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协作区八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1427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协作区八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河南省郑州市协作区八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河南省郑州市协作区八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河南省郑州市协作区八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河南省郑州市协作区八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市协作区八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市协作区八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5-2016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协作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的大小;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处减弱噪声2如图所示,小红和小明同时看到到掉在地上的课本,这是由于太阳光射到课本上时发生了现象,太阳光在空气的传播速度约为m/s3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溫度计测量罐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溫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外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有(选坺“水滴”或“白霜”),这主要是因

2、为空气的水蒸气在易拉罐外壁遇冷而成(填物态变化的名称)4如图所示,MN是两种均匀介质的分界面,已知两种介质其一种是空气一束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则入射角大小等于度,折射角大小等于度,其界面MN的(填“左”或“右”)侧是空气5在学习物理的过程,测量工具的使用必不可少如图所示,物体甲的长度为cm,秒表乙的读数为s,温度计丙的示数为6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直路上起动时的平均速度,某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底片上三次曝光的照片如图所示,如果拍摄时每隔2s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m,根据图提供的信息,轿车做的是(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轿车从物质1到位置2的平均速度为m/s7冬天,小华拍

3、到了悬挂在屋檐下的冰凌,如图所示冰凌的形成是因为冬天气温很低时,屋顶的积雪被阳光照射后成水,在滴下的过程,又成冰(两空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8一个铜球,体枳为25cm3,质量为89g,(=89l03kg/m3),则该铜球空心体积是cm3,若将空心部分装满水,这个水铜球的总质量为g9如图所示,一块冰用线系着浸没在水,若冰的密度为09103kg/m3,则当冰完全融化后,水面将(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你判断的依据是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将选项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题只有个正确答案)10小林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此时的风向是()A向下游B

4、向上游C向河对岸D从对岸吹11到商店购买乒乓球时,小明同学总要将几只乒乓球从选定的位置放手,观察乒乓球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较高的乒乓球小明的行为类似于科学探究的()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进行实验D分析论证12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甲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B装置乙可探究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C敲动装置丙的瓶底时烛焰会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D装置丁可以探测海底深度,所用的原理是超声波的回声定位13如图所示,在水A处有一条鱼,但岸上的人却看到这条鱼在B处,在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光路图是()ABCD143D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

5、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样关于3D电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B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拍摄时,两镜头心间的距离约为7cm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2倍的镜头焦距15夏季,小华在饭店吃饭时,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空调吹出了白茫茫“冷气”的同时,自己的幵水杯水面上正在冒“热气”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正确的是()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

6、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16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正确的是()A物质a的密度最大B物质b的密度是10103kg/m3C物质c的密度是a物质的两倍D物质a、b、c的密度都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17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线如图所示图线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成倒

7、立放大的实像C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所成像逐渐增大D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所成像逐渐减小三、作图题(3分+6分=9分)18如图所示,考古人员需要对一口古井进行清理,为了解决照明问题,请你帮他们把太阳光反射到井里,并能垂直照亮井底19如图所示,站在岸上的小明(眼睛在A点),看到空气的B点有只小鸟,水的C点有条小鱼,请作出小明观察鸟、鱼的光路图(空气和水的密度均匀)四、实验探究题(第20题7分,第21题6分,第22题10分,共23分,每空1分,2分,共23分)20在平“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1)图C所指的器材名称是,为完成探究,除了图示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2)选择蜡烛A和蜡烛

8、B的外形完全相同是为了(3)实验时,将A蜡烛点燃的目的是(4)该实验需要做若干次,这样做的目的是,后几次实验必须改变的量是(5)实验,当蜡烛A靠近器材C时,它的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1如图所示,小明用蜡烛、焦距为l0cm的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凸透镜固定不动,在图1所示的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下,要使物体的像能成在光屏的央,应将蜡烛向(填“上”或“下”)调整图示的成像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2)若将蜡烛向右移动10cm,则应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3

