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福建省安溪一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高二下期末联考试卷(.07.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1593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卷·福建省安溪一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高二下期末联考试卷(.0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卷·福建省安溪一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高二下期末联考试卷(.0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卷·福建省安溪一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高二下期末联考试卷(.0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卷·福建省安溪一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高二下期末联考试卷(.0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卷·福建省安溪一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高二下期末联考试卷(.0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卷·福建省安溪一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高二下期末联考试卷(.0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卷·福建省安溪一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高二下期末联考试卷(.07.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溪一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2012届高二年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命题者: 王建忠 孙建泉 张子瑜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古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2)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 (3)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4)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登高)(5)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6)暧暧远人村, 。(陶渊明归园田居) (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初为明总兵

2、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芝龙降。从征广东,戡定顺德、东莞.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时成功已死,其子锦率众欲犯海澄。琅遣守备汪明等率舟师御之海门,斩其将林维,获战船军械。三年,加靖海将军。七年,琅密陈锦负隅海上,宜急攻之。召诣京师,上询方略,琅言台湾计日可平。事下部议,寝其奏。因裁水师提督,授琅内大臣。二十年,锦死,子克爽幼,诸将郑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上复拜琅福建水师提督,谕相机进取。二十二年六月,琅自桐山攻克花屿、猫屿、苹屿,乘南风进泊八罩。琅遣游击蓝

3、理以乌船进攻,敌舟乘潮四合。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遂取澎湖。克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克爽率属剃发,迎于水次,缴延平王金印。台湾平。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命允行。琅又疏请克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俱诣京师。诏捷克爽公衔。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 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葬惠安黄塘,赠太子太保。子世纶、世骠,自有传;世范,袭爵。(节选自清史稿施琅

4、传,有改动) 注郑成功(16241662)南明抗清、收复台湾的名将。父郑芝龙降清,他坚决反对,率兵入海。施琅(16211696)清代将领,曾为明总兵郑芝龙部将。衔恤茹痛:恤,哀伤;茹痛,忍受苦痛。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戡定顺德、东莞 戡:攻克、平定 B迁水师提督迁:降职C谕相机进取 谕:告诉 D事下部议,寝其奏 寝:停息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琅以计得脱/并绘图以进 B因裁水师提督/因荐琅C将致毒于郑氏/迎于水次 D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所以衔恤茹痛者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5、A文中两次写到任命施琅为水师提督,可见这两次中间,施琅曾经被免去水师提督。B郑克爽降清了,有人认为施琅这下子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但他深明大义,并未如此。C施琅明白台湾的重要性,它虽然是一个远离大陆的海岛,但它关系着苏浙闽广四省的安危,所以对台湾是绝对不能放弃的。D郑锦曾想进犯海澄,被施琅打败。二十年以后郑锦去世,大学士李光地认为收复台湾的时机已到,力奏收复台湾,并推荐了施琅。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3分)译文:(2)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3分)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浣

6、溪沙 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沈郎:诗人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1)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目的是什么?(3分)(2)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3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你何必这样伤心?等到爷爷的丧服满了,你可以另外接一个的,至迟不过三年!”觉慧冷笑道。瑞珏死后,觉慧认为,依照觉新的性格,过不了多久,他就会续弦。但是,觉新坚决地说,

7、为了海臣,他决不再娶。(家)B瑞珏的产期到了。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瑞珏去城外生养。觉新流泪答应了长辈的要求,送瑞珏到城外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屋去。瑞珏难产,觉新赶到床前,妻子却在凄惨的叫声中,死在他的怀里。(家)C“再不阻止的话,她们为了你要把索漠城抢光呢。”千万富翁葛朗台住在一所灰暗阴森的老房子里,每顿饭、每天要点的蜡烛,葛朗台都要亲自分发,一点儿也不能多。欧也妮为堂弟在饭桌上多放了几块糖和一些葡萄,他就用霹雳般的目光瞪着女儿,并说了以上的话。(欧也妮葛朗台)D报纸上登载了查理父亲因破产而自杀的消息。查理得知噩耗痛不欲生,而葛朗台却嘲笑道:“他年纪轻轻却没有出息,只惦记死人不惦记钱。”当欧

