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论文: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论文: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教学法”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问题,巧妙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通过师生的互动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和模糊观点,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的独立精神,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所以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教学中,本人努力将问题教学法引入化学课堂教学,下面就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问题教学法”引入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1、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的综
2、合型人才。因此,我们的化学教学,应结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学生以后更高层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表明,“问题教学法”所追求的是教学中对学生人格发展的长期隐性的效应。运用“问题教学法”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 2、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它关心的是传授给了学生“多少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了一个结论,他们
3、对于这个结化没有直接的感受,这往往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也体现不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化学新课标的要求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把知识看作一种过程,它除了关心所传授的知识的数量外,更关心的是“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就引导他们去发现它们,独立地去掌握它们。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精神与化学新课标要求是一致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问题”将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贯穿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都能大胆思考,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师则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解决问题
4、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鼓励者。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更能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二、“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问题是思维的“引发剂”,是创新之本。“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科学的提出问题,问题的科学设计是“问题教学法”的基础。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中,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好平台。问题性的情景是活泼思维、激发求知欲望的前提,这一情景必须是学生有兴趣的、身边可感受到的。翻开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电解质溶液、
5、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几乎高中教材所有的内容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问题教学的案例。对此,要求化学教师在备课中应深刻挖掘教材,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置问题,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打开学生的思路。1、运用新旧知识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入手,将学习内容设计成与学生生活接近、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的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解决疑问,从而获取化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如在“电解”原理的教学中,以复习原电池的原理引入新课的教学,很自然地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6、呢?”在学生新旧知识产生矛盾,产生困惑之际,然后让学生根据原电池装置,设计电解池的装置并进行主动探究:取两根连有导线的碳棒,分别插入到氯化铜溶液中,观察有无现象发生?将两根碳棒用导线连接起来,而插入氯化铜溶液中,观察有无现象?再将两根碳棒与直流电源相连插入到氯化铜溶液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有了良好的实验基础,我便抓住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不失时机地提出:“为什么给电解质通电就会引起化学变化呢?”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同时通过电脑生动有趣的微观演示,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电解的原理。接着通过类比的方法比较原电池和电解池、电解和电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
7、新知,满足了他们天生的好奇心理与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也就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2、利用知识概念本源化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知识概念本源化是指在化学教学过程从化学知识形成的源头开始,让学生真切的、“原汁原味”地品尝、感受化学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如“元素周期律”这一基本规律是贯穿整个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始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元素周期律的过程,理解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具体教学中,先回忆已学碱金属、卤族有关知识,然后进行提问“同族元素之间是通过什么联系着?这一联系又有什么规律?
8、在人类已经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是否也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问题的出现,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觉地想去揭示其中的联系。接着以教材表55为依据,探究过程中进一步质疑提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又没有规律性”“原子半径变化有无规律性”“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有无规律性”“根据结构决定性质,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有没有变化规律?”,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设置问题的探索过程,不但使学生自己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而且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事实分析推论实验验证结论),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利用联想、推测创设问题情境在学习新的物质化学性质时,尽可能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相关知
9、识产生联想、对比并大胆猜测,以达到“温故”而又“知新”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学习苯酚一节时,在掌握苯酚的结构简式后,提问“根据苯酚的结构简式,你会联想到哪几类物质?它们在性质上有没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推测苯酚可能有的化学性质,然后用实验方法加以验证,同时联想对比乙醇与钠反应,苯的溴代反应,最后由学生分析得出“由于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环上与羟基邻对位上的氢原子较活泼,苯酚的溴代反应比苯的溴代反应更易进行;由于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得酚羟基上的氢氧键比醇羟基上的氢氧键更易断裂,故苯酚显弱酸性”的结论。4、利用生产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
10、实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它自形成以来就与生产、生活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教师在备课中应收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善于将日常生活中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内容加以提炼,设计成有趣的开放性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上“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知识点时,从生活中的馒头引入提出问题“面粉是怎么样做成馒头的?”“为什么要加碱或小苏打,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现了它们的哪些性质?”“你如何去检验它们的这些性质?”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促使其积极地进行探究学习。同时也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以及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启发他们的
11、创新热情。5、利用学科优势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化学理论的唯一标准。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就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发挥实验优势,积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讲到氯水的漂白性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水褪色,是氧化褪色还是中和褪色?”“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接着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可能的原因:(1)氯水中的次氯酸的强氧化性使溶液褪色;(2)氯水中的盐酸和次氯酸中和氢氧化钠而使溶液褪色,然后经过思考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设计出实验方案:向褪色后的溶液中继续滴加氢
12、氧化钠溶液,看溶液是否变红?最后通过实验探究结果,褪色后的溶液不再变红,从而得出结论原因(1)是正确的。、利用课堂小结创设问题情境不少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很精彩,然而课堂结束时却往往千篇一律地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如果每节课都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就显得非常的单调而没有创新性。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程精神,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供学生课后探讨,诱发一个或几个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悬念,让学生带着新的疑问结束一堂课的学习,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能起到“课结束,趣犹存”的良好效果。如学习“氨的性质”一节后,提出问题“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喷泉实验中滴管起了引发实验
13、的作用,如果不用滴管引发,有没有其他方法引发此实验?”“是否只有水溶性很大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常见还有哪些组合较易做成喷泉实验?”“以上讨论的喷泉实验,都是由于容器内压力小于大气压造成的,那么反过来能否形成类似喷泉实验呢?”在课的结束时,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课后思考,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强化知识又活跃气氛,这样不但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飞翔,而且让学生的思维从课内飞出课外,新问题的出现,促使学生进行新一轮的探究。 总之,将问题教学法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良好措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我们化学教师的心中只要认准了这一点,各种高招就会不请自来。这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素质教育的加强,都是大有好处的。参考文献: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索金龙:浅谈课堂教学的“疑问”艺术 ,化学教育2003(2)3、耿莉丽,吴俊明:深化对情景的认识,改进化学情境教学,上海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