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海洋: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特性与道路抉择.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2325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平海洋: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特性与道路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和平海洋: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特性与道路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和平海洋: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特性与道路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和平海洋: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特性与道路抉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和平海洋: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特性与道路抉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和平海洋: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特性与道路抉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平海洋: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特性与道路抉择.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和平海洋: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特性与道路抉择*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东北亚海上交流历史文化遗产研究。1东西方海洋文化的不同模式与个性“海洋文化”,是人类社会缘于海洋环境这种生存和发展条件而创造的精神的、制度的、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在人们一般看来,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基地”是陆地,而不是海洋。但是,一方面,就世界范围而言,人类生活其上的地球,总面积的70%多是海洋,陆地被海洋切割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岛屿,人类社会就是分别居住、生活在“海洋地球”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岛屿上的,古往今来,无论民族如何迁徙、国家如何变迁,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地区、民族都是沿海或环海的“海洋”国家、地区和民族;另一

2、方面,即使是不沿海的“内陆” 国家、地区和民族,历史上也大多与“海洋”国家、地区和民族发生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疏或密的联系,“海洋”的意识、“海洋”国家、地区和民族对他们的影响,同样形成了他们的文明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至于在当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地球看作是一个由“海洋”和“岛屿”组成的世界,把整个“陆地”视为一个“大岛”、几个“中岛”和众多“小岛”。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现代化交通与通讯工具与手段的全球性使用,随着经济贸易与文化传播的全球性流通,“纯粹”的“内陆”国家、地区和民族已经少之又少,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地区和民族,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与“海洋”密不可分。就人类文明发

3、生、发展的早期历史而言,其生存环境及其生活资料来源,决定了其早期的文明模式和文化特性。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类沿海、环海地区的“渔盐之利、舟楫之便”,是其早期历史上的基本文明模式和文化特性。例如中国先秦时代沿海的齐国地区、燕国地区、吴越地区等 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地大兴“渔盐之利”,就号称“海王之国”。见管子轻重五海王。;公元之前先后不等的腓尼基地区、古埃及地区、古希腊地区等,都是这样的海洋文明区域。但随着人类历史的进展和国家、民族的整合及其文化区域的扩大与演变,多种模式类型的海洋文化区域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期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以沿海、环海的“海洋”国家、地区和民族为主体所形成的海洋文化

4、区域,和以沿海、环海“海洋”国家、地区和民族与内陆国家、地区和民族凝聚、整合、汇融为统一体所形成的海陆兼具、互补互动型文化区域,是海洋文化区域的两大主要模式类型。前者以环地中海海洋文明为代表,在西方最具影响力;后者以环中国海海洋文明为代表,在东方最具影响力。世界不同沿海国家、民族、区域的海洋文化,都既具有其作为海洋文化的共性,又具有其本国、本民族、本区域的海洋文化个性。在环地中海海洋文明那里,由于后来埃及文明的衰落、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各个政教合一派系的争斗和翻来覆去的战争,使得环地中海区域再也没有形成与广大内陆腹地统一的文化版图,因而环地中海海洋文明先是局限于环地中海区域各个较小的、内陆腹

5、地不大的国家和民族那里。但这种“西方海洋文化”由于缺乏与其欧洲大陆统一的陆地资源和市场的先天的不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带来“人”的打破“禁锢”后的“自由”、“解放”和为所欲为,尤其是英法的工业革命带来的大于人力的非自然生产方式,导致了对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张需求和对外部进而对东方世界的物质资源的贪欲,从而使得欧洲南、西、北部的岛屿和沿海各国走上了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道路。这就是扩张型的、竞争型乃至抢夺型的、畸形的“西方海洋文化”。在环中国海海洋文明这里,自夏商黧定“九州”,至周“联邦”天下,中原与“四海”形成了统一的中国政治版图与文化版图,九州之中有五州沿海;及至秦、汉帝国以降,更是以中央集权统一中原,