9、)小华将两支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2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C、D两处会得到清晰的烛焰像这像是(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烛焰的像用一厚纸板挡住A处的烛焰,在光屏上(选填“C”或“D”)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像(4)该实验的“物”是指(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横线上)A不含烛焰的蜡烛 B蜡烛的烛焰 C蜡烛和烛焰的整体22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酸奶密度”的实验(1)调节天平时,游码移至左端零刻线处,小明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央刻度线的右侧,要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央,他应该将向旋一些(2)他用己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0为374g;接着把酸奶倒入烧杯,测得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

10、1,如图所示,则m1=g;然后把烧杯的酸奶都倒入量筒,如图所示Vm=cm3;则酸奶的密度=g/cm3(3)在交流讨论,小雨同学认为小明测得的酸奶密度值偏,其原因是(4)小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小雨用天平、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玻璃瓶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也测量出了酸奶的密度请你将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调平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瓶质量为m0;将一个空瓶,用天平测出瓶和水的总质量为m1;用另一个相同的小瓶装满酸奶,用天平测出瓶和酸奶的总质量为m2;则酸奶密度的表达式奶=(用测得的量表示,已知水的密度为水)五、综合应用题(共24分)23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

11、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24一个容积为3104m3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将石块逐个投入瓶内,当总共投入025kg石块后,水面刚好升到瓶口(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求:(1)瓶内石块的总体积(2)石块的密度2015-2016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协作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

12、的文明习惯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响度的大小;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专题】声现象【分析】(1)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2)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解答】解:(1)在此题的轻声和大声说的是声音的大小,因此指的是响度(2)图“请不要大声喧哗”的标志牌,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故答案为:响度;声源【点评】音调和响度的概念很容易混淆,但是却是考试的热点内容之一,所以一定要注意进行认真的区分同时还要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及应用2如图所示,小红

13、和小明同时看到到掉在地上的课本,这是由于太阳光射到课本上时发生了漫反射现象,太阳光在空气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考点】漫反射;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一束平行光射向物体的粗糙表面,经反射后,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光在空气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解答】解:小红和小明都能看到掉在地上的课本,这是因为课本表面相对比较粗糙,光线射到上面能发生漫反射太阳光在空气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故答案为:漫反射;3108【点评】镜面反射是平行光线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仍是平行的,射向了某一处方向,而漫反射是由于物体表面

14、粗糙时,反射光线的方向变得是向各个方向反射应注意区分3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溫度计测量罐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溫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外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有白霜(选坺“水滴”或“白霜”),这主要是因为空气的水蒸气在易拉罐外壁遇冷凝华而成(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考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解答】解:往冰上撒盐,使冰参入杂质,降低冰的熔点,使冰熔化,熔化吸热,测得易拉罐冰和盐水混合物

15、的温度低于0;同时空气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在易拉罐外的下部和底部形成霜故答案为:白霜; 凝华【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晶体熔点与杂质是否有关的了解,以及凝华现象,对生活常见的物态变化要有所认识4如图所示,MN是两种均匀介质的分界面,已知两种介质其一种是空气一束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则入射角大小等于40度,折射角大小等于60度,其界面MN的右(填“左”或“右”)侧是空气【考点】光的折射规律【专题】应用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根据反射定律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且根据角之间的关系求出入射角的大小;在利用折射定律求出折射角的大小,即较大的角对应的光线在空气【解答】解:入射光线

16、和反射光线应该在同一种介质,所以MN左侧的两条光线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因为反射光线与界面夹角为50,所以反射角等于9050=40;又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所以入射角等于40;已知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30,所以折射角等于9030=60;又因为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MN右侧为空气故答案为:40;60;右【点评】会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确定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并且会根据光路确定介质5在学习物理的过程,测量工具的使用必不可少如图所示,物体甲的长度为380cm,秒表乙的读数为3375s,温度计丙的示数为22【考点】长度的测量;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时间的测量【专题】定量思想;图析法;基本仪器的使用

