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论王夫之《唐诗评选》的选评思想.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23256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论文论王夫之《唐诗评选》的选评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代文学论文论王夫之《唐诗评选》的选评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代文学论文论王夫之《唐诗评选》的选评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论文论王夫之《唐诗评选》的选评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论文论王夫之《唐诗评选》的选评思想.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王夫之唐诗评选的选评思想 论王夫之唐诗评选的选评思想任慧(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29)摘要:唐诗评选作为王夫之诗体选评的代表作品之一,其选诗标准包括重情和贵平两个主要方面,其中,情主诗歌之本质特征,平主诗歌之表现方式,二者相互结合,是为唐诗评选的主要诗学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其对古体诗格外推崇,尤其表现在古诗十九首和汉魏六朝诗人方面。 关键词:王夫之;唐诗评选;选评思想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6471(2010)04-0119-02 唐诗评选作为王夫之诗体选评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明清两代凸显卓尔不群之势。其选诗标准包括重情和贵平两

2、个主要方面,其中,情主诗歌之本质特征,平主诗歌之表现方式,二者相互结合,构成了唐诗评选的主要诗学思想。 一情感,是王夫之于诗歌的基本要求。诗歌创作经由唐诗的巅峰状态发展至宋明以来,多有偏颇之处。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情感为其主要特征,不能以学理来代替情感,更不能以其他文体或学问来代替诗歌。“文章之道,自各有宜”(评高适自蓟北归)。(P125)“陶冶性情,别有风旨,不可以典册、简牍、训诂之学与焉也”。(P807)“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尽有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文章,却分派与易、书、礼、春秋去,彼不能代诗而言性情,诗亦不能代彼也。决破此疆界,自杜甫始。梏桎人情,以掩

3、性之光辉;风雅罪魁,非杜其谁耶?”3(P1441)王夫之对于模糊诗歌与史书的“诗史”类作品不甚推崇,在唐诗评选中尤为可见。 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言志缘情的优良传统,提出要由“心之原声”4(P817)发言而为诗:“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5(P654)情感与诗歌密不可分:“文生于情,情深者文自不浅”(评张巡闻笛);“情深文明”(评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然非一切情感皆可入诗。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作为一位杰出的爱国思想家,王夫之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诗人感情注入作品后,应该具有“动人兴观群怨”的作用,同时这四者应该是紧密

4、相联、互相补充的整体,“摄兴观群怨于一炉”(评杜甫野望)。 促成诗歌起到“兴观群怨”作用的情感在注入文字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重关系:一为情与景,二为情与声。对于诗歌情景关系,王夫之认为“莫非情者,更不可作景语”。情与景之间不能“彼疆此界”(评丁仙芝渡扬子江)般生硬相连,只有坚守“即景含情”(评柳宗元杨白花),“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评岑参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薄),“意志而言随”,方能达到妙合无垠、浑然一体的上上之境。对于情与声,王夫之强调音乐带给诗歌的美感作用,希望感情与声律呼应相生,诗歌声律与诗人内心情感律动有机协调。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卷二有云:“乐记云:凡

5、音之起,从心生也。固当以穆耳协心为音律之准。”4(P825)王夫之对李白苏武一诗评价道:“于唱叹写神理,听闻者之生其哀乐。”对于那些脱离诗情而株守声律、徒有声腔空架的作品,则甚为排斥,“诗固不可以律度拘”,认为“声律拘忌,摆脱殆尽,才是诗人举止”。3(P1535)二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多次强调钟嵘“以平为贵”的思想主张:“钟嵘论诗,宝一平字”(评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钟嵘言诗以平为贵,如此亦无崎岖峣确之态”(评赵嘏九日陪越州元相宴龟山寺)。王夫之由此尊崇的“贵平”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多选择诗歌风格平正典丽的诗人,如初唐台阁体诗人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对于诗歌创作风格

6、复杂多样的诗人来说,王夫之多着眼于其具有“平”之特征的作品,忽略或贬斥非“平”之作,如评论陈子昂万州晓发放舟乘涨还寄蜀中亲朋为“自有蕴藉,有风韵,与王昌龄、刘慎虚一派诡放崚嶒语舛异”,再如评杜甫无家别为”三别皆一直下,唯此尤为平静”。 而对于那些追求“崎岖峣确”、“不平则鸣”的诗人,则给于毫不留情的批判:“晚唐即极雕琢,必不能及初唐之体物,如日气含残雨,尽贾岛推敲,何曾道得?”(评杜审言夏日过郑七山斋)其次,情感平和含蓄,雅致温润。王夫之对于陈子昂、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着意怨愤讽刺、慷慨淋漓的作品评价甚低,如评宋之问发端州初入西江为“密润纯净,犹有典型,贤于陈子昂敖辟远矣”,而“朱门酒肉臭,路有

7、冻死骨”等被评为“定是风雅一厄”的“败笔”(评杜甫后出塞二首),即有尚求平雅的因素在内。 第三,崇尚诗歌谋篇布局顺势而然,纡徐舒缓。如评张若虚名篇春江花月夜时亦有言:“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评李白乌夜啼:“直叙中自声色有余。”评杨巨源长安春游:“只平叙去可以广通诸情。”对于那些一味讲究谋篇布局、重视起承转合、工于字句、忽视诗歌真性情之作,尤其是近体诗,则颇有微词。 三王夫之熔铸于唐诗评选中的选诗标准,亦表现于其对古近体诗的态度方面。 有唐一代,近体诗逐渐取代古体诗的创作规模,锋芒毕露,蔚为风气。大体而言,明清两代的唐诗选本也多选近

