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鄞州中学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中国美术名家名作赏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18002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鄞州中学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中国美术名家名作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美术鄞州中学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中国美术名家名作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美术鄞州中学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中国美术名家名作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美术鄞州中学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中国美术名家名作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美术鄞州中学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中国美术名家名作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术鄞州中学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中国美术名家名作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鄞州中学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中国美术名家名作赏析).doc(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鄞州中学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第一部 中国美术名家名作赏析 鄞州中学艺术组美术办公室编目 录第一讲、顾恺之47第二讲、阎立本810第三讲、吴道之1011第四讲、张萱1112第五讲、周昉1213第六讲、韩幹1415第七讲、韩滉1516第八讲、李昭道1618第九讲、王维1819第十、十一讲、荆浩、关仝1921第十二、十三讲、董源、巨然2122第十四讲、顾闳中2224第十五讲、黄筌2425第十六讲、崔白26第十七讲、范宽2728第十八讲、王诜2829第十九讲、李唐2930第二十讲、马远3031第二十一讲、张择端3132第二十二讲、梁楷3233第二十三讲、赵孟頫3335第二十四二十七讲、吴镇、黄公望

2、、倪瓒、王蒙3539第二十八讲、戴进39第二十九、三十讲、沈周、文徵明3940第三十一讲、唐寅4142第三十二讲、徐渭4244第三十三、三十四讲、仇英、陈洪绶4445第三十五、三十六讲、八大、石涛4547第三十七讲、郑板桥4748第三十八讲、任伯年48第三十九讲、齐白石4950第四十讲、徐悲鸿5052第 一 讲你养过蚕吗?春天的蚕吐丝时,一根均匀的细线连绵不断、婉转柔细,不就像这幅晋朝画中的线条吗? 顾恺之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最出名的画家要算是顾恺之了,不过在他以前,还有一位画家值得一提,他叫曹不兴。曹不兴并没有“不兴”,他是魏晋时代一位了不起的画家。他专画人物,是个人物画家;他还是第一个把佛

3、教带进绘画的画家,所以,他的人物画以佛像为主,以人像为辅。曹不兴出名只在魏晋时代,真正为中国名画家的是顾恺之,也许是当时史学家的粗心,他们没有记下曹不兴生平的经历,也许是曹不兴不被人赏识,够不上录下生平的资格,反正,曹不兴的事迹后人知道的很少,家庭如何?何时学画?甚至具体的生卒代是哪年?“春蚕吐丝”这种线条,古代常常特别用来指东晋时一个大画家顾恺之的作品。顾恺之是我们认识的第一个中国画家。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呢?难道在顾恺之以前,中国没有画家吗?当然不是的。只要有作品,就有画家存在。只是古代的画家,在陶罐上、墙壁上画画。他们画得很好,也画得很快乐,可是他们并没有把名字流传下来。有人认为,这是因为

4、当时的社会不重视画画的人,所以他们的名字都失传了。也许,画画的人只要自己画得快乐就够了,并不在乎名字是否流传罢!总之,一直要到顾恺之,我们才有了有名字的画家,也留下了他们的作品,和很多关于他们的故事。顾恺之是东晋时候的画家。他出身贵族家庭,从小也读书作诗,被训练成为一个文人。在顾恺之以前,中国许多画家只是工匠。他们学习画画的技巧,但是,不一定要读书。可是到了顾恺之以后,中国画家多半也是文人,要读历史、哲学,也要能作诗或弹琴。也许因为书读得多的关系罢,顾恺之的画就和别人不一样。他能够把一个旧的题材重新构图,用新的方法表现,他也能够根据当时人的文章,创造新的绘画。他的成就非常高。在他年轻的时候,在

5、一个叫做瓦棺寺的庙里画壁画,吸引了很多人来观看。为了看顾恺之的新画,很多人还捐钱给庙里呢!说到他的为人,他的同伴说他是痴愚,狡猾各占一半,该痴的时候痴,该精明的时候精明;还说他好开玩笑,好吹牛。看得出顾恺之是个直率的人。他和皇帝关系不错,恒玄偷了他的画,他也不生气,恒玄政治上失败,顾恺之却一点没受到牵连,依然兴盛,这得归功于他那半痴半奸的性格。顾恺之大概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受推崇的画家之一。女史箴图卷顾恺之留下的作品中,最受重视的一件是女史箴图卷。 女史箴图卷“女史”指的是在宫廷里的妇女,“箴”是规劝的格言。“女史箴”原来是西晋时代,一个叫张华的文人写的文章,用来给宫廷里的妇女阅读,使她们知道什么

