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28375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全套).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赤壁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一、 说教材赤壁赋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上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已经有所提高,知识面要比以前有了不小的拓展,同时具备了初步的鉴赏和分析能力,但是,对于文本的感悟能力和情感把握仍然需

2、要加强,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根据本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2)了解赋的相关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1)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难点:把握作者情感,体会文章的哲理二、说教法:根据课文特点,我将采用情境导入诵读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并运用自学指导法

3、,课前制作并下发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预习案部分进行自主预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三、说学法: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方法:(1)朗读法,运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2)讨论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3)质疑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本文内容,我预计把本文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基础知识积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重点分析1、2自然段,指导诵读,掌握重点字词;第二课时分析3-5自然段;加深对全文的理解,体会作者感情变化和情

4、、景、理的融合,并进行深入研讨,进一步体会篇章的艺术特色和思想魅力,品味语言之美,品鉴技巧之美。 下面,我将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进行详细说明。(一)情境导入我设计的导入语如下: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有哪位同学可以简述一下赤壁之战的概况呢?学生自由发言,我将进行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自古以来,因为这场伟大的战役,而使赤壁成为文人骚客必游之盛景,他们赏景属文,指点江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其中的代表之一赤壁赋,看看当他来到心目中的赤壁时,有什么感悟呢?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文章的作者,苏轼。PPT展示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这样导入新课,可以帮

5、助学生温故,并为知新做好铺垫,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二)检查预习 结合导学案,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主要侧重于检查预习案部分的完成情况,对完成较好的学生予以表扬。通过检查,能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从而为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依据。(三)诵读感知 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应使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因此,诵读是本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将采用以下具体方法让学生诵读。1、学生齐读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请学生齐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难点和疑问,反馈给教师。同时,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听,找出错误与不足,读完后进行点拨与释疑。2、教师范读 教师

6、范读,学生注意倾听与学习,教师范读的重点是读清字音,读准句读。3、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力求达到熟练的程度,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4、朗读比赛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请一位学生朗读,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字音订正与点评,最后选出获胜小组,予以表扬。(四)深入研读1、疏通文意首先,每位同学先自读文本,结合课前的预习,尝试进行翻译,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对文意的解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然后,我将把全班分成四组,每组负责不同的段落。然后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归纳所负责的段落中需要注意的字词(包括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翻译内容相同的小组互评。每个小组汇报完后,

7、其他同学对有疑问处进行询问,该小组答疑,最后由教师进行明确。2、归纳整理文言知识首先,请学生以同桌两人为单位,归纳、整理文中所出现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并以文言知识卡片的形式加以呈现,文言知识卡片制成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评比,通过修改,汇总,制作出最终版本,最后在班级内进行评比,看谁的卡片最准确、最精美。有疑问处班级内进行讨论,或由教师加以讲解和明确。然后,我将通过举例的方式对文言文中的基本语法知识进行初步讲解,使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法形成理论框架,为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这样就解决了文言文学习中“言”的问题。3、梳理文章结构首先,在读通文意的基础上,请学生写一段言简意赅

8、的文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将自己概括的文意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互评。然后,我将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1)本文大致的思路是怎样的?(2)文中人物的情感有何变化?(3)本文2-4段采用了主客问答的方式,“主”与“客”分别有什么活动?通过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以“主”“客”两条线索去理清文章结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我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用板书对文章的线索进行梳理。(板书)4、深入研读第1-2段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

9、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1)第1段本环节主要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方式进行,问题如下:问题一: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色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问题二:舷歌之后,赋中又写了客吹洞箫之声。课文是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从开篇处到第二段段末,赋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三:如何理解文中的“美人”?(五)小结小结部分,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然后随机请几位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基于课文内容,学生可能会给出多种

