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生上学交通工具情况调查研究背景:交通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打开历史的档案,我们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时交通的窘迫:铁路能够通车的里程只有1万多公里;全国仅有3万公里公路。但是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交通已经有明显改善。 截至2008年底,中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7302万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万公里增长了45倍。中国交通建设改变着百姓生活。 可是现在,路段的拥堵地区越来越多,环境也越来越不好。研究目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作为学生,决定从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出发,调查学生上学的交通工具,分析调查数据,思考如何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研究方法: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研究内容: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以
2、下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扩大,车辆拥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挤和阻塞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给城市管理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南京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和历史文化古城,近十年来不断加大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兴建、改建、扩建了多条城市道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交通基础设施存量仍显不足,供需矛盾仍很突出,还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城市交通已成为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在一些中小学附近,在接送学生的高峰时段经常出现拥堵现象。自行车、摩托车、轿车,小孩、成人、老人拥挤在一起,不但影响交通,而且极易引发交通事故,还影响城市形象。据了解,
3、市区大部分中小学校门口紧邻繁华街道,没有专门设置车辆停放场所,上学放学期间,接送孩子的人、车增多,校园门口的交通在短时间内很容易出现拥堵,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车辆集中停放、不按规定停车掉头等。另外一些把孩子送到校门口的车辆临时停车,使紧跟其后的公交车等车辆也只好停下来,一下子车辆越聚越多。现场虽有交警指挥,但是疏导了一辆乱停车辆,后面的车又停在空出的地方,不仅对停车同时也对行车造成了困难。在这种特殊时段,不少驾驶人员违规停车,正在忙于疏导交通的交警也难以进行处罚,只能以教育为主。据此,我们向高三部分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结果如下: 1上学通常乘坐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A公交车(25%) B出租车
4、(10%) C私家车(25%) D自行车(40%) E其他(10%) 2乘坐出租车或是私家车的频率是多少 A一周0-2次(67%) B一周3-4次(17%) C每天都是(16%) 3从你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需要多久 A20分钟以内(8%) B20-40分钟(68%) C40-60分钟(21%) D一个小时以上(3%) 5你认为上学最理想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A公交车(25%) B出租车(8%) C私家车(10%) D自行车(52%) E其他(5%)向高三部分开车送学生家长发放的调查问卷 1一周开车送孩子上学几次 A一周0-2次(9%) B一周3-4次(27%) C每天都是(64%) 2为何选择开车送
5、孩子上学(可多选 A保障孩子安全(84%) B路过学校顺路(12%) C开车快孩子不用早起挤公交或卖力骑车(54%) 3是否希望孩子可以自己上学 A是(92%) B否(4%) C都可以(4%) 4是否愿意给钱让孩子打车上学 A是(12%) B否(5%) C视情况而定(83%)我们分析造成学校门口拥挤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爱子心切。一些家长不愿让孩子多走几步路,于是,送人的车开到了学校大门口,虽然开车过去用的时间,还不如将车停好后走过去花的时间少。 二、贪图方便。可能开个几十米就有宽阔的道路可以停,但为了图方便,一些家长,就把停在容易堵塞的路段,使得拥堵的交通更加拥堵。 三、从众心理。看
6、着别人停在大路上,为何自己不能停?于是,车越停越多,越停越乱,出现是水泄不通的状况。同时,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有条件的家长都来接送;而交通拥堵又使安全系数降低,引得更多的家长来接,形成恶性循环。四、停一会就走,不碍事。一些人可能明明知道自己停的不是位置, 但为自己找借口,想“停一会就走,不碍事”,却没想到会给他人带来麻烦。我们提出的建议:1、学校要加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如何走人行道,如何过马路,如何避让车辆等。2、学校要组织老师护送放学的学生过马路、上公交车。为学生提供安全保护。 3、学校可灵活调整布局。特别是校门紧靠马路的学校,有条件的话可多开(设置)几个出入大门,以方便学生进出,避免人流拥挤在一起的现象。4、校门口禁止机动车占道。私家车可停在离校门稍远的地方。学校、交警、市容等相关部门要对学校门前的秩序进行有效管理,保证良好的交通秩序。总结: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认识到交通问题的严峻性,我们探究了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做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和家长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最后我们呼吁“与人方便,与己方便。”遵守交通规则,共创通畅的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