6、是妇女们应该遵守的道德。顾恺之看了张华的文章之后,就把文章中描写的内容,一段一段画成了画,一共有十二段。因为年代久远,十二段“女史箴”,目前只剩下九段了。有一段是描写汉朝的女官冯婕妤。她陪同汉元帝到花园中玩,不料一只黑熊跑出了兽槛。在惊险的时候,冯婕妤很勇敢地挡住黑熊,保护了汉元帝。有一段描绘一个人在镜子前梳妆。文字却说:人们大都只知道修饰外表,却不知道美化内在的德性。“女史箴”是提倡道德的一卷绘画。我们仔细看一下,可以发现,画中的线条的确像“春蚕吐丝”一样,在空中循环婉转,非常均匀而优美。顾恺之画的女性,身材非常修长,裙子的下摆比较宽,使每一个人物的造型都很稳定。这些画里的人,和我们在前面的

7、壁画中见到的人物不一样。女史箴中的人物大都是宫廷贵族,衣服都很宽大华丽,身上有许多装饰用的飘带,给人一种高贵端庄的感觉。“女史箴”中的人物造型和东晋“竹林七贤、荣启期图”中的人物非常相像,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女史箴”图卷是隋唐人的摹本。也就是说,那是隋唐时代的人,按照顾恺之的原本临摹下来的。无论如何,这件女史箴图是中国绘画的一件珍贵的宝贝。可惜在一九年,因为八国联军攻打中国,这件宝贝就被进入北京的英军抢走了。目前这幅画就收藏在英国伦敦的博物馆。洛神赋画卷和列女传图卷 洛神赋图 列女传图卷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以张华的文章为依据创作的。他甚至把张华的文章一段一段抄录在他的画上,像现在

8、的图画书一样。顾恺之另外一张以文章为依据的作品,就是洛神赋图。“洛神赋”原来是曹操的儿子曹植的一篇文章,描写他在洛水河边,看到美丽女神的景象。“洛神赋”写得非常美,把人们幻想中的女神,用文字形容得十分令人向往。顾恺之就以这篇中国的文字名著为依据,用绘画来表现了。洛神赋图这幅名画,原来由顾恺之亲笔画的一张已经遗失了。现在看到的,有四种不同的摹本,都是宋朝人根据原画临摹的。慢慢展开这张画,可以看到曹植和他的侍从站在洛水岸边,远处河面上的女神正凌波而来。女神驾着六龙拉动的车子,四周有旗帜飘扬。最后是曹植乘坐华丽的大船,在洛水上寻找洛神。这篇有名的文学名著,由顾恺之用具体而形象化的方法画了出来,使文学

9、上的想像,转变成美术绘画上的形象。顾恺之启发我们:当我们阅读一首诗或一篇文学作品之后,也可以把文字中的感受用绘画表达出来。顾恺之的名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图,其实都是根据很多文字的描述来创作绘画。顾恺之好像对画女性的角色特别有兴趣,“女史箴”和“列女传”都是以女性的美为主题,不仅希望描绘女性外在形体的美、表情上的美,更希望能借此传达出女性内在品德上的美。因此,他的绘画可以说是以有教养的女性为题材的。古代的中国人常常用绘画来歌颂有道德,有功勋的人。他们相信:为这些有品德的圣贤,有功业的帝王、将军画像,可以借着这些人像,影响一般的人,使一般的人看了这些图画,不知不觉地效法圣贤的行为,成为对

10、社会有贡献的人。顾恺之生存的时代,恰好就是这种观念流行的时代。所以,他的女史箴图、列女传图,都是有教育意义的。你相信常常看一个伟人的画像,也会影响你的行为吗?在生活中,有没有你特别佩服的人?:中国人把自己佩服的人称为“偶像”。你愿意为你的“偶像”画一张像吗?或者,你愿意用顾恺之的方法,把一篇你喜欢的故事改画成绘画吗?第 二 讲中国人原来是不信奉宗教的。中国人也许相信: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宗教罢了。把原来印度的宗教画,转变成中国的风俗画。职贡图是类似今天外国大使晋见本国元首时的记录画。 阎立本 阎立本(?673年),雍州万年人,其父和其兄均是才德出众的营造学家和画家。阎立本同样有着杰出的绘画才能

