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比重呈波动上升,“趋缓”指的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波动的周期延长、振幅趋缓,而“复杂”指的则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波动的影响因素多样化、互动关系复杂化。正因为松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是线性提高的,所以在转型发展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困难是暂时的,是能够解决的和克服的。正因为松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是波动上升的,所以在转型发展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困难是
41、正常的,是符合历史运行特点的。正因为松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波动是周期延长、振幅趋缓的,所以解决和克服转型发展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困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长期性的。正因为松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波动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互动关系是复杂的,所以解决和克服转型发展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困难的方法不是单一的、重复过往的,而是综合的、基于实际的。(2)从总特点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看,解决转型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的新问题关键在于使劳动力自身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协调正如前文所述,影响松江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特点的因素较多,而这些因素能够被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比如
42、就业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空间范围变动等,另一类则是由劳动者自身素质造成的,比如文化程度变动、培训情况变动、就业意愿变动和年龄分布变动等,而后一类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特点归根结底取决于劳动者自身素质是否与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协调。如果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与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协调,就会促进非农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如果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与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协调,就会阻碍非农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与社会经济的协调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相协调从劳动力量的供需情况看,当前松江农村劳动力的年龄分布已具有
43、较明显的老年型特征,其中,老年人口占到13.4%,远远超过联合国7%的标准,年龄中位数47.2岁,远远超过联合国30岁的临界值,劳动供应持续减少。从劳动力质的供需情况看,制造业和服务业最需要的是年轻农民工,而劳动力蓄水池中绝大部分是中老年农民工,其中,50-59岁的人口比重更是高达22.7%,劳动力资源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一般而言,劳动者的年龄越大面临的就业压力就越大,遭遇的就业困难也越多。进入转型期,松江农村劳动力的年龄分布将继续呈现老年型特征,从历史数据看,2005年到2011年,老年人口比重以年均3.4%的速度增加,农村社会老龄化特征逐渐加强,下阶段可能更加突出。因此,转型期我区农村劳
44、动力的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劳动力综合素质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进入转型期,松江工业经济呈现低位波动态势,而更重要的特征则在于将发展重点从原来仅注重量的扩张转变为更注重质的提高,从依靠大量投入生产要素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升级。因此,如果松江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继续整体偏低、提高较慢的话,就不符合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增加了非农就业的难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调查所涉及的体现非农就业综合素质的因素包括了文化程度和培训情况等。数据显示,当前阶段松江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整体偏低、提高较慢,其中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40.9%,大专以上的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8%。未参加培训的
45、比重仍占多数,而且在第三周期参加各类培训的比重从转型期前的36%下降到转型期后的34.9%,劳动力综合素质亟需提高。劳动力就业期望与就业能力相协调一方面,转型期的社会经济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升级,农村地区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的发展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经济收入,就业意愿呈现多元,但总体呈现出重视最终目的,忽略奋斗过程的特点,调查显示,目前外出务工为摆脱农村生活、追求舒适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增加了2.7个百分点,愿意扎实学习技术的人大幅下降,降幅为9%。另一方面,我区农村地区劳动力综合素质并无显著提高,缺少过硬的竞争力,其中没有就业竞争力的占到27.3%,有竞争力的大多集中在工作经验和技能方面。这两点的冲突最终体现为劳动者真实能力与其高工作期望不相匹配。这就要求,劳动力寻求就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一方面根据社会需求切实提高自身各项能力,另一方面增强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将自身获取就业的愿望转变为实际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