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17529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2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doc(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一、教学目标通过对两部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欣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和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2、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三、重点和难点草原放牧第一主题、第四乐章第一主题的曲调,体验不同的情感,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要素来表达情感的。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聆听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气氛。2、问题探究(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四页散文,让学生思考:从这段散文的阅读中,你怎样看待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2、?(2)分组讨论:音乐与人生的关系。(3)请1-2名学生作重点发言。(4)教师评价与点评。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作为一个人应该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音乐智能和语言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一样,都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本素质。作为21世纪的一带新人,应该具有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必需的音乐文化水平。高质量的人生,应该具有高质量的生活,应该充满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应该热爱音乐,对音乐完全倾倒,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来美化

3、自己的人生。3、作品鉴赏(一)草原小姐妹之草原放牧1、作品介绍教师: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但是,当时正当“四人帮”横行之时。针对这部作品,“四人帮”的亲信制造种种借口,对其进行刁难和诋毁,以致这部作品被搁置五年。 “四人帮” 粉碎后,这部优秀的作品终于在1977年初春公演。作品是根据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表现了她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2、创设情境教师出示本人去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图片,介绍草原风情、地方特色等,调动学生欣赏的兴趣。3、局

4、部欣赏“引子”(1)提问:什么主奏乐器?为何要用这种乐器表现小姐妹的形象?(2)学生:圆号,小姐妹的主导动机,能很好的塑造英雄形象。(3)复听:要求学生注意圆号的音色。“第一主题”(1)听、思考:音乐刻画小姐妹怎样的形象?说明理由。(2)学生: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3)教师点评: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也是本协奏曲的主要主题。速度小快板,节奏轻快,对形象的塑造恰如其分。(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旋律视唱及节奏练习。(5)教授蒙古舞,师生共跳。“第二主题”(1)听并思考:用了怎样的音色、速度、节奏?音乐的形象特征是怎样的?

5、(2)学生:抒情等。(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的有关内容,请他们谈谈其他要素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4)教师点评:缓慢的速度、宽广的节奏、起伏的旋律、柔和的音色和力度,表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和主人公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琵琶“唱”着气息宽广而悠长的歌,它形象地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突现了鲜明的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4、整体欣赏要求:聆听中积极展开想象。5、请一名学生作中心发言。6、教师点评:通过音乐要素,非常好地塑造了音乐形象,包括人物、情景、风景等。音乐张弛结合,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下面的欣赏,今后的欣赏请同学们要注意运用“抓住音乐要素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7、音乐家

6、介绍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浏览,使其了解三位音乐家。(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1、简介作品、作者(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文字、图片,要求在阅读后能作信息整合、评价。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柴可夫斯基的晚年生活,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黑暗、动荡不安,这使他感到苦闷、彷徨、悲观。这部交响曲,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特别是第四乐章。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

7、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2)教师点评:从作曲家创作风格和本部作品的风格作讲解。2、局部欣赏“第一主题”(1)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中主要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音乐的基本形象和情绪是怎样的?(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点评:这是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幸免的死亡,其中含有抗议的激情,从而使这个主题增添了巨大而紧张的悲剧性力量。下行的悲戚旋律、极不稳定的和声、弦乐器暗淡的音色以及缓慢的速度,使这个主题的音乐情绪显得悲壮、激情。(3)旋律模唱要求:划拍跟着音乐轻唱。“第二主题”(1)聆听并思考:

8、跟第一主题的异同。(2)教师点评:展示了一段较为明朗的、抒情的旋律。这段旋律好象带有明显的安抚色彩,圆号则用变化了的三连音为其提供节奏背景。3、整体欣赏4、教师小结:在体验第六(悲怆)交响曲强烈的悲剧性意境中,我们还能感受什么?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生活,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即或是在死神面前已经不存在任何幻想了,但对生活中经历过、感受过的一切,依然心存感激。第四乐章,也还是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三)对比作品主题并填表曲名形式要素(比较项目)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音色草原放牧基本特征音乐语言特征第四乐章基本特征音乐语言特征四、问题探究1、阅读教材第10页“怎样鉴赏音乐”。2