17、专题【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秒表的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3)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解答】解:(1)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18、物体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98cm对齐,估读为98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980cm600cm=380cm(2)由图知:在秒表的间表盘上,1min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5min=33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75s,即秒表的读数为330s+75s=3375s(3)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30”在“20”下方,液柱最高处在两者之间,说明温度低于0,为22故答案为:3

19、80;3375;22【点评】物理测量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要求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6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直路上起动时的平均速度,某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底片上三次曝光的照片如图所示,如果拍摄时每隔2s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m,根据图提供的信息,轿车做的是加速(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轿车从物质1到位置2的平均速度为45m/s【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物体在

20、一条直线上运动,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变化确定运动的特点从图测出轿车在1s内的路程s,然后由速度公式v=求出速度由图确定轿车路程时应注意换算,求出实际路程【解答】解:由图照片可知,轿车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其路程变大,所以故这辆轿车做的是加速直线运动;轿车照片长L轿车照片=1cm,轿车在1s内的路程图片长L=2cm轿车实际长度为L轿车车长=45m,所以照片1cm相当于实际长度45m则轿车在t=1s内的路程s=L=2cm=90m则轿车的速度v=45m/s故答案为:加速;45【点评】求轿车的路程时,应注意把图上的长度换算为实际路程,计算时不能用图两车间的距离作为

21、轿车的路程7冬天,小华拍到了悬挂在屋檐下的冰凌,如图所示冰凌的形成是因为冬天气温很低时,屋顶的积雪被阳光照射后熔化成水,在滴下的过程,又凝固成冰(两空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解答】解:屋顶的积雪被阳光照射后熔化成水,在滴下的过程,又凝固成冰,从而在屋檐下形成冰凌故答案为:熔化;凝固【点评】分析生活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8一个铜球,体枳为25cm3,质量为89g,(=89l03kg/m3),则该铜球空心体积是15

22、cm3,若将空心部分装满水,这个水铜球的总质量为104g【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专题】计算题;密度及其应用【分析】已知铜球的质量和铜的密度,可以得到铜的体积;已知铜球的体积和铜的体积,两者之差就是空心部分的体积;已知水的密度和空心部分的体积,可以得到空心部分所盛水的质量;已知铜球的质量和水的质量,可以得到盛满水后铜球的总质量【解答】解:根据=可得铜的体积为:V铜=10cm3,空心部分的体积:为V空=V球V铜=25cm310cm3=15cm3;空心部分盛满水的质量为:m水=水V空=10g/cm315cm3=15g,铜球的总质量为:m总=m铜+m水=89g+15g=104g故答案为:15;104【

23、点评】判断物体是否为空心时,有三种方法:比较质量法、比较体积法和比较密度法,如果存在差异,则实际的物体为空心物体9如图所示,一块冰用线系着浸没在水,若冰的密度为09103kg/m3,则当冰完全融化后,水面将下降(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你判断的依据是冰用线系着浸没在水,冰块排开的水的体积等于冰块的体积,由于水冰,水的体积变小【考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专题】浮沉的应用【分析】在冰块熔化过程,根据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冰完全融化后水的体积变化判断【解答】解:假设冰块的质量为m,则一块冰用线系着浸没在水,冰块排开的水的体积为V排=V冰=,当冰完全融化后,质量不变,则水的体积为V水=,由

24、于水冰,则V水V排,所以容器内液面将下降故答案为:下降;冰用线系着浸没在水,冰块排开的水的体积等于冰块的体积,由于水冰,水的体积变小【点评】本题考查密度的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冰浸没在水,冰块排开的水的体积等于冰块的体积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将选项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题只有个正确答案)10小林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此时的风向是()A向下游B向上游C向河对岸D从对岸吹【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专题】运动和力【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