8、也妮央求他救济查理时,葛朗台就威胁说要将她送到修道院去,根本不把女儿和侄儿的痛苦放在心上。(欧也妮葛朗台)E临终前,葛朗台要女儿把黄金摆在桌面上,他一直用眼睛盯着。他唤欧也妮前来,对她说:“幸福只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的。”(欧也妮葛朗台)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1)“你这样大个人,女儿也不小了,还不学好!你也不给贞儿留个好榜样!贞儿,你羞他,看他这样不要脸,还配做人的爹!”这是祖父的骂声。这是高老太爷在骂谁?是因为什么事?请简述。(2) “啊,啊,孩子!” 他吻了吻女儿的双颊,“我操劳都是为了你呀,你看到了吗?好家伙,家里一点儿金子都没的了。只有你还藏着金子。拿出来给我

9、瞧瞧,宝贝儿。”请简述此后发生的事。(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阳货)(1)结合选段,谈谈君子该如何去判断一个人的善恶是非。(2分) (2)选段,孔子强调君子也会有讨厌的人,这和君子量大能容人的德行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德性与学术周来祥德性与学术,是个老问题,

10、也是个新话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话题。立言先立德,德文并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国学的优良传统。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其最高境界是“至善”;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其最高追求是至真。理论上二者有区别,现实中道德与学问也常常是不平衡的。司马光曾说:“德才兼备为圣人,无才无德为愚人,德行胜过才能为君子,才能胜过德行为小人”。这种对“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的界定,或许还可进一步讨论,但司马光所谈的德与才、道德与学问结合的四种不同类型,大概是古今类似而普遍存在的。从价值与意义上说,“德才兼备”和“德性胜过才能”的人对社会是有益的,而“无德无

11、才”特别是“才能胜过德行”的人对社会总是有害的,而且才能越大,学问愈高而德行愈坏者,对社会之危害则愈大。从更深层的意蕴看,真、善、美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特别在人文领域,没有善就难于掌握真,没有大善,没有大德性,就难于创造大智慧,难于产生大思想,难于作出大学问。老子创造了一种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问,但老子又称道德经,在这里,“德”与“道”是内在关联的。论语是儒家的元典,“仁”是孔子的根本思想。“仁”是儒家的大善、大德性,同时也是儒家的大思想、大学问。由善及真,真善统一;由人道推及天道,天人合一是儒家文化的特色之一。 “学术”这一概念中就包含着“学”与“术”。“术”者知识、技能也,谓之小学问;“学”

12、者,大理、大道、大本也,能发现、创造大理、大道、大本者,谓之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问。大德性是一种大境界,大学问也是一种大境界。在小德性、小学问中二者可能不协调,甚至是相悖的,但在大德性、大学问这种大境界中,二者却必然是和谐的、一致的。德性制约着学问,没有大德性难于作出大学问;学问也升华着德性,没有大学问也难于达到大德性。要想作出大学问,必须立大德性。站在泰山之巅可以“一览众山小”;有大德性,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才能有无私的大爱,才能纳百川而汇大海,才能聚群峰而成高山;才能如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能如司马迁所说“究无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3、才能独创出新思想、新体系、新学问、新智慧,才能成为大师,走向新的人文之巅。(选自2009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0、下列各项中,对德性与学术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德性与学术的关系,是一个只在中国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B、德性与学术,一个作用的是人的内心,一个作用的是外界的事物,所以二者显然是不同的,因此并不见得非得把它们联系起来。C、司马光曾对人的德与才进行过精辟的论述,但我们并不应该全盘接受他的看法与意见。D、德性与学术的境界都有大小之分,在大德性大学问的大境界中,二者必然和蔼;而在小德性小学问的小境界中,则恰好相反。11、不能说明“大德性是一种大境界,大学问也是一

14、种大境界”的一项是( )A、德性往往影响着学问,没有大德性,很难在学问上有大的成就。B、大的德性、大的境界会让做学问的人拥有大的胸怀,更易于有施展才华的机会。C、大的德性、大的境界更易于让研究者创出新思想、新体系、新学问、新智慧。D、由善及真,真善统一;由人道推及天道,天人合一是儒家文化的特色之一。12、根据原文内容,下面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德行与学术,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这一点。B、德行与学术虽然不一定成正比,但只要我们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就一定能让有德的人也有才。C、一个不能对宇宙及人类的大思想大智慧有所了解的人,是无法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就的。D、作者认

15、为,司马迁说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时,他已达到了人文之巅。(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给生命配乐侯建臣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那是真的

16、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那一刻就觉得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阳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

17、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着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

18、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生活有时是一场

19、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选自散文选刊2001年第四期)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人们哼调子的故事开头,直接扣住文题,进而联想到父母亲哼调子的故事和自己哼

