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 第4讲 中国古代酒文化(4课时)教案 苏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 .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24696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 第4讲 中国古代酒文化(4课时)教案 苏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 第4讲 中国古代酒文化(4课时)教案 苏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 第4讲 中国古代酒文化(4课时)教案 苏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 第4讲 中国古代酒文化(4课时)教案 苏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 第4讲 中国古代酒文化(4课时)教案 苏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 第4讲 中国古代酒文化(4课时)教案 苏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 第4讲 中国古代酒文化(4课时)教案 苏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 .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 第4讲 中国古代酒文化(4课时)教案 苏教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酒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2、了解中国古代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 3、知道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酒具 4、知道国酒的分类及其名酒 5、理解酒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教学内容:一、追根求源酒的源 关于中国古代酒的发明,首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年代问题,什么时候开始发明的酒?谁发明的酒?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个是古猿造酒法,说酒不是人造的,是猿猴造出来的。这种说法听起来是有点幼稚,似乎应该排除在话题之外,因为不属于人类的一种行为;第二个说法是仪狄造酒。仪狄是夏代人,传说是大禹时期的;另一种说法是杜康造酒,是从汉代就

2、开始的传说,叫做“少康造秫酒”。少康就是杜康,曹操的诗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说明古代以杜康为酒名的酒很早就有了。中国古代的酒有几千年的历史,比较可信的应该是考古学上的证据。在河北的中山王墓里头,出土过战国时候的酒,经过科学家的鉴定,确定确实是酒。比战国时代更早的时候,商代甲骨文中,对酒已经有明明白白的记载。甲骨文中,占卜的时候问神灵说,我们可以用酒去祭祀祖先。就说明商代确实有酒。“酒龄万岁”说,所指的是果酒。果酒的年龄其实不止万岁。原始人过着采摘渔猎生活,采摘的野果要设法储存,在储存的过程中,水果自然发酵,果酒也就问世了。在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存中,已发现有储酒的器具,有“具”

3、也有“据”。酒龄万岁之说也就由此立论。龙山文化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开始使用谷物作为酿酒原料,谷物不能直接发酵成酒,必须经过糖化才能酿成酒。使谷物中的淀粉糖化后制酒的工艺相当复杂,无疑是渐进的长期过程。殷商时期,我国的酿酒业完成了由“单发酵酒”向“复式发酵酒”的转变。龙山文化的出土器物中,尊、斝(jia)之属的酒器均已出现。时至商代,用谷物造酒更加普遍,殷人嗜酒,各阶层均好饮。出土文物中贮酒器、饮酒器的数量很大,有陶制器,也有青铜制品,工艺均很精美。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平山县战国古墓中出土了两个铜制酒壶,内装有10斤陈酒,鉴定结果系曲酿酒,距今约2200多年,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酒

4、。齐民要术中载有“九酿烹酒法”,其酿造工艺已与现代大体相同。唐代以前,我国的酒含酒精的浓度不高,制酒过程中所产生的糟要用压榨法除去,故归之为压榨酒。绍兴黄酒是压榨酒中的佼佼者,可谓其类的代表。“李白斗酒诗百篇”所饮之酒,就是黄酒之类,西安人认为是当地的“绸酒”。1975年河北省青龙县出土了宋代的蒸馏器,该器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蒸馏制酒器,可见蒸馏酒至迟在宋代已有之。经过蒸馏工艺后酒的度数大大提高了,可以燃烧,故称之为烧酒。一些历史工作者认为汉代,甚至周代已有烧酒,礼记中所载的“清酒”就是蒸馏后清彻透明的白酒。直至20世纪中叶,烧酒、白酒均是蒸馏酒的称谓。烧酒在元代得到推广,明时大兴。我国啤酒产量居

