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1749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音乐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音乐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音乐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音乐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声乐课中发声练习是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老师应特别重视此环节的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及其手段传授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发声,用恰当的情感去表现,做到声情并茂,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认识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呼吸不仅是人赖以维持生命的生理机能,而且也是说话、歌唱得以发声的原动力。呼吸的训练对于声音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声带的振动,共鸣的发挥,声音的变化,情感的表达等全有赖于气息的控制与运用。歌唱时需要大量的气息,要求气深、量多,速度快而无声,经口吸气,呼气均匀、缓慢,节省并保持吸气时的感觉,同时根据不

2、同的心理与情感状态支配呼吸,所谓“气随情变,气动情传”。歌唱时为了美化语言,就要随着音乐旋律、节奏与情感表达的需要,不断有意识的控制与调节气息的运动。例如:唱柔和与舒缓的歌曲或唱低音时,呼吸要保持平稳,气息必然不能太猛,然而也不能没有气息的支持,否则气短声虚,会影响共鸣与音色的发挥;而唱激越昂扬的歌曲或唱高音时,气息必然要饱满有力,然而也不能声嘶力竭,而要保持一定的强弱或力度。一首歌曲或乐句的起、承、转、合与高、低、抑、扬-要在气息的运用上进行周密地安排,在依字行腔的过程中,要使气息的运用游刃有余,流畅贯通。正确运用呼吸是声乐艺术与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唱法虽然在气息的运用上各有不同的要求与方

3、法,但都十分重视掌握呼吸的正确方法与气息的合理运用。我们常说的“丹田”呼吸的方法,就是指用小腹肌的收放鼓动横隔膜,帮助胸膛来鼓动肺部呼吸。呼吸有力,肺活量大,气息充足,才能够自如地运气发声。 二、学会正确的咬字、吐字。 由于歌曲的情绪、风格之不同,因此在歌唱时的咬字、吐字也应不同。字的头、腹、尾各有不同的口腔形态,它们是按照一定的语言体系,在有规律地组合中交错变化来发音发声的。字要有力度、弹性、穿透力;才能声传达远,清晰可辨,所谓“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虽过于夸张,但都强调了字的喷吐要结实、有力的要求。正确的咬字、吐字也是唱好一首歌曲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好每一首歌曲或练习曲的

4、咬字、吐字的主要特点和方法,使学生在歌唱时富有表现力。而像舒柏特的摇篮曲是一首深情、优美、柔和、抒发母亲对宝宝爱抚之情的歌曲则要求字与字之间唱得连贯、圆滑,一些拍子中有圆滑线处,声母的过渡就要稍慢些,以增强其柔和亲切之感。例如,第一句“睡吧、睡吧”中几个“睡”字要由shi到ui有一个过渡,最后“被里多温暖”中的“暖”字应由nu到an有一个过渡。 三、凡是在追求优美动听的声音时,首先必须用心理感觉去体验共鸣器官的活动状态;寻找共鸣各部位以及声音特征的各种感觉,用心理感觉去测定共鸣的大小、能力、活力、音色、运动方向和距离等是否恰当合理。根据声区及能唱音高的不同,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三个共鸣区在使

5、用上是按照一定的比重在变化、移动的,而片面地只用头腔共鸣或其它共鸣,都是违反了人体乐器发声歌唱中音响和共鸣的准则。下面分别阐述各腔体的共鸣感觉。 1、头腔共鸣的运用:是打开鼻咽腔能阁下的共鸣,即唱高音时在头部产生的一种振动感觉,多用于高声区。在运用时应该在具有良好的深呼气息支持和完美的鼻咽腔共鸣的基础上,使舌头面、舌根、咽壁能形成的咽腔共鸣管道高速收缩、变细、变窄而生产出振动的效果。2、鼻咽腔共鸣的运用,鼻咽腔共鸣用于中高声区。它是在鼻咽空间产生的振动,鼻咽腔在进行共振时,鼻梁上部要有明显的振动感觉。体会鼻咽腔共鸣的感觉还要注意展开鼻翼,打开鼻腔,使鼻腔处于舌限通畅的感觉,打开鼻咽腔的同时,不

6、宁打开咽腔,使鼻咽腔和咽腔畅通无阻,用鼻子吸气时,鼻咽处有凉风的感觉。3、口咽腔共鸣的运用:口咽腔区鸣多用于中声区,它是在口咽腔空间振动,进行共振时,歌唱者可以感觉到声音结实丰满,醇厚和圆润。4、喉咽腔共鸣感觉:喉咽腔共鸣多用于中低声区,咽喉腔共鸣是声音在深气息的支持下喉咽壁直通上下腔体里产生的振动。喉咽腔共鸣进行时,歌唱者可以明显地感觉咽喉部分的通畅,松弛的感觉。5、胸腔共鸣的运用:胸腔共鸣用于低声区,胸腔共鸣是自然的胸声共鸣,胸部共鸣进行共振时,歌唱者仔细听会感到胸部嗡嗡响,当我们用手抚摸胸部时,感到胸部有明显的振动。 四、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去歌唱。 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因此,

7、歌唱前要充分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用歌声把作者创作歌曲的情感表现出来,教师要善于启发调动学生的感情,让他们用“心”去唱,而且要唱好它,我认为还得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每首歌曲都有一个情感基调,是深情赞颂,是亲切自豪,是欢快热情,是庄严雄伟,是明朗开阔,是真挚自然,是哀婉伤感-等等都要深入挖掘词意的同时掌握住感情的基调。基调准确才能有助于内容的表达与主题的发挥。这是因为情感基调是作品情感表现的总趋势,它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整体综合,而这种整体综合正是高度概括的主题表现所需要的。为此,必须加强对歌词内容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情感基调,使歌曲主题能够得到准确地揭示。 2、掌握了一首歌曲的基本情

8、调,也可以说是掌握了歌曲感情的“主旋律”。然而要丰富它的表现力,还必须引导学生注意情感的细微变化。不放松歌曲的一字一句一声的情感体验和处理,以增强“主旋律”的表现色彩。比如演唱舒柏特的摇篮曲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一位慈祥的母亲全身心地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看着可爱的孩子安详地睡在怀中,深怕把孩子的美梦惊醒。演唱这首歌应力求“轻”、“暗”、“柔”要唱得朴素,而不是去夸大某个音,只有这样才不会破坏歌曲的完整性和原有的特色,也才能更完美地表现歌曲的内容。 3、注意唱好歌曲的结束句。歌唱时结尾千万不能草率,有许多学生不注意这一点,前面唱得很好,结束句却不注意感情的控制,草草收场,其结果是歌唱前功尽弃,给人留下遗憾。在这方面,教师要多帮助学生认识到,不管曲目大小都要有始有终,有了细致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束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单纯地去学声音,去“造声音”。单纯的模仿,永远是跟着别人跑。事实上,好的声乐训练和好的歌唱家,都是既遵循声乐科学原理,又很好地发挥了各自特点与优势的。这是声乐教师和学生应该切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