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1397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有3个嫡子,但他想传位给贤能的小儿子季历。季历深感为难,他的大哥太伯、二哥虞仲主动避逃荆蛮后,季历方才继位。这反映了A嫡长子继承方式得到认同 B墨家选贤任能思想的影响C周礼文化辐射到长江流域 D宗法制的基本原则遭破坏【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

2、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2今年热播的芈月传讲述战国晚期,楚国公主芈姝与其同父异母的妹妹芈月嫁给秦惠王为后为妃。惠王死后,芈姝儿子武王即位,武王死后,芈妹准备立幼子继位。芈月却依靠弟弟、将军魏冉等人支持拥立自己的儿子为昭襄王。这表明A秦国宗法制的崩溃 B战国晚期,礼崩乐坏C王位交接受多因素影响 D皇帝制度实行选贤任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惠王死后,芈姝儿子武王即位,武王死后,芈妹准备立幼子继

3、位。芈月却依靠弟弟、将军魏冉等人支持拥立自己的儿子为昭襄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秦国王位交接受多因素影响,不完全由嫡长子继承制决定,故C正确。秦国宗法制的崩溃,过于笼统,宗法制还包括许多其它制度,材料未涉及,故A排除。战国晚期,礼崩乐坏,过于抽象,没有突出材料主旨,故B排除。皇帝制度实行世袭制,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3、“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

4、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A.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C. 汉朝的察举制度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 汉朝的察举制度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的重点知识之一。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他最大限度的为官僚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为寒门贫民提供了走向仕途的途

5、径,这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相对于科举,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则限制了人才的出仕,汉末与晋末的衰颓也一定程度上与人才选拔制度有关,而且无论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他们都造成了官僚小集体,士族代代相传的后果,为官僚腐败无能提供了途径,更能造成地方割据,诸侯征伐不休,引起国家分裂。4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朝代中,清朝的君主以“勤政”著称。如康熙帝感慨道“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行未敢少懈,自朝至于日昃,坐卧起居,曾无片晷余闲。”联系对比同时期的西方,对清朝君主“勤政”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顺应了强化君权的历史趋势 B形成了封建盛世局面C阻

6、碍了现代化在中国的启动 D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定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的制度,同时期的西方,例如英国,已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清朝君主专制的制度阻碍了现代化在中国的启动,故C正确。当时的历史趋势是近代化,不是强化君权,故A错误。形成了封建盛世局面的主要原因不是君主专制,故B排除。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定发展,不是联系对比同时期的西方解读最为准确的选项,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影响5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

7、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影响与作用。学生需注意相关知识的掌握。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

8、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但本题材料的解读角度不同,要引起注意。6古希腊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某人行为威胁到城邦民主,公民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投入陶缸中。如果这个人得票超过6000,就表示多数通过,将他逐出国门10年。期间,被放逐者的公民权和财产权保留,期满后自动恢复。这一制度表明雅典城邦A民主性、人文性与盲目性并存B直接民主存在严重弊端C有利于防止专制统治 D容易被人利用和操纵【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陶片放逐法规定,某人行为威胁到城邦民主,公民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投入陶缸中。如果这个人得票超过6000,就表示多数通过,将他逐出国门1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片放逐法既有

9、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的弊端,这一制度表明雅典城邦民主性、人文性与盲目性并存,故A正确。直接民主存在严重弊端,过于片面,故B排除。有利于防止专制统治,也过于片面,故C排除。容易被人利用和操纵,也只强调弊端,故D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陶片放逐法【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陶片放逐法相关知识。陶片放逐法,也被翻译为“陶片放逐制”、“陶片流放法”、“贝壳放逐法”或“贝壳放逐制”等。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公元前510年左右创立,约公元前487年左右陶片放逐法才首次付诸实施。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广受欢迎、

10、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7公元前287年,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颁布阿奎利亚法。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按照它们被杀前一年中的最高价格予以赔偿,而对其他财物的损害,以它们在最后30天中的最高价格为准。”这一规定A是罗马法趋于理性的体现 B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C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体现了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答案】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阿奎利亚法8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立法权拥有的这种优势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因此,

11、必须在制度设计上淡化这种危险。”美国“在制度设计下淡化这种危险”的措施有确立联邦体制以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权力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以一定比例计算南方黑人奴隶的人口数量A B C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立法权拥有的这种优势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因此,必须在制度设计上淡化这种危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制度设计下淡化这种危险”的措施有以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权力,故正确;同时,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相互制约,故正确,故B正确。确立联邦体制,属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材料的立法权无关,故错误;以一定比例计算南方黑人奴隶的人口数量,