10、回答,对于这些回答,凡是积极向上的,对于学生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我都讲予以肯定。以此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最后,我将借助导学案,使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来对文章内容进行巩固。(六)拓展延伸对比阅读,完成导学案后赤壁赋的相关练习,比较作者感情的异同点。(七)布置作业试着以情、景、理相交融的手法写一处风景,题目自拟。五、说板书设计(略)听听那冷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劝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文的教学进行阐述。一、说教材听听那冷雨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文章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

11、、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意趣、永恒理想的追求。文章写的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把景物写的很有层次性和美感,通过栩栩如生的描摹,把听觉、视觉、味觉等感官的感受写的生动可感,读着文章就像和作者一起体验生活,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对这样一位作家进一步的了解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无疑是很有帮助的。经过一学期的高中语文学习以后,学生已有相对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对生命和生活也有比较清晰

12、的认识,会自己去发现美、赏析美,但文章时空交错,文理错综,凝练生动而独有韵律,引经据典又不失灵动,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根据本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读文本,熟记文中重点字词。(2)了解文中引用、化用的诗词和古文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1)品味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2)了解作者在不同时空赏雨的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涵咏品味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据此,我将本文的重难点设置如下: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意境,鉴赏语言。二、说教法:根据课文特点,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读讨论拓展

13、延伸的教学模式, 并运用自学指导法,课前制作并下发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预习案部分进行自主预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三、说学法: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方法:(1)朗读法,运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2)讨论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3)质疑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四、说教学过程对于这篇文章,我紧紧扣住单元学习重点,即“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设计了两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梳理字词,理清线索,把握主旨及语言特点;第二课时是揣摩语言,品味语

14、言美,体会作者内心情感。(一)情境导入课前学生回忆并收集描写雨的古诗词。课堂上提问学生收集的情况,让学生分析所收集的诗词中雨的特点。并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写雨的诗句,这样导入新课,一方面主题贴近,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复习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古诗词,有利于温故知新。同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接下来,我将用PPT展示朱自清的相关资料,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二)检查预习 结合导学案,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主要侧重于检查预习案部分的完成情况,对完成较好的学生予以表扬。通过检查,能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从而为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依据。(三)整体感知听听那冷雨是一篇

15、具有语言美韵律美的散文,理解这种散文的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是有感情地朗诵,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容易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1、朗读(1)自由朗读本文篇幅较长,所以由学生自由朗读,力求达到熟练的程度,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2)朗读比赛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请一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最后选出获胜小组,予以表扬。2、梳理结构学生读完一遍课文后,对全文一定有了一种整体性的感知,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对全文结构及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因此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划分文章层次环节。文章的各个段落中都会有一些提示的语句,一些

16、过渡句或重点句,我会在这方面给出提示,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讨论,各小组选出代表给出答案以及依据,通过师生讨论确定文章层次段意,从而完成全面地理解课文的课时任务。在这里给出板书:雨中穿巷(现实)雨之浮想(想象)梦醒回家(现实)由此,引导学生归纳出文章的层次结构,最后加以明确: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写春雨勾起作者对故土大陆的孺慕思念之情。 第二部分(4至13自然段):具体抒写冷雨情思。第一层(4自然段),写“雨”字视觉上的美感;第二层(5至12自然段),写嗅雨、观雨、听雨的感受;第三层(13自然段),写20世纪70年代的台北“没有音韵的雨季”。 第三部分(14至15自然段):写古屋不再、岁月无情的

17、慨叹。(四)品读讨论听听那冷雨,其实是作者在不同地方观雨、嗅雨、听雨、体味雨的经历,它把这种经历描绘得如此动人散文之美,美在情感,美在意境,也美在语言 。我将涉及以下问题使学生进行品读。(1)我本文题目为“听听那冷雨”,作者在文中也反复描写“冷雨”,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文中巧妙地化用了许多写“雨”的诗句,请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写出原诗,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背诵。(3)概括一下本文的语言特点,并且列出典型的句子。(词、句、修辞)(4)结合余光中的生平,立足文本,谈谈本文的主旨。通过以上问题,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和语言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多方面理解文章。(五)拓展延伸 结合余光中的生平