9、、思考和讨论怎样鉴赏音乐?3、教师点评。从音乐欣赏的心理上说,可分四个方面:一是音响感知,认识音乐要素和音乐的形式要素等。二是情感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包括感性直接体验和从音乐以外的文字因素找依据体验。三是联想与想象,非常自由的思想活动过程,有很大的随意性。四是理解认识,认识音乐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思想。五、拓展探究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音乐与我的散文。(请两人作中心发言交流)2、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知晓他的代表作2-3部。课后反思:1、结合聆听音乐作品的分析认识活动,学习、探究音乐要素的内涵及其所发挥的艺术作用。教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语言性的讲解和传授,要引导学生

10、在用中学,在学中用。2、鼓励学生自主性地、探究性地参与学习。3、教法和学法的安排上,适当用了比较法,教学的效果较好。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二、教学内容1、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2、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三、重点和难点上去高山望平川。理解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问题探究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情况。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11、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信天游”最具代表性。2、提问:你说一说你了解哪些西北民歌?3、教师评价,顺势导入本课。(三)作品鉴赏1、上去高山望平川(1)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第19页4自然段文字,了解花儿。“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2)模唱假声。(3)聆听歌曲,思考风格、特点。(4)请1-2人谈谈,教师给以点评。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大气、磅礴,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由高而低,再由低而高,下句由低而高,再由高而低,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使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也使高原的

12、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直泻千里。(5)跟着教师学唱歌曲。(6)问题讨论:歌词意在抒情,其意蕴含、富有哲理,是什么哲理?(7)请1-2名同学谈观点,教师做好评价。表面上看,是述说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受阻,而实质上是揭露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旧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隐含的哲理就是: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要勇敢地去追求、去实现。(8)提问:大家注意到没有?歌曲的演绎过程中和平时听过的一些歌曲有什么不同?(9)没有乐队伴奏,民间的风味更醇厚,似乎更能把人带上高原,俯视大地,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另外,这首歌是由著名的“花儿王”朱仲禄演唱,他用的方言和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地

13、道朴实。(10)复听歌曲。2、刨洋芋(1)简介。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歌词风趣、生动,旋律朴实、起伏。(2)聆听独唱版的歌曲,思考歌词创作的特点。(3)教师点评。歌词采用比兴的手法,先用“土溜溜的蚂蚱”作起兴,而后进入真正要表现的主题“刨洋芋”。在表现主题时采用叙事的口吻,现叙述刨洋芋的过程,最后再抒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整首歌词在写实的基础上含蓄地表露了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可说是借景抒情的一首佳作。(4)复听歌曲并请2名同学上台作表演,表现劳动的情景和收获的心情。(5)试分析曲调的特点。用了四个短句构成,其中第一乐句是整个歌曲旋律发展的基础,有的重复它,有的变化它。在变化中用了民间音

14、乐创作手法:合头换尾或是换头合尾。这种创作手法给人以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艺术美感。(6)听无伴奏女声合唱版的歌曲。3、脚夫调(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第19页第5自然段文字,了解信天游的知识。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2)聆听并说说这首歌是哪种类型的信天游。(3)教师点评。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在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九无法解忧愁”的说法。(4)复听歌曲。(四

15、)问题探究1、阅读教材第19页1、2两个自然段文字,结合前面的欣赏,讨论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2、教师点评。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际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向大自然作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五)拓展探究1、欣赏几首西北风味的创作歌曲。(1)一无所有。(2)黄土高坡(3)信天游2、课后完成书本第20页第3条题目。六、小结。课后反思:聆听民间歌手的演唱,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认为:民间民歌手的演唱很土。教师要做及时地引导,让学识明白,恰恰是这些民间歌手对生活有着最深切的感受和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们的

16、演唱大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真善美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2、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3、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等因素有紧密关系,也是形成起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教学内容1、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2、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征。重点和难点宗巴朗松。理解这三首民歌的民族风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问题探究1、请学生列举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概况及民歌。2、教师点评。三、作品鉴赏(一)辽阔的

17、草原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了解蒙古族民歌基本知识。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和短调最具代表性。长调的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短调的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2、完整地聆听歌曲。3、请同学谈谈感受。4、教师点评。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带,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种生活条件、经济形态决定了蒙古族音乐属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草原音乐文化的范畴。这首歌表现了蒙古族年轻牧民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从旋律上看,开阔悠长,延绵起伏,给人以气息宽广、颇具草原特色的印象。5、学唱歌曲的片段(二)宗巴朗松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