11、和技艺,曾继其兄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年)作了宰相,成为极为重视的宫廷画家。他工于写真,尤擅故事画,取材都是贵族,宦官和宫廷历史事件,曾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贡职图及永徽朝臣图等。这些风俗画,基本上是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当时唐代的宫廷绘画也非常发达。阎立本就是一个以画宫廷绘画为主的画家。阎立本画过历代帝王图卷,画每一个朝代重要的皇帝。我们可以发现:唐代敦煌壁画“净土”中的“皇帝”,竟然和阎立本在宫廷里画的皇帝,几乎完全一样。由这个例子,我们就知道,到了唐代,经过将近五、六百年的吸收,印度佛教绘画已经和中国宫廷绘画结合在一起,没有什么差别了。唐代宫廷中有职业性的画家。这些画

12、家,不但自己一生以绘画为职业,甚至还将工作传给儿子、孙子,或兄弟。唐代初年有名的画家阎立本就是这种情形。他的父亲阎毗,他的哥哥阎立德,都给宫廷画过画。当时宫廷里的画家,不只是画画,还要替皇帝、公主等贵族们设计住的房子、穿的衣服、用的家具器物,等于是一个宫廷的设计师。阎立本是唐太宗李世民时代的画家。因此,他所有作品也大都和这个帝王有关。历代帝王图卷。选了十三个帝王。帝王都身体魁伟,两臂张开,衣袖宽大。旁边陪衬的人物,相形之下,就显得卑微。这种突出主要人物的画法,在阎立本的步辇图(见美史p80-83)中可以看得到。传为七世纪著名画家阎立本所作的步辇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唐太宗贞观

13、八年(公元634年),吐蕃(今西藏)17岁的领袖松赞干布,派遣使臣携礼物至长安(今西安)请求通婚;6年后,又派其“大相”居首位的大臣)禄东赞携贵重聘礼晋见唐太宗,订成婚约。次年,由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并带去了农业、医学、营造、技工等方面的人材以及工具、种子、书籍等。这不仅加强了汉藏友好,巩固了边疆,也对藏族人民生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使得他们也能提前实现“现代化”。步辇图的创作,就是为了纪念、歌颂这一历史事件。但作者没有描绘人物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为文成公主送行的场面,也没有刻划带有期待和欢乐气氛的松赞干布的迎亲,而选择了唐太宗接见禄东赞这一较单纯的情节。传统中国画的构

14、思历来重视主题突出,并运用以少喻多、以点代面等手法,以取得耐人寻味的效果。所以,这幅画借禄东赞谒见唐太宗请婚时不同神情的表现,来启示这一事件可能发展的前景。作为描写这一类国家大事的宫廷画家,必然要把突出唐太宗的威仪及乐于与吐蕃结亲的心理状态放在首位。对禄东赞(左起第二人)的刻画,使人感到确是一位真诚而恭敬的使臣。至于红袍执笏的引见官和穿白衣的随从,则反映了他们的职位和气度的悬殊,这也表现了中国画“以形写神”的优良传统。唐太宗所乘的“步辇”,是中国一千三百多年前封建宫廷中的一种习俗。画面上,群女环绕,似花团锦簇,烘托了唐太宗的重要地位与权威,也暗示了唐皇朝的强盛繁荣和喜庆的气氛。至于画面人物大小

15、的比例关系,在中国古代人物画创作中,多因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定,并不受真实情况或近大远小的规律的限制。这并不是画家的低能或错误,而是根据当时对创作和欣赏的特殊要求所形成的表现手法。这9名宫女各具动态和唐太宗的端坐微笔凝思,形成动与静的烘托对比;而右方密集的如众星捧月的一群,又和左方肃立排列的三人形成动与静、繁与简的对比。所以此画似乎情节简单,没有其他背景衬托,却能做到主体鲜明,并在构图上表现了单纯而又丰富的节奏变化。人物的衣纹简劲朴质,禄东赞的长袍却花纹精密,显示其民族服装的特色。画面色彩除墨染外,用大红、赭黄、石绿、白粉等色,形成温丽、庄重与愉悦的气氛,从中也可以体会和东晋(公元317410年

16、)顾恺之洛神赋(宋代摹本)及敦煌初唐(公元618712元)壁画色彩运用的一些类似特征。职贡画阎立本的职贡图卷职贡图也是他重要的作品,描写的是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者到长安进贡的情形。唐人因为国势强盛,到长安来朝贡的各国使者很多,个个形貌特殊,服装也具有异国风味,构成很有趣的画面。唐代的宫廷画家常常画职贡图,含有宣扬国威的意思在内。如果是现代,大概就会用照相机或录影机来拍摄了。我们也常在电视上看见外国使者晋见我们的总统。这种画面,如果是在唐朝,宫廷画家阎立本就会一一把它们画在他的步辇图或职贡图里呢!第 三 讲唐玄宗时的民间画家吴道子,听说“吴带当风”,他可不像宫廷画家那么小心翼翼了。后人论他的新款式叫

