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论文:朗读高中语文不能遗忘的经典.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26496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教学论文:朗读高中语文不能遗忘的经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教学论文:朗读高中语文不能遗忘的经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教学论文:朗读高中语文不能遗忘的经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教学论文:朗读高中语文不能遗忘的经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教学论文:朗读高中语文不能遗忘的经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教学论文:朗读高中语文不能遗忘的经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教学论文:朗读高中语文不能遗忘的经典.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语文论文朗读:高中语文教学不应遗忘的经典 文章摘要: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呈现出对朗读教学有意无意的忽视,但语文学科本身拒绝无声;朗读课型设计是为了使朗读成为一种常态存在;朗读在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关键词:朗读课型设计魅力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朗朗书声穿越时空,从千年远走来,我们能感受到“风声、雨声、读书声”这天籁之音和学子们的吟咏交织齐鸣的天人合一境界。朗读一直被古人推崇,但综观近年来的高中语文教与学现状就可知朗读已被越来越多的师生忽视,甚至遗忘。校园里朗读声已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默读或奋笔疾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注重对文章的条分缕析,即便

2、有,朗读也成为一种形式,成为课堂中的匆匆过客。朗读涵咏正慢慢退出我们的耳际。朗读作为一种教法和学法,不能被遗忘,她是一种历经千年的语文经典。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于是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一种基本课型,作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就成为必要。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三大类朗读课型,目的是让朗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常态。 根据文体特点,朗读的技巧要求和目的不同,学生训练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这主要体现在诗歌、散文类,小说、戏剧类和文言文类三大种。一、诗歌、散文类朗读课型美读美品型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的作品

3、精华。它们的语言或优美如画,或温婉如玉,或热烈如火。这一切的共性,也就奠定了它们可以用这样的课型美读美品型去教学。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编者们从中国乃至世界浩瀚的文学海洋中精心挑选,为学生献上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如不屈生命的赞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又如浓浓乡情的表白,老舍想北平 ;又如生活智慧的睿语,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这些充满魅力的篇章或许只有用美读法才能真正领略其神韵。我们在课堂中,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文本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何谓美读,就是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作品,用声音还原作品情境,带领受众走进文本,沉潜其中,涵咏神会。这美读具体表现为:1、读出轻重缓急的抑扬美汉字是

4、音、形、意结合体。汉语是字正腔圆,表现丰富的语种。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美丽语言的由衷赞美,她不仅是表音的,也是表意的,更是表情的。“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那我们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语文老师,就有责任用一颗虔诚的赤子之心再现汉语之美。选择朗读,她会让你如愿以偿。在朗读过程中注意句子的停顿、节拍,句调的升降曲折变化,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等,从而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恰到好处地如实再现,以加强表达

5、效果。我教读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先要求学生根据自主体验自由朗读此诗,获得第一感觉;然后听录音范读全文,获得再次感觉;接着寻找“我与范读”的差距,悟出朗读的技巧和魅力来。如第一、二诗节“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作者生活的时代充满了贫困、残酷和悲哀,作者虽然在一、二诗节的末尾说“相信未来”,但作者对未来的自信和憧憬是不轻松的,也不单纯快乐的,因此在诵读时应多一份沉重,多一些悲壮,要读出“分量”,在悲伤中透出力量。具体的朗读语调沉重低缓中有一点高昂“相信未来”。 2、读出身临其境的画面美诗歌由许多意象组合并融入作者的情感,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又一个丰

6、富别样的意境,这些意境或优美恬淡,或辽远开阔,或清新自然,或孤寂悲伤等,散文也是。既然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生活实际,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再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文本;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于是就会有身临其境画面美的视觉冲击。因为联想和想象是直觉思维的翅膀,通过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具体的画面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象”,感受文本的意境,并受到形象的感染,情意的熏陶,从而获得丰富的体验。例如在教读杜甫登高时,我们就采用朗读法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意。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根据诗行的前后依次闪现出这样一组画面:高天猿哀图,鸟旋白沙图,无边落木图,滚滚长江图,

7、凉秋孤老独登图。一旦这些画面清晰再现,那全诗苍凉悲苦的情感基调顿然明了,于是低沉缓慢的朗读基调应有所体现。我们时而高昂激越(“天边落木”、“不尽长江”),时而如泣如诉(“萧萧下”、“滚滚来”),时而悲怆低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时而沉浑如暮钟(“常做客”、“独登台”)。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我们明白了一个孤独老人登高时的漂泊之苦,多病之痛,孤独之冷。在我们逐步以读展开的联想、想象中一个心力交瘁的老人似乎出现在我们眼前:衣衫破旧,白发苍苍、步履踉跄,登高凝望。于是,生活的困顿,生命的苍凉,诗人的忧国等就不可阻挡地融进了我们的阅读体验,更是自然地成为我们生命体验的一部分。这种独特奇妙的感觉是

