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题研究:《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28383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课题研究:《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课题研究:《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课题研究:《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课题研究:《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课题研究:《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课题研究:《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课题研究:《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报告.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课题研究: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报告一 课题背景新课标为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方式,已被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们所熟悉。新课改也已经被广泛的接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新课改的核心和目的,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本课题自从被确立为市级课题以来历时近两年,在这段时间内,所有的课题组成员对新课标、新课改的认识都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对教学实践的体会深刻了许多,教学成绩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和实现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处在如火如荼的的课改行列之中,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倍感自豪,对未来的教学之路信心

2、倍增。只要教师认真的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良和提高,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 实验报告(一) 课题相关内容陈述1. 课题名称: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2. 课题负责人情况: 本课题是由一中王贵华老师2008年11月申报成功的课题, 并由其承担的本课题的研究。3. 课题的理论依据:新课程是当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体现,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新课标强调,英语课堂教学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教育对象,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新课程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升进行加强和补充,使人得到整体的提升。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3、1)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策略。3)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必备的心态及角色转变。5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自然实验法。6. 成果呈现形式: 本课题从申报成功到现在已经研究了近两年的时间, 经过这段时间的实验研究, 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成果呈现的形式主要以研究报告, 教学案例的形式来展现。7. 管理单位: 本课题是由临沂市教研室负责管理的, 属于市级研究课题。8. 完成时间: 应该在 12月底完成实验研究, 因此本课题于2010年11月底前提出申请结题。(二) 研究的主要过程和相关的活动1第一阶段:研究前期的调查组建课题,选好实验班级做好指导理论的准备工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

4、做好问卷调查。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是否能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探究性学习策略,然后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认真观察个别同学在试验前阶段已经具备哪些探究性学习能力。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同学基本上不采取任何学习策略。涉及到阅读,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步骤基本上是先采取逐字阅读的方式,然后阅读题目,最后又返回阅读文章重新阅读。89.6%的学生能够说出阅读材料的体裁,但是询问他们这些体裁有什么结构特征应该采取何种阅读策略时,只有2.9%的学生能正确回答。 2第二阶段: 研究过程 依据学生实际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试验验证,并根据学情加以改进和调整。阅读材料大多来自普通高中英语教

5、材(人教版)内容,也有摘自英美国家的一些报刊,杂志,如读者文摘,纽约时报等作为补充材料。根据课时安排,每周学生有五节英语课,因为要顾及到其他技能的训练,如听力,语法,写作等,每周安排的阅读技能训练的课时平均为2个课时。阅读技能训练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语篇的体裁分析 2. 语篇的主题分析 3语篇篇章结构分析 4语境中学习、理解语法 5训练推理能力 (注:这些训练内容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错,综合融入到课堂中)。在研究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的子课题中,研究的实验对象主要是课题组成员,参照对象为非成员组教师。研究了以下四个方面:从课程的机械的执行者转换成课程的设计者;从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转换成语言技

6、能的培养者和文化传播者;从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转换成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参与者;从学生成长的监督者转化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3第三阶段:总结与验收阶段 首先,对课题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同时进行个案研究,追踪记录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期实验对象的变化。然后,总结研究发现,以论文的形式公布实验结果。最后,报请专家进行鉴定。(三)研究结果及分析1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research)下表是试验对象在实验后测试成绩与实验前没有经过训练的测试成绩对比(T-test),可以看出试验后的平均值远远高于实验前,且对比数据是有意义的(p = .01)。这组数据说明经过研究者

7、对实验对象采取干预措施,即训练语篇体裁分析,主题分析,结构分析,语境学习语法,训练推理等等手段,实验对象的阅读能力比未干预前提高了许多。 MeanStd. Deviationt p测试前41.4612.699-5.535.01测试后86.7726.6432案例研究 (case study)在试验前后中,我们特别关注三位同学的成长,并设立了成长档案。下面我就摘取与其中一位同学的交谈及他们训练前后的变化,作为实例。学生:李文杰这位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但是学习的欲望强烈,懂得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一位自控能力极强的学生。在试验前进行的阅读测试中他的得分是63.5分,当时在所有被试验者中

8、分数较高。他做细节题方面得分较高,但是在主旨大意题及生词推测题中失分却较多。但是经过语篇教学训练后,他在实验后的测试中得90.5分,以下截取在试验前及实验后与他的两段对话:(T: Teacher Li: Li Wenjie)实验前:T: 你认为这次的考试题目难吗?Li: 不怎么难,我基本上都懂了。T: 但是得分却不是很高,你在做题时对哪一类题把握不是很大。Li: 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反正有些题目在文章中找不到信息,我就瞎蒙了。实验后:T: 你觉得这次的考试题目难吗?Li: 不难,基本上都看懂了。T: 你能说说这次考试主要有哪些题型吗?L: 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说好,试一试吧。第一篇至第三篇主要是问中

9、心思想的题型吧,因为问题里面好几道都含有whats the main idea of para ? Whats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等等T: 那你能说说你做这些题目的过程吗?L: 我通常是先快速看看题目,大概了解是考哪种题型,发现是考主旨大意题的,我就赶紧回到课文,把文章中每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快速看看,然后大概猜测这篇文章讲什么先。然后看选项,观察四个选项中哪个选项几乎在每段都提及到了,或者在哪几段重要段落集中讨论,答案应该就是它了通过实验前后两组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以及个案追踪,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语篇分析教学应用到阅读课堂是十分有效的。教师通过语篇分析的各项内

10、容训练,帮助学生在脑子里构建三种图式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得学生学会如何把已有信息(图式)与阅读文章的新信息相联系。久而久之,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会利用这种联系帮助解决阅读理解题目了。(四)研究计划执行情况在研究实验的过程中, 每一个实验阶段都制定了阶段的课题计划。 从实验情况分析来看, 每一个阶段都完成了计划中的内容, 都进行了相关的课题内容方面的实验。特别是在最初的指导过程中我更是做到计划周详,操作细致,亲临每一个小组,了解和帮助他们进行预习的分工和实施。每一个阶段都写了读书笔记,收集了本课题实验相关的资料,、教学案例及分析、论文,还进行了阶段考试情况的分析等等,

11、效果还不错。三研究后的反思本次实验基本上达到了最初设立的目标,但是不很多不足之处,如:(1)实验选取的对象都是学校的来自重点班的学生,而本年级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英语语言水平较低,认知意识较差的学生,如何培养他们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2)试验的结果是否完全真实有待论证。实验前后的两次阅读测试题都选自一本英语阅读教材,我们根据经验认为测试内容有难度差异,但是没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这可能会干扰试验结果,因为实验后测试题目比试验前的题目要容易,那实验数据就没有效了。(3)专题研究活动还应更深入一些,不能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还应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还应进一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为重点,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落实在平时的科学课教学工作之中,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对英语学科的要求。 当然,实验中的存在许多可变量,有些可控,有些不可控。我们进行的是一次尝试,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如果要让这项研究普遍应用于教学课堂中,还需要更科学的论证,更不懈的探索。参考文献: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2,走进新课程:与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 何广铿. 1996. 英语教学法基础 M. 暨南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