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师培训材料:《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驾科技发展与人类历史齐驱》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师培训材料:《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驾科技发展与人类历史齐驱》 .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历史教师培训材料: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驾,科技发展与人类历史齐驱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科学技术史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逻辑,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社会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制约性,揭示科技发展的历史条件;研究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揭示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科学技术史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科学技术史,
2、是汲取全人类智慧精华的一种途径。它是学生培育历史意识、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有效途径。科学史对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具有其他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必修()中,关于科学技术史主要涉及到三大组合: 关于古代中国数千年的科技成就:在内容组合上强调的是“概述”;通过“概述”,着眼于学生的“认识”,即“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在要点选择上强调的是“列举”;通过“列举”,立足于学生的“认识”,即“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关于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足迹:在历史知识的选择上作了微观、具体、明确的规定,实际
3、上为我们勾勒了一条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的时序性发展主线,以及链接和构成这条发展主线的几个具有标志性、时代性和开创性的重大科学思想、科学理论和科技发明。从课程标准的表述和要求来看,在高中历史教学的科学技术史教学中,要以人类历史上典型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为载体,以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相互关系为线索,以渗透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交互融合中提高学生的素养为宗旨,来组织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意境,规划教学流程,创设教学问题。要通过科学技术史的教育彰显史学感和人文性。因此,在科学技术史的教学中,历史老师需要解决一个根本性和原初性的问题:开设科学技术教育史的社会功能价值何在?由此又派生出一个连带性的相关问题:科
4、学技术史教学的有效性到底如何判定?我们认为,课程标准已经对于上述问题作了精辟而全面地阐述。这些阐述不仅明确了高中科学技术史教学的内容范围,基本要求,而且从“知识”、“能力”、“情意”三个方面明确了目标定位。在此,我们需要特别强调两个理念:第一、要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滋养。人文与科学是人类文明飞升的双翼,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孪生子。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重视生产的人文价值、社会效益,强调产品的文化含量等等。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追求的是善和美。而科学精神包括怀疑精神、宽容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等等。科学精神的内涵与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
5、学精神以求真为目标,以创新为灵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人文精神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健康有力,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的理性化。人文精神是追求善与美的,是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的推动力、领航标和有力保障。人文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和优化的环境,同时也是约束科学技术、科技团体负面影响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的驱动和护航。科学技术既可造福于人类,也能贻害于人类。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朝着最有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不断地把科学精神吸收蕴含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之中,人
6、文精神才能更富有魅力、更具有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有效地指导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人文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即科学的人文精神;而科学世界本身也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赋予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精神,激励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第二、要揭示社会嬗变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存在。包括一定的经济属性与形态;一定的政治体制与机制;一定的社会观念与态度;一定的现实需求与价值,等等。科学技术发展的时态性严谨和地域性分布,其实恰恰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史观的具
7、体诠释,就如同中世纪初期大学被神学思想所垄断,科学只能是神学的婢女。而1516世纪,随着城市的自治与发展,市民阶级的产生与壮大,商品经济的拓展与深入,宗教权威的没落与衰败等,科学机构在欧洲得以广泛出现,科学巨星和科学成果才得以纷纷涌现一样,科学的进步植根于社会的变异。再如,在农业社会许多的科学技术成果由于时代的局限而被束之高阁;工业社会则是科学技术打入生产领域的周期缩短,频率加快;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贡献率骤然提升,无不说明社会需求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反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包括社会结构、文明形态,等等。所以说,在科学技术史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时时关注这个重大问题。否则,教学就会失去学科性和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