5、世界第二位,啤酒是否舶来之物目前尚有争议。啤酒厂的设备和技师均是舶来的,但深究啤师之物,又非舶来之物。汉武帝通西域后,葡萄开始在内地种植,东汉时葡萄酿制之酒已有之。唐诗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句,所见唐时诗人和葡萄酒已是缘分甚深。综上所述,溯酒之源可至石器时代,酒不但多源、多元,发展的过程中又汇为五大系列:果酒、黄酒、白酒、葡萄酒、啤酒,其划分标准主要依据制造工艺,酿造原料,亦依据了世人对酒的喜好与体味。二、历代酒文化先秦时期,上层社会虽嗜酒,但夏、商、周三朝等级制度森严,酒和礼还是有一定的契合。礼记中载,上等酒主要用于祭祀。饮用的酒叫“醴”,用于会盟,接待使者,庆祝胜利等场合,但仍有一

6、定的“严肃性”。酒与礼摘钩,反映了等级制度开始动摇。战国时期强凌弱、众暴寡,天子逃债,权臣僭(jian)主,布衣之士蔑万乘之君,鸡鸣狗盗之徒亦可置身显荣,为了适应时势之变,酒之用亦随之变。综上所述,酒在夏、商、周三朝的影响甚大,上层虽嗜酒,但“酒”还是首先用于祭祀,然后才是人来享用。尚书说殷人嗜酒无度,竟然敢偷用祭品中的酒肉。从总体上来讲,酒之用还是服务于等级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酒之用也就随之下移了,但先秦时期,小民还是酒缘甚浅。刘邦本是一嗜酒无赖,风云之变而君临天下。纵观刘邦一生,不但嗜酒,而且善饮,善饮者不是海量,而是善于利用酒,所饮恰到好处。随刘邦打天下的谋臣武将实不乏饮者,可谓“酒

7、中气豪胆亦豪”。这些酒徒大多是下层人士,由此可见,酒在战国后期已有“大众品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已成气候,不但建立了自给自足的庄园,而且在军事上筑坞堡。组织家兵(部曲),在政治上控制察举之途。从酒文化的角度讲,自给自足的豪强庄园在酿酒方面也是各显千秋。汉代画像砖上的酿酒图,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由于制曲技术的发展,各地利用不同的谷物来制曲,酒的品种大大地增加了。“行酒”以价廉而著称,“甘酒”能“少曲多米”,“一宿而熟”,“清酒”之味最为醇厚(一种烈酒)。汉末天下大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谷物奇缺。三国时期,蜀魏均实行过禁军。魏虽有禁酒之令,曹操却是“对酒当歌”。和曹操持不同政见的孔融更是“座上

8、客常满,杯中酒不干”。吴地僻江东,战祸较轻。故孙氏君臣皆有酒福,孙权虽嗜酒,但善于“以酒行事”,借酒驾驭猛将重臣,其爱将潘璋、胡综、甘宁皆嗜酒,但勇冠三军,每临阵权即以酒激励之。司马氏取代了曹氏,九品中正制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东汉以来的豪强逐渐发展了士族。魏晋之交,玄学兴起,玄学家无为处事。魏晋之际政坛险恶,所谓的“士族”不但经济上富有,而且有政治地位、文化影响,但所缺者乃军事实力。“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刘伶嗜酒从表面上看是“纵酒放达”,实际是发泄郁懑,也是避祸的一种手段。从政治大环境来讲,魏取代汉,晋取代魏,均是权臣僭主。为了使越僭之行“上符天意,下顺人情”,在“礼乐”声中完成“无德让有德”

9、的“禅让”。魏晋两朝的统治者对上层均很“宽容”,用“九品中正制”换取“拥戴”。魏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正处于上升阶段,其“知识分子”尚充满了生机,所以在“处世”的过程中还是和外界发生了“对抗”,“使酒任性”就是对抗的一种表现形式。刘伶嗜酒,每饮必醉,命从者带着锄头,一旦醉死,随时埋葬。南北朝时,政局动荡,此兴必亡。从酒文化的角度来讲,实缺阮籍、伶之侪(chai),士族在酒中走向沉沦。隋唐统一以后,“握兵符者”拥有空前的实力,已不需要沉沦的“执麈(zhu)尾者”的合作,科举制度也就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隋唐统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巅峰。从酒文化的角度来讲,亦发展到了巅峰。唐代的烧酒,葡萄酒均已进入了

