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24480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190 大小: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0页
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0页
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0页
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0页
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1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浙江省苍南中学课题组内容提要:本课题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根据新课程理念及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结合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旨在探索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模式,并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引进课堂,以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关键词:普通高中 研究性学习 课程形态 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第一部分 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2000年2月,我校将课程文化建设作为校园群体文化活动之一的成果校园群体文化活动与素质教育研究获得省基础教育

2、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三板块课程设置一时成为我校的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2001年全国基本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方案,要求学校主动构建以凸显新课程理念特征的多板块课程体系,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切实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之一,它可以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3、?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样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个体学习和接受学习”的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转变?怎样从一种课程形态和一种学习方式来认识并强化研究性学习的管理?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校在开展校园群体文化活动与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中,对学校课程设置进行思考,提出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来探索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模式,并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引进课堂,以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

4、变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新课程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过分强调了接受学习、个体学习、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旨在建立一种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2、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校开展校园群体文化活动与素质教育研究的需要。进一步开展课程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必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为重点。研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它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获得一种崭新的学习体验。3、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需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不再把现成结论、规律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了解获取结论和总结规律的过程,它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它们之间往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结伴而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必须渗透于学生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

6、中,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4、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可以为我校全面实施“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与学校选修课程”的三板块课程体系提供范例。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之一,我们必须认真构建“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与学校选修课程”的三板块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设置与管理,主动探索研究性学习的管理模式,正确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并结合本地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校本选修课程,尤其要做好本土化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工作,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5、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未

7、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站稳脚跟?应该说,掌握了方法、会学习的人,有主动精神、会与他人合作的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能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素质,因而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首先,研究性学习因为符合了学生的好奇、探索的心理特点,满足了学生的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自己作决定等心理需求,所以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其次,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假设、预测、检验、概括、总结、讨论、应用知识和工具等学会了如何进行研究,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创造知识,因而

8、,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第三,研究性学习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探索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表达及合作能力等都得以充分发展;尤其是以假设为出发点的探索过程,既有形象思维,又有逻辑思维,因而它也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一)主要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由皮亚杰(Piaget)的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可用图式(Scheme)来表示,图式具有整体性,同时图式也可以发展,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实现与环境的平衡,导致个人内部图式的变化。这里同化和顺应

9、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构(Construction)的过程,建构的观点提出,使结构主义发展成建构主义,这样,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了一个动态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其中同化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量的补充,是把环境因素纳入认知结构;顺应则是认知结构质的变化,是对认知结构的调整,以利于接受新的环境信息。在建构过程中,新的认知冲突出现后,同化和顺应实现对认知冲突的解决,实现新的平衡,从而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

10、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在课题研究活动中,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索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设想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要鼓励学生个人的自我协商和小组的相互协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是成为学生建构主义的帮助者。2、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的

11、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地接受信息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知识表征的方式的重要性,一种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获得零散知识更重要。这些思想影响着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模式的构建。问题解决模式认为研究性学习即是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问题解决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因此,研究性学习过程有这样三个基本特征:(1)目的指向性。学生学习是有目的的过程,最终要达到某个终结状态;(2)认知操作。学生的学习依赖于一定的学习与思维策略,并依此来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3)操作序列。学习活动包括一系列的心理过程。3、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斯腾伯格(Sternberg)提出了创造力投资理论,把创造力

12、看成是六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环境。创造性问题解决中关键的一步是重新定义问题,即通过选择编码、选择组合和选择比较来发现问题及其实质所在,通过计划、控制和评估等信息加工过程来实现对创造过程的调节。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知识积累越多,人的创造性的贡献越大。但研究也同时表明,某一领域的知识与创造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知识操作的自动化将损伤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同时能否有创造性的成就,除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及良好的知识结构等必要条件外,思维风格(指人们如何运用或驾驭他们的智力和知识)显得格外重要。斯坦伯格等认为要表明实质的创造力,五种人格特点是关

