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14939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湖南长郡中学2012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一、语言文字应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与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漩涡(xun) 症结(zhng) 果脯(f) 犯而不校(jio)B骠骑(pio) 辟谣(b) 碑贴(ti) 间不容发(jin)C着陆(zho) 机杼(zh ) 契机(q) 以讹传讹()D蹩脚(bi) 掮客(qin) 劲头(jn) 赧颜苟活(nn)答案:A解析:B辟p,“碑帖”应为“碑帖”;C着zhu;D蹩bi。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

2、,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B辛亥革命前后所兴起的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工具,城市街头风云际会,城市在炮火中经历了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C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丁学良就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D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答案:D解析: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的器皿;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别人请教。A引而不发: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

3、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此处误用为“做事不果断”,属望文生义。B风云际会:比喻贤臣与明君相遇,有了施展才能的好机会。也指有才能的人遇到机会。C一语成谶:就是“不幸而言中”,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感情色彩有误。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训练中身体失去的水分应及时补充,因长时间训练会使身体大量排汗,血浆量下降16%,所以应及时补水以增加血浆量,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和运动持续时间。B当看见“徐州”舰官兵拉出的横幅时,从利比亚经海上撤离的华人跳跃着、欢呼着流下了激动的泪水。C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

4、宾至如归。D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答案:B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在“运动持续时间”前加“延长”;C项结构混乱,改为“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者“让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D项表意不明,“部分”可为福利院,也可为孤儿。4从下了各句中选出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一句( )A王平对邻居张大爷说:“张大爷,我们班同学明天春游,尽快帮我借台照相机,以免误事。”B李长根是个老实憨厚的农民,勤劳致富后,仍然和夫人一家五口,住在西山脚下的小村里。C章老板脸带歉意地说:“对不起,

5、犬子昨天冲撞了您,能否请您看在我的薄面上原谅他呢?”D董教授打开书,只见扉页写道:奉上我的拙著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敬请斧正。答案:C解析:A说话的语气口吻欠礼貌得体;B“夫人”语体色彩不对,可改为“老婆”或“妻子”;D重复累赘,“拙著”即“我的著作”,与“我的”重复,可去掉“我的”。二、文言文阅读(23分,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金石录后序李清照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

6、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7、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

8、戒云。(节选自李清照后序)【注】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铅椠(qi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刓(wn)阙:磨损残缺。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 订:修订B始归赵氏 归:出嫁C装卷初就 就:接近D或者天意以余菲薄 菲薄:微薄答案:B解析:A项“订”:订正;C项“就”:完成;D项“菲薄”:资质不够。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赵侯德甫所著书也 是说也,人常疑之B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C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9、 则或咎其欲出者D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答案:B解析:连词,表转折,却。A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C代词,他的/代词,那些;D代词,它/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7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句子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A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B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C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D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

10、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答案:D解析: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8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李清照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答案:追思故物,悼念亡夫,悲从中来,有极其落寞凄苦无奈之感;同时也有经历太多大喜大悲之后对人生的一种彻悟,一份旷达与坦然。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目。(2)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3)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答案:(1)(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筹不到钱,又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赋分点

11、:借宿、无所各1分,句意2分)(2)甘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一辈子!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过。(赋分点:老、是乡、句意各1分)(3)难道人性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赋分点:岂欤、所著、句意各1分)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旅 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3分)答案: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

12、情。(3分)(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4分)答案: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4分)11古诗文默写。(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_,_。(涉江采芙蓉)(2)高渐离击筑,_,_,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3)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_?(拟行路难)答案:(1)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2)荆轲喝而歌 为变徵之声(3)安能行叹复坐愁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选择题6分,简答题6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214题。图像及图像之外的汉字与中华文化林

13、谷芳中国文明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绵亘超过四千年的文明,也是唯一在这长时间中绵亘使用表意文字的文明,这两个唯一显非偶然,于是,谈中国文明,乃必得及于这文明的根源之一汉字。在人类学家眼中,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堪与比拟的只有用火、产业革命与资讯革命,而使人类从蒙昧至开启的犹赖于此。文字的发明让知识可以大量积累,后世乃能够超载一代的生理局限,直接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然而,知识积累固是文字发明对文明的最根本影响,但其作用尚不止于此,它一定程度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谈汉字,多数人首先连结的当然是书法。书法源自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不过,更根柢地,则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

