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美术班的专业教学与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中美术班的专业教学与管理.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高中美术班的专业教学与管理南京市秦淮中学 毛爱宾【内容摘要】 艺术的创造性决定着艺术教育的特殊性。高中美术班的教学作为区别于职业美术教育和中等专业学校美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教学要求规范化但又是一门极具个性化的学科,如何把握规范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尺度,是教师应努力探索的课题。本文作者对多年来从事高中美术教育的体会进行总结,提出根据高中美术班学生的基本素质及特长,进行美术教育,为今后学生多元化发展打下基础。【关键词】 素质教育 审美能力 基本技能 赏识教育 因材施教高中美术特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体现整体性、基础性、又要体现适应性、现实性、超前性,以“特色”促“全面”,
2、在做好美术高考升学率的同时,真正地提升到素质教育的高度。高中美术专业教学活动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要也是一种感性的感受,由于学生对专业的感受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只能依据当前创新教育的概念、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重点中学教育教学的侧重面出发,提倡学生专业发展的正确性,尽可能在学生的学习中找到一些符合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特征的规律。一、专业教学,强调基础“素描,它是构成油画、雕塑、建筑以及其他种类绘画的源泉和本质。”从米开朗基罗对素描的这段精粹的阐述中可知素描学习的重要性。由于广大初中生没有经过严格、系统、科学的基本功训练,在素描学习中存在着不够严谨、不够科学的艺术观
3、念和不够完善的技术问题,而学生们因受自身经验所限,往往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市场上的辅导书大多只是泛泛而谈,不能真正从学生平时学习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清理困扰他们的重点问题。在各类美术学院的入学专业考试中占的分值很大。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把素描教学作为美术特色教育的基础,要求每个学生学好素描,练就过硬的美术基本功,具体做法是:(1)制订素描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素描教学是我们美术特色教学的中心环节,它的任务是通过严格、科学、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深入的、扎实的造型能力,从而为学生升入高等艺术院校和从事美术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2)明确教学原则和方法A:循序渐进原则,
4、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B:因材施教原则:不同程度的学生用不同的指导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C:课内外结合原则:以课堂写生教学为主,结合课外速写、默写、记忆画等,尽可能提供学生练习绘画机会,养成学生“拳不离手”的绘画习惯。D:欣赏观摩原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品古今中外的优秀素描作品。以及其他优秀美术作品,陶冶他们的美术修养。(3)把握教学的重点素描教学的重点是对物体的形状结构与整体关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系统训练,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逐渐达到艺术的、正确的、概括的表现对象的形体特征和气
5、质特征的要求。(4)教学内容的确定和课时上的倾斜素描教学内容从高一到高三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别为:石膏几何模型写生、静物组合写生、石膏头像写生、人物头像写生(默写)、人物半身像写生(默写)。素描教学三年共是600课时,占三年美术总课时的60%。二、专业教学,强调两“重”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在美术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不断接触高层次的美术作品,使其对美术作品产生情感体验,领悟到一种符号语言无法企及的异常微妙、深幽、独特和崇高的情感氛围,进而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艺术修养。具体做法:(1)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审美能
6、力就是为了提高学生“悟”性,也就是要让学生观察事物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无论是欣赏艺术作品,还是临摩或写生,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夏培耀先生曾说:“作为艺术家的眼睛应该象一部X光机,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事物的内在美!”让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侧面和角度仔细观察和体会对象。不仅要分析被观察对象的结构、层次等外部特征,而且还要发现其中蕴含着的内在美。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艺术家的生命,是艺术家的翅膀,每一个飞的高、飞的远的艺术家必然会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最后,要求学生要有超凡的创新力。所谓创新,就是和古人做过的不同,和今人做过的不同,和正在做的不
7、同,和自己做的不同! (2)重视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在特色教学的三年中,除了强调素描基础外,还重视培养学生关于色彩、基础图案和创作的基本技能。在教学内容上不求全而注重于最基本,在要求上则要达到精而熟练。例如,对色彩则侧重于条件色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对基础图案,在掌握单独这样和适合这样的基础上,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至于创作,更要突出创意,注重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几种能力的培养,各有侧重,其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将来持续发展。为此在方法上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发现其中规律。另外,还特别要强调的是,学生的绘画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多画,而且要多看、多评、多改,“看”、“评
