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精品论文]模块理论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21441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精品论文]模块理论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教育教学精品论文]模块理论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教育教学精品论文]模块理论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教育教学精品论文]模块理论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教育教学精品论文]模块理论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精品论文]模块理论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精品论文]模块理论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doc(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推荐表单位名称: 填表日期:2008年11 月20 日论文题目模块理论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作者姓名论文答辩日期学科专业方向孔凡杰2006年6月学科教学(语文)攻硕期间及获得硕士学位后一年内获得与硕士学位论文有关的成果发表学术论文(题目,刊名,时间,社会影响)我为菲利普夫妇鸣不平 2006年2月8日 教育时报;模块课程:让语文更“人文” 2008年第10期考试周刊如何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 2008年第6期中学生阅读论文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对作者工作及所在单位工作)多次在本单位做新课程报告,对广大教师理解新课改精神,了解新课程特点,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出

2、版专著(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获奖项目(名称、等级及时间)2008年9月模块课程:让语文更“人文”获第三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中文论文摘要(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在新一轮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突破以往按照“学科单元”方式来组织编排课程的模式,改以“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模式来设计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相应首次提出了“模块”这一概念,综观全文,“模块”一词的使用竟达18次之多。 模块理论的引入既为普通高中教育带来新的理念和方式,也使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不懂模块理论,就无法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3、。模块理论成了解读课程标准的钥匙。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是本文的研究特色,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模块课程让语文更人文”的观点。模块课程:让语文更“人文”发表于2008年第10期考试周刊并获第三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主要参考文献:1.Botterill G,Carruther P.The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562. 王文彦 陈志强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模块”理论J 语文建设 2005年第7期 3.福多著 李丽译 心理模块性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刘重庆 徐国庆 关于模块课程的误解与

4、澄清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年第2期 5.刘宁瑞 模块教学(模式)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技能开发 1999年2月号 6.高丹 模块教学二十一世纪适合社会及人发展的教学形式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 总第138期 7.郭华 普通高中课程新方案的选择性及其挑战兼论模块背景下的课程及教学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3年12月第4卷第4期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周秀华 潘正勇 赵晓华 CBE理论

5、及推行的探讨J 职业技术教育 1-1344 11.熊哲宏匡春英 论当代“天赋论”对儿童研究方法学的挑战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5月 12.谭移民 钱景舫 论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 职业技术教育 2002-3 13.卡米洛夫史密斯著 缪小春译 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熊哲宏 挑战福多和皮亚杰J 中国教育报 2002年9月12日第8版 15.高凌飚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初步设想J 教育科学研究2004.6 16.钟启泉 崔允漷 吴刚平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6 17

6、.王俊 对模块问题的有关思考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年第14期18.孙元涛 关于普通高中实施模块课程的几个理论问题J 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7期19.张廷凯 高中新课程的结构和内容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20. 熊哲宏 李其维 模拟论、模块论与理论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三大解释理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年6月第20卷第2期 21. A卡米洛夫-史密斯(Karmiloff-Smith)著 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专家推荐理由孔凡杰同学在攻读教育硕士期间,坚持参加政治学习,在言行上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共发表学术论文

7、三篇,获第三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多门课程成绩优良,毕业论文成绩优秀,特此推荐。 专家签字: 单位推荐意见情况属实,同意推荐。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主席(签章):曹书文 单位公章 2008年11月20日说明:学科专业方向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科教学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本表可附页。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提出了“模块”这一概念,“模块”成了解读课程标准的钥匙,不懂“模块”理论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模块理论是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各种可能的解释类型中最具竞争力的理论之一。它一经产生,就在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在教育领域

8、,模块化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美国高等教育中。1992年,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首先在职业教育中引入了“模块教学”,并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也面临着改革,因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结了职业教育取得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模块教学。新的高中课程方案与建国以来的其他课程方案相比,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选择性。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来实现的,而多样化课程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设置模块课程。与传统的课程设计方式相比,模块课程具有灵活性、开放性、个性化等特点,有极大的可以预期的教育价值。同样,模块式课程也将会让语文更“人文”,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复归提