18、字,了解藏族音乐的知识。藏族音乐可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中又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类。在民歌中,山歌的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欺负较大且悠长高亢;劳动歌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有的则节奏较自由。爱情歌中有的神情,有的开阔自由。2、提问:藏族民歌知多少?请1-2名学生谈谈。3、聆听歌曲。4、囊玛介绍是藏族的一种传统歌舞,主要流传于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音乐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快板的舞曲。歌曲的歌词基本上是六字句,中间夹有较多的衬字。歌曲的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典雅,本歌就是囊玛中的歌曲。5、复听歌曲。6、请学生分析歌

19、词,谈谈其中的丰富内涵。7、表面上看,歌词是在写景、写实,但其深层内容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需要用高尚的道德修养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要道德高尚的人,才有众多的朋友和他接近。藏族同胞在演唱歌曲时,常伴有礼让、鞠躬之类的简单动作呢。8、学习藏族舞的动作。9、边听边舞。10、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听藏族歌曲的感受。(三)牡丹汗1、引导学生看屏幕文字,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的基本知识。维吾尔族音乐继承了古代西域地区的传统,吸收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有益营养。其歌词寓意深刻;衬词有长有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2、聆听歌曲。3、教师简介“爱情歌曲”。维吾尔族民歌可分为爱

20、情歌曲、劳动歌曲、历史歌曲、习俗性歌曲。爱情歌曲多反映青年男女的坚贞爱情和反抗旧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内容。本歌是属于爱情歌曲,它劝人们要选择好人交朋友,对爱情要专一。4、复听歌曲并留意伴奏的鼓声,说说它的节奏。5、教师点评,把歌曲伴奏中的节奏型抽出作练习。6、欣赏一些相关的图片。四、拓展探究讨论题:结合前面的欣赏,思考民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与该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文化交流等因素有什么关系?五、课堂小结请一名学生小结本课主要收获。课后反思:1、对少数民族的民歌,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因此安排了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例如:聆听、模唱、舞蹈、拍节奏等。

21、2、注意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本课的一些音乐知识。3、教学过程中不要忽略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和探究能力。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3、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教学内容1、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2、有关民歌的音乐知识。重点和难点沂蒙山小调。理解这三首民歌的地方风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问题探究1、请学生说说我国中原地区的几个省

22、份,知道哪些民歌。2、教师点评。中原地区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等省。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三、作品鉴赏(一)沂蒙山小调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8页有关文字,教师适当补充。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临沂地区出现了一个反动的武装组织黄沙会。为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的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歌词做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终于定型。2、聆听歌曲。两个版本,王世慧、彭丽媛的演唱。让学生

23、比较各自的风格和特点。3、请同学谈谈感受。4、教师点评。王世慧的演唱采用了方言、按原来的小调44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彭丽媛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34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5、学唱歌曲。6、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旋律特点。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第四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绚丽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每

24、句的结束音是下句的开始音,这叫鱼咬尾。7、复听歌曲。(二)王大娘钉缸1、聆听歌曲,想一想这首歌的风格是否似曾相识?2、请1-2名学生谈谈。3、听好汉歌。4、引导学生分析歌曲。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上下整体平衡。但每句从唱词和衬词的关系看,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这一长一短,一呼一应,明显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5、复听,要求学生注意语言风格。(三)孟姜女哭长城1、让学生讲孟姜女故事。2、聆听歌曲。3、聆听江苏民歌,听后讨论两首歌曲曲调、风格。4、教师点评。这首歌源头本在江苏,歌词采用四季体的写法,内容概括简练,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

25、词以十二体写,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基础上加花装饰。演唱上,体现了南北风格上的差异,一刚一柔,粗犷与细腻形成了鲜明对比。5、引导学生分析江苏民歌结构、旋律特点。此歌也是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并采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技法。四、归纳概括1、阅读书本31页文字,谈谈民歌的主要音乐特点?(1)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2)与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3)各地民歌在调式、节拍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4)结构一般短小。2、请学生谈谈今天了解到的民歌的创作手法。五、课堂小结请一名学生小结本课主要收获。课后反思:1、本课聆听中重视比较聆听。2、学习音乐知识,一方面要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探究,另一方面,要