20、调子的故事,借事明理,使人感到亲切、自然而易于接受。B本文表示了人们对生活应持有的态度,是一曲积极人生观的赞歌,它鼓励人们要看重生命,热爱生活,这样做就能给自己创造自信,生活得有滋有味。C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将写人、叙事、议论、抒情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侧重从对自己身边之事的感受来谈及人生,以小见大,又逐层深入地阐发道理。D“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那些东西”主要指父母对繁杂生活感到的压力和沉重;此句在文中的意思是:父母面对生活的艰难,却能够给自己的生命配乐,创造自信,变得轻松了。E“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这一句意在比喻生活是丰富多彩

21、的,但必须建立在给生命配乐的基础之上;指点人们在生活中永远唱出或演奏激越的曲调。14“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4分)答:15末尾以问句“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收束,而实际上在文中已经有了答案,请将其概括出来。(6分)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21岁瘫痪,30岁患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史铁生在59年的人生历程中,有近40年与病魔抗争,一生与轮椅和医院相随相伴。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他紧握“生命”之笔,饱蘸“心血”之墨,书写了一篇篇坚强的“生命

22、之歌”。直到离去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忘记捐献自己还有用的器官,为人类和社会做贡献。在这物化与浮燥的当今,他为我们竖起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精神饱满,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精神饱满”可用成语 替代。(1分)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更正错别字: 应改为 (1分)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1分)改正: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2011年3月31日,北京市财政局公布:截至去年底,北京市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拥有量为62026辆

23、。材料二:据最新统计,人口总数多于北京市的日本东京都目前的公务用车拥有量为2辆,加上警车2265辆,总共为4696辆,其中还包括了租赁车辆和警用摩托车。(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7分)五、作文(7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人生如奔驰的列车,欣赏窗外变幻不定的景色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可是有时因为打一个盹而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也的确有些令人懊恼,但这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没错过,抓住了,应好好珍惜;错过,溜走了,细细咀嚼,也能从怅惘中升华出省悟,酝酿出诗意与哲理,你

24、的生命或许更有深度,你的心灵或许更添光彩。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安溪一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2012届高二年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答案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1、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6分)1、(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气吞万里如虎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4)百年多病独登台 (5)伏清白以死直兮 (6)依依墟里烟(二)文言文阅读。(15分)2、B(迁:升迁,提升) 3、B(A用,介词/表顺承,连词;B、于是,C向;介词/在,介词;D的人,代词/的原因,代词) 4、D(“二十年以后”

25、不对,应为“康熙二十年”)5、飞箭射中眼睛,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但他继续督战,没一点儿退却。(关键词:“矢”“溢”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关键词:“新”“人情”“反侧”各1分)(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1)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先扬后仰”)(2)一是无人理解作者的心情,惟有落花理解,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二是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三是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权慰,更显作者心情之凄冷。(答对1点给2分,2点给3分)二、文学名著、

26、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B、E(B陈姨太吩咐不许觉新进产房,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E葛朗台说的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8.(1)答案:高老太爷在骂克定。(1分)因为克定在外面讨妓女做新姨太,还把妻子的首饰骗去卖掉或送给新姨太。(2分)妻子沈氏便到高老太爷面前哭诉,高老太爷大发雷霆,不仅让他跪在地上狠抽自己耳光,还让他自己说出事情的始末。克定毫不隐瞒地叙说了一切,甚至供出了高老太爷完全不曾怀疑到的许多事情。(2分)(2)欧也妮对葛朗台说金币没有了。(1分)经过了一番逼问,葛朗台猜出女儿把积蓄都给了查理,于是就把女儿锁在房子里,只给她面包和

27、冷水。无论谁来讲情,他都置之不理。(2分)为此,妻子被吓病了,直到公证人克罗旭告诉他,一旦他的妻子死了,欧也妮就有权继承母亲的遗产,他才把女儿放出来。(2分)(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1)对众人的好恶应留意分辨,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君子能赞美人的好,也会责斥人的恶。不能善恶不分,一律赞美。(2分)(2)不矛盾。因为君子能容人的先决条件是对方虽有小错,但是或由于无心而犯错,或者是犯了错而知错认错,对这些人当然要给他们改过向善的机会。但是,对那种“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等不知道自己德行有缺陷,反而到处攻击人、陷害人的人,就是君子也会讨厌的。(4分