10、成熟的境界。剑南春之誉至今不衰。唐诗是唐文化的代表。唐诗中洋溢着酒中的豪情,诗仙李白是名副其实的酒仙,诗圣杜甫亦是酒中人。登上了巅峰之后,脚下就是下坡路,中国封建社会亦然。赵宋王朝的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均超过李唐,可是却未能再现汉唐盛世的璀璨,版图日削,困于辽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败于金失去半壁江山,亡于元而沦为四等公民。诗人失去了酒中的豪情,开始和茶结缘。酒令人奔放,冲动,茶使人清醒、理智。宋代的欧阳修自号“醉翁”,醉翁者,现实中的“老头”,“饮少辄醉”。醉后也不是“但愿长醉不愿醒”,而是“以茶解酒”,赶紧回到清醒、理智之中。有元一代分四等,身为三等。四等公民当然不敢任酒使性。纵观一部中国哲学史

11、,有元一代无哲人在目,哲坛空空,诗坛寂寂,李太白再世,也不可能作诗仙、当酒豪,只能侪关汉卿痕迹市井,游于酒肆,变元曲四大家为王大家,所叹所咏“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元、明易鼎,三等、四等公民恢复了“一等公民”的身份。但理学的桎梏、科举的枷锁完全扭曲了人的身心。无酒中“轻王侯”之豪气,亦无“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之情胆。酒难以焕发出豪情,却裹夹着横流的欲潮,使得意者沉沦,让失意者麻木。于酒文化而言,明代的烧酒虽浓、虽烈,亦未能重振酒中的豪情。八旗兵挥戈入关,清廷移鼎北京。清帝均不嗜酒,多嗜茶。清宫无贡酒之制,多有贡茶之例。皇上清醒目理智,但不明智;臣下也就只能更清醒、更理智,但不能明智,不敢明

12、智,最好是愚昧到不可明智。为了清醒、理智就要喝茶;愚昧到不可能明智,酒后也就只能更糊涂。酒中难生豪情,酒文化也就黯然失色。既产生不了酒仙、酒豪,嗜饮者也就只能是酒鬼、酒癫,甚至是酒棍、酒霸、酒害、酒祸。酒产生不了豪情,却能产生麻木、沉沦、邪恶。三、国之名酒(1)黄酒类 世界酒林之中,黄酒为我国所独有,从考古学角度来讲,其酒龄当有“人千岁”。在白酒没有问世之前,黄酒独领风骚。白酒崛起之后,黄酒仍独树一帜。浙江、山东两省是黄河之乡。素有“南绍兴,北即墨”之说。绍兴是文人渊薮(sou),即墨是礼教之乡。绍兴的加饭、花雕、女贞是古越名酒,即墨老酒、兰陵美酒是齐鲁佳酿。龙岩沉缸、丹阳封缸、连江元红、苏州

13、醇香、上海老酒亦享盛名。黄酒需加热后品饮,酒温升高后醇香四溢,但无白酒夺味之烈,而感甘潣之韵。有些地方好在加热时佐以冰糖、葡萄干、佛手、白杏之属。以协味、协韵。(2)白酒类 从酒文化的角度来品评白酒,可归之于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兼香型五类。酱香型白酒质醇清、味浓厚、气悠长。饮后留香、回香盈口,茅台酒可为其代表。浓香型白酒味浓郁、口感甘绵、回味悠长、五粮液、泸州老窖可为其代表。米香型白酒质清透、味轻柔、口感绵甜、口味怡然畅然,桂林三花酒可为其代表。兼香型白酒兼酱、浓、清、米之味,之韵,四特酒可为其代表。自1952年以来,我国进行过五次全国酒类评选,第五届(1988年)获奖的白酒:茅台

