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新部编本.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22113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窦娥冤》教案新部编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窦娥冤》教案新部编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窦娥冤》教案新部编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窦娥冤》教案新部编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窦娥冤》教案新部编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窦娥冤》教案新部编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窦娥冤》教案新部编本.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师学科教案 20 20 学年度 第_学期 任教学科:_任教年级:_任教老师:_xx市实验学校1 窦娥冤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理解古白话跟现代汉语在词法上的一些异同。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3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鉴赏课文艺术手法。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三桩誓愿”的理解教学难点1“三桩誓愿”是浪漫主义手法2悲剧的教育作用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

2、课我们常把“六月飞雪”表示一个人的莫大怨情。那么。“六月飞雪”从哪里来的呢?“六月飞雪”源于关汉卿的元杂剧窦娥冤。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发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

3、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二、作者介绍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三、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程式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

4、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

5、(b)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调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相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

6、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题目正名,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四、字词梳理1. 字词正音亲眷(jun) 嗟(ji)怨 杳(yo)无音信 嘱咐(zhf)

7、 尸骸(hi)负屈衔(xin)冤 古陌(m)荒阡(qin) 应验(yn) 甘霖(gnln)2. 词语补注()亲眷:亲属;()嗟怨:叹息埋怨;()杳无音信:去向遥远,下落不明;()尸骸:尸体;()负屈衔冤:即含冤承受委屈;()古陌荒阡:即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甘霖:久旱后所下的雨。()应验:预言、预感和后来所发生的事实相符。五、整体把握1. 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交待得清楚明白。那么文学史上为什么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虽简单,但构成窦娥

8、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2. 浏览全文,看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3. 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10个曲牌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9、。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2掌握元杂剧常识。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二、分析课文1. 第一层齐读并思考: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滚绣球】一曲,

10、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端正好】【滚绣球】两曲,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百姓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2. 第二层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快活三】【鲍老儿】两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

11、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1)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2)阅读【快活三】【鲍老儿】。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

12、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3. 第三层(1)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不屈服的性格);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勇于反抗的坚强性格)。(2)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

13、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显窦娥的冤屈。(3)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4)“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

14、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5)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文本不同,试分析其优劣。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不如那质问语气强烈;第二句古本为哀告祈求,而元本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比较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三、人物形象分析1.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

15、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的合理发展。()善良,安分守己:对于自己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运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和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窦娥坚决抵制婆婆含糊应允的婚事;张驴儿的父亲被毒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在公堂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反抗精神窦娥的反抗精神之强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

16、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2. 蔡婆婆善良、逆来顺受、懦弱、动摇(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3. 张驴儿无赖、狠毒。4. 桃杌贪财、愚妄、凶残。四、主题本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的心灵和反抗精神。五、写作特点1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

17、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2本色的戏曲语言。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动人、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

18、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

19、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关汉卿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六、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习题。2掌握文中出现的典故。补充材料一、“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

20、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刭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二、中国十大古典喜剧和十大古典悲剧十大古典喜剧元朝关汉卿救风尘、元朝王实甫西厢记、元朝白朴墙头马上、元朝康进之李逵负荆、元朝郑廷玉看钱奴、元草施君美连闺记、明朝康海中山狼、明朝吴炳绿牡丹、明朝高濂玉簪记、清朝李渔风筝误2十大古典悲剧元朝关汉卿窦娥冤、元朝马致远汉宫秋、元朝纪君祥赵氏孤儿、明朝高则诚琵琶记、明朝冯梦龙精忠旗、明朝孟称舜娇红记、明朝李玉清忠谱、清朝洪升长生殿、清朝孔尚任桃花扇、清朝方成培雷峰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