28、)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0、C 11、D 12、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13 B、D (5分)14(1)揭示了父母劳动时哼歌的巨大意义。(2)“灿烂”,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极简洁地表现了“哼歌”对于父母人生的作用。采用了移用(答比拟也可)的修辞方法,语言灵活生动。(4分,每点2分)15可以从“需要看重生命”“需要热爱生活”“需要乐观”“需要自信和勇气”等角度来回答即可。(6分,答对3点给满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6.神采奕奕 “浮燥”改为“浮躁” 词序不当,改为“ 思考与追问”17(10分)(1)北京市和日本东京都(1分)公车拥有量

29、(1分)对比悬殊。(1分) (2)示例:北京公车拥有量数目惊人,改革势在必行。(2分)其一,公车多,必然增加行政成本,纳税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不改革会诱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其二,北京交通长期拥堵,如能大量削减公车数量,按级别发给公务员相应的交通补贴,对缓解交通压力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其三,还可参照东京都的做法,用租赁车辆的方式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只要各级领导部门加大改革力度,问题就可以逐步解决。(5分)(可有其他不同见解,言之成理即可。)五、作文。(70分)18、【写作指导】审话题:可从“如何看待生活中的错过”角度立意。审材料:材料提示了“错过”三方面的内容。人生美景应珍惜,不应错过。美景错过了没关

30、系,但不能错过预定的车站。错过也是一种美丽,成就另一番人生。可从这三方面立意。审导语:导语提示应写每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强调情感真挚。每一次错过,都可以演绎成一段精彩的故事,话题可由此生发开去,编故事,写议论文等等。写作时应紧扣话题,将这一次次的错过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描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这样的作文才大气,才有深度。立意:(1)不应错过人生每一个瞬间错过一个动人的眼神,也许会错过一场缠绵的爱情。一次误会,也许就错过了一段真挚的友谊。一个小小的疏忽,也许就错过不会再来的机遇。(2)不必为错过瞬间而懊恼,但不能错过影响人生的关键重大事件。(3)思辨性看待话题,豁达、积极地看待错过

31、。错过造成的人生缺憾,但也磨练了人生,成就了人生一种别样的美丽。错过也是一种收获从错过中汲取经验,防止再错过。 附:参考译文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早先任明朝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清军平定了福建,施琅随郑芝龙降清。跟从郑芝龙征战广东,平定了顺德、东莞等地。郑成功占据了海岛台湾,要招纳施琅,施琅不听从。郑成功捉拿了施琅,并拘禁了他的家属。施琅用计得以逃脱,他的父亲太宣、弟弟施显以及他的子侄都被郑成功杀害。康熙元年,施琅被提升为水师提督。当时,郑成功已死,他的儿子郑锦带领部下打算进攻海澄。施琅派遣守备汪明等人带领水军在海门抵挡,杀死了郑锦的将领林维,缴获了战船武器。康熙七年,施琅秘

32、密向皇上陈奏郑锦在海上据险顽抗,应抓紧时间攻打郑锦。皇上召施琅到京,向他询问平定台湾的方法策略。施琅说,台湾很快就可以收复。皇上将收复台湾之事下到部里商议,部里止息了施琅的奏议,康熙二十年,郑锦病死,他的儿子克爽尚年幼,将领郑国轩、冯锡范负责军务。内阁太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荐了施琅(以前他的水师提督之职被裁掉)。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并命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从桐山发兵攻占了花屿、猫屿、草屿,顺着南风进军并停泊在八罩。施琅派遣游击将军蓝理用快船进攻,郑军军船乘着潮水从四面汇合。施琅坐着主帅太船;中进对手水阵中,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

33、流下来,但他继续督战,没一点儿退却,终于攻取了澎湖列岛。郑克爽非常惊恐,于是派遣使者到施琅军中求降。施琅向皇上送了陈述受降的奏本,皇上同意他的意见。八月,施琅带着清军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郑克爽率领部属剃了头发,在水次迎接施琅,并上缴了“延平王”金印。台湾平定。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的问题。有人提出将在台湾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在奏疏中说,台湾虽然是一个远离太陆的海岛,但它是一个关系着苏、浙、闽、广四省安危的形势险要之地,绝对不能放弃。并且绘了台湾地图呈给皇上,皇上下旨同意实施他的意见。施琅又陈述了请求皇上允许郑克爽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朝廷,并让他带领家眷和部下一起到京城的意见。皇上下诏授给郑克爽爵位。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怨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