9、供了切实的保障。模块理论产生的心理学基础及其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运用必将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模块”背景下,教育观念、教材编写、教学组织、评价方式等肯定会发生一系列令人欣喜的变化。当然,模块理论本身及课程标准存在的或多或少的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高中语文教学才能走上健康、有序、协调发展的轨道。关键词:模块, 模块理论, 模块教学,模块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AbstractThe concept of module is clearly put forward in the common senior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

10、 for the first time, as a result, Module become the key to paragraphing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you cant grasp the Chinese standard without mastering the module theory. The theory of module is one of the most competitive types to explain the varie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rens psychology. O

11、n its creation, it was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widely in the field of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modularization first came into being in the American tertiary education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In order to efficiently promote the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1992, our co

12、untry brought in a new style of teaching model, module teaching, which turned out to be very successful and achieved a significant result.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reform, the common senior education calls for a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Thus, the module teaching was come up

13、with in the common senior Chinese course standard on the basis of taking in the experience from combining module teaching with the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any other programme for the common senior course made since the PRC was founded,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

14、e latest one is option, which can be realized chiefly by supplying varieties of courses to students. Furthermore, the most practical access to offering various courses is setting module cours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way in curriculum design, the module curriculum has its own advantages such

15、 as flexibility, openness, personalization, which has great educational value we can anticipate. Meanwhile, the module curriculum will give the teaching of ChineseThe psychological basis which the module theory produce and the use during the senior Chinese curriculum will necessarily have deep effec

16、t upon the senior Chine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ule, the teaching view, the teaching material writing,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the forms of teaching assessment and so on are sure to take great changes which make all of us cheerful. Meanwhile, more and less questions of course exist in the m

17、odule itself and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so, Enough emphasis should be laid on them, only in this way will be the senior Chinese teaching step into a healthy, orderly and harmonious orbit. Key words: Module, Module theory, Module course, common senior Chinese course standard 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序1第一章

18、关于模块理论2第一节 “模块”理论产生的心理学基础2第二节 模块理论的运用情况4第二章 模块理论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运用7第一节 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设计7第二节 模块课程的特点及教育价值9第三节 模块课程的组织方式11第四节 语文教材编写的模块化12第五节 模块课程:让语文更“人文”13第三章 关于模块教学17第一节 模块教学的特点17第二节 模块教学的现实意义18第三节 基于“模块”的教学设计20第四节 模块教学中应高度重视的几个问题22第四章 基于模块课程的教学评价26第一节 新课改的评价理念26第二节 基于语文模块课程的学生发展性评价26第三节 基于语文模块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28第四节 基于

19、语文模块课程的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成绩评价30第五章 模块课程的实施35第一节 模块课程的实施建议35第二节 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36第六章 存在问题及对策39第一节 存在问题39第二节 对策42参考文献44致 谢46独 创 性 声 明47序面向新世纪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从2004年秋季起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随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在1997年开始的上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取得显著实效并已经在全国普遍实施的基础上,为衔接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而设计的。在这次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突破以往按照“学科单元”方式来组织编排课程的模式,改以“

20、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模式来设计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相应首次提出了“模块”这一概念,综观全文,“模块”一词的使用竟达18次之多。那么,什么是模块?它有什么特点?新课改为什么要采用模块课程?怎样具体实施模块课程?模块课程有哪些优点?模块课程又有哪些弊端?模块课程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所有这些问题都让我们不得不去关注“模块”赖以产生的心理学基础模块理论。模块理论的引入既为普通高中教育带来新的理念和方式,也使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不懂模块理论,就无法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模块理论成了解读课程标准的钥匙。第一章 关于模块理论第一节 “模块”理论产生的心理学基础了解模块理论之前,首先让我们