26、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目标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2、深入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教学内容1、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2、有关民歌的音乐知识。重点和难点弥渡山歌。理解这三首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问题导入1、请学生看地图,说说是我国的哪个省,知道哪些景点和民歌。2、教师点评。云南。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少数民族云集。民歌特别丰富并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三、作品鉴赏(一)弥渡山歌1、教师给学生

27、介绍云南弥渡,欣赏云南风景图片。弥渡地处滇西高原。北部有云岭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无量山,加上相距不远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正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所以也是蕴藏民歌的大好地方。南诏铁柱南诏铁柱置于弥渡县城西约6公里的铁柱庙内,欲称天尊柱,现存大殿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悬挂“威镇昆弥”金匾。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五台大寺五台大寺位于弥渡县城东南40公里左右的五台山上,明初开山建殿,清壅正年间增建,光绪3年(公元1877年)重修。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2、聆听歌曲,说说歌曲的哪一句给你留下了

28、特别深刻的印象?3、请2-3名同学谈。4、教师点评。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歌词用了比兴的手法,暗示着爱情的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起即引腔,这种长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见。如小河淌水。5、学唱歌曲。6、聆听小河淌水(二)对鸟1、聆听歌曲,学学其中的方言。2、请1-2名学生学方言。3、简介歌曲。在我国,以对花为题材的民歌到处都有,而以对鸟为题材的民歌,全国仅此一首。音乐上分两部分,四个乐句,按起承转合的方式运转。音乐清新爽朗、真切自然,颇具有纯真的色彩。4、复听,要求学生轻声跟唱。5、欣赏有关图片。6、聆听采茶舞曲。(三)幸福歌1、介绍湖北天门。天门历史悠久,曾有灿烂的石江河文

29、化,是全国最大的棉乡,天门是全国内地最大的侨乡,天门是全国久负盛名的文化之乡,如楚国令尹子文,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谭元春,清朝状元蒋立镛等人物。2、聆听歌曲。3、讨论歌曲的风味。4、教师点评。歌曲的旋律吸取了湖北农民劳动时所唱“媷草歌”的音调,以天门民歌的音乐素材为骨架,糅进荆东地区的两种特征性音调5 1 2 1 5和3 5 6 5 3 。演唱上一领众和,情绪热烈欢快,充满乐观向上的激情。5、引导学生注意衬词部分进行复听。6、唱衬词部分。7、聆听龙船调。8、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7页第二段文字,了解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就已经广泛流行着“楚声”和

30、“吴声”,楚声是长江中下游两湖一带的民歌;吴声则是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民歌。它们的风格与北方民歌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流畅、细腻、抒情。四、归纳概括1、阅读书本37页第一段文字,讨论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因为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2、教师点评。(1)

31、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歌词内容、节奏、旋律、调式、结构、演唱形式、伴奏乐器等因素上。(2)影响民歌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多为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条件、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审美观念等因素。(3)同一民族的民歌,由于分布地区的不同,在音乐风格上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该民族的民歌会受到当地音乐文化的影响,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相交融,最终造成音乐风格发生变化的结果。五、课堂小结让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谈本课主要收获。六、课外拓展完成表格。曲目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伴奏乐器方言属地地域环境生活条件文化背景及交流课后反思:1、本课聆听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风格的

32、问题。2、教师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初步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概念性的认识”,要安排课外的拓展探究作业。第六节 鼓乐铿锵教学目标1、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2、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的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教学内容1、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2、打溜子、鼓吹乐、吹歌方面的音乐知识。重点和难点锦鸡出山、童谣。理解作品的生活内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阅读材料,欣赏图片,了解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和湖南

3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土家族的民族称谓始于十至十三世纪,民族语言称作“毕兹卡”而汉语叫作“土家”,其含义都为“本地人”。土家族的族源,众说不一。有“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后,土家族为巴人后裔”说;也有“认为是八、九世纪左右,来自贵州的某部乌蛮的后裔”说;还有“认为是湘西土著与巴人、汉人融合”说。但从土家族在丧葬、祈雨、以虎为图腾等习俗和围篝火歌舞的方式来看,土家族与羌族和与羌族有着密切血缘关系的彝族,都有着若干共同之处。由此可见,土家族与古羌部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宗教信仰方面,也以信奉道教、佛教为主,有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三、作品鉴赏(一)锦鸡出山1、聆听乐曲,说说有哪些乐器