8、有声有色的朗读赐给的,是由此而产生的联想、想象馈赠的。3、读出感同身受的共鸣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道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也就是说作家在沉思遐想之际,可以联想到很久;思考得神往时,可以观察到很远;他在吟哦的时候,吐纳金玉般的声音;他的眉眼之前,舒卷着风云变幻的景色。这是艺术构思的情状,其实作为读者,我们也可以还原其状,感受体会着作者创作时可能的情境,或者再融入自己的生活或阅读经验,丰富自己的朗读感受。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在一字一顿,轻一声、重一声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朗读中,

9、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一个因家国离乱而漂泊南方的女词人晚境凄凉、无助的悲惨遭遇。在“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那一声追问中,我们也能体会到李清照的心在滴泪,我们朗读的音在颤抖。最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天地含悲,此愁绵绵无绝期。我们读李清照的词,也体验着李清照的苦,顿觉我与李心灵相通,犹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们只有在朗读过程中,沉潜进文本,看作者所看,想作者所想,才能更近距离地感受到共鸣而产生的亲近美。二、小说、戏剧类课型角色演读型小说、戏剧类作品富有情节性,波澜性,作品本身讲述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生活场景或社会全景,对于读者来说,它们有不可抗拒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10、。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在教读过程中可以设计“角色演读型”来进行朗读训练和实践。如果演示者一旦能较好地把握角色特点,那么他们绘声绘色的朗读似乎再现了作品的内容,仿佛这样一些人和事在听众面前立体起来,活起来。于是文本、作者、读者三位一体,他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他们之间的交流就变得通畅,于是阅读的佳境悄焉动容就会迎面而来。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名篇,戏剧佳作。如苏联作家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虽名为“一个人的遭遇”,但主人公“我”那颗饱经战争创伤的心能柔软,轻松起来,我们怎能忘却;凡尼亚那只粉红色的小手在离别时挥动,我们又怎能忘却;叙述者那“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

11、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心灵呼唤,我们又怎能忘却。又如莎士比亚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文章虽是节选,但我们能从两人的独白和对白中感受到爱情的美丽、坚贞的可爱和痴情的热烈。诸如此类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在作品中活动,我们用角色演读法去把握文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角色演读法中应注意把握几个要点:1、理解角色语言特点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是最独特的一个,他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同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独一无二的一个。这样的作品形象才能成为不朽的经典形象。于是,我们在朗读中力求咀嚼人物的语言,毕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展现出一个人物的心灵世界。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语言描写,“我来迟了,不曾迎

12、接远客!”“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一连串的脆爽爽,热辣辣的语言,再加上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活脱脱描绘出一个八面玲珑,有权有势的女性形象。而此时的林黛玉则不同了,更多的借一双俊眼来瞧,即便说,也是“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体现出林黛玉怯怯的,轻轻的话语特点。2、把握角色年龄、生活背景特点任何一个生命个体在他自己的成长岁月中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少年时天真,年轻时热情、中年时沉稳,老年时沧桑,于是即使是同一个形象我们也要考

13、虑到他年龄的不同,从而准确表现此时此刻他的角色特点。同样,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奠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共性,与同时代人的共性。例如祥林嫂与柳妈像,同是封建社会底层的女子,勤劳但又迷信、不觉悟。例如朱丽叶与崔莺莺不像,同样是爱得执著,但一个热烈大胆,一个含蓄忧恐,因为他们是不同文化传统中的女性。所以,我们在角色朗读时注意他们的年龄和这个年龄的心理共性,注意他们生活的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性格共性。3、揣摩角色肢体语言特点一个人的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动作、服饰等,丰富的肢体语言能更好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一个人差不多浑身是嘴,这绝对不是夸张。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瑞宾研究证明:信息的