21、了解一下“模块”一词的含义。 “模块”一词是外来词,其英文为module。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之做了如下解释:(标准尺寸的)建筑部件、家具部件;(尤指计算机或计算机程序的)模件、组件、模块。可见,“模块”一词最初是建筑、家具、计算机等行业的术语,分析上述解释可以认为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它是一个部件、组件,其大小介于整体与零件之间,是整体的基本组成部分,离开了整体,模块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每一个模块本身是独立的,可以将其进行不同的组合; 每一个模块都是标准化的,有严格的指标要求,否则就无法对模块进行不同组合。“模块”的这些含义对我们理解模块理论的内涵或许会有启发。心理学领域中的“模块”(m

22、odule)概念,是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的Gazzaniga于1976 年第一个提出的。 他写到:“新的观点认为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 Gazzarniga M. 主编沈政等译:认知神经科学,MIT出版社1995年,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8年。1983年,认知科学家福多(Jerry Fodor)出版心理的模块性(Modularity of Mind),从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中,也提出了智能的模块性(modularity)。一般认为,尽管模块组织化的概念可追溯到康德和高尔的官能(faculty)理论,但正是福多心理的模块性

23、的出版,才使关于模块性的理论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提供了构成一个模块的一组确定的标准:认知的封装性、域特异性和浅输出性。认知的封装性类似于商品的包装,每个包装就是最小的功能单元;域特异性是指每一包装的单元具有非常专一的功能特性,发挥一种作用;浅输出性是指模块信息加工的结果,可以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无须深层意识活动的干预。这三条标准后来为许多认知心理学家引用。1988年,福多又在心理模块性概要一文中对“模块”进行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模块”就是信息封装的计算系统,它具有推理机制,并且所接触的背景知识受到认知结构一般特点的制约,这种制约是相当严格而持久的;“模块”可以看成是具有专用数据库并能实现特

24、定目的的计算机。福多的心理模块思想本质上是“功能主义”的。他首先把心脑(Mind-Body)从功能的角度划分成两个非常不同的部分:“输入系统”和“中心系统”。输入系统(最典型的是知觉系统和语言系统)的功能是将感官所受刺激的信息转换为对外部对象的表征,使之成为适合于中心系统能加以处理的信息;而中心系统的功能则是专司演绎推理、思维等的高级处理系统。根据福多的界定,只有输入系统才是模块性的,而中心系统则不具有模块性(正是这后一点已招致了许多争议和批评)。福多所要表达的是:心理是由遗传上特化的、独立的功能模块所构成的。模块理论提出以后,引起很大反响。模块理论最直接地为神经科学,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25、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心理的模块性一书中福多还首次提出了“模块”的天赋性概念。根据这一概念,作为功能独立的、目的特殊的单元即模块只能是天赋的。而且福多所主张的模块天赋论是一种“纯粹的”或“强的”、“极端的”天赋论。乔姆斯基晚期在其关于心理研究的模块化方法一书中,将他的语言模块的思想加以系统化。他认为:心理由“具有其自己特性的分离的系统(如语言官能、视觉系统、面孔识别模块等)所组成。” 乔姆斯基关注的是语言模块,更特别的是句法或“普遍语法”这样的模块。他确认,我们的“语言能力”是由对我们的自然语言进行内部表征的语法普遍语法所组成的。这样,乔姆斯基的模块实际上是种在心理上表征的领域特殊的知识或信息实体

26、。简单说,它是种表征系统。这种表征系统当然是天赋的。在这一点,乔姆斯基和福多是相同的,即他们都主张模块的天赋论。持有相同主张的还有提出了“达尔文模块”(Darwinian modules)概念的进化心理学家科斯米德斯和托比等。与之不同的是,A卡米洛夫-史密斯(Karmiloff-Smith)在1992年出版了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一书。本书极富挑战性,既向以福多为代表的先天论的模块观挑战,也向皮亚杰的经典理论(特别是他的阶段论和结构观)挑战,而倡导一种关于儿童发展的先天后天相互作用的动力论。她说:“我在本书中用先天规定这个术语,并不是说在出生时就存在预先规定的模块的遗传蓝图。我主张的先天规

