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论文:从习惯走向习惯.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26942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论文:从习惯走向习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数学论文:从习惯走向习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数学论文:从习惯走向习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论文:从习惯走向习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论文:从习惯走向习惯.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习惯走向习惯引言数学是有用的学数学能够提高能力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清楚的学数学要趁年轻学数学要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段话出现在高中数学课本的主编寄语当中,其中提到了学数学要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感触到新课程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重要性的清晰阐释.首先,教材的模块编写特点提醒我们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要学会分类. 就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演绎性的结构体系本身就彰显了数学所独具的魅力.从大的方面看,整个数学的结构本身就表现为相互联系、纵横交错的几个分支核心领域;从小的方面看,结构则表现为每个分支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联系.我们所使用的人教A版教材在数学知识的

2、体系上采用了模块结构,它的鲜明特点就是对数学知识的呈现采用了螺旋上升的模式,这一结构特点将有利于我们的学生掌握数学学科在各个层次上的各种结构,促进其有效学习,并在其大脑内部明确数学的知识结构.“治众如治寡”这是孙子兵法中的一句,意思是说,要做到治理人数多的军队,就像治理人数少的军队一样,最好的办法是分而治之。学生的学习就是这样,不要满眼里只是数学,其实高中数学是分好多板块的,板块内部也会有层次的,明白这一点,就可以让学生分而治之了,也就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把他们的精力集中于一点,这样容易个个击破,并且对他们自己来说也有成就感.其次,教材编写中对“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的设置以恰时恰

3、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由此促使学生经验有效提升. 弗莱登塔尔曾说过:“数学是系统化了的常识.”如果从教育意义进一步思考这句话,我们又可说:“学生习得的数学是系统化了的学生常识(或经验).”新教材通过各种情境引入活动、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导出概念、定理与法则,其作用就在于提升学生的经验,使之连续地向形式的、抽象的数学知识的转变.在主编寄语中有这样一段话:看过问题千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在每一章都可以看到“观察”“思考”“探索”以及用“问号性”图标呈现的“边空”等栏目,利用这些栏目,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

4、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三,教材关注学生数学发展的不同需求,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 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激发自主学习.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跟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例如教材通

5、过设置“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探究性、拓展性、思想性、时代性和应用性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和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反映了数学在推动其他科学和整个文化进步中的作用.第四,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模式采用了由学生观察、归纳、填空的新思路,不断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归纳,在思考栏目中经常出现与前面所学例题做比较认识的问题,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学生注意学习中的类比,这些与学习的反思理论相得益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

6、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第五,教材注重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这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上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信息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认识工具,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体现了积极探索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对数学的本质作进一步的理解.一方面,教材通过专门没置“信息技术应用”栏目,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进

7、行介绍;另一方面,教材也倡导在一些适宜使用信息技术的地方,用“也可以用计算器或计算机”等字样提示使用信息技术.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彭上观老师的一份调查表明,77.4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有用”或者“很有用”,特别是在解决一些繁琐计算,数形结合的问题,或者在探索某些开放性、挑战性问题时,可以大大减少研究中的工作量,结果更精确、直观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的杠杆.”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我们都要使它养成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不仅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更能使学生获得终

8、身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本质上讲还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思想.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学生会学的体现.新课程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有着独到和和高深的认识,作为一名课改前沿的一线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材的使用价值,发掘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素材,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应该适应角色习惯:把自己视为学生学习合作体的一员.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

9、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蜂蜜.在新课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合作体的一员, 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目前,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自立性、自尊心较强,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进行思想的碰撞,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另外要尊重学生的错误、学生的情感、学生的选择,真正成为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上的益友.教师应养成走出教学经验的习惯.经验是一个教师成长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新课程也要求教师走出以往的经验,从头开始. 与传统

10、的课程相比,高中数学新课程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知识经济时代使数学能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我国的数学教育在过去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 或者是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认识欠深刻,其表现是谈及数学应用就是“利率”、“贷款”等,似乎除了这些方面数学就别无它用了.因此,高中新课程需要改变这种状况,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社会的各个行业都在发挥积极作用; 高中数学新课程强调正确认识“双基”,新课程的“双基”追求“面”广不求“深”, 其中的许多数学概念都不用定义的方式给出, 而是用学生易懂的语言描述出来.此外,增加了“算法、概率、统计知识”作为新的“双基”内容, 这反

11、映了时代的要求;高中数学新课程还强调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提倡数学教学要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这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水平和数学素质.如果仍旧停留在经验办事的教学方式上,我们的经验将淡化新课程的价值,也将在知识的陈述上背离新课程的理念,带来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和兴趣的减弱,而应当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据学生反映,学习难度大,学习负担过重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要有交流和研究的习惯.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 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

12、适宜学生探究的,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些时候,教师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话,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应该是多元的, 绝对不能简单地说以哪一种教学方式为主, 讲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各有优点与不足,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课堂教学中, 不能随意地把两者割裂开来,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践中要不断和同行交流.同时这里的交流和研究应当注重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只有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评价上有了更为理想的途径,才有可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教学和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浅谈使用高一数学新课程的几点看法、做法、困惑、设想 黄惠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