17、“莼菜条”或叫“兰叶描”。 吴道子人们说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光辉的一页。吴道子,生活于盛唐时期,约生于7世纪90年代,卒于785年以后,是古代最富盛名的画家之一,被誉为“画圣”。曾学习著名书法家张旭,贺知章的草书,后改学画。“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唐代除了像阎立本一样的宫廷画家之外,也有民间的画家。其实,画敦煌壁画的画家,几乎都是民间画家。这些民间画家,地位没有宫廷画家那么高,他们的名字也常常被人遗忘。但是,他们也可以画出像敦煌壁画那么好的画来。民间画家,不像宫廷画家。他们大都替各地的庙宇画壁画,不画帝王贵族的生活。民间的画家,如果画得好,变得有名了,也有被皇帝召为宫廷画家的。吴

18、道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吴道子原本是唐玄宗时代,一个替寺庙画壁画的画工。他在长安、洛阳所画的壁画,一共有三百多幅。吴道子因为画得好,名声传进了宫廷,就被皇帝召进宫,让他做了官,要他替宫廷画一些历史画。吴道子因为原本是民间画家,所以表现的技法比较自由,不像宫廷画家那么小心翼翼。他在寺庙墙壁上画的,多半是有教育意义的宗教画。画中人物都用线条勾勒,线条非常生动有力。在很大的壁画上,几尺长的线条,好像被风吹动,在空中飞扬一般。所以,一般人称吴道子画的线条是“吴带当风”。“吴带当风”和“春蚕吐丝”的差别在哪里呢?“春蚕吐丝”表现比较均匀、缓慢的节奏;可是,“吴带当风”似乎具有狂风暴雨的速度,气势很大。吴道子

19、的送子天王图(见美史P8486),现在看到的摹本,但是,也可以看到画面上都是飞动的线条。每一根线条都有几次转折变化,的确像被风翻动的衣带。其实,在敦煌壁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具有吴道子风格的作品。例如,一三窟的“维摩居士”,完全用白描线条勾画。一层一层的衣纹,全是流畅的线条。这都是“吴带当风”的影响罢。第 四 讲胖美女在唐代最盛行。这个时期的人们认为妇女以胖为美,越胖越美。仕女画中的美女个个都有肥硕丰满而健康的体形。 张萱张萱,盛唐画家,曾为画直,实即宫廷画家。擅长人物画,尤工仕女题材,常以宫廷游宴为题作画,题材有贵公子,鞍马,宫苑等。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见美史P8890),描写唐玄宗时代,杨

20、贵妃的姐妹在春天出游的情形。画卷上的人物都骑马,从左向右缓缓行进。前面三个人似乎是向导,间隔比较大。后面是五个人一组:两个侍仆模样的人,簇拥着三位贵妇人。唐朝的宫廷仕女都比较丰满,头上梳着高髻,衣着鲜艳而华丽。这卷“俪人行”,据说是宋朝大画家李公麟临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画作。张萱在唐代以后,成为中国仕女画最重要的画家,许多宋代的大画家,都临摹过他的原作。他还有另一件名作捣练图。现在保存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一卷,就是宋代大画家宋徽宗赵佶的临本。捣练图捣练图是描写宫廷妇女整理丝布的情形。卷首的部分是四个妇女,手中拿着木杵,正在一个大槽中捣丝。她们的服装非常华丽,衣裙上都用金线勾描出很细致的花纹。

21、头发梳成高髻,插着很多镶了珠宝的饰物。中段是两个妇女对坐,正在缫丝或缝纫。旁边有一个女仆,用扇子煽火炉。炉中有燃烧的木炭,火势很旺。由炉火带出了第三段的画面:两个妇女拉着一匹线布;中央一个妇女,手上拿着熨斗,熨斗中装了烧红的炭,正在利用熨斗的热,熨平丝布。旁边有一个侍仆背对画面。另有一个无事可做的小孩子,在丝布上钻来钻去。这幅捣练图,表达了唐代宫廷仕女的家庭生活。十几个人物,分成三段,活泼地传达了工作的程序,也描绘了唐代宫廷仕女的服装,颜色雅致,图样精细。像捣练图这样的宫廷仕女图,用的颜料非常讲究,多半是用矿石磨成粉做成的。这种颜料,经过了一千年,色泽还是非常艳丽,并不褪色。第 五 讲吴道子有