13、键: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的意愿,成长的意愿,敢冒风险的自信。另外动机和环境也是影响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创造力投资理论对研究性学习最大的支持在于:其一,由于研究性学习突出研究的意识和方法,着重于创造能力的渐进培养,而创造力培训在智力上应注意元认知的训练,即在研究活动中侧重于学生认识活动的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而不是外界监督和控制,从而既不降低思维的灵活性又增加思维的实用性;其二,一定数量和结构合理的知识是创造过程所必需的,但知识的积累及其结构的完善并不必然会产生创造,甚至知识的积累、规则定义等过于纯熟还会导致思维僵化和墨守成规;研究性活动就要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需要灵活地综合运用各门知识才能解决

14、的问题,提供理解知识用途的条件,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为学生提供从各个方面来看待所学知识的机会,促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其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灵活地运用现有知识,并以自己的方式接近生活实际,才能提出问题,并能以全面的态度对待问题,最终更好地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自我认识,最终形成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的思维风格;其四,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设想得以实现的个人保证,而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培养更需要长期的努力。研究性学习活动,就要突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其五,班级授课制教学有利于教师的传授但却不利于学生的相

15、互学习及发展学生独特的思维风格,因此研究性学习应提倡以小组方式进行,小组有类似于社会中的相互作用情境,在小组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完全和心理自由,有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4、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力观过于狭窄,把智力主要局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忽视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的其他方面,如音乐、人际交往、肢体动作等。其实,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着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于是,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

16、为人的智能结构至少由7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交流交际智能和自知自省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全新视角。5、基于反思性、批判性、实践与发展的新课程观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历史上主要有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经验或自我实现和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等三种基本的课程观。知识或学术理性课程观把课程视为“学科”,或者把课程视为“知识”,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未来生活提供充足的理性准备。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把课程视为经验,认为课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实现的手段,强调活动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生活经验或批判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学生的

17、“生活经验”,是个体“履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并认为课程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吸取历史上各种课程观的合理成分,联系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新课程观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发展性的教育中介,教师和学生是这种发展性教育中介的创生者。这种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和创造为根本,教师

18、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研究性学习就是基于这种反思性的、批判性的、实践与发展的课程观来设计的课程。(二)实践依据 1、国外教育对我们的启示有统计资料显示,自1985年以来的15年中,在上述四项学科奖项中,美国人或主要科研工作在美国完成的科学家有83人,占总数的67。一些美国科学家认为,“鼓励创造性和具有挑战性的构想”是美国科学家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中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场上所向披靡,“笑傲江湖”,但这种优势却不能在科学研究领域中获得进一步的发挥。“天资聪颖,然后劲不足”。杨振宁先生曾就此作过深刻的比较分析:中国学生往往只培养了解题的能力,而美国学生则注重实践(动手

19、)与创造性能力,这种差别归根到底是教育体制、模式和观念的差别。美国的课堂教学是开放式的,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和富于挑战性的构想,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课堂外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的。对于某一教学内容,教师一般只是起方法和方向上的指导作用,主要由学生自己运用各种手段,寻找多种资料,这个寻找知识的过程充满了创造、挑战、冒险和乐趣,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上,往往不求规范和确定具体的内容,更多地带有研究性和探索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2、上海等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经验近几年来,各地在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设置上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和方式推进了学校教育改革,启迪和开发了学生的心智。上海市研究型课程的

20、开设是走在前列的,效果也非常显著。这种研究型课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选修课和实验课。其突出的特点:一是重视学生参与实践,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作了有意义的研究。如上海格致中学关于“学校环境教育研究性课程”的开设;二是相对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化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潜能;三是课程本身的开放性,面向全体学生,在内容上则包含了社会和自然两大主题,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范围和模式;四是注重对社会和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如上海青浦高级中学的综合性研究课题“淀山湖母亲湖”,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学生对社会、自然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三、主要概念界定1、研究性学习:

21、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从狭义上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课程内容的本土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或学生自主从本县、乡镇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中选取感兴趣的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掘与利用本地区和学校课程资源,形成有鲜明地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它是在研究性学习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发的一种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条件、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一门课程。它除了具有开放性、探究性、

22、实践性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乡土性可开发性、人文性等特点。3、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方法,教师不再把现成结论、规律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了解获取结论和总结规律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率。四、研究内容与目标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方式、程序和评价,通过借鉴和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出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及指导策略;2、建立与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相适应的学校管理理制度,根据活动需要,制定出一整套较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措施;3、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培养学

