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天游教学课例实录.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23040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天游教学课例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信天游教学课例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信天游教学课例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信天游教学课例实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信天游教学课例实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天游教学课例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天游教学课例实录.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天游教学课例实录教学年级 高中一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赶牲灵、兰花花等歌曲,感受、体验信天游的基本特点及风格; 2学唱赶牲灵,体验信天游真假声结合的甩音唱法。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探究信天游的基本特点及风格。 教学难点 探究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 教材分析 1“信天游”属山歌类,又名“顺天游”,流行于陕西北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在天空地阔的大自然中自由漫游的歌儿。代表曲目有脚夫调、兰花花、赶牲灵、三十里铺、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 2信天游的节奏大都自由舒展,旋律高亢悠扬、粗犷奔放、荡气回肠,这同

2、沟川遍布的黄土高原地貌有直接的关系。信天游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常为两句一段,上下旬结构,采用比兴手法,上句起兴,下句点题,长的可连接数十句,同用一曲调反复歌唱。 信天游的演唱不受曲调的限制,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歌唱者的情绪,同一首歌唱出不同的感情,可长可短,可快可慢,同时每段歌词可以用任何曲调配唱,说明信天游的曲调并不固定。基本采用平腔唱法,有个别音运用假声。 信天游由于它的产生地和文化背景决定了与其他民歌的不同,大多是沉郁苍凉、激昂并含苦涩。信天游在这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沟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陕北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最好手段,是发自人民心底的呼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

3、师:有一首歌,在我的心里唱了二十多年。大学一年级上民歌课,听老师放了一首歌,那独特的演唱方式和情感表达,让我感到震撼并被深深吸引。它和我平时学习的那些演唱方法不太一样,是那么直白地表达感情,特别感人!你们想不想听这首歌? 学生:想。 (教师演唱民歌三十里铺) 教师:你们知道这首歌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学生:陕北民歌。 教师:陕北民歌从体裁上可分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歌舞曲、风俗曲和宗教曲。这首歌曲是那一种? 学生:信天游。 教师:信天游主要流传在哪些地方? 学生:陕北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学生画图) 教师:在八千多首陕北民歌中,反映爱情生活、婚姻问题,或与这个内容有关的作

4、品,占全部民歌的80。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几乎全是这个内容。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信天游,走进这爱的海洋。 (教师板书课题:信天游) 二、聆听与学唱赶牲灵 教师:我们一起来听一首著名的信天游赶牲灵,思考一下歌曲的情绪怎样?“牲灵”是什么意思?(聆听王向荣演唱的歌曲赶牲灵) 学生:我觉得很高亢,好像自己在黄土高坡一样空旷的感觉。 教师:你去过陕北吗? 学生:去过。我的老家就在那里。 教师: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学生:那里很空旷,地域宽阔,风沙很大,人和人说话需要很大声才能听到对方说话。因此我觉得歌曲的情绪很质朴。 教师:很好。这种感觉大家能不能

5、通过节奏、旋律来分析一下? 学生:旋律非常高亢,把盼着哥哥回来的急切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些旋律又很细腻,把这首歌曲表现得很凄凉,让人们听的时候,心情很沉重。 教师:说的很好,还有吗? 学生:节奏宽松、自由。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乐风格呢?我们一齐来看看陕北特殊的地域环境。(展示图片) 学生:千沟万壑。 教师: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在陕北,用方言说“换大米”是怎么说呢? (学生积极响应,异口同声用方言说出“换大米”) 教师: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

6、在旋律中也多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 教师:还有一个问题,“牲灵”是什么意思? 学生:主要指的是驴子和骡子。 教师:旧社会,黄土地上的人非常穷苦,十年九旱。老天爷给黄土地上的男人三种活法:揽工、赶脚、走西口。而脚夫就是以为他人运送生活用品为生的劳动阶层。 教师:再提一个问题:同样的歌曲,在信天游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是一样的呢?我们再来听一首女声版的赶牲灵,大家比较一下,音乐情绪有什么不同?(聆听王二妮演唱的歌曲赶牲灵)教师:赶“牲灵”又叫赶脚。男人这一走就可能是十天、半个月、半年甚至是一年。你们从女声演唱的歌曲中听出所表达的情绪同前面一样吗? 学生:不太一样,前面的苍凉,女声演唱得比较细腻。 教师

7、: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学生:表现一个姑娘见到赶牲灵的队伍通过,从远处期盼自己情人的情景。“你若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你不是我哥哥你走你的路”这两句把姑娘那种希望、焦急、失望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教师:说的非常好!我们已经听了由男、女声分别演唱的赶牲灵,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唱一下这首歌曲,进一步来感受和体验这首著名的“信天游”。 (教师范唱,学生模仿演唱。) 教师:这首歌曲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它的甩音。甩音是一种在音调下行的过程中插以短时值的反向上行的装饰手法。甩音常用假声演唱,其时值往往比谱子上记录出来的要短。(示范甩音)润腔方式中的某些因素构成了信天游特殊的演唱方式,假声和行腔过程中的”负重

