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0.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2138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400.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3400.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3400.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3400.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3400.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400.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400.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策略的应用摘要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学,从而促使学生转变学法。笔者以学校推广“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方式为契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反复实践“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本文依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对问题的引导和当堂训练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重点阐述“问题引导、当堂训练”实施的几种策略。关键词 试题 问题引导 当堂训练 策略 反思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常规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信息技术课堂常规教学的一般过程为:教师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模仿,反复操练,最终“熟能生巧”。这样的课堂缺乏趣味性,学生学习是被

2、动地、强化记忆的过程,这有违新课程倡导的生本主义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学科评价中也逐渐暴露出了弊端,具体表现如下:1.大部分学生对于过程性试题一片茫然2008年信息技术高考复习题中出现了如下试题:为了选取“DM.psd”文件中的“机器猫”图像拷贝到“专栏.psd”中,某同学利用椭圆选取工具选好范围后拷贝图像出现如图所示情形,请指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图1此题考察学生的实战经验,是平时探索学习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再现。解此题需要学生在通晓photoshop软件特性的前提下,大脑中能虚拟地构设出操作的步骤与环节。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而经常将知识通过语言描述或者操作演示直接传递

3、给学生。学生没有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自然不能应对操作过程中的突发事件。2.大部分学生对于新型试题束手无策2009年6月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出现了如下试题:分析下表,将农业从业人员初中文化程度数量最多的地区名称填入工作表Sheet3的G6单元格中。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及构成农业从业人员构成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万人)952210206123552791农业从业人员性别构成(%) 男46.844.945.748.649.7 女53.255.154.351.450.3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 文盲 9.57.78.912.82.9 小学41.138.5374739 初中

4、45.148.849.236.754.6 高中4.14.84.73.33.2 大专及以上0.20.20.20.20.3此题可以说是考验学生的胆量,也可以说是考察学生的能力。其一,沉着的学生解此题时会发现题目要求中并无“排序”二字,只让学生进行分析,那么,只需要仔细观察上表即可,不难发现农业从业人员初中文化程度数量最多的地区是“东北地区”(只在4个数据中目测比较)。其二,信息素养较高的学生解此题会想到使用“排序”功能,那么,就会遇到“按行排序”的难题。这就要求学生有足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只讲授过excel软件默认的“按列排序”功能,给学生的训练也是依葫芦画瓢式的练习题。以教师为中

5、心的教学方式会僵化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试题。3.大部分学生对于综合型试题绞尽脑汁2009年6月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出现了如下试题:先将images文件夹中的图片文件“guocui.bmp”转换为JPEG格式,文件名为“gc.jpg”,仍然存放在images文件夹中;再将gc.jpg图片插入到网页中“1”所在单元格内,并将“1”字样删除。保存“jingju.htm”文件。此题将图片的编辑与网页制作融合在了一起,重点考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有较好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方能解答。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只是演示过现成的图片作为素材进行网页编辑,对于图片的格式转换只作简单介绍。而此题是对学生信息技

6、术实战经验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通过会考与高考试题的变革评价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促使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学。站在学生的立场就是要求我们教师以引导者的姿态行事,把课堂提问、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体验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二、“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方式的尝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问题是学习动力的发动机;是激发思维的催化剂;是自主、探究学习的承载体。“问题引导”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基于学生的认知实际及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通过问题化的形式贯穿学习活动过程。训练是教学中学习主体学生与主导者教师之间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互动过程

7、。“训”即教师的指导,“练”即学生的实践。“当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即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当堂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难点。以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网页制作”第一课的教学过程为例:整堂课以“国庆60年”为切入点,让学生自主设计庆祝国庆网站。整个教学流程围绕“如何制作这样的网站?”这一中心问题展开,通过问题的分解细化,传授给学生网页制作过程中插入图片、文字等构件的方法。借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网页制作过程中表格的作用,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教师通过“如何插入图片与文字?”、“如何实现图片与文字并排的页面布局?”、“如何

8、修改表格边框的属性?”等一系列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思考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如何真正实现。知识呈现的过程采取了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借助一定量的针对性习题进行当堂训练,将问题逐一攻破。这种“问题引导、当堂训练”的教学方式让“先学后教、自主提问、主动探究、方法构建”成为了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知识的构建。三、“问题引导、当堂训练”策略的研究(一)“问题引导”策略的研究1.“设问”策略“设问”是指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问题,需要学生应答。设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时预设好,尽量做到问题具体化,并且难易得当。就整堂课而言,教师可以设置难、中、易三个层次的不同问题,

9、分别让相应层次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回答,这样可以让全班同学的思维都得到锻炼。图2例如,“网页制作”第一课中,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网页中插入图片与文字?”,然后学生尝试如何实现这一效果。通过问题的引领,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水平进行探索,将word软件中文字、图片插入的方法迁移到FrontPage软件中,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效果。这样的“设问”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在独立解决问题后,学生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感。2.“提问”策略“提问”是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疑惑,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体验计算机操作的过程,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问问题的来源,一是教师在课前

10、教学设计时预设了问题产生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二是学生根据课堂此时此情此景下生成的,是学生思想的真实反应。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准确地把握提问的问题,较好地为教学所用。例如,“网页制作”第一课中,学生分组探索图文混排效果(见图3),结果发现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实现图片与多行文字并排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做出来的效果只能是图片与单行文字并排(见图4),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向老师提问“网页制作中如何实现页面布局?”。接下来教师使用FrontPage软件打开该网页,巧妙地将网页中的图片文字全部删除,结果呈现在学生眼前的竟是一张表格(见图5)。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网页上的图片与文字是位于表格

11、之中的,表格起了定位的作用。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图3图4图53.“追问”策略“追问”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将学生引向学习的内容,引向问题的关键处、实质处。追问能引导学生思考,呈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进程,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方向;但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挖掘引导能力,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纠偏,调整思维的方向。例如,“网页制作”第一课中,在给学生介绍网页编程html语言的时候,教师打开网页,选择“查看”菜单“源文件”选项。此时跳出了记事本窗口(如图6),其中的代码就是利用网页编程语言HTML书写的。讲解完毕后,教师提问:“网页的本质是什么?”