27、定的素质比福多的先天论所说的来得后成。贯穿本书的观点是天性(Nature)规定了最初的偏向或倾向,它把注意力引向有关的环境输入,而这又反过来影响随后的脑发育。” A卡米洛夫史密斯用她所谓“逐渐模块化过程”来取代福多的模块概念。与福多严格的先天概念不同,她主张,如果人类心理都以模块式的结构为终点,那么,即使是在语言问题上,心理也随发展的过程而逐渐模块化。考虑到早期脑发育的可塑性,可能是先天规定的、领域特殊的素质它还不是严格的模块限制了婴儿心理计算的输入的种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不断地选择各个脑回路以进行领域特殊的计算。在某些条件下,会形成相对封闭的模块。因此,“先天”只是规定了最初的偏向或倾向,

28、它把注意力引向有关的环境输入,而这又反过来影响随后的脑发育。显然,先天与环境输入有丰富的相互作用,并受环境输入的影响。总之,福多的模块性观点是静止的观点,A卡米洛夫史密斯则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模块,提出模块化的概念。模块化的假设调和了福多的先天论和皮亚杰的建构论,增加了模块理论的解释功能,拓展了发展研究的空间。 1999年,科尔塔哈特(Coltheart)又提出了新福多式(new Fodorian)的模块理论。该理论认为应首先区分“知识模块”与“加工模块”,其中知识模块是具有自主性的知识体系,而加工模块则是心理的信息加工系统。而“模块”这一概念则被定义为具有特异性应用范围的认知系统;而范围特异性正

29、是模块所必需的特性,指系统只对特定类型的刺激作出反应。二十多年来,西方心理学界对心理模块性的探索热情一直兴盛不衰,被认为是人类对心理的本质,特别是我们对“认知加工是怎样被组织起来的”认识的一场革命,并发展成为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各种可能的解释类型中与模拟论、理论论并列的最具竞争力的三大理论之一,即“模块论”。第二节 模块理论的运用情况模块理论产生后,在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模块化(modularization)作为一种高技术时代的技术开发、设计思想,最初出现在信息技术领域。由于计算机软件、硬件采用了模块化结构,不仅大大缩短了软、硬件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能灵活地实现多功

30、能需求。此后,模块化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各个技术领域。在机械制造技术领域,传统的机械产品是由零件(元器件)直接组合构成产品的。新产品设计必须从零件设计入手,逐步完成部件及整机设计,除少量通用件外,工艺装备及生产准备工作量大,生产线需做较大调整。运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后,新产品可不由新零件直接构成,而由通用模块(占多数)和专业模块(占少数)组合而成。新产品主要为少量新(专用)模块的设计。这种设计思想使产品结构柔性化,不仅简化了设计、制造,缩短了产品研制周期,而且可以灵活巧妙地组合出多样化产品。模块理论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就是将具有同类功能的工具组合成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如将具有各种切割功能

31、的工具组成切割模块,使其能够切割厚的物体、薄的物体、大的物体、小的物体、热的物体、冷的物体,能够在物体表面切割、物体内部切割、在陆地上切割、海洋中切割、天空中切割、真空中切割,能够用于生活、生产、医疗、战争、科学实验等。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就是创设模块课程,即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模块化的课程较之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其优点至少有二:灵活性。模块化课程由于模块是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评价单元,相互的依存关系弱,而易于优化组合,易于改革创新。它可以根据社会对职业的需求合理调整和重新组合,及时地建立新的课程以适