18、经历,对比阅读乡愁,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深入体会醉着浓浓的乡思。(六)教师小结小结部分,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然后随机请几位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基于课文内容,学生可能会给出多种回答,对于这些回答,凡是积极向上的,对于学生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我都讲予以肯定。以此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最后,我将借助导学案,使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来对文章内容进行巩固。(七)布置作业: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一处景物,注意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五、说板书设计(略)再别康桥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

19、、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再别康桥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他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别离诗,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现代诗,本单元的主题是“山水神韵”,文章设置在赤壁赋和听听那冷雨之后,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正是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科的任务。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对于情景交融的现代诗也有所了解,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根据本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

20、徐志摩及其作品。 (2)品味诗歌语言。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作者情怀,品味作者心中淡淡的忧愁 为此,我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2)赏析诗中的画面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意象、意境的把握与体味。二、说教法:根据课文特点,我将采用情境导入诵读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并运用自学指导法,课前制作并下发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预习案部分进行自主预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三、说学法: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

21、的教育理念,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方法:(1)诵读法,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2)讨论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3)质疑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

22、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PPT展示相关资料:(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二)检查预习 结合导学案,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主要侧重于检查预习案部分的完成情况,对完成较好的学生予以表扬。通过检查,能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从而为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依据。(三)诵读感知 (1)学生自读。 (2)个别

23、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营造了氛围,便于体会诗歌意境。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一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

24、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四)鉴赏讨论1、梳理结构,理清线索。请学社鞥细读全文,想想这首诗可以分为呢几个部分?我们可以提取哪些关键词来进行概括?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与这两个问题有关的词语或句子,然后整合答案,接着我将用板书的方式加以明确。2、诗歌鉴赏 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诗的学习从诗歌意象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本文的教学要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意象的内涵,反复品味诗歌的语言,并借助于反复诵读来准确理解和把握诗人所书法的

25、情感,感受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为此,我将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请学生分小组讨论。(1)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作者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一系列的自然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2)通过这些意向,作者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对于表达作者情感有什么作用?(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歌的首段和末段在语句形式上相差无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5)你能从诗中找出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以上几个问题,较为全面的涵盖了本诗的要点,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将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鼓励他们

26、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最后由小组选出代表发表讨论结果,在班级内部进行讨论。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五)拓展延伸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古代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如何达到(六)教师小结小结部分,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

27、然后随机请几位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基于课文内容,学生可能会给出多种回答,对于这些回答,凡是积极向上的,对于学生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我都讲予以肯定。以此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最后,我将借助导学案,使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来对文章内容进行巩固。(七)布置作业 选取你比较喜欢的风景,写一首现代诗。五、说板书设计张衡传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劝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张衡传是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它与论无性造人共同组成“探索科学奥秘”这一模块作者范晔以质朴通俗的语言,粗

28、线条地勾勒了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一生,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并着重强调了他在科学上的重大贡献本文不仅是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传记文体学习的重要载体,还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情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文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通文意,对文章内容加以概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据此,我将本文教学的重

29、难点设置如下:重点:学习实词、虚词(于、乃)、特殊句式以及人物传记写法,还有承载的人文精神难点:古代专有名词、文化常识二、说教法:根据课文特点,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读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并运用自学指导法,课前制作并下发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预习案部分进行自主预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三、说学法: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方法:(1)朗读法,运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2)讨论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3)质疑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四、说教

30、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导入语:在中国古代,有一位智者的名字与西方的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齐名并提,他就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科学家张衡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月球上的环形山为张衡山;1977年又将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1959 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现代郭沫若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在世界上亦罕见。这是当今世界对建造世界文明的科学巨匠表达出的一种最崇高的敬意,是什么原因使张衡成为了世界闻名的伟人?张衡传中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今天,我们要