6、以羁縻或封贡的政治形式、礼仪文化和儒家思想统一了中原之外的沿海地区和海外地区,形成了环中国海地区以中国为主体的“朝贡体制”和“华夷秩序”,和以“中国” 这里的“中国”,不是作为现代意义的国家的中国,而是中华帝国历代王朝视野和统辖下的中心区域。中华帝国历代王朝视野和统辖下的政治、文化“版图”,则是整个东亚世界。文化为中心的以“四海一家”、“天下升平”为理念的东亚文化区域。诚然,像东亚环中国海这样一种海陆兼具型文化区域,从区域内部来看,是有不同的“亚区域”的“内陆性”和“海洋性”的区别的,无论在民间基层社会对不同地域环境资源的依赖程度及其民间生活模式上、还是在政府管理层面对不同地域环境资源的开发利

7、用上,这些不同“亚区域”的“内陆性”和“海洋性”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但就大区域的文化整体而言,它是环海的,海陆文化兼具,始终与“海洋性”相伴随,无疑是海洋文化的一种区域类型。中国海洋文化,在长期的历史上,是这一区域海洋文化的发源与辐射中心。2中国海洋文化模式的历史优势中国有史以来就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文化大国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和海洋有着不解之缘。且不说中国的历史疆域长期以来南抵南海南部,在不同历史时期北曾抵至北海(今北极圈及北冰洋),东曾抵至日本海,即使今天来看,中国也是濒临太平洋的重要大国拥有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6500多个大小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

8、法公约,辖有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既有台湾、海南这样的海岛大省,香港、澳门这样的陆连岛特别行政区,又有上海、天津、大连、青岛、烟台、广州、深圳、珠海、杭州、福州、厦门等全面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和沿海经济特区,占全国行政区划接近一半的沿海省份和接近一半的人口。而作为中国沿海区域的内陆腹地,“条条江河归大海”,陆海相通,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相通,经济上的相通,同时也是文化上的相通。在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上,中国人不但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海洋文化,而且形成了不同于西方海洋发展模式的独具的、凸显的中国式的海洋文化传统。中国自先秦时期就出现的吴、越、燕、齐等海洋强国,自先秦时期就有的海洋科学探索的发达与丰富,

9、自先秦时期就盛行的对海外世界的探索和以“徐福东渡”为代表的早期海外交通与移民历史的出现,自汉代以降中国南北沿海通向外部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东亚东南亚汉文化圈的历史形成,唐代国家开放、海外贸易发展、港口城市繁荣与万国来朝、中外文化交融的强盛局面,宋元海外贸易发展、国内海运昌盛,以妈祖信仰为主的海洋信仰的海内外传承播布,明代郑和下西洋沟通东西方世界、推进中西海上交通交流历史的伟大壮举,历代“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传统海洋经济与海洋民俗生活方式,历代海商社会和海洋经济贸易对整个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所作出的贡献,历代王朝的外交使节及中外人员海上往来所缔结的中外关系与中外情谊,历代文人学士海洋

10、观光鉴赏、海洋艺术创造的审美体验,大量涉海著述和对海洋、海疆的吟咏及描述等,都构成了中国海洋文化历史传统的“天下”一体、“四海”一家、互通有无、和谐发展、耕海养海、亲海敬洋、知足常乐的“中国式”发展模式和人文精神。所有这些,都通过与大陆文化的互补联动,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整个中国历史、整个中国文化的自身发展,并且通过“中国文化圈”(今多被称为“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深刻地影响了东方、并通过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参见曲金良、周秋麟主编:中国海洋文化(英文附中文),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中文第1页。 中国海洋文化传统比西方海洋文化具有先天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作为一