14、总效果=10%文字+36%声调+55%的面部表情。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这些都能很好说明肢体语言对于表情达意,对于人物形象塑造有很大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实施角色演读时,细细揣摩此时角色可能有的肢体语言,再配以真正的个性化有声语言,那该是多么美妙的展现啊。正如许许多多动人的电影镜头一样,如正在热播的山楂树之恋,其中一个镜头,静秋问好几天没来大妈家的“老三”:“你怎么没告诉大妈一声就走呢?欢欢也找你呢?“在“告诉”一词后,语音略一停顿且慌忙略微低头,不敢直视“老三”,真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个肢体语言的细节演得相当传

15、神,能真实细腻地表达出初恋少女一日不见恋人,如隔三秋却又不好意思明说的心理。三、文言文类课型目标渐进型文言文,与现今的通行白话文相对而言,它所采用的表达方式随世变时移,已渐渐不适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随着文化环境的变化,整个社会不可避免地对文言文失去了某种认同感和亲近感,从而形成了对文言文集体无意识的疏离。正是这种疏离,文言文学习对当代中学生而言,不再是一种生命和真情的对接,而是被动无奈的接受。而文言文,是古人经过千年的沉淀,已成为一种丰厚的礼物馈赠给我们后人的,我们没理由因为她的古老而寻找借口,应该为她的博大精深寻找出路。或许,朗读涵咏,就是最好的选择,更何况“熟读”早已是先人不变的阅读方式。

16、教读文言文时,考虑字词的意义与现今有太多的不同,以及文章里涉及的人与事已离现今是那么的遥远,“难懂”成为阅读的普遍认同。于是,选择反复朗读就成为一种必需,让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逐渐体会作品精微深远的深层内涵。1、试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任何一篇文言文,因为时代的关系总有一些变音字或生僻字出现,我们通过试读全文的方法,或个别读,或小组读,或教师范读,用圈点勾画法突出需要明确的读音,同时也初步确定断句情况。于是通过学习讨论或查工具书的方法扫清文字障碍,理顺朗读停顿,从而为准确、流畅地朗读全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创造可能。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文以气为主”,教师通过朗读引导学

17、生体会文本的情感、思想与声色辞气,如滕王阁序,王勃渴望用世的抱负和自强振作的精神,希望和失望,追求和痛苦交织的心态在览胜嘉会之际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学生完成正确、流畅试读全文这一环节后,我们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或齐读全文,一气呵成,求得对全文整体文意的感知。这里的整体指的是文章形式的大概、内容的大致和情感的主要基调。整体感知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大方向,在文言诵读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贯彻这一方针,引导时,应该以较为整体的问题来推动思维活动的深入。 3、选读重点,仔细揣摩深意对于一篇文言文,在读音上没有障碍,在语流上不读破句,在文意理解上总体能懂,那么,教师就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问题

18、,引导学生对经典语段进行反复朗读,从语调、情境、角色等方面进行揣摩,从而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深意。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于学生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急着去解释,让学生选读重点自己思考并尝试解决,这比教师直接“给予”要好许多。例如王勃滕王阁序第三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对于这些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联系写作背景,王勃二十六岁因犯事除官,在探望父亲途中的一场盛会上即兴作了此文。年轻气盛的王勃行文也就汪洋恣肆,随性喷涌,当然真性情也就显露无遗。想象登上高阁的王勃,目睹满座高朋,不

19、禁逸兴遄飞,联想自己遭遇不觉兴尽悲来。这些语句就应读得伤感,悲壮,进而又转为激昂。这样,我们读出王勃的内心虽有壮志难酬的悲观,但更多的并不因年华流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乐观。4、美读全文,深入领会主旨如果说前面的试读、通读、选读都是一个个台阶,那么美读全文则是台阶之顶的真正殿堂。在这里,你可以字正腔圆,你可以抑扬顿挫,你也可以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读出属于你的个性、你的风采。当然,在这样的神读中你已更深地领会了文意,从而触及到深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朱喜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20、口到。”苏轼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叶圣陶说:“阅读教学总得读。”朗读自古以来是一种教与学的常用方式,将来必定也是。朗读作为一种学法和教法,它有着永恒的魅力。如今,回归朗读就是回归汉语文教学的起点,就是回归充满激情充满唤醒充满感染的课堂。朗读,高中语文教学不应遗忘的经典。让朗读充盈我们的语文学习,培植我们微笑观世界,自信待人生的心性,让我们与文字背后的作者实现了真诚的对话,从而领略了作品强烈的美感与震撼力。参考文献:语文教育智慧论 曹明海著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11月第1版余映潮讲语文 余映潮著 语文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听余映潮老师讲课 余映潮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第1版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 程红兵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教师最需要什么 赵国忠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年3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