14、列的可能,由之乃开展出丰富的线性世界,要说中国人的线性美学多缘于此也不为过。书法被首先连结,是因它太特殊了,其实谈文字,最自然会想到的是文学。文学并不只是对语言的艺术记录,语言之外,文字本身还影响了文学的形式与内涵,这在非直接语言拼音而来的表意文字尤然,从中国诗词的对仗到文言文的精炼就都与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的属性直接相关。表意文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了一定距离,让文字能更长于凝练性的表达,这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另一方面则行塑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中华文化能绵亘数千年实因于传承者强固的历史认同,汉字在此则不仅让人可以接续前朝,连历史之原典亦可亲炙,由此,所谓上下五千年才不至成为空话。而

15、更甚者,就因语、文一定程度的分家,语言之分歧乃不直接导致族群的分歧,否则,以中国地缘之大、地理之复杂,若用拼音文字,怕不早已分成几十个国家!也因此,中国文明既能一统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的环境,文化上“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并存”使中国虽历经挑战却依然茁壮,而它,则缘于书同文、语多样的历史发展。谈汉字,在美学、文化外,最终也更幽微的,是它与中国人认知思维与感悟的关联。孤字、图像化、凝练性,不仅在艺术上长于意象的表达,在认知上更使人具备直观、整体掌握的特质。汉字不因语音的连续阅读而得,观者是直就图像而起,中国哲学之常直接以拈提触发生命,不在哲理辨析上着眼,就与此有关。而禅之所以

16、能在中国大放异彩,也因它拯救发挥了这个特色,云门宗以“一字关”勘验学人还曾名重禅林。汉字的种种与中华文化如此相关,也因此,对汉字的看法常就直接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力图使语、文合一,固是对语文过度分离导致文字僵化的反抗,却也因此未能看到语文分割对中华文化所引起的根本影响,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而即便到中文电脑出现前,也还有许多人因电脑输入的困境大谈废除汉字,这种种都说明了:错,其实不在汉字,而在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在我们对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缺乏更深的了解。曾几何时,中文电脑的问题已能解决,中国也兴起了,汉字又成为大家乐于肯定的文化资产

17、,而在文化创意成为时潮的现在,汉字作为图像辨识、设计元素的优势更被大肆标举,只是,在这情感与现实需要的转变下,我们要能真正看到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乃至生命的深刻关联,并由此知道自己的定位,恐怕还需要更多的反思与观照。(摘自2010年9月26日的北京晚报,有删改)【注】林谷芳:禅者、文化人。台湾佛光大学艺术所所长,台湾文化总会副会长。此文是他为“首届两岸汉字文化节”而写的文章。亲炙: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拈提:禅林说法,拈举古则公案以开发学人之心地。云门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而得名。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

18、排列的可能,是书法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同时书法也离不开毛笔这一书写工具。B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等,是汉字的特殊属性,它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文言文的精炼等有直接的影响。C汉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距离,这塑造了中国文明既能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环境的特点。D现在注重文化创意,推崇汉字的优势,是因为人们看到了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的紧密关联,看出了中国汉字的新兴。答案:D解析:D项因果倒置,“看出了中国汉字的新兴”,不是“现在注重文化创意,推崇汉字的优势”的原因,而是具体表现。13下列属于汉字特点的一项是( )A必须以毛笔为书写工具。 B语、文一定程度的分离。C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

19、一。D认知思维的直观、整体。答案:B解析:A是书法的特点;C是中华文明的特征;D是中国认知思维的特征。14汉字除具有一般文字的作用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还有哪些作用?请分点概括。(6分)答案: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行塑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使中国文明既能一统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的环境(或:在认知上更使人具备直观、整体掌握的特质)。(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山村的墓碣冯至德国和瑞士交界的一带是山谷和树林的世界,那里的居民多半是农民。虽然有铁路,有公路伸到他们的村庄里来,但是他

20、们的视线还依然被些山岭所限制,不必提巴黎和柏林,就是他们附近的几个都市,和他们的距离也好像有几万里远。他们各自保持住自己服装,自己的方言,自己的习俗,自己的建筑方式。山上的松林有时稀疏,有时浓密,走进去,往往是几天也走不完。林径上行人稀少,但对面若是走来一个人,没有不向你点头致意的,仿佛是熟识的一般。每逢路径拐弯处,总少不了一块方方的指路碑,东西南北,指给你一些新鲜而又朴实的地名。有一次,我正对着一块指路碑,踌躇着,不知应该往哪里走,在碑旁草丛中又见到另外一块方石,向前仔细一看,却是一座墓碣,上边刻着:“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走到这里就死了。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请给他作个祈祷。”这四行简