32、应社会需要,还可以根据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减模块以保持课程的先进性、时代性。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有宽广的文化基础,又要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这一背景下,模块课程更是一种有效地满足这一要求的方法。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达到模块课程的目标,这也意味着模块教学思想应强调开放的和自我决策的学习。同一组的学生可以处于不同的学习模块状态,或同一模块的不同阶段。学习可以在一个较大的环境或范围内通过不同的模块来完成。模块的具体学习目标有利于承认以前的学习,不管他是在哪里获得的是通过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是工作实践所获还是生活经验,只要达到了模块规定的目标,

33、就承认有这样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在模块化的系统中,只要有了一致的标准体系,模块课程可在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中供学习者选用。 模块化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高等教育中,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开发出了面向发展中国家培训工人的模块式技能训练计划。 该模式通常简称MES( MES是英文Module of Employable Skill的缩写,可译为“就业技能模块组合”、“职业技能模式”或“模块培训法”等)。它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 理论基础,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培训模式,以现场教学为主,强调以学为中心,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着眼于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习者学到一门技能。它的大纲和教材是建

34、立在对工种、任务和技能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种规范,开发出不同的培训模块、“学习包”和学习套件。这一模式完全是按照模块课程的思路来开发的。他们给模块课程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模块是指在某一职业领域、工作范围内,将一项工作划分为若干部分,这种划分要符合实际工作的程序和工作规范,要有清楚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划分出来的每一部分即为一个模块。MES对模块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与推广起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加拿大荷兰学院的CBE 教学模式也是应用模块课程的典范。CBE是英文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其含义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这种教学体系强调的是职业或岗位

35、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由于CBE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所以对于发展某些工科类的特定技能尤其适用,如计算机应用等。同时也特别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它的课程被称为课程单元,这些单元事实上就是模块,它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能在适当短的时间内完成,例如在几周内而不是几个月内完成。其特点就是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岗位型人才为目标的模块式教学。培养目标是技术岗位的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教学的起点不是基础基本相同的班级,而是能力各异的群体。教学内容是专项能力,而不是系统知识。教学材料不是集体的需要,而是因人而异。教学的主要形式不是课堂环境,而是职业环境。教师的作用主要不是课堂讲授,而是现场指导。教学评价

36、主要不是期末反馈,而是模块反馈。该院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经过20多年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CBE教学模块。几十年来,CBE一直广泛应用于北美及其他工业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可以看作是职业教育的一次技术革命。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1992年,原国家教委职教司决定将CBE引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模块教学”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首先运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也面临着改革,所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结了职业教育取得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模块”教学。第二章 模块

37、理论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运用第一节 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设计新的高中课程方案与建国以来的其他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相比,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选择性。新方案指出,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基本原则。所谓基础性的原则,是指“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能够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是这次高中课程改革的灵魂之一。长期以来,高中课程对学生来说几无选择性可言。而所谓的选择性只是

38、“一、二分段”模式,即在高二开始之前通过文理选择,使学生过早地进入准专业性学习。其实,所谓的准专业性,只是就学习的形式而言,即文科学生主要从事文科学习,理科学生主要从事理科学习。而从学习内容来看,则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都无法赋予其专业特性。学生精力耗费在简单内容的重复学习上,学生的潜能不仅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而且被浪费。其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可以用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批评当时苏联教育所用的词来概括,即“少慢差废”。这样的选择性不仅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反而窄化了学生可能有的发展空间。经由这样的选择,学生被简单地、人为地划分为两类,即文科生、理科生,之后便又从事着没有选择的学习,

39、即所有的学生都要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近乎大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但由于学生不同于物的可控性,因而并不能达到大工业标准生产过程之后所得到的结果达到同一标准,学生的潜能及宝贵的学习时间都有被浪费的嫌疑。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达到高中成就水平的前提下,通过课程设计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它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把个性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不求所有学生在形式发展上的同一,而求学生内在品质的提高和丰富,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生追求,提供尽可能多的途径。 在课程设计方面,新高中方案的选择性是通过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来实现的,而多样化课程得以