22、“吴家样”,周昉的画作得好,也有个“周家样”之称。他的仕女都是“贵而美”个个浓丽丰满肥胖,人们看了喜欢。 周昉张萱之后,唐代另一位画仕女图出名的画家是周昉。周昉的年代要比张萱晚一些。经过了安史之乱,唐朝已由初唐、盛唐、转入中唐,国势也衰微了。簪花仕女图周昉有名的簪花仕女图,描写的是宫廷妇女悠闲的生活。图画开始一段,画的是两名妇女相对而立。其中一名,手中拿着指尘,正在逗弄一只小狗。她们的头发梳得很高,这是唐朝流行的发式。头发上还戴了一朵很大的花。她们的衣服是很薄的丝绸,半透明的外衣下,还可以看见底下衣裙的花纹。这都表现了唐代画家高超的技巧。第二段是一个衣着华丽的妇人在庭园中间逛,手中拈着一朵红花

23、。她的前面有一只鹤,后面跟着一名手持纨扇的宫女。最后一段是两名妇女和一只小狗,走到花朵盛开的庭园中游玩。另外还有一名妇女,手中拈着一只蝴蝶。这一幅簪花仕女图是最典型的唐代宫廷仕女绘画。这幅画,色彩十分艳丽,画面中充满宫廷的宝贵和悠闲气氛。许多人觉得这张画中的仕女很像电影中看到的日本女人。其实,那是日本受到唐朝仕女服装和化妆术的影响,后来一直保留下来的缘故。改变的,反倒是中国妇女自己了。例如画中妇女的眉毛,画法很特别,叫做“蛾眉”。这种化妆的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地影响了日本女性。这一类宫廷仕女图,在唐代形成一种绘画风尚,自然也影响到了民间。我们在敦煌发现的帛画上,也看到一些仕女画,风格技法和

24、周昉簪花仕女图中所画的仕女,非常相似。第 六 讲古代国家的征战,最重要的就是马匹。唐太宗生前出征各地所骑的马匹,在死后,一一都有雕像保存下来,放置在唐太宗的墓中,总共有六匹。 韩幹马,因此也成为唐代画家重要的绘画题材。画家画马,是要显示唐朝的国威和兵力,就像政治画一样,含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唐朝画马的画家很多。其中很有名的一位,就是韩幹。韩幹画的马,目前我们还能看到的最好一幅,就是照夜白。“照夜白”是唐玄宗的爱马,矫健善跑,一身雪白,好像晚上的满月,因此被称为“照夜白”。韩幹这张照夜白,画的是一匹骏马,被拴在一根柱子上。这匹性格刚烈的骏马,似乎不太愿意被拴住。它昂头嘶叫,眼中流露着恐惧不安的神情

25、。它的四蹄都在跳踢,好像在等待着解开绳索,以便驰骋在大平原上,一日千里。这张画的线条最令人欣赏。劲健有力的线条,勾勒出马的肥壮。细看马的臀部到腰背的那一根线条,浑圆饱满,有很强的体积感。韩幹除了用线条勾勒之外,也用阴影做了一些处理。特别是马的胸部,肌肉一块一块地鼓起,看起来真是一匹肌腱结实的骏马了。这匹照夜白,全身都是流动活泼的线条。只有那条皮革的笼络缰绳,是用比较缓和安静的线条画成的。马的鬃鬣飞扬直立,显示出一匹志在千里的骏马,正被肃穆的缰绳捆绑。画家利用这线条的动和静,表达了画面的张力。画一只会跳动奔跑的动物,不但要画出它的形状,还要能表达它肌肉运动的感觉。我们要画自己家中养的猫或狗,最难

26、的就是对它们动态的掌握。韩幹的照夜白,是一张可以参考的作品。这张画,从唐朝一直传下来,成为一张有名的作品,很多人收藏过这张名画,所以,画幅边缘有许多红色的印章,还有文字的题记,表示了这张画被后代重视的程度。韩幹有另一张常被讨论的作品,就是牧马图。(见美史P9295)牧马图画了两匹马:一黑,一白。黑马在前,白马在后。一个大胡子的胡人骑在白马上。画的左上角,有宋徽宗写的“韩幹真迹”四个字。不过,这张画,画得比较工整谨慎,和那幅照夜白很不相同。这张画里的马,比“照夜白”安静,没有“照夜白”那种雄浑的精神。第 七 讲唐代出了个爱画牛的大画家,结果他把勤劳、善良、温顺的牛戴上了缰绳,是祸?是福? 韩滉唐