31、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从而走近张衡,了解张衡。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作者。(PPT展示作者简介,及后汉书的相关知识,并补充有关传记的资料)(二)检查预习 结合导学案,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主要侧重于检查预习案部分的完成情况,对完成较好的学生予以表扬。通过检查,能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从而为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依据。(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先由学生自己默读课文,解决字音问题,并在文中标出有疑问的地方,在学习过程中重点解决。(2)齐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大声朗读、口熟能诵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预习中已经要求学生读过课文,

32、现在要求学生齐声朗读,旨在规范读音、句读,体会文章韵律,熟悉课文内容。(四)品读讨论1、概括文章内容 (1)文学成就(第1段)。 (2)科技成就(第2-4段,第3段过渡)。(3)治国才能(第5段)。设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本,通过课前预习和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提升学生对张衡的认识。2、人物传记的写作要领具体我将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问题一:从传记中看张衡一生经历了几位皇帝?这一环节教师提醒学生找文中表示时间的短语,学生即可发现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写作的。 其次引导学生比较材料,不难发现天文历算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详写。经历了三位皇帝:和帝、安帝、顺帝。也有人说四位,包括

33、章帝。由此不难看出写人物传记多按时间顺序组材。问题二:对于张衡的博学多才,传记中是如何反映的?叙写张衡的事迹,突出科技成就,详写候风地动仪,文学成就较略。由此,可以得出人物传记写法:以时间为序组材,概括人物一生;突出人物重点活动,详略安排得当。3、研读第四段。 之所以将研读的重点放在第四段,是因为地动仪是张衡最重要的发明,也是最能体现他高尚精神的成就。小组讨论:本段不到二百字,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请概括要点。制造时间和仪器名称(1句);材料、尺寸、形状、装饰(2句);机件、内外构造(3、4、5句);功能和作用(6、7、8句);精确程度及效果(9、10句);实践证明灵敏度和准确性(11、12

34、句);交代仪器正式使用(13句)。这段文字写作顺序:时间名称材料外形构造作用效果评价验证使用。这一段可看成典范的科学说明文。 (五)拓展延伸(六)教师小结小结部分,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然后随机请几位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基于课文内容,学生可能会给出多种回答,对于这些回答,凡是积极向上的,对于学生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我都讲予以肯定。以此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最后,我将借助导学案,使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来对文章内容进行巩固。(七)布置作业五、说板书设计 文学(第1段) 以时间为经主要成就 科技(第2-4段) 以事迹为纬 政治(第5、6段) 详略得当论无性造

35、人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论无性造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论无性造人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本文的主题是“探索科学蹙额奥秘”,这是一篇科普文,文章从生物体克隆技术的不断发展引出克隆造人的话题,并对其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疑问,最后重申反对无性造人的观点。层层论述,结构严谨,语言更是具有通俗易懂、幽默含蓄的特点。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对于情景交融的现代诗也有所了解,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对科普类文章接

36、触较少,且此类文章往往涉及到较为前沿的科学问题,读起来容易感到枯燥,而学生在文章的理性分析方面有所欠缺,需要加以引导和点拨。根据本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作者关于无性造人所持的态度。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阅读,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体味文章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加强对科学世界的认识,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为此,我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1)全面、客观地概括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结构严谨的推理过程。二、说教法:根据课

37、文特点,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并运用自学指导法,课前制作并下发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预习案部分进行自主预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三、说学法: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方法:(1)诵读法,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2)讨论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3)质疑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

38、下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首先PPT展示图片克隆羊多莉,并设计如下的导入语:克隆羊的诞生填补了哺乳动物无性繁殖的空白,再次之后,科学家又利用其它物种做了相同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因此人们开始把眼光转移到人类身上,但是,对于无性造人存在许多争议,因为这一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会造成强大的冲击。托马斯就是针对这件事情写了本篇文章,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论无形造人,看看托马斯从哪些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二)检查预习 结合导学案,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主要侧重于检查预习案部分的完成情况,对完成较好的学生予以表扬。通过检查,能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从而为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依据。(三