21、陋的诗句非常感动我,当时我真愿望我是一个基督徒,能够给这个不知名的死者作一次祈祷。但是我不能。小时候读过王阳明的瘗旅文,为了那死在瘴疠之乡,但既然同是过路人,便不自觉地起了无限的同情,觉得这个死者好像是自己的亲属,说得重一些,竟像是所有的行路人生命里的一部分。想到这里,这铭语中的后两行更语重情长了。由于这块墓碣,我便发生了一种从来不曾有过的兴趣:走路时总是常常注意路旁,会不会在这寂静的自然里再发现这一类的墓碣呢?人们说,事事不可强求,一强求,反而遇不到了。但有时也有偶然的机会,在你一个愿望因为不能达到而放弃了以后,使你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在那些山村和山林里自然没有再遇到第二座这样的墓碣,可

22、是在我离开了那里又回到一个繁华的城市时,一天我在一个旧书店里乱翻,不知不觉,有一个二寸长的小册子落到我的手里了。封面上写着:“山村的墓碣”打开一看,正是瑞士许多山村中的墓碣上的铭语,一个乡村牧师搜集的。欧洲城市附近的墓园往往是很好的散步场所,那里有鲜花,有短树,墓碑上有美丽的石刻,人们尽量把死点缀得十分幽静;但墓铭多半是千篇一律的,无非是“愿你在上帝那里得到永息”一类的话。可是这小册子里所搜集的则迥然不同,里边到处流露出农人的朴实与幽默,他们看死的降临是无法抵制的。因此于无可奈何中也就把死写得潇洒而轻松。我很便宜地买到这本小册子,茶余饭罢,常常读给朋友们听,朋友们听了,没有一个不诧异地问:“这

23、是真的吗?”但是每个铭语下边都注明采集的地名。我现在还记得几段,其中有一段这样写着:“我生于波登湖畔,我死于肚子痛。”还有一个小学教师的:“我是一个乡村教员,鞭打了一辈子学童。”如今的人类正在大规模地死亡。在无数死者的坟墓前,有的刻上光荣的词句,有的被人们说是可鄙的死亡,有的无人理会。可是瑞士的山中仍旧保持着昔日的平静,我想,那里的农民们也许还在继续刻他们的别饶风趣的墓碣吧。有时我为了许多事,想到死的问题,在想得最严重时,很想再翻开那个小册子读一读,但它跟我许多心爱的书籍一样,沉埋在远远的北方的家乡1943年,写于昆明15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文中“瑞士山村”的特点。(4分)答案:山村远离城市的喧

24、嚣和纷争,环境幽静;(2分)山村的人们朴质善良,保持着自己的生活特色。(2分)16请谈谈你对“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走到这里就死了。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请给他作个祈祷”这几句诗的理解。(6分)答案:表达了生者对飘然远逝的人们的一种虔敬;(2分)象征了对路上的人生的体会,是人生的写实;(2分)借墓碣诗表现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理解和同情。(2分)17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具体分析。(5分)答案:作者说人类正在大规模地死亡,小册子和“许多心爱的书籍一样,尘埋在远远的北方的家乡”,表现出了对当时战争的厌恶之情;(2分)面对战争带来的大量死亡,作者遥想着瑞士山村的宁静和山中农人们质朴幽默

25、的墓碣诗,表现了作者对安宁朴素的生活的向往。(3分)18本文语言平实、朴素,请联系文章具体内容简要赏析。(7分)答案:文章用平平常常的叙述,平平静静的语气,通过对几则独特新异的墓志铭的介绍,反映了山村居民朴素自然的人生观念,也透射出作者朴素豁达的生死观和博大的同情心。文章在平凡事物中见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永恒。六、选做题(两小题任选做一小题,9分)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这个可怜人,这时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石头汤”喝。“石头汤?”厨

26、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陆续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到了汤里。当然,你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请你根据对这篇小小说的理解和体会,任选一角度,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观点示例:(1)穷人的角度:学会变通。穷人故意打乱仆人的常规思维,最终实现了理想。学会分解任务,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第一步往往很重要。万事开头难,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就会为成功创造良好条件。(2)仆人的角度:不要被貌似的“免费”欺