23、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与效率;4、研究性学习与地方教育资源开发的关系,重在研究如何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开发地方教育资源等方面,构建课程内容本土化“主题模块”开发模式。五、研究原则与方法(一)研究原则1、整体性原则。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用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强调注意各研究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年段与年段之间、年段与班级之间、班级与小组之间的关系,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相互之间的整合等等,都应该从整体出发。2、主体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把教师的

24、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3、因地制宜原则。要认真分析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包括教师、学生以及硬件设施)和学校周边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分层次、有步骤地扩大活动范围和总结典型活动形式。(二)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围绕研究专题,对活动开展进行观察、座谈、收集、综合、分类,以此概括出具有代表意义的观点和经验。2、经验总结法:我们从实践和研究中获取良好的实际效果,并注意总结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的经验和理论。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认真观察活动现象,仔细分析形成现象的原因,提出假设,通过论证,提炼出有益的经验。4、个案研究法:有组

25、织、有目的地根据研究目的、对象、内容的不同,采取跟踪、了解、分析和指导等方法。对活动的个别案例进行深入地研究。第二部分 课题的实践研究与案例述评一、课程实施校本格局的构建研究(一)实施的两种形式:课程形态与学习方式形态有专家指出,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借鉴国外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情况,也主要有两条途径,即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形态。如美国单独与融合两种形式并存,有些学校单独开设了类似“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与否关键在于学生和教师有无自然探究、研究性学习的习惯。而且,“研究性学习”应作为一种思想和理念,一种学习习惯真正渗透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头

26、脑中。如果不重视教育观念的改变,不注意由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转变,而只把新课程嵌入旧课程课程结构之中,被称之为“驯兽型”教育的课程就仍然统治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空间。“研究性学习”课程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学科教学仍沿用以前的完全接受式教学方式,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宗旨就会受到损害,也就必然流于形式。因此,一方面认真实施教育部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单独开出研究性学习课程;另一方面借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之机,加强了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向学科教学渗透的研究。1、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的操作与管理目前,我们学校高一、高二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分别安排在周一、周四下午的第二、三节和课外活

27、动时间,各三课时。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般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进入问题情景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并且这三个阶段相互交叉和相互推进。从实施层面上看,我们习惯按时间段管理可能更便于操作一些。我校以一个学年为相对完整的活动时间单位。(1)课程操作流程及“情景模拟典型示范全面推广反馈矫正”模式研究性学习既然作为一门课程,就必须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基本模式。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修改,目前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操作的基本流程如下:学生从课外获取信息或从学校的选题指南中获取信息、并进行 筛选、加工,分析研究,形成成果指导师 在课内提供课题研究背景资料,然后结合学生选题进行分析,方法指导,组织论证交流,进行

28、督促指导,最后组织评价交流选题确定课题设计方案开展研究成果答辩聘请、咨询、反馈 指导、检查、协调 在开题论证和结题答辩阶段,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管理中运用情景模拟典型示范全面推广反馈矫正的模式。具体如下:【开题论证阶段】在学年第一学期第十四、五周,我们组织了课题论证会。整个操作过程为:开题报告模拟课题论证观摩活动分班课题论证部分课题再论证。主要论证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等。开题报告模拟 我们于论证观摩活动的前一周挑选了13个课题小组进行开题报告模拟,从中挑选45个“预研究”做得比较充分、优秀的课题小组,为全校观摩活动做准备。课题论证观摩活动 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课时安排的不同,活动分两次进行。

29、分别于十四周星期三、四下午,由学生进行主持,聘请五位教师担任评委。每次安排23个课题进行论证,上台论证的课题研究内容兼顾文理。主要程序是课题组成员上台,由其中一名成员代表课题组做1015分钟的开题陈述报告,然后评委和台下的学生对其研究的课题进行提问,课题组的同学共同参与回答提出的问题,时间为5分钟,最后评审小组讨论,由评审组组长对其课题方案、陈述报告、答辩等作点评,并决定课题是否通过论证。从后来分班课题论证会上看,这样的观摩活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分班课题论证 在当周的星期六下午,我们统一策划,组织了分班课题论证会。每班三位评委,兼顾文理,班主任担任评审组组长,由各班自行推选主持人主持班级里