27、代有很多画马的画家,画牛的画家却不多。韩滉画的五牛图是其中有名的一幅。画马和画牛很不一样。马的个性刚烈,速度很快,反应也比较灵敏,所以画马的画家,多半喜欢捕捉马的矫健特性,表现马的奔跑或嘶叫。可是牛的个性,几乎和马完全相反。牛的行动迟缓,有勤劳、忍耐和顺从的天性,反应也比较慢。在韩滉的五牛图中,第一头牛是大黄牛,从右向左行进。它身驱庞大,步伐缓慢,脸上露出温和可爱的表情。第二头牛身上有黑白斑。它昂首向前行进。第三头牛最有趣,牛头意外地转向画面,像是要和我们打招呼一样。正面的动物很难画。韩滉把牛的臀部画得比较高,表示出身体的长度。你如果要画一只正面的猫,你会怎么画呢?再说第四头牛。它虽然继续向前

28、行进,却回过头来,并且还伸出红色的舌头,表情很好玩。它脖子下的皮很多,一层一层的,都被韩滉画了出来。第五头牛是最后一头。它有点不高兴的样子。有人说,它是因为被人类装上了鼻环和笼头,行动受人控制,不再是一头自由自在的牛,所以表示出不高兴的样子。你可以比较一下:韩滉的五牛图所用的线条比较粗,这种粗重的线条,使画面产生一种缓慢的感觉,像牛;再看韩滉的照夜白,线条速度比较快,很能表现马的灵活矫健。如果你要画家里养的猫,你会用哪一种线条呢?第 八 讲被誉为“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的有一张春山行旅图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拘留了。 李昭道李思训之子李昭道,继承父业,同样以山水画创作享有盛名,因此,史称小李将军。

29、他在画山水楼阁上,设色用笔稍变其父法,被认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唐代的绘画是向多方面发展的。除了宗教性的神佛画,宫廷的人物画、仕女画,一般的动物画之外,以山水风景为题材的绘画也很蓬勃。唐代的山水被后代称为“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这一类的山水,喜欢用浓艳的青绿色来涂染,有时也加入金色,造成很华丽的效果。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觉得大自然的伟大。山上巨大的石块,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溪水,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所以,山水画的布局和构图很困难。唐朝以后,中国的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地把人物画得很小。这样,

30、大自然的雄奇伟大也就显现出来了。据说,这些山水画,有很多原来是装在屏风上的。唐朝的宫殿里经常置放很多的屏风。屏风上的山水画,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有人加以应用。例如我们住在城市里的人,感觉到树木很少,也没有山水,因此就在家里养一些盆栽的花树,或挂一张风景画,使生活里有一点自然的点缀。唐朝人最初画山水画,可能也有政治或历史的理由。例如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图,看来是一张山水画,可是,实际上是有历史画的意义。明皇就是唐玄宗。他在“安史之乱”的时候,丢弃了首都长安,从陕西经过很危险的一条山路,避难到四川去。四川古称“蜀”,皇帝驾临一个地方叫做

31、“幸”。这张明皇幸蜀图,就是记录唐玄宗避难四川旅途中的情形。这张画是标准的唐代“青绿山水”。画画的绢,因为年代久了,有点泛黄变色。可是,“青绿”的色彩还是很明显。看这张画,可以看到画中那些巨大高耸的岩石,几乎是完全直立的。岩石用线条勾勒,有很坚硬牢固的感觉。可是,流动在岩石间的白云非常轻,非常柔软,跟坚硬的岩石造成一种对比。这片雄伟壮丽的山川是画面的中心。你再往下细看,就会发现,有一些很小的人,骑着马,在崎岖的山路间行进。有些悬崖峭壁,连路都没有,就用木材搭出“栈道”。“栈道”底下是悬空的,非常危险。古代往来四川、陕西之间的人,都要走“栈道”。在这幅画里,左边中段的部分,就可以看到有人马行走在

32、栈道上。这个在崎岖山路间行进的队伍,就是避难到四川的唐玄宗和他的部队。这是一张历史画,可是,好像画家更大的兴趣是在描绘山水。所以,大家看这张画,不知不觉地会比较注意山水的部分。在唐代的宫廷画家中,有一位叫李思训的。他和他的儿子李昭道,都是画“青绿山水”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张春山行旅图,据说就是李昭道画的。春山行旅图和明皇幸蜀图非常相似,画的也是高峻陡立的巨大岩石,流动的白云;山脚下也有一个爬行在崎岖山路的队伍。如果你在城市里住久了,大概不太敢相信,山水会是这样雄伟壮丽。可是,如果你到大山中去走一走,你就会知道,唐代人画的这种山水,事实上的确是存在的呢!第 九 讲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

