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琵琶行(并序)》 .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2506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琵琶行(并序)》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琵琶行(并序)》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琵琶行(并序)》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琵琶行(并序)》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琵琶行(并序)》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琵琶行(并序)》 .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顺畅的诵读全诗并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并体会琵琶女与诗人相通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高山流水”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后来,钟子期去世,俞伯牙将琴摔断,不再弹奏,因为世上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了。岳飞也曾在其词小重山中写道:“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由此可见,世上“知音”难觅。可是,一千多年前,一位曾经色艺双绝、名满京城的琵琶歌女在荒凉的浔阳江头独自弹奏、排遣忧愁时,居然遇见一位

2、知音,而这位知音竟然是当时的大诗人白居易。琵琶女的弹奏引起了诗人深深的共鸣,他就将自己的所听、所感用笔记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琵琶行。2题目及作者简介行:文体的一种,缘于汉乐府,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如长歌行、短歌行等。到了唐代,多是即事名篇,多无依傍,如兵车行、丽人行等。白居易: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诗人,忠君爱国,关心百姓。作品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作品流传甚广,有“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歌琵琶篇”的说法。3研读文章(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琵琶的弹奏,听者尤其是作者听后有什么反应。4概括 讨论 分析文章一共写了三

3、次琵琶的弹奏。 琵琶女 诗人(听者)第一次 自己弹奏 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 受邀弹奏 如听仙乐耳暂明第三次 被求弹奏 江洲司马青衫湿三次描写,有详有略,第一、三次略写,第二次详写。琵琶女第一次弹奏的原因是什么?(要求用课文中的诗句来回答。)“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守空船”说明其孤独,“梦少年事”说明其感叹自己遭遇,有身世之悲,所以,琵琶女第一次弹奏是为了排遣自己的孤独和忧伤。诗人与客人之所以被琵琶声吸引,“忘归”,“不发”,从第一段诗句可以看出他们同样也怀有忧伤之情,其原因一是因为二人将要别离,悲伤难过,江淹别赋中说

4、“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二是因为离别时有酒无乐,“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无法充分抒发他们的忧伤之情。第二次弹奏,作者重点描写,也是文章的主要部分。(1)作者诚挚邀请,千呼万唤,琵琶女犹豫再三,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意弹奏。(2)弹奏的乐曲:霓裳 绿腰(3)弹奏时的动作:“轻拢慢捻抹复挑”说明其技艺非常娴熟。(4)乐曲的基调:“弦弦掩抑声声思”,思,悲伤之意。(5)弹奏的内容:“私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乐曲中蕴含着弹奏着不得意的心事。(6)具体的音乐描写:作者运用各种生动地比喻描绘音乐,把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有机联合起来。乐曲的旋律变化:滑难涩绝歇乐曲中透出的情思:“别

5、有幽愁暗恨生。”别,另外。幽,幽深。暗,隐藏。作者连乐曲中隐藏的弹奏者的“愁”“恨”都能听得出来,的确可以说是琵琶女的“知音”。(7)音乐效果:“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刘锷在老残游记中写王小玉在茶馆中唱完,是“掌声雷动”,此处为什么却是悄无声息呢?明确:说明大家都沉浸在音乐世界中了,只显出江心的一轮明月是那么的皎洁、明亮。这是侧面描写,烘托出琵琶女琵琶弹奏技艺之高,音乐之动人。(8)想象琵琶女弹奏完诗人与其的交流。“沉吟放拨插弦中”,“沉吟”,“深思”之意。也就是说琵琶女在自叙身世前是经过了一番犹豫深思,为什么呢?肯定是诗人问他了一个问题,那么请大家大胆地猜测一下,诗人问了她一个什

6、么问题呢?(讨论 交流)猜测:乐曲弹奏的真好,只是曲调为什么这么悲伤呢?或曲调悲怨,何为其然也?(9)琵琶女自叙身世。或许是感动与对方的真诚及其对乐曲的了解,琵琶女经过一番犹豫深思,将乐曲悲伤的原因也就是自己的身世和盘托出。年少时,得意:“善才服”,“秋娘妒”,红极一时,风光无限。如今,不得意:嫁于商人,沦落江湖。而他由得意到不得意的转折点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弟走从军”,说明社会动荡,不够安定和平。“阿姨死”,说明其家庭遭遇变故。“颜色故”,说明其年老色衰。但这些与他琵琶的弹奏技艺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她还是“不得意”了。第三次弹奏则是双方彼此信任,心意相通,同病相怜,诗人

7、请求琵琶女再弹一曲,来为她翻写成歌词,弹者投入,听者感动。5探究思考作者听完琵琶女第二次弹奏及其自叙身世后,说“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然后发出一句流传千古的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逢,此处应为“相知”意。琵琶女的身世在文中已经交代得很详细了,诗人发出与其遭遇相同的感慨,且达到“相知的程度,那么诗人的身世又是怎样的呢?他们相“同”的实质是什么?文中第四段具体的描写了作者在浔阳城的生活状况,“卧病”,“无音乐”。“往往取酒还独倾”,“还”此处应为“却,但是”之意,也就是说作者常常取过酒来却只能自斟自饮,表面上是无音乐所致,实际上则是因为内心苦闷、孤独、无聊,序中说的“恬

8、然自安”只是表面。造成作者如今生活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左迁”,“出官”,“辞帝京”。作者与琵琶女当时是在江州,却说同是沦落到天涯的人,其实江州与真正的天涯还有数千里之远,说明作者不是身在天涯,而是“心在天涯”。可见“左迁”对他打击之大,据此探究他“左迁”前的一些情况:作为诗人,是名满天下;作为官员,“左迁”前,官职应该比较大,课下注释说他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可见其曾经位高权重;生活上,琵琶女随意地弹奏,诗人居然都能听出音乐中“铮铮然有京都声”,可见其在京城中生活之优裕。由此可以概括出作者的遭遇:原先在京时名满天下,位高权重,生活优裕,“左迁”出京至江州,则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到江州后是卧病无聊,孤独苦闷。其遭遇确实与琵琶女有相同之处,进一步深究,其实质是:都有才华,无人欣赏,无法施展。这或许也就是最后琵琶女感动,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所在吧。最后,齐读文章第二段,让我们一面欣赏琵琶女所弹奏的美妙音乐,一方面体会琵琶女和诗人所共有的“幽愁暗恨”。板书: 琵琶行 琵琶女 作者(听者) 第一次 自己弹奏孤独忧伤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 受邀弹奏幽愁暗恨如听仙乐耳暂明 第三次 被秋弹奏同病相怜江州司马青衫湿 二人相同之处:有才华无人欣赏无法施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