25、,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小明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驶,以自己作为参照物,他骑车的速度与风速相同,所以感觉无风,此时的风向应该是向下游;以柳树作为参照物,会看到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所以选项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11到商店购买乒乓球时,小明同学总要将几只乒乓球从选定的位置放手,观察乒乓球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较高的乒乓球小明的行为类似于科学探究的()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进行实验D分析论证【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26、【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结合科学探究的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通过陈明同学总要将几只乒乓球从选定的位置放手,观察乒乓球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较高的乒乓球可知,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故选C【点评】分析此类问题时,首先要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及其内涵,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以识别或运用12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甲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B装置乙可探究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C敲动装置丙的瓶底时烛焰会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D装置丁可以探测海底深度,所用的原理是超声波的回声定位

27、【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测距离的应用;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声与能量【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能在真空传播;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分别与振幅、频率和发声体有关;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在解答有关声音的实验题时一定要看清实验装置、实验条件等相关事项【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装置甲所示当把瓶内空气抽出后听不到声音,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故A正确;B、装置乙可探究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实验尺子离开桌面的距离越大,尺子振动的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故B正确;C、敲动装置丙的瓶底时烛焰会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C错误;D、装置丁可以探

28、测海底深度,所用的原理是超声波的回声定位,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认准实验器材,回忆了解实验的研究对象,然后逐个分析,确定探究内容13如图所示,在水A处有一条鱼,但岸上的人却看到这条鱼在B处,在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光路图是()ABCD【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折射规律【专题】应用题【分析】(1)鱼反射的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水面偏折,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鱼”位置升高了;(2)根据光线的传播方向及入射角与折射角间的关系分析各光路图,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解答】解:A、光由空气射入水,不符合题

29、意;B、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路图错误;C、光从空气射入水,不符合题意;D、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路图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光折射的光路图,知道看水鱼时,光的传播方向,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43D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样关于3D电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B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拍摄时,两镜头心间的距离约为7cm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

30、距离大于2倍的镜头焦距【考点】漫反射;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2)为了使电影院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幕布表面比较粗糙,当光线射到的幕布上,反射光线会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称为漫反射(3)人的两眼之间大约有6厘米的距离,所以在观看除了正前方的物体外,两只眼睛必然有角度的不同,这个差别在大脑就能自动形成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区别,从而产生立体视觉【解答】解:A、观众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到银

31、幕上的画面,这是由于光在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故A正确B、电影放映机的镜头是凸透镜,银幕上呈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C、人的两眼之间大约有6厘米的距离,拍摄时,为了产生立体视觉两镜头心间的距离约为7cm,故C正确;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D错误故选D【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其应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另外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看到物体就是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此题涉及到的3D电影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难度15夏季,小华在饭店吃饭时,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空调吹出了白茫茫“冷气”的同时,自己的幵水杯水面上正

32、在冒“热气”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正确的是()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人眼看见的“白气”是空气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解答】解:空调吹出了白茫茫“冷气”是空调吹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自己的幵水杯水面上正在冒“热气”是碗里蒸发出的水蒸气,在上

33、升过程,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都属于液化现象故选D【点评】本题需要注意无论“冷气”和“热气”都是人眼看见的,成分就是小水珠,不是水蒸气16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正确的是()A物质a的密度最大B物质b的密度是10103kg/m3C物质c的密度是a物质的两倍D物质a、b、c的密度都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专题】信息给予题;比较思想;图析法;密度及其应用【分析】(1)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从图象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求出a、b、c物质的密度;(2)

34、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密度大小与物质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解答】解:由图象可知,当Va=Vb=Vc=2103m3时,ma=1kg,mb=2kg,mc=4kg,则a、b、c的密度分别为:a=05103kg/m3,b=1103kg/m3=1g/cm3,故B正确;c=2103kg/m3,所以,abc,即a物质的密度最小,且c物质的密度是b物质密度的两倍,故A不正确,C不正确;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所以,ab、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无关,故D不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密度计算和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考查了学生根据物理知识分析图象的能力,这类题在

35、试题经常出现,一定要掌握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注意图象的单位17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线如图所示图线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所成像逐渐增大D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所成像逐渐减小【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专题】透镜及其应用【分析】(1)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判断凸透镜的焦距(2)根据物距和焦距,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6、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解答】解:(1)由图象知,u=v=2f=20cm,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cm(2)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A、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选项错误B、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选项错误C、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选项正确D、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和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