11、种文化统一体,中国文化历史上就具有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农业文化与商业文化、内敛文化与开放文化或曰长城文化与码头文化的二元兼有兼容、互补互动的二元结构和发展机制。在传统社会、传统文明中,中国文化是在儒家文化统摄的观念系统中重农轻商但不抑商、重陆轻海但不抑海,并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则农商并重、海陆并举的文化选择。所谓中国的“闭关锁国”、“封海禁洋”,只是主要在明清两代的多个时期中迫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而做出的不得已选择,尽管这样的选择从今天看来也许并不一定就是“最佳”,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面对海洋的必然走向,就如同西方中世纪选择了禁锢与封闭同样道理。明清两代中海洋政策的时禁时开,就很能说明问题。从

12、总体上看,中国历史上的商业文化、中国历史上的商业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城市经济、中国历史上的海洋发展与开拓,绝不比任何别的民族、别的国家、别的文明落后。应该说,中国历朝历代所选择的这样的发展道路、所形成的这样的文化传统,是有历史根据、长期考量、总结积累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历代政治文化精英智慧的结晶。正是由于选择了这样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国文化才有了如此辉煌、丰厚、绵延不断的历史,才有了世界早期文明史上东方世界的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以中华天下一体观念为基础、以中国文化为主导、以中国为核心、为宗主国的东亚朝贡体系和国际秩序,这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海洋文化的优势所在。我们不应该对老祖宗指手画脚

13、,以近代西方的“模式”标准对我们的传统横加指责,动辄批判、否定,埋葬、断送我们中国自己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包括中国自己的民族的海洋历史和海洋文化传统。世界进入近代之后,西方海洋文化在西方国家之间激烈的海外殖民掠夺竞争运动中形成了靠武力打拼、争霸的发展模式,他们如此东来,先是控制了曾在东西方海上贸易中长期扮演重要的中转与集散角色的中东及南亚海洋文化区域,并对这一区域实施了长期的殖民占领,进而又开始把魔爪伸向东南亚、东北亚区域。至此,以中国为中心国家、以中国文化为核心文化的东亚和平式海洋文化形态自此败北,并受制于斯,一蹶不振。自此之后,在这种世界发展的“大潮”面前,我们传统的海洋文化丧失了本来具

14、有的优势,西方海洋文化主导了天下。而正因为西方文明、西方文化本身缺少与自身大陆文化的相互依赖、互补的优势,基于资源匮乏而又没有其自身的大陆支撑的先天劣根性,因而必然导致对别国、别民族的资源与市场的掠夺、占有,必然导致与别国、别民族的激烈的相互竞争、因而也必然以整体性浪费资源、浪费人的生命体力和精神为代价,搞得整个世界不得安宁。自此,日本自“明治维新”,中国自“洋务运动”,开始走上了以“师夷以制夷”相号召的既对西方抵抗、又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自此,以欧美为主体的西方海洋文化成为世界强势文化,遮蔽了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海洋大国悠久、灿烂的海洋文化历史的显示度,因而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外思想文化界对中国

15、海洋文化历史传统的低视、无视和误识,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国国民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的弱化。如前所论,中国海洋文化传统模式在近现代社会的失落和败北,并不是这种模式自身发展的必然结局,而是遭遇西方海盗式、掠夺式、依靠洋枪洋炮殖民式海洋文化袭击和重创的结果。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野蛮文明靠武力掠夺、抢劫、击败甚至占领、统治一个先进文明,这样的史例屡见不鲜。东方世界若丢却了自己的传统而走向西化,结果何如?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道路很能说明问题。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它的生存、延续和发展,历史上一直没有离开东亚大陆即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滋养与支撑。但它西化之后,“脱亚入欧”,其“岛国”的劣根缺陷立即彰显,

16、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开始了向东亚邻国进而向东南亚地区四处用兵、四处占领、四处屠杀、四处殖民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作为一只法西斯怪兽,在给亚洲各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的同时,遭到了四处抵抗、四处谴责,其大量国民,也作为法西斯的炮灰,被消别灭在异国他乡。日本“发展”的结果,是到头来连其本土也挨了两颗原子弹,不得不宣布了向全世界的无条件投降。如此,日本与纳粹德国一西一东,成为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个令世界各国人民深恶痛绝、即使其本国人民也深感耻辱的“典型国家”。其后德国一再谢罪,一改其国家形象,而日本则并未认真悔罪,往往含糊其词,在被美国长期驻军镇守的“非正常国家”状态下,又与美国结盟,一面发展经济,一面