12、属于民主局限性的问题,与材料无关,故错误,故组合错误,故A排除。组合错误,故C排除。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权分立9.1789年,杰斐逊向华盛顿抱怨采用了两院制,华盛顿于是问他为何要把咖啡倒在小碟子中,杰斐逊说为了让咖啡凉下来,华盛顿于是告诉他,两院制也是为了让立法凉下来。两院制可以避免人民受到煽动而陷入狂热,让共和国获得一个安全的锚。据此对美国采用两院制分析正确的是 A延续了英国议会至上的政治模式 B提高了国会立法的科学性高效性C两院制有利于立法权的相互制衡 D参议院的权力高于众议院的权力【答案】C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13、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两院制【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美国的三权分立和民主制度。美国是联邦制、总统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有任期,对选民负责,有行政权,国会(分参众两院)拥有财政权与立法权,可任命部分官员,选民直接选出,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这反映了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其中,两院制有利于立法权的相互制衡。10有人将南京条约中有关香港岛的英文官本、中文官本及其中文译本整理成为下面表格。表格中的信息反映出A鸦片战争推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清朝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浓厚C中英两国围绕香港问题展开激烈斗争 D英国曲解条约实现霸占香港岛的企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南京条约

14、中有关香港岛的英文官本、中文官本及其中文译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文官本的“给予”、“常远据守主掌”反映了清朝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浓厚,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英两国围绕香港问题展开激烈斗争,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英国曲解条约实现霸占香港岛的企图,且香港岛确实被割让,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11日本教科书就甲午战争曾这样写道:“战争几乎都是在朝鲜进行战局一直朝着日方绝对优势的方向推进。日军将清朝军队驱逐出朝鲜,并最终在黄海海战中击败清朝北洋舰队。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这一介绍A对日本胜利的分析全而合理 B揭示了清政府战

15、败的根源C无视洋务运动的军事近代化 D.意图掩盖日本的侵略性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战争几乎都是在朝鲜进行战局一直朝着日方绝对优势的方向推进。日军将清朝军队驱逐出朝鲜,并最终在黄海海战中击败清朝北洋舰队。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日本教科书意图掩盖日本的侵略性质,故D正确。材料对日本胜利的分析片面,带有主观色彩,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清政府战败的根源,其根源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故B排除。材料提到了北洋舰队,涉及了洋务运动的军事近代化,故C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名师点睛】甲午战争是日本对外扩张侵略的重要一

16、环,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12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你认为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答案】B考点:

17、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13.日本某份外交文件中强调:“这应是将来掌握东洋霸权的必要开端”,“日本之兵力以及陆海军在各国之行动中均应保持至少与其中最强国平等之地位。”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甲午战争 B义和团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这应是将来掌握东洋霸权的必要开端”,“日本之兵力以及陆海军在各国之行动中均应保持至少与其中最强国平等之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故B正确。甲午战争。没有联军侵华,故A排除。九一八事变,日本强占东北三省,不属于掌握东洋霸权的必要开端,故C排除。七七事变,

18、也未涉及联军侵华,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14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年)就中国近况谈到:“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答案】C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特点15、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

19、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挽救民族危亡,故A正确。发展资本主义,不属于核心动力,故B排除。提倡民主科学,属于文化思想方面,也不属

20、于核心动力,故C排除。推动实业救国,其目的仍然是挽救民族危亡,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过程挽救民族危亡【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历程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的重点知识之一,在备考中要引起足够重视。例如,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主张设议会、行立宪,伸民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的胜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前期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号,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提倡民主科学;后期则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经历了以城市为中心到工农武装割据的过程。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是一个向西

21、方学习的过程,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找到了一个可以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16、193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中国革命猛烈发展,已接近直接革命形势”,“现在已经是积极准备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建立全国革命政权的时候了。”这一判断A.符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形势 B.积极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C.促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D.超越了中国的革命形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的革命形势是敌强我弱,工农武装割据形成,故材料“现在已经是积极准备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建立全国革命政权的时候了。”超越了中国的革命形势,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故D项正确,A

22、项符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形势,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错误的形势判断不利于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故B项错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后果,故C项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特点1720世纪30年代,在中共领导下的苏区百姓可能不知道“苏维埃政府”这个拗口的外来词语的原意,但并不妨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词语,他们将“苏维埃政府”称为“埃政府”,这个“埃”在客家话中就是“我”的意思,“埃政府”也就成为“我们的政府”。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共学习苏联经验得到了民众支持B苏区的土地革命解放了农民C苏区人民热烈拥护苏维埃政府领导D红色政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答

23、案】B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的相关知识。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18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

24、方位的管制。国民政府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A加强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B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为坚持抗战提供经济支撑 D加强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为坚持抗战提供经济支撑,故C正确。加强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不符合抗战的背景,故A排除。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1935年左右,故B排除。加强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统治,也没有突出抗战的背景,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

