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新课程目标下学生数学质疑意识培养之思考.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26801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新课程目标下学生数学质疑意识培养之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新课程目标下学生数学质疑意识培养之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新课程目标下学生数学质疑意识培养之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新课程目标下学生数学质疑意识培养之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新课程目标下学生数学质疑意识培养之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新课程目标下学生数学质疑意识培养之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新课程目标下学生数学质疑意识培养之思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程目标下学生数学质疑意识培养之思考摘要:学生的质疑意识是探索创新的基石,本文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质疑意识缺乏的情况,结合数学教学的实践,就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质疑意识谈一点体会。关键词:新课程 质疑意识 创新教育一、问题的提出在网上曾看到这样一则信息:和外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最大弱势是质疑能力不足。这使我想起了课堂中常见的现象:老师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在亦步亦趋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我们很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这问题又与教学主题紧密相关,然后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上都能有所收获。我对本

2、校的部分学生做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对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比哪个更重要的回答中,仅有15的学生认为提出问题更重要,认为一样重要的占59,认为解决问题重要的占21;对课堂提问你属于哪种情况的回答是:能主动提出问题的占18,有问题但不敢提的占48,不知道提什么问题的占25;影响提问的原因是没有提问习惯的占36,没有问题的占25,对自己没有信心,怕提错了被嘲笑的占3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经习惯依赖老师的提问,不善于甚至不会自己提问,一旦离开老师的问题引导,就不知所措;主要表现为两类: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二、质疑意识培养的重要地位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

3、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对所研究的主体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看法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提出问题,这就是质疑。它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其具体目标中指出: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从中可看出,新课改不仅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发展数学创新意识。科学上的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就像每天有无数的人烧开水,都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

4、但没有人能像瓦特那样提出质疑: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的质疑以及由此发明的蒸汽机,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这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又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质疑,没有质疑,创新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不重视对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而谈创新教育,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作为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使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中发展求异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三、质疑意识培养的尝试(一)创设质疑环境1、心理环境的创设首先,在学生中树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观念。要让学生意识到不会提问就不会学习,在思想上要求自己能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名人格言、名人故事等,

5、帮助学生提高对质疑的认识。如: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定理”的科学修正及创新,非常清晰而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比萨斜塔上的试验几乎人人可为,但是能发现这一问题存在的仅有伽利略一人。其次,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我总是鼓励学生:“虽然我是老师,但我也会出错,你们应该大胆的提出来。”同时,利用教材、教辅等权威书籍中的不足、遗漏甚至错误,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没有绝对的权威,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比如,在抛物线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发现:课本中关于抛物线的定义是不严格的,实质上,若定点F在定直线L上,则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将是经过F与L垂直的直线。2、课

6、堂教学环境的创设首先,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采用语言的激励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哪怕是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我也对他能尝试质疑表示肯定,而后再引导。如果学生的质疑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遭到批评、讽刺,那么学生的质疑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再敢质疑了。其次,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让他们自己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比如,在导数的计算章节,关于曲线的切线问题的教学中,我给出两个非常相似的题目: 例:1)求y=x3-2x在M(1,-1)处的切线

7、方程。2)求过M(1,-1)且与y=x3-2x相切的直线方程。题目一给出就有学生提出疑问:这两道题不是一样的吗?也有学生认为不一样,但又说不出原因。更有学生说它们写在一起,肯定不一样。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讨论,使他们兴趣盎然,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揭开问题的本质。(二)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养成质疑的习惯,这样可以为学生作出示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对问题产生疑问。若教师自己缺乏质疑的习惯和能力,那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也就成为了奢谈。如,在同校教师开设的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应用观摩课中,教师出示例题:例:P满足,

8、则P的轨迹是。对该题学生很快就解决了,学生以为问题已解决就无需再思考了,此时,教师提出了质疑:(1)若把4变为2,则轨迹是什么图形?(2)若把左边“+”改为“-”又是什么图形?(3)怎样的式子才能表示抛物线呢?通过对已解决问题的不断质疑,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问题,给学生起了一个积极的示范作用,在后面的例题教学中,则让学生模仿着自己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三)指导质疑方法有了良好的质疑环境和教师质疑示范后,就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能创造性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常结合实例告诉学生一些常用的质疑方法。1、因果法:就是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对推导的每一个步骤都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可以得到这一步?