30、的课题论证会。大部分课题通过了论证,也有少部分没有通过。部分课题再论证 对于还不能通过论证的课题,我们从不马虎了事。我们督促其对课题研究方向进行调整,对课题研究步骤进行补充修改。我们于十五周星期三下午对这些课题进行再次论证。活动的形式与上一次的课题论证会一样。【结题答辩阶段】在学年的第二学期第十三、十四周,我们组织了课题研究成果答辩活动。整个操作程序为模拟答辩研究性学习学生论坛(答辩观摩活动)分班结题答辩。模拟答辩 我们分别于十三周星期日、二挑选了11个课题小组进行了两次结题答辩模拟,并邀请班主任参加,给每个课题组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我们从中挑选了4个优秀课题小组参加学生论坛。研究性学习学生论

31、坛(答辩观摩活动) 第十三周星期六,我们精心策划,组织了首届研究性学习学生论坛。论坛由学生主持,五位老师组成评审组,我们邀请了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县农业局植保站、县图书馆等支持单位的领导到场观摩。主要程序是课题组成员上台,由其中一名成员代表课题组做1015分钟的结题陈述报告,另一名成员同时演示多媒体课件,然后评委和台下的学生对其研究的课题进行提问,课题组的同学共同参与回答提出的问题,时间为5分钟,最后评审小组讨论,由评审组组长对其结题陈述、答辩等作点评,并决定课题是否通过答辩。县教育局教科所林贤奎所长为论坛作了专家点评,对我校研究性学习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论坛气氛隆重而热烈,整个过程通过

32、学校闭路电视向全校直播,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分班结题答辩 第十四周星期二下午,我们组织了分班结题答辩。每班三位评委,班主任担任评审组组长,由各班自行推选主持人主持班级的结题答辩会。(2)学校的“四层面”管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可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开展,所以学校十分注重对管理工作的探索。学校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小组(制定课程实施细则)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小组(制定课程开发计划)年级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负责过程指导与管理)课题研究小组协调反馈反馈决策检查、指导咨询、反馈检查、指导咨询、反馈反馈指导构建组织管理系统我校构建了从校长到学生四个层面的组织管理系统(见上页

33、图)。第一层面:以校长为组长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领导小组;第二层面:学校各职能部门(主要是教务处、教科室等);第三层面:由学校各年级组、班主任及指导师形成的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第四层面:学习委员、学生课题小组;前两个层面主要负责领导、组织、管理、协调、考核、评价等工作,后两个层面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和具体指导和管理工作。教务处由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教务处负责日常管理 教务处除了做好日常学生活动的巡查工作外,还有以下一些具体的工作: 制定工作计划及其他规章制度 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规章制度主要有苍南中学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职责、指导教师工作量及实绩考核办法、教师指导经验交流制度、学生外出申请制度等; 征

34、集课题 向学生和教师征集课题,经审定后,打印成册,供学生选择课题时参考; 组织课题论证、答辩 聘请评委对学生课题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答辩; 制定有关图表 制定的图表主要有评价表、活动记录表、指导教师记录表等; 做好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档案建立、成绩登记等工作; 做好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主要依据有方案设计、活动记录表的填写、成果等; 做好后勤保障 主要有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等校内外资源的协调等; 其他,如师生研究性学习问卷调查、组织师生座谈会等。2、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1)从两个层面整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呢?我们认为可以从整体和局部两

35、个层面着手。以整体而言,就是要克服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弊端,确立起能够凸现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目前来看,有两种教学模式可资借鉴。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发现法教学的基本步骤是: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让学生在疑问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将确定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具体的小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和方案。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有关资料,借以发现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审查这些资料,从中引出应有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证实结论,最后使问题得到解决。布鲁纳认为,采用这样的教学步骤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究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建构主义的锚定式教学。锚定式教学又称

36、基于问题的教学。它是一种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包括老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的教学。锚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创设环境。使学习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心的中心内容。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

37、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效果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而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当然,借鉴上述两种教学模式并不等于机械地照搬。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习情境,灵活地设计和安排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步骤。以局部而言,指针对研究性学习的某些成分、过程进行训练。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学生研究问题的基本程序,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等。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期,一般要求采用这种策略。因为在这一阶段,如果教师全然改变自己一直沿用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不习惯;同时,由于缺乏经验,新的、凸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的效果也不一定很好。至于应该选择研究性

