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工记得10月份,教研室的徐老师交给我一本书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说是受李彩娟老师之托,带给我的。我当时很高兴,内心充满感谢,感谢李老师对“青语会”老师的教导和培育。回来后,我翻了翻,觉得都是用初中语文学科的例子,似乎对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不大实用,而且有几个章节的内容也比较深奥,一下子还看不懂,所以就一直搁着。前几天看到邮箱里要求写读后感的作业,才明白原来李老师给我们书是有任务的。于是“逼”着自己拿起书,好好去翻阅,读着读着,我被王教授独特的观点所震撼,被王教授犀利的评课语言所佩服。而且,一直迷惑在我心中的一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王荣生教授一再强调,要从教学内容角度去观课评教,目的
2、是引起所有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考虑自己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他说:“教学方法是重要的, 然而对教学方法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老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价值都极为有限。相反,如果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些,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看到这里,我想到我们学校的一位校长在本学期初的集体备课会议上曾对我们强调:大家集体备课时要讨论的重点,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如果“教什么”定好了,“怎么教”是每位老师自己的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教法,方法可以不同,好一点,差一
3、点,有趣一点,没趣一点,但最后结果都是:该掌握的内容学生掌握了,这就好了。一直来,我们对校长的观点很不理解, “教什么”还用讨论的?“教什么”不就是“教学目标”吗?教学参考书上不是明明白白写着吗?于是有的老师说,不对吧,“教什么”应该是知识点的梳理吧,把这篇课文中要考试的知识点一一梳理出来,然后教给学生,于是我们的集体备课就讨论哪个比喻句要教,哪个排比句要落实。可是讨论着讨论着,也不对呀,这不是回归到九十年代的语文训练去了吗?一直来,我们对“教什么”的问题是很迷惑的。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我豁然开朗,校长的观点和王教授的观点是一致的,“教什么”就是“教学内容”,这里的教学内容不是教学目标,
4、也不是知识点的梳理,而是你为了达到你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呈现的一步一步的教学内容。我们要钻研的是:如何选择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呈现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你想教给学生的和你实际在教的是否一致?这几天,我校正在进行同上一册书教研活动中的上课比赛一环,比赛共12节课,分两天进行,听课后,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走进了一个“怪圈”:什么课、什么内容,都用反复回环的教法,桥一课,“他像一坐山”在老师的引语下学生反反复复读了16遍,再见了,亲人这句课题的话学生反反复复读了20遍,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对其中一个重点段,学生反复读了10遍,而每一次读,都是老师来一大串引语,再让学生读,听的我们
5、老师全身起疙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正像王教授在文中指出的:“时下有些老师看课,只从教法着眼,朦胧地觉得某个环节处理得好,就想“借鉴”,并且像想与他完全是另一码事的教学内容“综合”所谓“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真是自以为是地在瞎搞。”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确实这样,一看王崧舟的反复引读挺感人,于是就把他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一看窦桂梅的“忆亲人讲亲人诵亲人颂亲人”环节很新颖,于是也照搬到课堂上。我们关注的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即这堂课,我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经常把自认为新颖的、有创意的方法移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公开课更是明显)。我们缺少钻研教学内容的呈现问题,即我们应该先教什
6、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这些教学内容的呈现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引用王教授在书中26页所讲的两点:一是教学内容要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并聚焦在关键词句等核心点上;二是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并在课堂教学的一个个点上具体地落实。也就是教学线路“一根筋”,教学环节“一锅出”。下面我以这次我校教学比赛自己执教的丰碑一课为例,肤浅解读王教授提出的教学线路“一根筋”和教学环节“一锅出”。“一根筋” 是从课堂教学结构考虑的,指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教学内容的核心点。比如,教学丰碑一课,我的教学核心点是: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精
7、神。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个晶莹的丰碑。教学时,我由“丰碑”为题眼展开教学。“碑丰碑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丰碑在战士们眼中,他仅仅是一座丰碑吗?”抓住主线,由表及里,层层剖析。“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丰碑”这一板块,我又通过“军需处长”和“将军”这正面、侧面两条线,反复引导学生揣摩、体验,咀嚼语言的蕴涵。如此“一根筋”的教学结构,条理清晰,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线路上连贯地落实教学内容,课堂情感不断推进,文意的挖掘逐步深入。“一锅出”是就教学的一个环节内部说的,是指提问要围绕、指向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尤其是关键语句,要在每一个点上具体地落实教学内容。比如丰碑
8、一课,在正面感受军需处长的形象这一板块上,在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感受后,我作了如下的启发提问:请同学们关注一个词“单薄破旧”,在你们的想象中,单薄破旧的衣服会是怎样的?老战士的衣服单薄到何种程度呢?让我们再关注一个词“贴”,一般来说,衣服都是说“穿”在身上,这里为什么不用“穿”而用“贴”,从“贴”字,你读出了什么?联系上文,你们知道红军当时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行军的?(读一组词语: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要生存下来,最重要的是什么?(棉衣、保暖)但我们的老战士却是:(指导朗读:)单薄破旧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师:(深情地)就因为衣服太单薄了,老战
9、士终于抵挡不了严寒的侵袭,被活活冻僵了,他倚靠在树干上,就再也没有站起来。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指导用伤心、悲痛的心情朗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这位老战士是一位军需处长,照理说,军需处长是掌管衣物粮食的,他应该是最有机会第一个穿上棉衣的,可是他为何穿得如此单薄?他的衣物哪儿去了呢?(借助图片用句式说话):可能他看见于是 可能他看见赶紧 可能同学们,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你们知道,让出棉衣意味着什么?引读:身为军需处长,他给自己留一件棉衣无可厚非,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学生读:单薄破旧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身为一个老战士,他给自己留一件棉衣一点都不过分,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学生读:单薄破旧衣服紧紧
10、地贴在他的身上。他犹豫过吗?他害怕了吗?他是毫不犹豫地让,心甘情愿地让,毫无畏惧地让。透过这“单薄破旧”的背后,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战士?(板书:舍己为人、英勇献身)当你读懂这一点,你又将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朗读这段话呢?指导用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环节,看似我的提问很多,但我自认为每一个问题都指向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单薄破旧”。解读教材时,我发现“单薄破旧”虽是平平淡淡、貌不惊人的一个词,却写出了军需处长无私无畏的感人品质。但如果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是难以生成的。怎么品呢?我的方法是:一是调取积累以丰厚信息,让学生说说在你的印象中,单薄破旧的衣服会是怎样的。二是联系上下文以彰显形象,从贴”字读出单薄程度,从环境中读出冻僵的原因。三是质疑问难以激荡情感,军需处长为何穿的这样单薄?借助图画再现他让棉衣的经过,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四是引读送词以突显品质,通过两次引读以及给军需处长送词语,感受老战士的英勇无畏。如此不断丰厚“单薄破旧”一词的情感。引领学生进行言语的学习、推敲、想象,同时推动情感的深化。对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说实话,有几个章节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细读,对有些观点,也只是肤浅的理解,盼望着在18、19号,听到学友们精彩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