9、”“依据是什么?”“之后又能得到什么?”。这是最简单、最常见的质疑方法,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讲的“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平时在问的问题往往都是用这种方法提出的,而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解题后有意识的用这种方法来自己质问自己,这种质疑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变化法:就是对题目的条件、结论作适当的变化,如果条件改变了,结果如何变化?结果变了,条件又有什么变化? 等等。像“教师的示范引例”中教师的质疑就是变化法的典型例子。3、推广法:就是把某种特殊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推广到一般情况还能成立吗?这规律具有普遍性还是只适合某些特殊情况?比如

10、,在变化率问题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例:已知函数f(x)=2x-1,分别计算在下列区间上f(x)的平均变化率。(1)-3,-1;(2)0,5;(3)-5,7;并思考由本例你可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计算可知,f(x)=2x-1的平均变化率均为2,恰好是该直线的斜率,而与所给的区间无关。解题后引导学生应用推广法质疑:y=kx+b在区间m,n上的平均变化率是否为k呢?其他函数是否也有规律性?等等。4、反问法:就是正面的问题反过来又会怎样?原命题成立,它的逆命题也成立吗?如在合情推理的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了歌德巴赫猜想的提出。据说歌德巴赫无意中观察到:3+7=10,3+17=20,13+17=30,可得规律:奇质

11、数+奇质数=偶数。歌德巴赫有意识的把上面式子改写为:10=3+7,20=3+17,30=13+17,大胆的提出了猜想: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等于两个奇质数之和。当然这个猜想的提出还应用了推广法,并对一些数作了检验,使猜想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质疑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上面所述,在实际的质疑过程中,还常常将各种方法综合的运用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进而再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四)实施成功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12、学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兴趣。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帮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即使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比如在等比数列的学习中,我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出发对两者的相关概念、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进行比较,使学生对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有深刻的认识,此时有学生提出了质疑。学生1:既然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有那么多的类似之处,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为,能否把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写为呢?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刻在同学中炸开了锅,很多同学表示有同感,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

13、这个问题上。学生通过类比,作出这样的猜想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我用“这个问题提得好,大家可在课后好好探究”来搪塞过去,那就会严重打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但如果引导的好,就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学生1的猜想是有道理的,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到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从等差中项到等比中项,那么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到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写为,这样的猜想是合乎情理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该怎样判断?学生2:用特殊情况先检验一下。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取等比数列,其中,q=1,n=4, 此时,代入得,显然猜想不成立。得出这个结论后,大家感到一阵的轻松与快乐,但问题还没有结束,我引导学生从已解

14、决的问题中再次提出问题。教师:不是等比数列的和,那它究竟是谁的值呢?我们能不能改进这个猜想?教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中出现的有何特征?等比数列中的又有何特征?学生3:等差数列中满足=定值,而等比数列满足=定值。学生4:那就有,既有,其中表示各项的乘积而不是各项的和,即有,而且正负的取值与q的正负、n的奇偶等有关。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现了新知识,使学习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在获得成功感、满足感和喜悦感中下课,并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热切的盼望着再上下一节课。此外,如果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

15、见解,长此以往,他们创造的火花就会变成燃烧的火焰,学生的创造性也就能得以充分的展示。总之,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陶行知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质疑意识,为学生的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落实新课标的需要,更是为了实现“教最终达到不复教”。参考文献:1喻平,周兴和等著。走进高中新课改数学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汪中明,罗新兵。低认知提问 创造性何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3郭庆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概念同化”的几个阶段。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1,1-2)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仇颖。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