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荣生评课有感.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25333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王荣生评课有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王荣生评课有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读王荣生评课有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读王荣生评课有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读王荣生评课有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王荣生评课有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王荣生评课有感.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重点让我们学会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观课。在书中,王教授花了很长的篇幅来评议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不遗余力地推崇郑老师的课。因为他认为郑老师的课是真正的好课,让我们语文老师进行研究,这何以是好课,并且能学着上出这样的好课。仔细研读了郑老师的课,郑老师课的流程像一湾叮叮咚咚的呈喇叭型的溪流。起点处,学生对课文缺乏感觉,给人以此股溪流细小之感,可在郑老师的点拔下,越往下,流量越大,奏出的乐曲越动听。让我们先来看看郑老师的教学流程:教学的起点:平平淡淡才是真郑老师的揭题,没有故作高深、花里胡哨的导语,没有苦心积虑、哗众取宠的设计。一句“你们是怎样预习的”是那样的

2、实实在在。在这实实在在的的提问中,老师大致了解了学生的学情,为下面的根据学生的学情导向这堂课的终点,为“学生随着老师走”而非“老师牵着学生走”打下了基础。教师的点拔:四两拔千斤郑老师的高明之处是在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关键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比如当学生自由朗读了课文后说不出新的感受,即没有把关注点从事件转移到文本,这是一种架空的、没有站在文本上,没有通过语言文字来谈的感受,如果再谈下去再引导只时枉费时间。这时郑老师说:“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更强烈一些?而有的句子就不那么明显?哪些句子让你们特别强烈地感觉到这种热烈奔放?这种轰轰烈烈?这种雄健之风?这种原始的野气?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结果学生

3、各自圈出“感觉强烈”的句子,纷纷诉说自己独特的感觉。在学生充分畅谈了自己的感觉之后,郑老师又将教学推向纵深处:“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他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当学生觉得有些难时,根据学情及时调整、降低要求:“也可以在词语的选用上”,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交谈热烈,在此过程中,郑老师只是顺势而下,依学情而导,充分利用学生的思考结果,十分重视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当学生的思考或回答不能到位时,老师不是冒然地急于告诉学生,而是转向同学间的相互触发,转向细腻而又到位的引导,对于学生没有发现的地方或能力范围之外的地方,郑老师点到为止,只是让学生先有个初步的感觉,而非拔苗助长

4、把自己的理解硬塞给学生。最后,郑老师在学生感觉到这种热烈奔放、轰轰烈烈的雄健之风、原始的野气和句式、词语的特征之后引向:这样的感情与这样的表达之间有一种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将原先的两个环节合二为一,推向高潮,这也是教学流程的终端。教学的终点:满园春色关不住纵观郑老师的课堂,没有激动人心的煸情的导语,有的只是娓娓道来。可不同的学生都在按流程的方向在学习,都经历了学习的过程,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他们的获得,是他们自己能获得的,是他们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而不是老师硬塞给他们的。对于起点处的学生与终点处的学生,无论在学习能力上还是知识的习得的都向前跨了一大步!对照王荣生教授好课的理想标准:教学内容与

5、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郑老师的课无疑是一节理想的好课!反思1观课回顾自己走过的十多年的教学历程,有一段日子曾多次反复地观摩名师的课堂,把他们在课堂中的每句话都记录下来,从各个方面去感受名师的风采:评价语言、朗读指导、字词教学、过渡语设计、课题导入等等,探寻为何名师的课堂如此高潮迭起,异彩纷呈。外出听课时拼命地记笔记,只怕漏掉他们的只言片语,有时他们的教学设计,他们的教学语言搬进自己的课堂。在这过程中,总觉得自己找不到精髓,只是盲目地跟着名师们走,学得辛苦却不见长进,找不到自己的教学风格。心中也常常产生这样的念头:名师如海一样深,难学!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让我醍醐灌顶之感

6、,是我的观课方式出现了根本性的错误。在书中王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一节课的好坏,首先得关注教学内容是否正确,要落实到“教什么”上,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最后教什么的角度加以审视。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是极为有限的。是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我观课时时基本上不看学生的表现,只看老师的一举一动,或者说是只听老师的一言一语,经常在听课时不抬头,拼命地记录。常常为教师精妙的设计,激昂的过渡所感染、所兴奋!有一件事很能说明我的观课出错。曾经听过一位特级教师的圆明园的毁灭,听得我激动万分,我被老师深厚的文化功底、一浪

7、高于一浪的激情语言所折服,这位老师很快就成为我心中的偶像。当教到这一课时,我就把她的教案移过来。在充分熟悉了教案,制作了相应的课件之后,我信心十足地走进课堂。可上着上着,就觉得不是味儿,课堂中,学生被我牵得牢牢的,或者说被教案牵得牢牢的,思维根本打不开,只是跟着老师的激情导语一次次的读有关的句子。一节课下来,我问自己:这节课我要教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如果学生提高了多少?答案令我自己都觉得茫然。我也从美好的臆想中一下子回到了真实的现实,反问自己:课堂上真的需要老师如此篇幅进行煸情,一节课时间只有40分钟,老师讲得多就意味着孩子讲得少,思维的时间少了,孩子的动态生成在哪?这值得我深思,也让我学会

8、更冷静地观课。 2上课王教授在点评郑桂荣老师的课时,用了另一个课例作比较,在这个课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公开课上,首先想着怎样的设计有亮点,有新意,能夺人眼球!这种想法本身就存在着错误,这是光为了设计而设计的教案,根本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这样的设计是上给听课的老师听的。根本没去关注教学内容正确与否,这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其次,就像这位教师一样,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各个环节,一个劲地往下赶,有时并上下两个环节的流向并非一致,有时环节的设计并非流向终点。王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的“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腔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变了态的语文课。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宽松有至有节制的随意。在时间的分配上,大致是喇叭型的,流程越往下走,越要留有充裕的时间,终点处更要充分展开。这样一对照,自己曾认为得意的课、曾以为精妙的设计其实成为用花里胡哨装饰据掩盖的烂水沟。我告诉自己,要记住:1、对所教的内容要有自觉的意识。2、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要一致。6、想教学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要一致。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要一致。9、教学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