40、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设置模块课程。新的高中课程方案改变了以往以学科为基本单位架构课程的方式,而以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来结构课程。将独立的学科归入某一学习领域,目的旨在以整体的、综合的态度来看待学科,为学生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奠定基础。在科目层次上则设立共同必修内容(以模块的形式出现),以确保高中生发展的最低标准,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学习需要,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将科目进一步细分为模块,在形式上,将原有的以学科序列方式呈现的内容,呈现为以主题为中心的较为独立的内容;在内容上,则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思想,将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引入教学,使抽象的内容活起来,使生活中的具体

41、问题能够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它使得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关注,必须要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功能上,模块的设计一方面能够使最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比较及时的进入学校课程,从而较好地解决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的迅猛发展与学校课程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模块使原有的一门课程可分化为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完整单元。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5个必修模块和5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又可设计若干模块。如果再加上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模块,数量将会更多。这就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不再是按照既定顺序进行线性的、规定的学习,而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对未来的规划进行选择,同时,也在可能的情况下,使学生扩展视

42、野,学习最先进的思想和内容。我们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模块设置为例: 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部分,形成两大模块。必修课程又分为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等五个子模块,他们分别对应的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和第五册,这五册课本学生要在一个半学年内学完,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其他内容;选修课程分为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其中每个系列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模块以利于教学。对于选修课,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出发点,不必太计较成果。关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教师要在课程标准

43、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完成课程标准设计的目标,具体的教学过程不做统一的要求,给教师以极大的自主性。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看到,学生在学习共同的必修课程的5个模块之外,更多的是选修模块。只要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

44、学分。 就高中方案的规定而言,高中三年的必修学分为116(1学分相当于18课时;社区服务的2学分及社会实践的6学分,主要在校外时间获得),高中毕业的学分要求为144学分,也就是说,在必修学分之外,学生要想毕业还必须选修28个学分,这是学生必须进行的最低限度的选择。如果按每周34课时来计算,116学分(教学获得110学分)所需教学时间只有58周,相当于现行教学时间的3个学期,也就是说,高中三年中,除去高三下学期的总复习时间外,学生还有2个学期可用来安排自己选择的学习内容。这意味着,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完全依照学校安排的课表进行学习,而必须自己做出规划,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并

45、安排这些内容的学习时间,即通过课程设置,使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这样的课程设置,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扩大了课程的选修空间,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了可能,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层次化,为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实现不同需要及开发潜能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这种选择本身也是学生在学校中需要学习、需要实践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的社会生活内容之一。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学习内容以及选择课程学习的过程本身都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资源。第二节 模块课程的特点及教育价值一、模块课程的特点与传统的单元式结构相比,新课程的模块化设计表现出如下特点: 1.灵活性 传统的高中课程往往以单元的方式来设计,单元与单元之间表现为一种线

46、性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各单元的内容必须严格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因而课程的灵活性较差。在新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中,不同的课程模块有着不同的主题,模块与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在每一组模块系列中,可以选择从任何一个模块开始学习,甚至可以在模块之间进行跳跃选择。模块的这种灵活性特征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性,使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要求,灵活地调整模块中的课程内容,甚至以新的模块代替旧的模块,实现模块主题的不断更新。 2.开放性 我国普通高中原有的课程体系是相对封闭的。课程自身缺乏一种有效的自我更新机制。在新课程方案中,课程的模块化体现了开放性。这种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在开放的系统中,以开放的眼光去审视语文问题,加强语文修养,提升审美境界。 3.个性化 在教育的视野内,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学校课程设置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可选择的课程计划,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新课程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为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化的课程提供了可能。例如,在语文课程选修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水平任选其中的若干模块的组合顺序以及学习时间。这对每一个学生来讲,课程呈现出来的形态都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众所周知,我国普通高中原有的课程体系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稳定性不仅体现在课程结构内部学科门类、各学科的课时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