8、感”使音高常被向下牵引。 (学生模仿演唱甩音) 教师: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甩音? (学生思考并轻声交流) 教师:陕北的地理环境干旱、艰苦,沟壑纵横,骡子、驴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农民上坡下坡很费力气,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气息变化。另外,托运货物时,有一种负重感,也会使得歌者有这样的气息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练习这种唱法) 教师:我们再找找还有哪些地方有甩音? 学生:第一句“哟”。 教师:这种甩音出现在音乐中长时值的拖腔后面,其时值比前面的甩音长些,用假声演唱时突出了音色的虚、实对比,很动人。 (教师领唱第一句,提示最后的尾音。) 教师:演唱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嘹亮、气息足。 (再

9、次演唱主题) 教师:我们唱得还有哪些不足? 学生:应当再加入方言进去。 (学生主动跟随老师学习用方言演唱) 教师:大家唱得非常棒!有一个问题:演唱“信天游”的歌者是什么心情? 学生:男子是高兴的、豪爽的,但女子是略带凄凉的。 教师:好!我们再唱的时候要把这种感情带 进去。 (学生再唱歌曲) 教师:不错!再提一个问题:这首歌曲的主干音有哪些? 学生:soldoresol。 教师:很好!这种由soldoresol构成的“双四度”音乐框架是信天游音乐中最典型的音调。 三、聆听兰花花与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教师:下面再请同学们听一首著名的信天游兰花花。 (播放歌曲兰花花)教师:哪位同学知道兰花花的故事?学

10、生:在陕北固临县临镇某村有一位女子名叫蓝花花,长得很美,热爱自由生活,后被地主周家强娶,但是蓝花花并没有屈服,为了追求幸福,她不惜拼上性命,坚决反抗封建礼教。 教师:歌曲分为几个乐句?有什么特点? 学生:歌曲分为两个乐句。上句开放,音区较高,音域的跨度也比较大,充满了激情。下句是收拢的,旋律曲折下行,表现出叙述性和感叹性的特点。 教师: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歌词,大家分析一下它用的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叙事的手法,比、兴的手法。 教师:为什么一个农民能在歌词当中加入比、兴的手法? 学生:比兴手法在陕北民歌中的大量运用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陕北民歌的即兴性和随意性。 学生:民族战争与民族融合,造就了陕

11、北高原这块地域中的陕北人:男性多壮实彪悍、倔强豪强,女性多窈窕娟秀、心灵手巧。特有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精神,培育了陕北人忍让的本分与反叛的倔强的不协调的统一。便有了男性的一种外静内热、厚重木讷的秉性,女性多表现一种情真意切、热烈似火的风韵,具有了独特的陕北特性。 教师:分析的很深刻、透彻!那么兰花花和赶牲灵结构和调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两首歌曲都是上下乐句一段体。 学生:兰花花是羽调式,赶牲灵是徵调式。 教师:不错。信天游多为上下乐句一段体结构。而羽调式和徵调式是信天游的典型特点。我们再听一首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想想看,它和传统的信天游的关系是什么? (播放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学生:内容有了

12、变化,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歌颂,以及军民之间亲如鱼水的关系。歌曲清新明快,反映了革命人民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和革命前途的无限光明。 学生:形式也有变化,结构为三段体。第一段的旋律是在传统信天游两句式基础上的三旬式。 学生:表现方法有比兴手法、叠词、衬词。 教师:山丹丹花形似萱草,开放的时候漫山遍野被染得火红,起兴一开始就渲染了气氛:热烈、喜庆,充满活力。而且,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北的百姓就把参加红军叫“闹红”,如果有了这样的历史知识,就更能明白为什么这首信天游要用红艳艳的山丹丹花,而不是用别的什么来起兴。(师生演唱歌曲第二部分。) 四、小结 教师:我们体验了三首信天游歌曲,

13、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什么叫信天游?信天游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信”就是言语真实、诚实,是真人真情的表露,任信、随意、想唱就唱;“游”就是游走,边走边唱。由此,“信天游”是指演唱的形式和内容都非常随意,信口开河,想唱就唱,还可以边走边唱,看到的任何情景、想到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歌唱内容。 学生:信天游唱出了苦,唱出了人们生活贫穷,但越是艰苦,越是压抑,人们反抗性就越强。这些歌曲为什么能够流传,实际上代表了人们的共同心声。 教师:陕北民歌的基调是苍凉悲婉的,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这就足以见得,信天游跟陕北人民是血脉相连、密不可分的。它产生于深山大沟里边,表达了贫苦农民为了宣泄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感情,同时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渴望。 “信天游”让我们派生出无限感慨:人们表达苦难竟然也是用这最优美的旋律!“信天游”中那野辣辣的情感,点燃着世世代代受苦人希望的火光。让我们再次重温“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名句,共同思考:我们每一位同学能够为信天游的繁荣和发展做些什么呢?课后以此写篇音乐短文,我们进一步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