14、酒、汾酒、五粮液、洋河大曲、剑南春、古井贡酒、董酒、西凤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武陵酒、宝丰酒、宋河粮液、沱牌曲酒。四、中国古代的酒器 酒器可分为制酒器、储酒器、温酒器、饮酒器。从酒文化的角度来讲,重点当为饮酒之器。饮酒之器中又有礼器、饮器之分。金属酒器、玉制酒器价昂而体重使用不便,其功用多为礼器,执而用之是为了显示身份。竹、木、角、陶、漆、瓷之器,用之便,其文化内涵亦丰富多彩。苏东坡月夜游于赤壁之下,“举瓢樽以相属”,其境幽、其人雅、其器朴,“瓢樽”远胜于“金爵”。故论酒器商贾(gu)之价、文化以道,殊途可以同归,亦不可同归,取舍犹人。竹、贝、木、角、壳所

15、制成的酒器最为原始,在石器时代已有之。上述酒器皆取于自然状态之下,略经加工即具有实用价值。从文字学角度切入,觚(gu)、觥(gong)、觯(zhi)、觞(shang)等酒器均有个“角”字,瓠(hu)瓢、觚等酒器均有个“瓜”字,瓜也就是植物的硬壳,葫芦可为其属的代表角杯作为酒器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至今不衰。以葫芦为酒壶,破葫芦为瓢,以瓢为酒樽,一直是民间常见的酒器。其朴拙的造型、自然的神韵,时至今日仍为世人所钟爱,既可实用又可供鉴赏、收藏。战国时期的漆制酒器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平,西汉是漆器的盛世,从考古成果来看,漆器的出土范围覆盖了全国。汉代漆制酒器的种类不似殷周青铜酒器那么繁多,造型日趋简约,实用

16、性大大加强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90件漆耳杯,其中40件底部有“君兴酒”的铭文。“君兴酒”者,“劝君更饮一杯酒”。这些酒器绝不是宗庙之上的礼器,二是供世人使用的饮器。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但陶器、瓷器各成体系。瓷器何时问世,学术界未能统一,概而言之,商代之瓷只能称之为原始瓷,春秋战国时期之瓷系“青瓷”,魏晋时期之瓷系白瓷、彩瓷,唐代的瓷器已是非常精美,宋代是瓷器的鼎盛时期,亦是定型时期。宋以后,瓷是在稳定的发展之中更加丰富多彩。商代的“原始瓷”又名为“青釉器”,郑州二里岗、安阳小屯遗址中出土的青釉器中有不少是酒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瓷”比商的“原始瓷”前进了一步。先秦的瓷制酒器在造型

17、上虽然和青铜酒器多有相似,但瓷制酒器大多不是宗庙之上的礼制,而是世人的饮器。这就决定了瓷制酒器的发展趋势自然适用。汉晋是“彩瓷”“白瓷”的时代,瓷完全脱离了原始状态,瓷制酒器制作得更加精细。唐代的瓷制酒器体形精小,战国、汉晋时期传统的壶、钫等被杯子所取代。瓷制酒器变化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唐代开始使用桌子,饮酒不再“坐床”而是“就桌”,许多传统的酒器不适用了。二是唐代烧酒已为世人所钟,烧酒含酒精的度数很高,性烈,不可多饮,小杯即可满足需要。唐长安市场之中多胡商开设的酒肆,胡姬当炉卖酒。故酒器之中已融入了西域的色彩,带有波斯金银器的一些特点。宋代是瓷的盛世,瓷制酒器的种类,款式身多,与唐相较就是诸器