25、日战争特点19毛泽东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同年,蒋介石日记中写道:“倭寇民族特性急而短,而其军事学术非德式即法式,皆以短兵白刃速战速决为性能。我应以坚韧、忍耐、延缓、持久之道,致其死命也。”这说明A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B国共两党领袖对抗日所见略同C中国的抗战是持久抗战 D中国抗战胜利的必然性【答案】B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持久战【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这属于备考重点。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全民参战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其主要特征有1、全国共同抗战、持久战。2、主要有两支抗日力量。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日武

26、装力量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3、两个抗日战场,中国国民党面对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第二次世界打战彻底结束。20在渝期间,毛泽东在回答“共产党要不要另起炉灶”的问题时表示,“不是我们要另起炉灶,而是国民党灶里不许我们造饭”,“我们对国民党,只是有所批评,留有余地,并无另起炉灶之意”。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A倡导和平建国 B还缺乏抗争国民党的实力C强调自身独立自主的必要性 D思考执政后的外交方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

27、材料“不是我们要另起炉灶,而是国民党灶里不许我们造饭”,“我们对国民党,只是有所批评,留有余地,并无另起炉灶之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重庆谈判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平建国,故A正确。当时中共已经具备抗争国民党的实力,故B排除。材料没有强调自身独立自主,故C排除。材料“另起炉灶”是指两党关系,未涉及执政后的外交方针,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放战争重庆谈判【名师点睛】抗战胜利后,美、蒋勾结发动内战。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彻底破裂,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19461949年政治斗争: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

28、三大口号,通过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制宪国大”和北平谈判等一系列斗争,与国民党进行针锋相对的较量。21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A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靠B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C两个材料相矛盾,孔子出生年代需要重新考证D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答案】D考点:历史和历史的“重现”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一手资料22.晚清顽固势力在

29、攻击洋务派时,常常把维护祖宗之法同爱国之情联在一起,他们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C.在争论中占据道德优势 D.反对西方器物在中国传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晚清顽固势力在攻击洋务派时,常常把维护祖宗之法同爱国之情联在一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在争论中占据道德优势,即传统儒家道德包含爱国精神,故C正确。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属于根本目的,故A排除。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也属于主要的目的,故B排除。反对西方器物在中国传播,与占据道德优势相比,属于间接目的,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

30、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名师点睛】洋务运动,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23纽可门蒸汽机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能够把大量的气压用于有益的工作,而这是建立在17世纪罗伯特波义尔和丹尼斯帕潘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瓦特改良蒸汽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匠就能想出来的,瓦特对设计和维修科学仪器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的发明也非常有赖于新的温度测量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应用。上述事例说明了 A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紧密

31、结合 B纽可门和瓦特是杰出的科学家C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的是技术工人 D技术成果与科学进步无法割裂【答案】D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改良蒸汽机24美国史学家费正清认为:“当严复翻译亚当斯密、穆勒和赫胥黎的西方自由主义经典著作时,译者强调自由原则的价值不在于争取法律下面的个人自由,而在于通过各个人的努力以创造国家的财富和实力。”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源于.A开国会兴民权的迫切需要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价值导向C应对民族危亡的严峻挑战 D受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当严复翻译亚当斯密、穆勒和赫胥黎的西方自由主义经典著作时,译者强调自由原则的价值不在于

32、争取法律下面的个人自由,而在于通过各个人的努力以创造国家的财富和实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其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故C正确。开国会兴民权,也是为了应对民族危亡的严峻挑战,故A排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价值导向,例如实业救国,仍然服从于应对民族危亡,故B排除。社会达尔文主义,也是维新派借以救亡图存的思想工具,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思想【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严复的思想的相关知识。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都要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否则就难以得出公允的结论。严复在中国思想史尤其是近代思想史中,占有显

33、著的地位。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时期,他是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以挽救中国、达到富国强兵目的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启蒙思想家,是近代以来“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25、毛泽东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下列美术作品中不能充分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答案】D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印象派二、非选择题:(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 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大。自觉,觉些什么

34、呢?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种是民族建国的精神;第二种是民主的精神。这两种精神,从前并不是没有:但那意识常在睡眠状态之中,朦朦胧胧的:到近五十年实则是三十年却很鲜明的表现出来了。在最近三十年间我们国民所做的事业,第一件,是将外族统治的政治根本铲除。第二件,是Z-x-x-k.将君主专制的政治永远消灭。而且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合。的确是由人民一种根本觉悟经了很大的努力,方才做成。就这一点看来,真配得上进化这两个字了。 梁启超于1922年为申报五十周年报庆而撰写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