17、试图修改和平宪法,重新挑衅东亚世界的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再看中国。中国在鸦片战争败后饱受列强欺凌,甲午战争败后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原有的周边属国包括海疆属国基本上都在西方势力左右下纷纷“独立”(实际上大多都在“独立”的名义下被西方殖民),一方面中国本土沿海也被迫一片片或者“割让”或者“开放”。中国尽管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改变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但新中国面对的国内局势是百年外辱内患、长期战争破坏之后的“一穷二白”,面对的国际局

18、势是先被帝国主义、资本主义重重封锁,后又被帝、修、反的反华“大合唱”重重遏制,国际形势如此严峻,大敌当前,对于我们的数万里海疆,对于我们拥有和面临的海洋,我们的国策只能是海防,根本没有实行“对外开放”的国际和平环境与条件,根本不可能实行国际和平环境条件下先是沿海后是全国的主动“对外开放”,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我国只能经营内陆,不可能经营海洋,自身的海洋文化发展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国家、国民的“海洋文化”意识、观念的弱化与缺失,完全是近代以来被西方改变了我国以及整个东亚世界的自身历史演进的轨迹所造成的。那种离开历史条件、违背历史实际、用今天的观念对历史抉择的指责(比如指责其为“闭关自守”等等

19、),是站不住脚的,幼稚可笑的,完全错误的。3当今世界海洋竞争中中国“和平海洋”发展模式与道路的抉择时代发展到了今天,世界历史已经到了冷战结束、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和平环境重新崛起的时候。但是,一方面,国际和平环境只是相对的,战争的危险无时不存在;另一方面,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资源、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一种各大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没有硝烟的拼杀或曰“战争”。在这场当代“战争”中,由于世界各国陆地疆界的基本厘定和基本稳定,由于陆地资源的权属的基本厘清和“无可争议”,由于陆上国际交通与贸易与海洋交通贸易优势的不可比拟,因而,几乎全世界大国之间的竞争、小国之间的竞争及其对大国的抗争,都集中在了

20、占地球面积70%多的海洋上海洋疆域的管辖、海洋资源的占有、海洋利用的权益,如此等等,引发了各国之间激烈的海洋科技、海洋政治、海洋军事、海洋经济的世界性竞争。于是,21世纪是“海洋世纪”,便成为了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当今世界上的强国、大国,大多都是海洋国家;当今世界各强国、大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激烈的海洋国力竞争。这种竞争的“硬件”,表现为海洋经济实力、海洋科技实力、海洋军事实力、海洋政治实力等方面,而关键的、起主导作用的,则往往是被视为“软件”的海洋文化实力包括国家文化形象、国家精神实力和民族文化形象、民族精神实力(“硬件”与“软件”之分,是人们的现代观念的产物)。今天,尽管我国已

21、经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尽管我们已经大开了国门,尽管我们已经力求“跟国际接轨”,尽管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令世界刮目,但是,我们的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代价、环境损害代价是世界上少有的,我们对本国的劳动力资源的低价支付与对外国资本企业利润的高价付出乃至示好转让是世界上少有的,我们的军事思想与军事战略是防守型的,我们所走的道路本来就不是在世界上控制地盘的霸权型的,这一切都使我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忍受着巨大的经济的、资源的、环境的、国民自尊心的损伤。因此,如果单纯地用经济的、技术的、军事“力量”等的“衡量标准”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比来比去,很难使我们从近代以来往往跟外国人比“器”而不比“道”、