33、诗”,大诗人变成了大画家。 王维你听过唐朝有一个大诗人叫王维吗?他的诗非常有名,一直到现在还被人传诵。可是,他不只是诗有名;他的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呢!王维(701761),字摩诘,著名诗人。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别墅,以琴诗绘画自娱。苏轼评价他的作品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特别是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前面提到过,唐代的人物画很发达。阎立本画了很多帝王、将相这些贵族的肖像,张萱、周昉画了很多高贵美丽的宫廷仕女,吴道子画了很多神仙画。王维也画人物,可是他

34、画的人物和前面几位很不一样。王维是一个文人,读过很多书、诗和文章,文笔非常好。他做过官,可是后来不喜欢政治,不喜欢宫廷的生活,就到山里去隐居,过很淡泊自在的日子。王维画过伏生授经图(见美史P103105),描写一个中国古代用功读书的老先生,不断努力把古人的学问、知识传授给后人。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幅伏生授经图,不知道是不是王维画的,不过据说是很接近王维的画风。画面上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盘膝坐在蒲团上,靠着几案,右手拿着一卷书,左手正在指点,好像老师对学生讲书。案上有笔、砚等文具,地上还有一大卷书。这种人物画和阎立本的帝王,张萱、周昉的仕女,都不一样。伏生那么老,看起来又瘦又丑,也没有华丽的衣服。可

35、是,王维觉得,画画并不是要炫耀美丽的色彩,也不是一定要去画帝王的尊贵和宫廷仕女的艳丽。他觉得,一个努力读书的人,一个努力教书的老师,也可以是很多的绘画题材。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书都被烧掉了,读书人也被活埋了。伏生只有依靠他小时候背诵过的书,一点一点地记录下来,传授给年轻人。王维一定觉得伏生做的事非常有意义。伏生把文化传了下来,比帝王和宫廷仕女们的贡献要有意义得多,所以王维要为伏生画一张像。你也可以试试看,在不同年龄,不同身分,不同职业的人身上,发现他们独特的美。所以唐代的人物画里,有阎立本替帝王将相画的像,有周昉、张萱替宫廷仕女画的像,也有王维替有学问的老人画的像。一般来说,王维是中国“文

36、人画”的鼻祖。“文人画”就是读书人画的画。这种画,不用太多颜色,不像宫廷画那么艳丽。他们用的主要是墨,所以画面看起来很淡雅。“文人画”后来被宋朝苏东坡等人加以发扬光大。苏东坡说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也就是说:因为王维本身是诗人,读过很多书,所以他的画中富有诗意,境界很高。王维晚年隐居在陕西蓝田的辋川,写了很多歌咏山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两句诗,就仿佛一张画。他的山水画影响也很大:用淡墨画山水,使得以后一千年间,画山间多用水墨,而不用青绿了。第十、十一讲中国的人物画、仕女画走过了它的光辉历程。代之而起的是中国画中最辉煌的一部分:山水画。 北方的荆浩和关仝传说是五代一个叫荆浩

37、的画家的匡庐图,就是这种大山垂直陡立的代表。荆浩,字浩然,河南沁阳人,是一位博通经史的士大夫。唐末社会动乱,他隐居于太行山中,自号洪谷子。他长期接触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有着较深的认识和感受,笔下的山水大都是崇山峻岭,气势宏伟而壮观。大山,大水,巍峨,高远,楼阁掩映,飞瀑流泉,在五代画家荆浩的传世名作匡庐图(如右图)前,无法不让人惊讶于描绘的精到和磅礴的气势,图中虽表现江南庐山,却没有江南山川的柔媚之气,而是以雄奇的笔力描绘出了北方山水的神韵。披图幽对,只见雕梁画阁,精彩飞扬;大山阔水,气度泱泱,山峰重峦叠嶂,壁立千仞,水泊苍苍茫茫,深远辽阔,是典型的“全景山水”样式。这种大气又不失精微的画面效