37、,像距减小,像变小在凸透镜成像习题有广泛的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三、作图题(3分+6分=9分)18如图所示,考古人员需要对一口古井进行清理,为了解决照明问题,请你帮他们把太阳光反射到井里,并能垂直照亮井底【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专题】作图题;压轴题【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所以解决此题得关键是做出法线,并要知道法线与镜面垂直,从而正确做出平面镜的位置【解答】解:过入射点作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即法线),再过入射点作垂直于法线的平面镜答案如图:【点评】此题考查了根据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确定平面镜的位置关键是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并能灵活运用19如图

38、所示,站在岸上的小明(眼睛在A点),看到空气的B点有只小鸟,水的C点有条小鱼,请作出小明观察鸟、鱼的光路图(空气和水的密度均匀)【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专题】作图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作出小明观察鸟的光路图;(2)水鱼C反射的光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光线进入小明的眼睛,小明认为光沿直线传播,看到的C是折射光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虚像,比C的实际位置高,所以小刚看到的是变浅了虚像C【解答】解:(1)从鸟身上发出的光线经过空气传播到人的眼,连接人的眼A和看到的鸟的眼睛B,即为

39、小明观察鸟的光路图;(2)连接人的眼A和看到的鱼的位置C与水面交于一点O,O即为入射点,连接入射点O和人的眼A,可得折射光线,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标上箭头,鱼的位置比小刚看到的位置深,如图所示:【点评】此题考查光路图的画法,岸上的人观察水的物体时,会看到比原位置高的虚像,同样,在水观察岸上的物体时,也会看到比原位置高的虚像,这是因为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四、实验探究题(第20题7分,第21题6分,第22题10分,共23分,每空1分,2分,共23分)20在平“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1)图C所指的器材名称是玻璃板,为完成探究,除了图示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刻度尺(2)选择蜡烛

40、A和蜡烛B的外形完全相同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实验时,将A蜡烛点燃的目的是让像更清晰(4)该实验需要做若干次,这样做的目的是寻找像与物关系的普遍规律,后几次实验必须改变的量是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或物距)(5)实验,当蜡烛A靠近器材C时,它的像的大小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专题】实验题;比较思想;等效替代法;实验分析法;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根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目的和实验效果确定器材名称、以及需要的器材;(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

41、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3)将A蜡烛点燃可以增加光亮度,使成像更清晰;(4)探究性的实验为了避免结果的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一般要进行至少三次以上的实验;(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虚像,物像等大,物像等距,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解答】解:(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为了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故图C所指的器材名称是玻璃板;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需要探究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需要用刻度尺测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所以该实验还要用刻度尺;(2)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

42、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3)实验将A蜡烛点燃后比较亮,黑暗的环境和蜡烛的对比度大,蜡烛成像更清晰;(4)本实验是一个探究性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避免结论的偶然性;因此,在后几次的实验,必须改变物体在平面镜前的位置,即物距的大小;(5)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当蜡烛A靠近器材C时,像的大小不会变化故答案为:(1)玻璃板;刻度尺;(2)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让像更清晰;(4)寻找像与物关系的普遍规律;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或物距);(5)不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

4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考查同学的21如图所示,小明用蜡烛、焦距为l0cm的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凸透镜固定不动,在图1所示的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下,要使物体的像能成在光屏的央,应将蜡烛向下(填“上”或“下”)调整图示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2)若将蜡烛向右移动10cm,则应将光屏向右(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3)小华将两支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2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C、D两

44、处会得到清晰的烛焰像这像是缩小(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烛焰的像用一厚纸板挡住A处的烛焰,在光屏上C(选填“C”或“D”)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像(4)该实验的“物”是指B(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横线上)A不含烛焰的蜡烛 B蜡烛的烛焰 C蜡烛和烛焰的整体【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心;根据图示的成像情况,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确定是凸透镜哪种情况的成像,然后确定与何种光学仪器成像原理相同;(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3)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由此可以判断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