8、”、“改”也是重要的实践。在看、评、改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开动思维,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在理解基础上掌握它运用它,这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三、专业教学,强化环境,营造氛围(1) “赏识”教育,激活学习兴趣与氛围赏识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师之道。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和炽烈。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因而教师要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有所作为。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被同学、老师、班集体所接纳,感觉到老师、同学在关注自己,使其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尤
9、其是一部分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他们在求学道路上极少获得成功,挫折使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自惭不如的心理,产生厌学心理,成绩平平,但应发现他们身上也同样有许多闪光之处,在一定场合给予关注,让他们静下心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专业教师给予适当专业指导,再然后给以较充裕的时间(大约3个半天左右),一张超过他们原先水平的画就一定会让他们画出来的。事实上,当学生被教师赏识之时也是学生向教师敞开心扉之时,学生会随时向教师道出真心话,教师抓住机会适时引导点拨,往往这部分学生画画的兴趣大增,信心也就产生了,学画的热情就上来了,对画面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也就明显提高了,在这些同学在频频受到表扬和鼓励同时,原先学过画的
10、,基础好的优等生也坐不住了,整个班级的学画气氛也就被激活了。实践证明:学画氛围往往是一个美术班成败的关键。(2)环境布置,创设氛围。在我们平时教学的过程中,要多收集优秀范画,特别是往届高考高分学生的优秀作业,把他们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作业不定期地贴在画室内,以营造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学生自身有一个比较,促使学生在一种有比较的、竞争的、要求上进的、良好的教学环境下得到进步与升华。每学期不定期的展览学生的各类优秀作品,既检验学生水平,也增强学校文化艺术气氛。在陶冶学生的心灵的同时,激发他们的艺术追求。(3)专家讲学、强化氛围为了卓有成效的完成美术专业教学任务,把专业学习的气氛搞得浓浓的。在教学过程
11、中一方面组织学校教师开展各种讲座,如选讲中外美术史、名人名作介绍之外。另外,和一些艺术高校联系,不定期的请这些专家来我校讲学,强化艺术氛围。四、专业教学,强调因材施教、灵活多变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还根据学生实际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灵活多变地创造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1)画小稿教学法素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形的问题与整体观察的问题。起步阶段如每张画都四开大小往往是很费时,要一二个下午才能完成。而对于初学的同学来说,其“形”的问题在第一步也即前半小时就已产生了,如一张画画到底,那么一二个下午也仅解决了一次第一步“形”的问题。如采用十六开的小稿,完成石膏头像的第一、二步约半小时可完成,这样一下午至少能完成
12、四、五张小稿。也就是说解决第一、二步中产生的“形”的问题从原来的二至三个下午解决一次,变为一个下午解决四至五次。这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在于它可以不考虑光影和细微色调等外界因素,使学生在短时间里重视对画面的构图、形体的特征比例、结构等关系作多角度的研究,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为研究光影和色调奠定了基础。(2)“优”帮“差”结对教学法一个美术班有五十多个人,光靠一个教师在那里指导,自然是力不从心,我们就让学生结对,依靠有责任性的优生帮带差生,让他们坐在一起作画,这样对差生来说是多了一个老师,对优生来说又是一种提高和鞭策,同时老师又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抓优生。这样促使班级的整体水平能
13、得以迅速提高。(3)步骤画与中长期作业结合法学生学画首先应分步进行,如每张画一画到底,失败了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一步。因此当我们发现某一步学生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时,就会要求学生停止深入,在这一步上反复训练,直至他们掌握准确的、熟练的表现方法。在画步骤画同时,我们也会穿插中长期作业,中长期作业用来防止学生产生深入不下去的坏习惯。中长期作业不仅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养成静下心来研究绘画的好习惯,而且往往画面效果较深入,容易被大家接受。(4)临摹和创作相结合法临摹往往被认为是使学生失去绘画个性的祸首,其实不然,我们认为临摹能使学生接触和了解别人画中有效的表现方法和手段,研究和体味其精妙之所在。当今后自己基础提高到一定程度再进一步加以创新,走自己的路。所以我们认为适当地临摹不失为一种学画的捷径。高中美术班专业教学作为高中美术教育的一种新的形式,以上仅是本人教学与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还有许多具体操作方式,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参考文献1、钟启泉,崔允,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张永彬 浅谈赏识教育3、陆 璟 探究性学习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4、王大根 美术教学论 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