34、?2、教师点评。依据湖南土家族打溜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乐曲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又叫打路牌子,打小家伙,是流行在湖南西部、湖北恩施一带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常用四种乐器:溜子鼓、头钹、二钹、马锣。乐曲内容多描绘动物形象及表现劳动的生活情景。多用于丰收、节日、喜庆活动3、引导学生练习其中的节奏。4、复听,根据提示,形象音乐情景,完成表格问题。山间春色:表现山清水秀、春暖花开、美丽怡人的春天景色。乐曲采用上下句对偶及螺蛳结顶的手法陈述音乐内容。结队出山:揭示锦鸡由少而多,由静而动的结队出山的情景。溪间戏游:表现锦鸡嬉戏的欢乐情景。众御顽敌:表现发现敌情、与敌对峙、向敌进攻、群起而攻

35、、敌人退却逃跑等形象。荣归:表现锦鸡胜利后昂首阔步、神气十足的形象。段落表现手法描述速度节奏力度山间春色中快由松到紧,由疏到密平稳柔和结队出山稍快由疏到密由弱至强溪间戏游稍快前面简洁松弛后面紧凑密集富有变化众御顽敌变化的速度疏松的节奏转化为密集的节奏出现节奏重音有起伏荣归中速严谨稳健由强到弱5、教师点评。(二)滚核桃1、聆听乐曲,想一想,在鼓的哪些部位发音。2、教师点评。根据山西绛州鼓乐改编的一首作品。乐曲包括了头、身、尾三个组成部分。它采用了多种演奏技法,表现了农民秋收时节在房顶晾晒核桃的情景以及他们丰收时的喜悦心情。又叫鼓乐,是一种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

36、奏。起源于我国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汉、魏时期,分为四类:黄门鼓吹(宫廷)、骑吹(帝王、贵族的马上演奏)、短萧铙歌(祭祀)、横吹(随军演奏)。演奏手法:十名鼓手合奏,技法包括:桥击鼓梆、乔击鼓面、闷击鼓面、双手交叉桥击鼓梆、交替敲击鼓槌和鼓梆、单手滚奏、闷击向前推奏、闷击向后退奏等。3、练习节奏。4、教师介绍有关背景材料。(1)山西绛县,自古以来就是三晋一块文化宝地,位于山西南部。“唐为畿内地,有大夏之墟”,曾是晋国都城之一。今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是鼓乐的故乡,绛县更是鼓乐之乡。相传,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大破刘武周,收复并州、汾州两地,为了庆祝胜利,当地百姓用民间锣

37、鼓奏出了破阵乐,后来,这首民间鼓乐得到整理和发展。到了贞观元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大宴群臣,在大殿上演奏了经过加工整理并重排练的秦王破阵乐。(2)绛州醪糟的由来。5、复听,想象劳动情景。(三)童谣1、简介。根据北京儿歌转化而来的民间器乐曲。它以吹歌的形式出现,管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乐曲表现了一种欢快、活泼、诙谐的音乐情绪。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以打击乐器。因演奏曲目多采用民歌或戏曲唱腔,所以有吹歌的名称。2、聆听乐曲。3、讨论乐曲的风味,模仿北京方言口语。4、朗诵“口噙子数板”。5、复听乐曲。6、请2-3名学生上台表演。四、归纳概括1、请学生归纳本节课的音乐知识。2、教师点评。打溜子、鼓吹乐、吹

