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红安革命老区农民近收入情况调查及分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25012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红安革命老区农民近收入情况调查及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红安革命老区农民近收入情况调查及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红安革命老区农民近收入情况调查及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红安革命老区农民近收入情况调查及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红安革命老区农民近收入情况调查及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红安革命老区农民近收入情况调查及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红安革命老区农民近年收入情况调查及分析 红安革命老区农民近年收入情况调查及分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红安革命老区农民近年收入情况调查及分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红安革命老区农民近年收入情况调查及分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 要 曾经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艰难历程中建立了不朽功勋的革命老区,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收

2、入状况面临着特殊的情形。本文以湖北省红安县为调查对象,显示了老区农民今年收入状况和社会发展某些方面的情形,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关键词 老区 农民收入 调查一、调查背景及目的方法革命老区在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艰难历程中,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老区人民经济状况面临着特殊的情形。一方面,他们融入全国的经济发展大潮,经济建设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另一方面,因为老区绝大多数处在边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或者发展很不平衡。老区的发展一直为党和国家所关注,为全国人民所关心。2006年党的十六届

3、五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尤其提出要把加快贫困老区发展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点。农民收入问题是老区经济状况的基本问题。本着了解革命老区农民收入情况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经济生活状况的愿望,笔者奔赴有将军县之称的红安革命老区进行农民收入专项调查,并提出一些建议。 本次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先以红安县各村落名称为抽样框,随机抽取村落三个,分别为:七里镇对天河村、八里镇毛张坞村和城关镇河坎村。以家庭为单位、以调查问卷为主要途径对这三个村庄的农民家庭进行调查访问。考虑到一部分农民不识字的因素,笔者主要以访问的方式填答问卷,对文化条件允许的家庭,同时也结合了自填

4、问卷的方法。调查问卷的构成分为两部分:基本信息和家庭经济状况。主要了解不同地域、不同职业农民的收入情形、主要收入来源、主要支出和遇到的经济困难,以及对老区经济前景的各种看法等情况。除了对当地农民进行直接调查访问取得一手资料以外,笔者还对红安县统计局翟局长进行了访谈,向他主要了解全县农民收入情况和农民生活状况,由此取得二手数据。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我们向上述三个村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7份(有效回收率为74%),其中24份是山区农民(对天河村和毛张坞村的村民),13份是县城郊区农民(河坎村村民)。从总体来看,被调查的三个村子中,劳动力占总人数的46.95%,还不到一半。从总的统计

5、数据可以看到,被调查的村民家庭年总收入有37.84%的人在收入段为2000元5000元内,另外有32.43%的居民在收入段为5000元10000元内,极少数农民收入在20000元以上(此收入段内的百分比仅为8.11%)。如上图所示:也就是说,被调查的农村居民中,一共有70.27%的家庭年收入在2000元10000元,而从“基本信息”中可以了解到,被调查居民家庭人口绝大多数在4口或4口以上(占86.49%),即便家里只有4口人,他们的年人均收入也不过在500元2500元之间。分开来叙述,被调查的山区农民中,劳动力占有率为50%,而城郊农民仅为41.94%。虽然山区农民的劳动力占有率比城郊农民高,

6、但山区农民的家庭年总收入明显比城郊农民的家庭总收入要低。数据显示,山区农民中,45.83%的家庭年总收入在2000元5000元之间,在其余收入段的家庭则分布得较为均匀,且最高百分比不超过17%;而城郊农民中大多数家庭年总收入在5000元10000元收入段内(占61.54%)。在家访过程中,我们也能明显感受到城郊农民的居家比山区农民的居家条件要优越许多。为什么会出现劳动力占有率相对较高的山区农民的收入反而没有城郊农民的收入水平高这种情况呢?这就涉及到这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的问题了。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来,接受调查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两部分,其一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其二是外出打工收入,两者分别占

7、百分比为70.27%和45.95%。这点可以从下图中清晰地显示出来。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村民超过半数,为56.76%。分开来看,山区农民选择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占87.50%,而城郊农民的此数据仅为38.46%;山区农民以进城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百分比比城郊农民的也较大,分别是50.00%和38.46%。我们将这种情形图示如下:山区村民大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这并不能为他们带去太多的收入。在我们走访的山区居民家庭中,他们告诉我们,一方面因为红安土地贫瘠,作物产量不高,除了以种茶叶、制茶、卖茶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少数村民以外,其余村民种的粮农作物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

8、到,尽管山区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百分比较城郊农民的偏多,却仍不能弥补两地收入差值的缺口。值得一提的是,种植和经营茶叶的村民,生活条件在当地都相对较好,可见在商品经济社会,哪怕是在欠发达的农村,产品也只有经过交换才能体现其价值,从而为人们带去更高的经济效益。城郊农民以养殖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百分比以种植业为收入主要来源的要高,而山区的这一数据则反之,且相差悬殊(分别是:种植业为79.19%,养殖业8.33%),造成这种情况,主要与地理位置有关。山区农民出山不易,若以养殖业为主,卖出产品和买进饲料都不方便,流通消息闭塞,造成山区农民养殖成本较高。而城郊农民因为离县城近,买卖就比较简易了。养殖业的收

9、益较种植业要高(特别是今年猪肉价格的飙升,为当地养猪户带去了不小的收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城郊农民家庭较山区农民家庭收入水平更高的原因。尽管调查的数据显示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最多,但是认为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最高的人却很少,仅占被调查家庭的8.33%。认为外出打工能带来最高收入的人最多,占44.44%,然而村民们依然以种植业为重。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家中有老有小,不可能都外出务工,在家中要有田地可种;另一方面,对于农民来讲,农田是他们的资本,是一笔成本较小且风险也较小的投资,因而他们也愿意长期拥有一块利润并不丰厚的田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认为从事旅游、餐饮、运输、商业等服

10、务行业工作收入最高的人占被调查家庭的27.78%。虽然接受调查的家庭中从事第三产业的并不多,但从这里可以看到村民们对第三产业在老区兴起并给村民带去可观的收入的前景是很看好的。这得益于老区红色旅游的开发。红安是有名的将军县,出了两百多位将军,于是这里成了中国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的基地,也是省内外游客来此进行红色旅游的宝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革命烈士陵园,来烈士陵园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红色旅游的发展同时带动了绿色旅游,红安天台山漂流就是很好的一例。当地人自豪地说,天台山漂流已经为当地不少人带去可观的收入,红安县政府正在努力把这里的漂流建设成“湖北第一漂”。在支出方面,有70.27%的家庭的主要支出

11、在食品上。被调查的村民,绝大多数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只能用于解决温饱。这里的恩格尔系数大约在50%左右。其次,在生产方面的支出所占比例为45.95%,山区农民的生产支出更高,因为他们以种植业和养殖业(特别是种植业)为主,饲料、生产资料价格偏高,且价格上涨快。与此相反,城郊农民因为大量土地被征用,几乎没有生产方面的支出。再次,选择供子女上学的费用支出的家庭也不少,占总数的35.14%,特别是城郊农民,选这一项的占接受调查家庭总数的61.54%。城郊农民经济条件较好,毗邻县城,信息灵通,更加感受到受教育对于未来生存和发展的迫切性,对受教育程度高低的重视程度比山区农民更高。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

12、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

13、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

14、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