38、果,一方面是因为画家具有“忘笔墨而有真景”的胸襟,另一方面是画家通过“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法来得到的。画家巧妙的安排下:画,上留天,下留地,近处写水、舟船、行人,山脚画楼阁,山中作古寺,册顶多置松树、密林,向上画幅的中间,危峰重叠,以湍急的飞瀑反衬山峰的高大险峻。以大面积的描绘取其气势。右面山中、水边各有一条山中小道,曲折蜿蜒深入峰后,逐渐将景致推向远方,峰入云中,水与天接。山为主体,水为映衬,一边密集,一边空疏,层次分明。山石圆中带方,以刮铁皴法画出,局部刻画强调了山石的质感。 荆浩因为逃避战争,所以就隐居在山西的太行山里。他画画非常用功,常常带了纸笔,在山里写生,一次一次地观察,把

39、山的各种神貌都捕捉到,回家以后,再依着写生的画稿来创作。我们可以看出来,五代以后,山水画已经和唐代的青绿山水很不一样了。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廊。可是五代的山水画,岩石的部分,除了轮廊以外,还有用毛笔慢慢擦出的一些阴影,使岩石看起来的有粗糙的表面纹理。这种画法,使山石看起来更厚重,更有体积的感觉。这种用比较干的毛笔,在岩石上做出的纹理,就叫做“皴”。“皴”是皱纹的意思。后来中国画山水的画家,都用到“皴”。荆浩有一个学生叫关仝,住在陕西一带,他刻苦认真地揣摩专研荆浩的艺术,终于青出于蓝。他多描绘关陕一带山水,写景绘形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予人以深刻印象。关仝善画秋山,

40、寒林,村居,野渡等景。使人看后身临其境,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宋人认为他的山水画具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的特色,被称为“关家山水”。他也画高峻的山脉。北方比较寒冷,所以他画的树木,也大多是枯树,很少画树叶。 中国绘画史上,一直到唐末五代,都是人物画居于首位的,自荆浩之后,真正把山水画推向了中国画的首位并使之成为中国画的主干。所以,荆浩的山水画是前无古人的,他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他的山水画也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第十二、十三讲 南方董源和巨然我们刚才提到,山水风景会影响到画家的风格。在北方的荆浩和关仝,都以画高峻的大山出名,岩石也比较方正坚硬。可是南方的画家就很不一样。江

41、南河流很多,地势也比较平缓;气候温暖,草木也很茂盛。因此,五代时的南方画家,像董源,画出来的山,多半是圆圆的土坡,很少陡直的感觉,也没有坚硬的石块。土壤肥厚,树木茂密,水气氤氲,就是南方董源绘画的特色了。董源,字叔达,钟陵(今江苏南京)人。在南唐任北苑副使,能作山水,人物,龙水,但尤以画山水著称。他生于山明水秀的南方,“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他的潇湘图(见美史P108109),画的土山就是标准的江南风景。画面有很多水平的沙洲,沙洲上有芦苇。江面宽阔,有船只来往,岸上还有人送行。董源为了要表现平缓的土坡,所以常用向两边斜披的皴法,被称为“披麻皴”。董源的学生巨然,是一个和尚,他也用“披麻

42、皴”画画。他的秋山问道图(如右图),画的虽然是直立的大山,但是仍然由土坡构成,而每一个土坡里的纹理都是用“披麻皴”。这一段时间,北方的荆浩、关仝,南方的董源、巨然,都开创了中国山水水墨画的技法,成为后来很多画家的学习对象。因此,有人就把这四个人的姓连起来,称为“荆、关、董、巨”,表示五代山水的重要。我们发现,那个时期,山水画大概也都还画人物,只是画得很小,不容易发现而已。 后来,中国的画家越来越觉得大自然太伟大了,人真是很渺小。因此,在山水画里,人物的比例也越来越小。到了元朝,山水画里甚至连人都不画了呢!第 十 四 讲南唐时贵族们喜欢写实画,不但人物肖像真人,连器物皆一一可考。顾闳中顾闳中,江

43、南人,五代时南唐画院待诏。他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透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的风貌。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分裂的年代,而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对意境的追求和对情趣的探索,使山水画与花鸟画得到新的发展,预示着绘画将由叙事状物转向抒情达意的更高层面。五代人物画也更为精进,融汇了秦汉的纯朴豪放,魏晋的隽永含蓄,逐渐将大唐的恢宏绚丽淡化疏朗简雅的风尚。然而人物画并未能摆脱“宣教化、助人伦”的世俗功能,要求生动地再现实的事件和人物,在客观上直接促进了写实技巧的发展。从古代人物画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些历史事件,还可以通过那些或浓丽丰腴、或柔淑温婉的生动形象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境界。据宣和画谱记载,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的宅第窥其夜宴的情景而作的。画中的主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