8、体诗,符合唐诗的创作情况。根据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的考证和统计,明人编选唐诗选本近二百五十部,除去部分已经亡佚或虽存在但不可祥考的之外,辑选古体诗的仅有二十余部,且大多同时选入大量的近体诗作;而专选近体诗的则有五十余部,比例相当失衡。而根据笔者的统计,唐诗评选总计选录147位诗人的558首诗,其中卷一为乐府歌行,共有27位诗人的74首诗;卷二为五言古诗,共有34位诗人的107首诗;卷三为五言律诗,共有65人的148首诗,附五言排律,共有20位诗人的36首诗;卷四为七言律诗,共有69位诗人的193首诗。所选古体诗的比例占了三分之一,远远高于有唐一代古体诗创作的整体规模,究其原因,恐和其主张“情深文

9、明”和“以平为贵”的选录标准不无关联。王夫之曾言:“以古诗为近体者,唯太白间能之,尚有未纯处。至用修而水乳妙合,即谓之千古第一诗人可也”。3(P1402)在王夫之看来,能够继承古诗遗风,妙用古体入近体,达到自然浑如的境界,便可视为“千古第一诗人”,可见古体诗在王夫之心目中地位之重要。 古诗之中,王夫之于古诗十九首更为推崇。“平之一言,乃五言至极处。”3(P1248)在王夫之看来,古诗之极致在于以平为美,而古诗之极品正是在于古诗十九首。唐诗评选中多次谈到古诗十九首对后世诗歌的积极影响。如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太白诗自十九首来,颢诗则纯为唐音矣”;评储光熙采菱词:“乃其昭质敷文之妙,俱自西京、十九

10、首来,是以绝伦”;评韦应物效陶彭泽体:“题云效陶,则韦所效陶者此耳,韦他诗多从二张来,乃心直在十九首间”,此等多寻常可见。其他诸如称颂诗经风雅者亦不在少数。如评元结去乡悲:“次山诗唯此不愧风雅。”评王维出塞作:“自然缜密之作,含义无尽,端自三百篇来,次亦不失十九首。”由此,王夫之于唐代诗歌,更为看重初唐之作,一反明代“诗必盛唐”的思想风潮。“永物诗亦作比兴中晚人学此者愈劳梦想,体物语分巧化工至初唐而止,嗣后不复有继者”(评沈佺期和元舍人万顷临池玩月戏为新体),“晚唐即极雕琢,必不能及初唐之体物,如日气含残雨,尽贾岛推敲,何曾道得?”(评杜审言夏日过郑七山斋)。据统计,唐诗评选中除所选七律篇目于

11、初、盛、中、晚大体平均之外,其他各体都有重初唐、略晚 唐的倾向。 古诗十九首外,王夫之对于汉魏六朝作家作品亦有偏爱,这表现在其运用对比进行点评时,常常将汉魏诸代先贤达人引入与唐人的比较之中。如:观其风矩,寻其局理,固当文于王粲,章于袁淑。 (杜甫遣兴四首之“下马古战场”)此作如神龙,非无首尾,而不可以方体测之。直与步兵、弘农并驱天路矣! (李白古风之“凤饥不啄粟”)沈云卿玩月、李太白送储邕通用此局阵,其源亦自康乐、玄晖来。(王维过沈居士山哭之)宛转兴笔,直逼鲍照行路难。(崔颢孟门行)得转皆无预设,此乃似陶,亦似江文通之拟陶。(储光熙同王十三维偶然作二首)王夫之虽言“知古诗歌行近体相为一贯者”,

12、但鉴于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等严谨章法,与其推崇之风韵天成、平和混融的风格相左,故而对其颇多指责:“达夫七言近体凑泊以合体式,情景分叛”(评高适同陈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一篇止以事之先后为初终,何尝有所谓起承开阖者,俗子画地为牢,势不入焉,可也”(评杜甫晚出左掖);“笔墨浓败,一转一合,如蹇驴之曳柴车,行数步即踬”(评王维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尤其对于以诗式示人的皎然,更是嘲笑其曰:“如皎然老髡以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之材,辄敢立诗式以束天下须眉丈夫?”即便如此,王夫之在评点中亦多次表达对于五律和七律体裁章法的认识情况,表现出其对于诗歌体裁发展演变的客观认识。 王夫

13、之虽历明清易代,但因参加抗清斗争未果导致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其诗学观念承继明代而来。但王夫之在诗学观念上,却未如政治观点盲目追慕前朝,而是针对有明诗坛创作及批评情况,静心思虑,大胆揭露直斥其积习余弊,将其思想熔铸在具体作品的具体评点之中。综观唐诗评选,可谓另辟蹊径,独具特色。唐诗评选因王夫之明显强烈的政治倾向而致有清一朝数百年不得刊发,直至民国方得问世,至今不足百年历史。但其依凭深邃睿智、卓尔不群的选诗标准和妙笔横生、兔起鹘落的评点技巧,往往令人不忍释卷,堪称明清两代重要的唐诗选本之一,可知王夫之的选诗标准及评点技巧妙哉至极。 参考文献: 清王夫之评选,任慧点校.唐诗评选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8. 清王夫之.诗译A.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校.船山全书本C.长沙:岳麓书社, 1996.3 清王夫之.明诗评选A.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校.船山全书本C.长沙:岳麓书社, 1996.4 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A.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校.船山全书本C.长沙:岳麓书社, 1996.5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A.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校.船山全书本C.长沙:岳麓书社, 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