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作业系统的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2814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作业系统的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作业系统的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作业系统的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作业系统的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作业系统的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作业系统的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作业系统的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链接课内外语文学习,以设计灵活高质的语文作业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作业系统的分析 摘要: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的语文作业系统应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前提下,突出“灵活高质”的特点。课内外语文学习的优缺点,促使我们思考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来设计语文作业。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在链接课内外学习的语文作业的设置上进行了尝试性创新:优化与教材的整合,多元化的出题方式,题量上强调少而精,注重开放性、人文性和实践性。这些尝试为我们设计灵活高质的语文作业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关键词: 灵活高质; 作业设计; 课外学习; 苏教版; 语文教材“语文作业系统也叫语文实践活动系统或训练系统,是指教科书为帮助学生复

2、习巩固知识,顺利实现知能转化,提高语文素养,而依据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设计的各种思考与训练的内容体系。”张中原、徐林详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84页。作业系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四大系统之一,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的语文作业系统应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前提下,突出“灵活高质”的特点。一、 中学语文教育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从我目前工作的学校情况来看,主要的语文作业有:作业本类主要是语文作业本写作类作文,随笔感悟赏析类读书笔记,读后感,感悟;课文赏析,人物形象分析;作文点评摘抄类摘抄(基础和课外)整理类基础知识整理与归纳试卷讲义练习类试卷

3、,练习讲义,文言文翻译、古文练习、现代文阅读读背类预习,读背课文,阅读,背古诗和名言警句书后习题类书后习题作业本、写作、摘抄、讲义、读背都属于传统的语文作业类型,这些语文作业有一定的针对性,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和强化训练,学生的成绩能有较明显的提高;并且,对于这些语文作业类型,老师和学生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首先,在这些语文作业中,缺少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作业类型和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的作业类型;其次,这些语文作业偏向于学生对已有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巩固,却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和培养;再次,这些语文作业使学生偏向于书本和课内,对生活和课外的拓展有限;另外,旧有的语文作

4、业类型使学生容易产生惰性。这样的语文作业,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并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 语文作业设计应注重课内外的链接学习 在原有作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改进,充分发挥作业帮助复习巩固知识,顺利实现知能转化,在轻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并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难度。课内外语文学习的优缺点,促使我们思考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来设计语文作业,从而改善语文作业现状。(一)课堂语文学习的优势与不足。课堂语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可以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工作的效率,保证学生对系统知识有计划地学习和掌握,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是,课堂

5、语文教学在时空、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学生的思维和活动局限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学习失去了灵活性。其次,不利于学生知识领域的扩大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再次,课堂语文学习常常显得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课外语文学习的优势与不足。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皆生活。课内语文学习由于各种内在的局限性,与生活的联系是有限的,而课外语文学习的灵活性、自由性、广泛性能弥补这个不足。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生活信息的庞杂化,时间、空间上的高灵活度,都使课外语文学习变得复杂,不如课内语文学习来的有条理性和科学性。目前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课堂为点,而学

6、生的全面化发展又要求语文学习延伸至课外生活。要追求以灵活高质的语文作业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考虑从链接课内外语文学习这一视角进行语文作业设计。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作业系统在链接课内外语文学习上的尝试随着新课标的提出,语文课本教材上附着的作业系统在链接课内外学习方面有了新的尝试,这些尝试为我们设计灵活高质的语文作业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以下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在链接课内外语文学习上的尝试进行一些分析:(一)优化与教材的整合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以专题代替单元为基本结构单位,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各种体类的文体,阅读专题组合的文本和图片

7、、图表、漫画、网络信息、光盘资料等,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课内学习和课外的语文活动,学习材料的呈现与学习方法的引导等等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写组: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介绍,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高中读本),2005年第10期,第2122页。在此整合形势下,作业的设计也围绕着专题学习情境和板块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成为新教材发挥“以课堂学习为轴,同时具备向课外拓展的弹性空间”作用的不可分割的配套组合部分。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的两个板块围绕“人生理想”选取了孔子、恩格斯等中外名人的经典性文本,以“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为指向进行问题设计。例:“经世济民”

8、板块文本研习:1、孔子与弟子围绕“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展开了对话。孔子批评冉有、季路的做法,并驳斥冉有的辩解。孔子为什么认为不应发动这场战争?为什么认为冉有、季路没有尽职尽责?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回答。2、文中孟子和梁惠王观点的分歧在哪里?孟子描述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请加以分析、概况。3、孔子和孟子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表现出高超的论述技巧。他们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请举例分析。 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文本内容进行设计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精华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并且指引着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对文本的解读有所侧重,从而促使学生的课内学习有所侧重,由此培养学生解读和鉴赏作品的一

