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17190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在作业过程中,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周围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头脑中留有印象,尽量在绘画中不形成错误透视的习惯。对透视现象有粗浅的认识,并能初步表现出透视效果,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二)教材版面分析教材上提供了两幅彩色照片,都反映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图片,通过反复的观察、对比、提出问题,加深学生的印象,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照片时

2、,注意从三个方面分析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是地面,近宽远窄;二是路两旁的物象,近长远短;三是天空,近宽远窄。用宽窄、长短来概括透视的缩形现象,会使学生感到直观、好记。在分析北京颐和园长廊这幅照片时,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长廊两旁的木柱,远处的不仅比近处的短,而且一个比一个细,柱子之间的密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启发学生自己分析长廊横梁的变化也和木柱一样。第6页的小填空,既可以课前让学生作为预习作业来填写,也可课上小组学习讨论后填写。(三)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应会: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

3、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五)学习材料搜集的图片资料、尺子、铅笔、签字笔或水彩笔。二、教学设计参考(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设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组织教学组织学生来到操场。学生在操场上坐好。稳定纪律,准备上课。2.引入新课我们天天生活在校园中,你对校园有哪些美好的印象?假如让你把自己的感受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想站在哪个位

4、置、选择哪些场景来表达你的感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一张平面的纸上画出这么多有层次的、立体的景物呢?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讨论这个问题。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观察、讨论,引出“透视”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3.新授课(1)观察思考:观察校园里路两旁的小树远近有什么不同?观察学生队列。(2)总结: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3)出示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那么,我们画风景画时运用什么方法表观景物的空间感呢? (4)打开书,提出问题:第7页左上图片中木柱由近至远产生了什么变化?你还发现了什么

5、?请你用直尺将两边木柱的变化画下来,你又有哪些发现?(5)讲解视平线和消失点。(6)分析作品:展出几幅学生作业,请学生分析是否符合透视规律。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初步认识透视现象。路近宽远窄。路两边的小树近高远矮。学生回答问题: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学生打开课本,交流、讨论。学生回答问题:近的高,远的矮。近的粗,远的细。由近至远,它们之间的密度也在加大。两边由近至远缩小的木柱,最终都集中到一个点上。学生学习认识新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作品中不对的地方,提出正确的意见。运用启发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能力。 经过讨论、学习,领会本课知识的重点。提高学生的观察

6、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新知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4.学生作业 (老师指导)作业要求:带领学生选择适合的角度,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表现我们美丽的校园。学生作业。通过实践,学生学会了以近大远小的原理观察景物,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表现校园一角的透视现象。5.小结交流作业:其他学生的作品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学生展示、交流。欣赏其他学生的作品,交流经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增添生活的乐趣。设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1)演示课件。(2)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船由远至近,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像这种体验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 (3)小结:我们看

7、东西时产生的这种近大远小的现象就叫透视现象。(4)出示课题: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看到一艘由远驶近的船只。近处的船大,远处的船小。 站在立交桥上往远处看,路两边的景物近处的大,远处的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回忆,学生对“透视”有一个大概的认识。2.新授课(1)打开课本,提出问题,分组学习。认真阅读,回答书上的问题。结合搜集的资料,讲一讲你对“透视”的理解。(2)道路两旁的树木向远方不断缩小,最终两旁树木都缩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消失点。(引导学生动手在图片上画一画。) (3)将两张印好的绘画作品教室的一角发给学生,并提出问题:实地观察,找一找这两张作

8、业是从哪个角度画的?对两幅作业进行评析。在透视正确的画面上用刚才的方法,标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美术课为什么要研究透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组织交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透视”概念的认识。了解什么是消失点。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找到观察点。学生对两幅作业进行评析。通过观察对比,加深对透视的认识。学生总结:我们研究透视,就是要解决如何把现实世界里的三维空间立体事物表现在一个平面上。利用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这节课的重点。分析透视现象要细致,不仅从天空、地面、景物的大小来分析,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由近到远景物间的距离也在缩小。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

9、习。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学习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难点。3.学生作业作业要求:在教室里找一个场景写生,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室里找到自己合适的角度,写生完成作业。4.小结 (1)评议。在作品中,能体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欣赏。欣赏名家体现透视现象的美术作品。学生代表介绍自己的作品。通过展示、介绍、互评,拓展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设计三 (电脑课,利用POWERPOINT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新授课小试验:以我的双手为例,怎样才能在不改变手的形状的前提下,让我的双手看起来不一样大?学生进行思考,可以从任意角度对自己的双手进行观

10、察和讨论。让一只手离我们眼睛近,一只手离我们眼睛远,看起来两只手不一样大。引导学生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现象就是景物的近大远小现象,也叫作透视现象。检测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程度。出示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接触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存在着景物的近大远小现象,你们有没有观察过?学生列举生活、学习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启发思维,对学生观察能力进行训练。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火车、公路、学生队列等图片,使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发现近大远小现象。展示课件:公路上行使的汽车思考一个问题:录像中远去的汽车如果一直向前行驶,那么在我们的视线中

11、那辆汽车最终会怎么样呢?通过观察对问题进行假设,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汽车会距离我们越来越远,最终消失在我们视野以外,而汽车消失的地方在透视原理中就叫作消失点。学生寻找幻灯片中的消失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会发现有很多方向的消失点出现在一条线上,从而引出水平线。2.学生练习在插入的图片上,结合参照物的移动方向,画出物体的视平线以及消失点,并用辅助线表现参照物的近大远小过程。学生进行练习,图片任意选择。运用计算机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近大远小原理的理解。将街道、海面、天空等图片插入作背景,再根据近大远小的规律把大小不等的汽车、船、鸟类等图片插入到刚添加的背景上完成一幅具有近大远小的画面。学生练习。根

12、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练习。通过练习,将近大远小知识与绘画相结合。3.讲评学生介绍自己的绘画设计,通过画面相互评议对透视的理解。学生相互学习,不断提高。(二)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1.解决教学重点的要点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课中不要出现过多的名词,只要使学生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即可。2.解决教学难点的要点介绍绘画理论知识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教师切不可只讲理论知识,而使学生感到学习乏味,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演示课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三)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透视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倾斜透视。我们这节课侧重讲成角透视,因此学生在选择写生角度时,教师要提示学生找好位置。三、教学评价(一)能否发现、感受生活中的透视现象。(二)能否热情参与教学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三)能否运用透视知识,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