18、均变得更加小巧。小盅、小盏雅致玲珑,这种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唐人狂狷喜豪饮,宋人内敛爱小啜,其次是宋代烧酒含酒精度更高了,小酌、小啜即可入酩酊之乡。宋以后不但瓷的发展业已定型,酒亦发展成烧酒独尊,故酒器的型制成稳定之势。明清时期我国制瓷业蓬勃发展,景德镇、醴陵、唐山、淄博等地均以瓷都、瓷城显名全球。金、银、锡所制成的酒器古已有之,明代又出现了景泰蓝酒器。玉制酒器的历史更为悠久,可上溯到汉代甚至石器时代。但这些酒器在酒文化中影响不大,只可显示身份地位,富有程度,使用价值不高,甚至也可以说并不适用。五、酒与道统 “道”可视为“意识形态”的总合。(1)酒与礼 君乃国之主,父为家之主。礼序之道体现在饮酒之

19、道中,君先饮,臣后饮,君臣可共饮而不可对饮,父子亦然。溯其因,饮酒之始时,生产力低下只能如此。在铁制工具的冲击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酒之为序、为仪也产生了许多变化,总的趋势是发展为“俗”。经过数千年的筛选,酒礼已融入年节、时令之中,并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农耕民族的节日均和时令有一定联系,不论节日还是时令,大多离不开酒。丰收后有余粮才能酿酒,有酒喝就意味着丰衣足食,国泰民安。酒之为礼在年节、时令之中,系“诚不可缺、缺之为憾”。(2)酒与义 刘、关、张桃园结义时,举杯盟誓,匡扶汉室“七七”事变时固守卢沟桥的二十九军官兵,干了碗老白酒后,冒着倾盆大雨向龙王庙高地冲去,一手持大刀,一手举着打成捆的手

20、榴弹,用血肉之躯和日军的坦克同归于尽。这就是大刀进行曲、义勇进行曲,也是中华民族的怒吼。(3)酒与情 人生得意之事包括“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晚年生贵子,他乡逢故知”。洞房花烛夜,要喝交杯酒、合卺(jin)酒。金榜题名时,要喝谢师酒、谢恩酒、谢亲酒。同年好友自然地也要喝上一杯庆同酒,以乐同喜同荣。“晚年生贵子”要喝一杯延宗酒,庆贺后继有人,企盼“小犬”能光宗耀祖。“他乡逢故知”,必然会长夜之饮,以话别情。有道“他乡有酒叹无情”,此时是“他乡美酒做知情”,真乃酒情相交融了。人生失意时也离不开酒:摆酒压惊,设酒赔罪,洒酒致奠,泼酒冲侮酒烈如火,可燃起希望,可激起斗志,失意时更需痛饮几杯,以壮声色

21、,以振豪情。酒中情,观山则情满于山;眺海则意溢于海。酒中情,灞桥折柳岂能忘却故人;洞房信誓自然要偕老此生。酒中情,酒浓情更浓。六、酒与文学艺术(3)酒与歌歌借助于酒,或低吟九转,或引吭高歌。低吟者令人心碎肠断,高歌者惊天地泣鬼神,山河变色,日月同辉。诗经中有相当的部分是酒中的颂歌、祭歌,楚辞中有九歌,著名的国殇篇就是酒中的祭歌。曹操的短歌行开篇则是“对酒当歌”。在烈火中壮歌,在烈火中涅槃,点燃烈火的是酒。七、成亦酒败亦酒(1)兴国与亡国史载夏桀、商纣,皆因酒而亡国,故周人甚是慎酒,周之亡与酒无涉,但比夏、商之亡要惨淡得多。刘邦是酒中无赖,在酒中得天下,在酒中安天下,刘邦的子孙嗜酒者多,言汉室在酒中失天下,亦不为过。孙仲谋美酒驭猛将,甘宁“百骑劫魏营”。赵匡胤“杯酒失兵权”,子孙终困于敌国。酒之得,酒之失大矣。酒中兴国不誉酒,酒中失国不罪酒,酒者物耳,所用人也。汉高祖酒后斩白蛇,酒中得天下,驭酒之人杰也。夏桀积糟丘,商纣凿酒池,为酒所困之昏君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