9、定习惯和能力,进而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体现了“文本研习”这一学习方式“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和鉴赏文本的能力”的要求。其次,通过与教材的优化整合,使作业的设计围绕专题学习情境和要求对文本资源进行深入开发,灵活整合问题,为课外语文学习拓展提供一定的情境和空间。“我有一个梦想”专题以“人生理想”为话题进行情境设置,“经世济民”板块“文本研习”的问题中,第一和第二题分别针对孔子和孟子的政治理想进行设置,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儒家先贤们崇高的政治理想,这是对文本的有效开发。第三题则整合了两个文本以“语言艺术”为主旨进行设置,把孔子和孟子的论辩技巧结合起来分析,使学生对有力的论辩技巧有更深的

10、体会。同时问题设置的深入性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在课本学习的情境基础上,能有效地进行一定的课外发散学习和探究学习。(二)多元化的出题方式在整合课内外语文学习过程中,过去语文教材上的作业系统题型过于单一、缺少变化,局限于“纸笔”的作业形式,既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在承袭传统作业题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多元化出题方式设计,突出读写听说的全面训练,并以灵活多样的题型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作业系统能充分发挥在链接课内外学习方面的作用。这种多元化的出题方式设计更多的体现在以“活动体验”为结构方式的专题中。例如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积累与运用”的问题设计:1、组织课前三

11、分钟演讲系列活动。活动建议: 选择一个热点话题准备,并编写演讲提纲。 借助语气和语调、表情和手势脱稿演讲,增强演讲效果。2、组织一次辩论会。活动建议: 辩题选择。选择同学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话题。双方的观点要有可辨性。 人员分工。可以按照不同观点分出正方、反方,确定主要发言人,并明确各自分工。要设法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辩论。要确定一位主持人或主席,组织一个评判组。 总结反思。辩论会后,评判组可以综合大家的意见,评出一些优秀的辩手,并在全班点评。这里的问题设计注重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采用演讲与辩论的出题方式,这两种方式都要求有很好的课内外活动的结合。而在具体问题设置中,以“

12、活动建议”的方式提出了活动前、活动时和活动后的要求,其中活动前的准备是在课外完成的,而活动时和活动后的部分则是在课内进行的,于是将作业的完成建立在了课内外结合的基础上。从而,以新颖的出题方式和活动化的课内外结合学习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这一专题每个板块的“活动体验”中还有朗读、演讲、拟小标题、采访问题设计、录音报道、搜寻资料、评说等等出题方式。总之,通过多元化的出题方式设计,从整体上增加了活动性、延伸性问题的量。由于这些问题都非常注重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从而为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三)题量上强调少而精 新教材作业系统的编制坚持了新课标“语文知识、课文注解和练习应当少而

13、精”的精神,力求在题量上体现“少而精”的特点,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新教科书在每一板块的“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分别安排15道题,突破以往一篇课文就有思考练习题的模式,减少了题量。例如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乡关何处”板块的“文本研习”,两个文本只安排一道题,对文本进行了浓缩,减少了题量。而在设计内容上,既有针对单篇文本的感知练习,又有综合板块内各文本而精心设置的文笔精华研讨练习,力求对课堂教学资源进行有选择地深入开发与利用。例如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吟诵青春”板块的“活动体验”中,第一道题是针对沁园春长沙这个文本的,第二题是针对相信未来和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14、这两个文本的,都是对课本知识的强化;而第三、四题是统筹三个文本进行设计的,既要求有对文本的深入,又要求有对课外知识的扩展。“积累与应用”中的文本记诵、课外语文活动、写作实践内容在课内知识巩固、课外拓展延伸的安排上也是各有明确的目的。写作实践除了必修二的“和平的祈祷”专题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设置四个自选题外,其它都安排三个,学生选择一个进行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习兴趣。 (四)开放性特点开放性的作业系统设计能使课外学习资源得到更深更广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理念进行开放式的作业设计:首先,以宽广的文化视角来设计作业

15、,注重学生对传统与现代,民族化与全球化关系的体认和思辨,既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文化认同感,又尊重文化的多元性。通过作业的完成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其次,作业设计立足教材,体现语文的生活化和融合性特点,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网络资源的利用,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突出“大语文教育”的特色。再次,尽量给学生留有选择、拓展和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作业设计力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由此通过作业系统发挥课外语文学习的价值。以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的“积累与应用”的第一题“以社会文化现象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小组合作,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搜集有关资料,在