27、骗。看似“不需要花费什么”,最后实际上还是耗费了不少(豌豆、薄荷、香菜、碎肉等)。思维定势往往害人不浅。仆人钻进了思维的死胡同,结果在不知不觉中“中招”。(要求观点鲜明3分;结合原文作适当的分析,并能言之有理6分)20根据下列信息,拟一则消息,200字以内。(9分)(1)5月13日下午,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纪天斌带着保卫处处长等人专门来到市公安局,对市公安局迅速破获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案表示感谢,并赠送锦旗两面:“憾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智勇神警,盗贼克星”。(2)有网友从锦旗的图片中发现了一个错别字,“憾祖国强盛”中的“憾”应为“捍”字。(3)5月14日,故宫一位负责人对媒体表示,使用“憾”字

28、没错,而且显得厚重。跟“撼山易,憾解放军难中憾字使用是一样的。”(4)5月15日,记者致电故宫博物院询问此事。故宫博物院刘主任表示锦旗上没有错字,“我们制作锦旗时请教过这个字到底怎么用,所以字是没有用错。”但是这位负责人并没有告知请教的专家具体是哪位。当记者表示在词典中“憾”字是搬动、摇动的意思,用在这里是不是不合适时,该负责人再次强调“字是没有错”。(5)中央民族大学研究汉语词汇学的杨吉春副教授表示,“憾”字用在这面锦旗上是不对的。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分析,两句话在一起是表示出无论祖国的强盛还是京都的泰安,都是需要捍卫、保护的,所以应该用“捍”字。(6)微博热议榕树下的故乡:故宫,你憾然用此锦旗

29、送平安北京的捍卫者,令人汗颜,真是憾故宫易,憾没文化难,憾知错就改更难!答案示例:标题:故宫送锦旗 用字引争议(3分)“憾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这是前日故宫博物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上面的感谢语。短短十个字,却被网友挑出了错别字:“憾”应为“捍”。(2分)继前日对媒体回应“锦旗上的字和撼山易,憾解放军难中的憾字同义”后,昨日故宫再次表示,做锦旗前请教过专家,用字没错。(2分)但语言学专家认为“憾”字用错了。(2分)七、写作题(6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一块冰在撒哈拉沙漠被太阳融化得只剩小小一块。冰感叹道:“沙漠是冰的地狱,北极才是冰的天堂。”沙对冰说:“冰在沙漠里

30、才珍贵,冰在北极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你从上面的文字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在正确理解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写作导引:此材料选自新浪网蔡志忠的微博。按作者的说法:如果我们处于苦难的绝境,那正是彰显最大自我价值的时候。处于太平顺境时,大家都相差不多。所以,地狱才是天堂。可见,正向立意可为,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合理把握自己的心态,等等。当然,价值的珍贵与值钱两者非同一概念,因此,可反向立意为:坚守、本质、价值等等。文言文参考译文:以上金石录三十卷是谁的著作呢?是先夫赵德甫所撰的。上自三代,下至五代之末,这些见之于金石镂刻的文字共二千卷,都校

31、正了错字异文,进行了汰选和品评,上足以合圣人的道德标准,下能够订正史官失误的,这里都记载了,可以称得上内容丰富了!我在建中辛巳年间,嫁到了赵家。明诚当年21岁,还在太学当学生。我们两家都是寒族,向来清贫简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展玩碑文,自己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也很不容易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而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后来我们回青州故乡

32、闲居了十年。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富足有余。明诚又接连做了莱州和辎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来,从事书籍的刻写。每得一本,我们就一起较勘,整理成集,题上书名。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甘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一辈子!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过。收书的任务既已完成,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籍。我有时把书籍

33、损坏或弄脏了一点,他定要给以批评,并责令揩完涂改,不再像过去那样平易和蔼了。我性子实在忍耐不住,就想办法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绣有文彩的衣裳,头上没有明珠翡翠的首饰,室内没有镀金刺绣的家具。遇到诸子百家的书籍,只要字不残缺、版本不假的,就马上买下,储存起来作为副本。于是罗列在几案上,堆积在枕席间,我们意会心谋,目往神授,这种乐趣远远超过声色狗马之上。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因此又想起明诚在莱州静治堂上,把它刚刚装订订成册,插以芸签,束以缥带,每十卷作一帙。现在他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难道人性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抑或明诚死而有知,对这些东西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吗?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