38、学习的哪些成分、过程作为训练的内容,需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言,具体的方法也需要在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摸索。(2)整合的六个原则开放性原则。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不唯书、不唯上,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差异性原则。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对同一知识点要能够从不同角度发掘新奇思路,提出各式各样、言之有理、具有背逆性的新见解。发展性原则。在集体授课制下,教学的每一个侧面和每一个环节都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创

39、造个性、不断发展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确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没有两个像两滴水那么相似的儿童。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从似乎“差不多”的学生中发现每一个学生所特有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志趣,想方设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喜欢阅读的书籍。协作性原则。集体动力理论认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一些如讨论、竞赛、辨论等形成,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交流各自看法,互相启发;也可围绕某一专题,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个小组展开辩论;通过这些

40、活动可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使优差生间关系变得息息相关、沉浮与共;使他们各得其所,共同提高。迁移性原则。知识迁移有课内知识迁移和课外知识迁移之分。课内书本上有些知识是另一知识的部分或扩大,有的知识是另一知识的具体运动或变化形式,教师要适当地诱导,使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而课外知识迁移则主要是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有机地运用到某一学科上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自主性原则。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习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

41、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自主学习贯穿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以及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坚持以上六个原则,才能较好地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根据不同层次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学生年龄、知识、能力、个性、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尽管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我们不能对每一个学生都整齐划一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有不同的研究层次。模仿性研究。就是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的研究过程、程序、思路,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理化教师上实验课,学生能模仿教师的实验操作,进行独立实

42、验,就算达到了研究目的。程序性研究。是指在没有教师示范的情况下,学生自选或者教师指定某个小课题,在教师规定的程序过程中,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完成。比如化学课“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教师预先提出实验的程序,学生按教师提供的程序去操作、记录、统计分析结果、查阅有关文献,写出实验论文或报告。创造性研究。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小组,独立提出课题实施方案,进行独创性研究,教师只是针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辅导与答辩。经过学生的独立研究,学生将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形式,或制作课件、标本、模型等,就达到了创造性研究的目的。这三种研究层次,由浅入深,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

43、发展过程。(4)整合时学科教学必须注意的七个问题作为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学习方式形态的研究性学习的区别与联系。两者都包含有研究的含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专题的研究。不同的是:作为课程形态是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原则下,围绕某些课题、专题或项目,参照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主动体验、了解进而初步学会进行探究性、开放性学习的课程。而学科教学中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仅仅是针对教学中某一问题或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是学生自主研究,也可以师生共同研究,也可以小组合作研究。研究中出现的想法可当场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沟通,研究的结果可以是对某一问题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44、,也可以以书面形式或课题报告的形式呈现。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一定占用专门的课时,也没有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持续的渗透或贯彻一种教学观念,归根结底,就是要促使教师教法的改变和学生学法的改变。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学习过程。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故而不应强调和追求它的即时效果,想通过12节课的研究性学习就达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要求是不现实的。要有持续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研究性学习,要将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持之以恒,才能逐步改变接受性学习这一方式在学科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45、才能使课堂教学逐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构建整合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都可能引起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也有待于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是多种的,可根据研究的内容与主题,所采取的研究手段等构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也有不同的模式。但是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充分注意以下几个要素: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要充分;教师的指导作用要明确;学生研究的层次要分明;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制定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要适切。每一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的结合研究性学习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应

46、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要求应相对集中一些,不要贪广求全。一节课内既要培养实验能力,又要加强思维训练,又要体现表达能力,更要突出创新精神,结果造成学生的研究变成走过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过程应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投影、多媒体、录像等)不要务求花俏。教学手段的应用要符合教学的实际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使用,真正使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扎扎实实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处理好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很多是传授为主,学生是学习的受体,但也不可不论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可取的精髓。如实验操作是一项基本技能,过去强调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现在仍不失为一种掌握技能

47、的好方法。实验技能只是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才能得到熟练与提高;传统教学中,会提供大量的动植物实物和标本让学生观察,或通过利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观察是学习生物学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如果弃之,到网上去看一些生物的模式图、示意图,岂不将学生的本意给颠倒了。我们可将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明确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明确研究主题后,学生或个人、或小组进行自主研究。此时教师应深入到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动态,拨正学生的研究方向;而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独创性思维和想法要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要及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