22、因而往往自我矮化、自卑自羞的心态中解脱出来。 根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1960年发达国家的水平。”“生态现代化,118个国家中中国排第100位。” “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概率为10%。”根据改课题组制定的“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一次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其评价指标共10个,包括人均GNP、农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农业劳动力比重、城市人口比例、医疗服务、婴儿存活率、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大学普及率。”“第二次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是知识化和信息化,其评价包

23、括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生活质量、经济质量4大类指标、16个具体指标,还有工业增加值比重、物质产业增加值比重、工业劳动力比重、物质产业劳动力比重等4个信号指标。16个具体指标包括知识创新经费投入、知识创新人员投入、知识创新专利产出、中学普及率、大学普及率、电视普及率、因特网普及率、城镇人口比例、人均能源消费等。”(新华社2007-01-27电: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公布。) 如同踢足球,自觉“不如人”,先自怯了三分,哪能踢得过人?如果没有一种自己瞧得起自己的心态,没有一种自觉强于别人、至少跟别人各有优势的对自己的认同,老是跟着别人的屁股跑,是没有出路的,只能是自取其辱,被别人战胜。“比”是需要“

24、资格”的,这种“资格”,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自尊。没有自尊,越比越差。这种自尊,这种心态,就是对自身国家、民族的认同,对自身历史传统的尊重。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自尊、自我认同的国家气度、国民心态比什么都重要,文化国力比什么都重要。这绝不是“妄自尊大”、“好大喜功”、“自欺欺人”,中华民族、中国文化本身有这个“资格”。应该看到,有像中国这样的“资格”的国家,在世界上并不是很多。世界历史上有多少个“超级大国”没有长久,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曾几何时的“马拉车夫”荷兰、“日不落帝国”英国、似乎不可一世的日本等一个个岛国,一番番折腾,给别人造成灾难的同时也搬起石头砸了

25、自己的脚,一个个依然是“复归原位”。就连世界上的几个大的古代文明,也只有中国文明没有中断,一直延续下来,这其中的缘由,就是最好的说明。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存在和发展、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关于文化重要性的论述,参见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7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 事实上,世界各海洋大国之间展开的作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领域的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资源、海权力量竞争,说到底,就

26、是各自海洋文化的竞争。发展海洋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旨在对海洋物质的获取、占有和享受,这在世界各国可以没有什么两样;但在世界各国、各民族那里,人们对海洋的审美感受、对海洋价值的体认、对海洋环境的态度,亦即人们的海洋意识和观念、人们的涉海生活方式及其精神世界却不尽相同,这就是海洋文化的不同。也就是说,导致综合国力竞争的开始、左右综合国力竞争的格局和态势、决定综合国力竞争的发展方向的,是世界各海洋大国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等海洋文化因素。一国的海洋文化左右着“海洋世纪”中一国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方向,并且对综合国力的竞争发展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保障作用、导向控制作用,甚至会具有影响全局、决定胜

27、败的作用。无疑地,无论是从世界人民的良好愿望来看,还是从世界海洋发展历史的进程来看,世界“理应”需要的是从理想的、人文的、人性的、伦理的、多元化的、和谐的、和平的文化理念上强调海洋文化的全部内涵、整体功能和民族特色,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防止一味地以己划线、惟我为是甚至惟我独尊,导致文化侵略和文化霸权;防止一味地强调海洋军事竞争、导致穷兵黩武;防止一味地强调海洋科技竞争、导致科技伦理的丧失;防止一味地强调海洋经济竞争、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破坏。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面对“海洋世纪”的全球性海洋发展竞争,中国的海洋文化应该在立足于保证中国在这一“世纪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同时,重建中国海洋文化在东亚海洋文化区域的中心地位的辉煌,并对世界海洋文化的和平、和谐、合作发展道路和发展进程起到导向乃至主导作用。遵循和坚守和平海洋道路、倡导和构建和平海洋世界,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既有这样做的现实需要,也有这样做的历史责任;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海陆同构发展、具有天性优势的海洋文化大国,既有这样做的文化机理,也有这样做的大国资格与文化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