35、重大较量,而双方现代化的程度决定着战争的结果。项目中国日本陆军实际参战部队10余万24万余人枪械装备率85%100%兵役制度佣兵制义务兵制后勤保障无成熟兵站体系完善的兵站物流系统军队医疗军中无明确的卫生医疗编制军中各级均设军医部情报收集无专门情报机构发达的谍报网络.(1)梁启超对材料一所指期间中国的政治发展持什么观点?(1分)结合“近三十年”的具体史实,说明“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合”。(8分)(2)上表是某学者为说明前述观点搜集的一个方面的材料。你认为还应补充哪些方面的材料?(3分)请结合所学说明理由。(要求史实清楚,史论结合)(11分)【答案】(1)他认为中国具体的政治退化,但国民的

36、民族、民主精神在进步,应予肯定。(1分) 民族主义,随着满清腐朽统治的日益暴露,列强侵略中国的加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日益增强。经过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推翻了满洲贵族的统治,打击了列强在华的统治。(4分) 民主主义: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逐渐传入,追求民主成为中国近代思想政治的主要潮流。经过维新变法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想日益深入人心。(4分)(2)补充双方的政治制度材料。理由:政治制度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是战败的重要原因;而日本当时已经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双方在制度上有重大差异。(5分)补充双方的经济实力材料。理由:经济实力体现国力,是决

37、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体现。日本实行“殖产兴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初步实现了工业化;中国洋务运动以封建官办企业为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5分)补充双方的文教状况材料。理由:教育水平决定着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是现代化的要素之一。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已初步建立近代教育体制,中国的近代教育在洋务运动中刚刚起步。(4分)(如果学生答案涉及思想文化等其他方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据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而双方现代化的程度决定着战争的结果”,结合表格内容及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回答还应补充哪些方面

38、的材料,同时,说明理由。注意史实清楚,史论结合。例如,补充双方的政治制度材料。理由:政治制度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是战败的重要原因;而日本当时已经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双方在制度上有重大差异。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过程 特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精神可以概括其主要过程: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旗帜,开展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

39、度。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学习马列主义。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这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近代化进程不断深入。甲午战争是日本对外扩张侵略的重要一环,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清政府战败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落后的生产力。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时民主政治的

40、基本价值取向,妥协因而被认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就它与民主的关系而言,妥协与人民同意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是民主的重要精神条件。-龙太江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三例史实,就史实体现的妥协或妥协精神予以说明。【答案】示例:(1)南北议和(1分)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南方的革命党人和北方袁世凯所控制的清政府进行的和谈。和谈虽迫于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的压力,南方的革命党人妥协退让达成协议,但有利于减轻南方革命政府内外交困所面临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又避免了流血斗争。(3分)(2)

41、第一次国共合作。(1分)1924 年 1 月起至 1927 年 7 月,国共两党以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3 分)(3)第二次国共合作。(1 分)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经过协商谈判,1937 年 9 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对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发 挥了积极作用。(3 分)(4)重庆谈判。(1 分)1945 年 8 月至 10 月,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经过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谈判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

42、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3 分)注:史实如列举无积极意义、作用或影响的,诸如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陈独秀的妥协退让 等,一律不给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三例史实,就史实体现的妥协或妥协精神予以说明。据材料“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妥协精神,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例如,学生可以选择“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进行说明:1924 年 1 月起至 1927 年 7

43、 月,国共两党以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学生也可以选择“重庆谈判”说明:1945 年 8 月至 10 月,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经过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谈判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一次国共合作;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共合作;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放战争重庆谈判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

44、,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材料二 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上层统治集团,在完成统治重心的转变、大体上接受了前代中原王朝的一套典章制度以后,迅速向保守的方面转化。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对残留的许多蒙古落后制度拒绝进一步变革,使大量的蒙古旧制得到保留,同时却热衷于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搜刮财富,使刚刚略显平缓的社会矛盾重新激化起来,元朝过早地出现了中衰的征兆。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笔

45、记(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次改革方式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8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少数民族传统这一问题的认识。(7分)【答案】(1)方式:通过接受汉族社会制度完成政权的汉化;(关键词:少数民族汉化,类似意思表达正确即可得分)原因:中原农耕文明的程度较高,形成较为系统的典章制度;北魏和元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社会发展程度较汉族落后;希望通过政权的汉化,维护统治。(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汉化政策不是要全盘改变少数民族传统,是借鉴吸收汉族制度文化的合理部分。是否改变传统,要看少数民族传统是否符合民族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趋势。如果不符合

46、,就一定要调整。(2)据材料“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对残留的许多蒙古落后制度拒绝进一步变革,使大量的蒙古旧制得到保留,同时却热衷于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搜刮财富,使刚刚略显平缓的社会矛盾重新激化起来,元朝过早地出现了中衰的征兆”,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对改革少数民族传统这一问题的认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汉化政策不是要全盘改变少数民族传统,是借鉴吸收汉族制度文化的合理部分。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元朝忽必烈改革特点 影响【名师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元朝忽必烈改革,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加强军事改革行军民异籍、军民分治的政策,实行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