39、)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解决重要字音、自行(我将用PPT予以强调)2、小组讨论,梳理本文的层次结构,并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3、作者对无形造人持什么态度?通过以上问题,学生基本理清了文章写作思路,从而完成了本课的重难点和知识与技能的前两个目标,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四)研读讨论本环节我将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参与,最后选出代表对讨论结果进行阐述。(1) 根据课文描写,试着给“克隆”下一个定义,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看谁定义的更准确。(2) 文章通过哪些方面论述了克隆造人的不可行性?(3) 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本文的一个亮点,试着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

40、,并谈谈原因。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充分的发表和分享自己的看法,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绝妙的错误,完成学案上相对应的练习。(六)教师小结小结部分,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然后随机请几位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基于课文内容,学生可能会给出多种回答,对于这些回答,凡是积极向上的,对于学生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我都讲予以肯定。以此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最后,我将借助导学案,使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来对文章内容进行巩固。(七)布置作业仿照本文的写法,尝试对当今社会的

41、某一种现象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能锻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五、说板书设计 琵琶行说课稿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文进行解说。一、说教材琵琶行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叙事诗,诗中讲述的是一位“琵琶女”年长色衰而沦落的遭遇,并联系自身境遇,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作者在叙事中抒情,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抒情的深度,提高了诗歌的思想境界。诗中对音乐的描摹出身入化,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对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很大的作

42、用。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诸如木兰辞的乐府诗歌,并且有较多的诗歌知识储备,但是对于长篇叙事诗歌接触比较少,在分析和鉴赏诗歌的艺术魅力方面和体会诗歌情感上有所不足,需要加强对诗歌艺术的鉴赏能力。以达成本单元“感受艺术魅力”的要求。根据本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大意,赏析诗中关于音乐描写的部分,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2) 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讨论的方法对诗歌进行分析与鉴赏;(3) 体会作者对琵琶女遭遇的同情以及因仕途受挫而内心苦闷的心境。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的重难点设置如下:重点: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43、体会作者因仕途受挫而产生的苦闷心情。难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二、说教法根据课文特点,我将采用情境导入诵读感知品读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并运用自学指导法,课前制作并下发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预习案部分进行自主预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三、说学法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为此,我设计了如下学习方法:(1)朗读法,运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2)讨论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3)质疑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的教学我预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反

44、复诵读,了解文章所叙内容,理清诗歌的层次结构,疏通小序部分的文意,重点品评音乐描写的部分。第二课时主要以赏析为主,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下面,我将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进行详细说明。1、情境导入在导入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都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表达的又是什么样的情感?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很容易的回答出这一问题,这样导入,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以小见大。学生回答完后,我将予以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绝唱”琵琶行,来深入了解一下他的

45、魅力所在,看看是什么事情让世人如此感叹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白居易和“行”这种文体。(PPT展示以上两则资料,为学生进行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用多媒体播放琵琶名曲阳春白雪,让学生对琵琶声有一个整体认识,从而便于鉴赏本文的音乐描写。(二)检查预习 结合导学案,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主要侧重于检查预习案部分的完成情况,对完成较好的学生予以表扬。通过检查,能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从而为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依据。(三)诵读感知1、诵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大意。(2)听名家范读,读准字音。读准断句,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读完后,教师多媒体展示文章中易读错的字音。(

46、3)全班齐读,注意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读出韵律美。(4)请学生当堂背诵第二小节。2、理清线索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诗歌线索,我将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用简练的一句话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2)本文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物?他们分别有什么活动?(3)这两个人物的活动有交叉吗?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提示,学生很容易找到诗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从而把握文章结构。(此处板书两条线索)(四)品读讨论1、小序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疏通小序的大意,并归纳重点的文言知识。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表讨论结果。可在课下制作文言卡片,积累文言知识。2、赏析第1-2段第一段: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细阅读第一小节,找出这一节中描写了那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从全文来看,这一节起了什么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