16、此基础上对文化的中与外、古与今、雅与俗之间的影响与渗透、交流与融合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为例进行分析:此专题的编制意在使学生对人类多元文化有更清晰的了解和更科学的看待。本题以这个视角为出发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社会生活,搜集资料,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深刻地领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且得出个人见解。通过课外空间和知识的延伸充实了课堂学习内容,完成了课堂学习所不能满足的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与团体合作能力培养的同步性。(五)人文性特点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来看,我们越来越看重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大多数的考生显然不能紧跟变化的步伐,缺乏人文素养的底蕴。出现这种

17、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所一贯秉持的语文教育方式本身就缺乏人文意识。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要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新教科书在“文本研习”的问题设计中,立足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巩固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使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进行深层性的思考,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在写作实践中也提高了写作内容和题目设计上的人文性,力求学生个人文素养内涵的开发和培养。“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积累与运用”的问题设计以及目标设计,也比过去教科书上的作业设计更具人文性。从而通过作业完成这一实践过程,引导教师和学生更多地从人文性角度进行课内外语文教学和学习。以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为例,

18、这一专题包括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三种学习方式,在问题设置中都体现了极强的人文性色彩。如“遭遇战争”板块“文本研习”第一题: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在内容上对文本进行了深入挖掘,设计主旨在于:引导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战争与和平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反衬了和平的主题,由此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再如“历史画外音”板块“活动体验”第三题: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丰富的内涵,从两组图片中选一幅,拟写解说词。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围绕专题

19、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课内学习材料,进行课外写作实践,在写作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总之,富于人文性的题目设计,能带引学生深入课内学习,获取有价值的情感和思想体悟,而对课内知识的升华,将促使学生在课外语文学习中进行更理性的探究思考,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六)实践性特点学生作业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但是以往的语文作业系统强调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注重对文本知识的再现,却缺乏实践性内容。新教材在作业系统的内容设计上体现了实践性特点,注重通过学生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外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在很多问题设计上要求学生通过各

20、种方法,比如课外阅读、课外调查、网络收索等进行资料搜索,进而在对资料的熟悉和整理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经过思考或讨论得出一定的观点,最后完成作业。这一整个过程要求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活动参与,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培养听、说、读、写,创造性思维,以及探究分析能力。例如“和平的祈祷”专题“积累与运用”第三题:收集“战争与和平”题材的图片或照片,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选一幅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图片,向没有见过这幅图片的人作口头介绍。此题就需要更多课外实践活动的介入,而这些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必要途径。又如“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积累与运用”的问题设计,(具体问题设计见于上文“多

21、元化的出题方式”中的例子)演讲和讨论的准备过程、进行过程和总结过程,都要求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且给予了实践指导,从而以有效的实践活动串联了语文的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总而言之,课内外语文的结合学习,有利于“灵活高质”语文作业的设计,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的作业系统在与教材的整合、出题方式、题量以及开放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尝试性创新,为我们设计“活而精”的语文作业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此外,鉴于教师的独特性地位,新课标下更为凸显的学生本体性和新的教材编制特色,本文有必要提出两点建议:教师应对教科书作业系统作灵活的使用;教师应发挥好自身协调作业量、作业时

22、间和学生差异性学习等的作用。每节课都有不同的知识点,有的比较浅,有的比较深,有的拓展时需要深入,有的拓展时需要延伸,对于这些,学生无法把握,所以老师通过合理的作业安排和指导,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课内、拓展课外。同时,由于作业有难易,简单复杂之分,时间上应注意合理安排,教师可把作业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作业,并根据不同的目标来指导学生。这样,避免了占用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而造成学习压力,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作业活动,保证作业质量。参考文献:一、期刊1 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写组.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介绍J.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高中读本),2005年第10期。2 吴世列.新课程理

23、念下的语文作业设计,中学语文教与学J.2004年第5期。3 彭小明.谈21世纪我国语文教育的走势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第6期。4 段鸿、高正玲.教学论应重视学生作业问题研究J.教育学,1999年第8期。二、图书1 张中原、徐林详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295296页。2 赖志奎主编.现代教学论 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282页。3 肖川主编.名师作业设计(语文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1529页,第185167页。4 卢正芝,张伟平.现代教育学导论 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10版,第58页。三、电子文献1 韦强.新课标理念下语文作业形式的思考与实践J/OL.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设计 J/OL.3 顾月良.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生活教育”特色学校的实践与思考 J/OL.4 杜威教育思想J/OL.四、其它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