38、歌。五、课堂小结让一名学生谈本课主要收获。六、课外拓展收集有关当地鼓吹乐的文字、音响资料,将其记录下来。课后反思:1、尽量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去理解作品的生活内容。2、教师课外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比如:收集一些风土人情、地方习俗等方面信息。第七节 丝竹相和 教学目标1、聆听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激发学生对民间丝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风格。2、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的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教学内容1、中花六板、娱乐升平。2、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方面的音乐知识。重点和难点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比较作品的音乐风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39、、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了解古城苏州。(1)教师以曾在苏州学习3年的经历给同学们介绍苏州。(2)引导学生围绕苏州历史名人、有关名诗、著名景点等方面谈;阅读文字材料。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千百年来,苏州人文荟萃。在古代产生了以孙武、范仲淹、沈括、唐寅、顾炎武、蒯祥等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藕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听苏州评弹片断,感受其优雅、娇嗔之风味。三、作品鉴赏(一)中花六板1、聆听乐曲,说说有哪些乐器?2、教师点评。江南

40、丝竹。其旋律清新悠扬,优美抒情,典雅细腻,富有浓郁的江南色彩,抒发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情绪。“胡琴一条线,笛子打点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双清当板压,扬琴一蓬烟。”3、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江南丝竹。流行于上海以及江苏南部、浙江西部的民间器乐。通常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铃等。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以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为主,有时也表现的较为粗犷。4、引导学生学说苏州话。5、复听,结合苏州话的特点,体验音乐风格。(二)娱乐升平1、简介。是广东音乐中流行较广的一首,乐曲既保持、发扬了广东音乐的传统特色,又借鉴了一些欧洲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技巧,从而在风格上有所突破和

41、创新。乐曲表现了一种清新活泼、乐观向上的音乐情绪。2、聆听,和江南丝竹比较一下,风格的差异以及所含乐器。3、学生交流后阅读书本50页第二段文字。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高胡、扬琴是主奏乐器。乐曲一般短小精悍。风格多轻快活泼,缠绵,流畅动听。名家有严老烈、丘鹤寿等。5、观看粤剧片断,感受广东音乐和粤剧的一脉相承的关系。(三)丝竹鉴赏活动1、播放4首乐曲,请同学们区分类型。(1)三六 江南丝竹(2)旱天雷 广东音乐(3)行街 江南丝竹(4)步步高 广东音乐2、讨论,回答类型并说明理由。四、归纳概括1、请学生归纳两种丝竹的音乐风格。2、请学生归纳有关音乐知识

42、。五、课堂小结让一名学生谈本课主要收获。六、课外拓展收集有关当地丝竹音乐的文字、音响资料,将其记录下来。课后反思:1、为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教师不妨跟大家谈谈苏州的概况,拓展欣赏苏州评弹以及广东的粤剧。2、要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加深体验,做到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第八、九节 国之瑰宝教学目标1、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雄心壮志冲云天、家住安源,感受、体验京剧。2、认识京剧方面的知识。教学内容1、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雄心壮志冲云天、家住安源。2、京剧知识。重点和难点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体验梅派的神韵。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

43、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以谈话法引导学生谈京剧。1、京剧的历史 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至今200多年。2、京剧的行当 生旦净丑。3、京剧的声腔 唱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伴奏乐器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鼓、板、锣等。4、京剧名家 “老生三杰”: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三、作品鉴赏(一)阅读材料,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出身京剧世家,9岁学戏,11岁登台。1913年就以精湛的表演和柔美的唱腔享誉全球,他是将我国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梅兰芳在其一生的舞台生活中,塑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

44、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梅派表演风格。”(二)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1、教师简介。选自霸王别姬。垓下之战,项羽四面楚歌,无可奈何之际,虞姬劝项羽等候救兵。此时,项羽困乏,虞姬又劝其休息。等项羽睡着后,虞姬步出帐外,以期驱散愁情的情况下演唱的。2、聆听。3、学唱片断,感受梅派唱腔的神韵。4、请学生谈感受。5、教师点评。梅派艺术“既博大精深,又平易近人”,梅兰芳被誉为“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他的嗓音圆润、甜美、嘹亮,韵味纯正醇厚,质朴中见俏丽,妩媚中显大方。在这个唱段中,他寓动于静,节奏平稳,速度较慢,色彩清丽悲凉,抒发了角色内心的忧虑和悲怆,渲染了激战前夜难耐的寂静与凄凉。(教师插入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欣赏的积极性,比如欣赏京剧好比茶道文化,注重品茗、细嚼,应作出资深票友摇头、击拍状,一则健身,二来投入。)6、复听。7、阅读材料,了解有关知识。南梆子,属于西皮类的唱腔,这种唱腔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