12、图6学生答:“html文件。”于是,教师一边选中index.htm文件,双击将其打开,一边提问:“此网页的源文件是什么?”学生答:“记事本文件。”教师引导学生,再问:“记事本我们一般称之为什么文件?”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来:“文本文件。”于是答案呼之欲出,网页的本质是文本文件,只是浏览器将其html语言执行解释成为了有图片、文字等元素构成的网页而已。4.“互问”策略“互问”是一般存在于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疑难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互问互答,探究知识。互问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把学习引向深入。互问环节需要教师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与空间。例如,“网页制作”第一课中

13、,小组讨论“如何实现表格边框隐藏、宽度以及对齐方式设置等效果”。小组内成员就会相互之间提问,比如“从哪里找表格的属性?”、“表格边框粗细是指什么?”、“宽度中的百分比与像素的区别是什么?”经过一系列的互问互答,学生能自主进行学习,巩固知识。(二) “当堂训练”策略的研究1.问题引导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策略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一般都具有关联性,问题与问题之间会有一定的跨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可以逾越一个个认知障碍,逐渐深入到问题的核心,触及到知识本身。思维训练可以通过教师对话式的追问引导实现,也可以在设问、提问、互问过程中借助小组讨论、学习探究等方式实现。小组讨论和探究学习中设置的疑点,其知识点

14、尽量要单一,难度要适合中学生思维的层次。训练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时间过长学生思维容易松散,时间过短则达不到训练的效果。2.知识巩固环节中的习题训练策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索,在思索中领悟并获取知识,而新获取的知识需要及时得到巩固。为此,教师可以安排即时训练,将新课知识点分解成多个单一的知识点,设置相应的试题进行训练。即时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将本堂课的知识体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知识往往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的特征。信息技术会考与高考的大部分试题考察了操作的过程性与综合性,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将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为此,

15、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集中训练,将新课的知识与以往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设置相应的试题进行训练。习题可以来自于历年的会考题、高考题、或者参考书上的习题,但是教师必须经过筛选,选择那些综合性强,尤其能考察学生信息能力的题目。集中训练的习题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3.借助当堂反馈软件下的重复训练策略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学生绝大部分的训练会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可以借助Access数据库软件与asp等编程语言制作一些及时反馈的软件,能对学生的训练当堂做出评价。如图7,这是高一13班学生excel第三课的即时训练评价结果。教师可以针对评价结果中错误率较高的习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反思思

16、维的过程,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评价、反思、领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原题中的错误进行订正,并再次批阅。这样的重复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及时得到锻炼、评价和纠正,最终使学生获取到知识的真谛。图7重复训练一般安排在即时训练的评价之后,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4.因材施教理念下的提高训练策略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一个年龄段的学生虽然有其共性,但更有个性和差异。学生的信息水平起点不一,信息的接受能力也大不一样,甚至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完成了全部的习题后无所事事,而其他同学还在埋头苦做的现象。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时准备一些提高练习题,让那些信息水平较高的同学能力得以拓展。提

17、高练习题应该是综合习题的延伸,但必须有区别于综合习题。提高练习题最好能聚集趣味性、综合性、挑战性于一体,吸引学生去尝试完成。对于那些提高练习题完成得较好的同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表扬,鼓励更多的学生去尝试。四、“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方式的反思1.问题需跨度适中,避免无效提问。课堂上提问得当,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可以“活”起来。而那些过于简单的“低效”问题是激不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发挥不出提问的作用;那些“是不是”、“对不对”的“无效”问题则非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还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能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地把握知识,才能设计出适宜学生接

18、受和探究的问题,避免“低效”、“无效”的问题。2.问题要精练,避免提问泛滥。“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方式倡导教师多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解答问题。但是问题不能过多,问题过多则教学的重点、难点就难于突出。教师应该把最需要提问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3.即时训练与集中训练需有机结合,避免顾此失彼。在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巩固新学知识时,教师一般采用即时训练的方法;而每堂课新知识传授完后,教师一般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即时训

19、练能缩小知识之间难易的跨度,为集中训练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集中训练能带领学生往知识的纵深处探索,避免学生的思维流于表面,同时能把课堂上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将“即时训练”与“集中训练”有机结合,能提高课堂效率,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4.“问题引导”、“当堂训练”需相辅相成,避免各自独立。“问题引导”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当堂训练”也不能等同于习题的训练。事实上,教师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抛砖引玉,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获取到新的知识。所以问题引导的过程必然借助习题的训练,同时伴随着思维的训练。课堂应当将问题引导与当堂训练相互渗透,在问题引导中进行训练,鼓励学生在训练中提出问题,最终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结束语: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研究的姿态实践课堂教学,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课堂,优化课堂。“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是我们尝试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会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将其逐步完善。参考文献 1 “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2009年9月2 站在学生的立场教学 唐玉辉 2009年10月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 第7、8期4 走进高中新课程 200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