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单元设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28469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单元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鲁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单元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鲁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单元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鲁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单元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鲁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单元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单元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单元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鲁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 单元设计【单元结构说明】1单元选文:烛之武退秦师赤壁之战2单元构成依据:烛之武退秦师和赤壁之战是第四单元的必读文本,这两篇文章均涉及战争,但是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均不多,相反,大部分篇幅用于讨论战争是否应该进行,战前如何准备,人物的表现,以及战争的性质等。战争的背后充满着智慧的较量,可以窥见古人的战争观。其中,取得战争最后胜利的因素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古人的战争智慧。【学情分析】1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以前,高中阶段接触的文言文只有三篇: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学生文言文学习最困难的还是读不懂课文,因此,教学重点首先要放在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积累一定数量

2、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上。2这几篇文言文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详写了战前的双方态势和决策情况,至于战争结果,则用简捷明了的数笔带过。这对当今看惯了武打片打斗场面的中学生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要详写战前决策?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会让学生充满兴趣,也会使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看清战争背后的智慧较量,了解古人的战争观。【单元导读】 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曾经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盛衰、消亡都和战争有关。“战争”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文艺长廊中不乏战争题材精品。本单元所选择的4篇文章,无论是在春秋时期的诸侯纷

3、争,还是东汉末年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都体现出了人们在不得不面对战争时表现出的大智大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智慧不仅可以让人们学习到具体的经验,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勇气、无私、隐忍等优秀品质和集体团结的力量。单元围绕着“战争的智慧”主题划分为“走近战争、作品中的战争智慧”两个专题。“走近战争”,是单元教学的基础,主要是熟悉文本,了解内容,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建立对战争的初步认识;“作品中的战争智慧”是单元内核,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对初中文本的复习回顾和对古代经典战争的资料整理,来梳理经典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战争智慧”。【学习目标】三个维度目标要求知识与能力熟读烛之武退

4、秦师赤壁之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判断几种文言常用句式,并能准确翻译。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烛之武退秦师全文,有能力的同学背诵赤壁之战的重点段落。过程与方法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分析在不同情形下的战争中,核心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智慧与勇气,以及他们为争取和平所付出的努力。畅谈个人认为最具智慧的人,探讨战争胜利或失败的最根本因素即战争智慧,进而了解古人的战争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深铭记历史,正确认识战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应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5、。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

6、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准备材料】:第一册课本、语文读本第一册,新课堂第一册,作业本、积累本【单元进程】本单元预计课时6节。1、第1、2课时,研读烛之武退秦师,结合背景知识,大致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品味语言,体味巧妙的外交辞令这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智慧。2.第3、4、5课时,学习赤壁之战,结合背景知识,大致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品味语言,分析战前主要人物的智慧,分析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4.第6课时,探讨古人的战争智慧。立足文本,结合课外阅读

7、:曹刿论战齐晋鞌之战孙子兵法等。晨读:背诵并默写烛之武退秦师和赤壁之战中重点段落。第一阶段:走进文本,初读感知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1、 理解“鄙、师、济、微、知、封”6个实词的一词多义,归纳“以、之、其、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 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学习本文在表现主题时的材料详略处理手法,学会分析通过以上写作技巧而塑造出的烛之武的光辉形象。 战争背景1、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年(

8、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2、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的原因 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

9、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2、秦、晋围郑形势图: 课前预习1、依据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写出故事梗概。 2、完成新课堂P127预习导学,将文学常识部分整理到课堂笔记本上。 知识积累完成新课堂P129巩固导练(14),完成文学常识和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牛刀小试:完成新课堂P132“拓展导练”的课外文言小阅读 问题导学1、烛之武为什么开始时不答应出使劝秦,后来又答应了?(尽量用原文词句) 2、烛之武成功劝退秦师的原因有哪些?(尽量用原文词句) 关于“战争”的深度思考有人

10、说,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你怎么看?结合文本的内容和某些时势,简单谈谈你的认识。 课后作业一、背诵全文,同位合作互查,完成新课堂P129巩固导练第6题默写二、抄写并且翻译以下句子在作业本上,请特别注意加点词的翻译: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赤壁之战导学案(上) 教学目标:1、了解赤壁之战发生的背景,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积累基础知识

11、。2、归纳掌握“济、举 、治、引、次、卒、用、致、固、比、若、为、故”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3、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并且熟知其翻译特点。重点难点:1、了解赤壁之战发生的背景,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积累基础知识。2、归纳掌握“济、举 、治、引、次、卒、用、致、固、比、若、为、故”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3、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并且熟知其翻译特点。 战争背景:1、“赤壁之战”发生之前的故事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曹操败袁绍、破乌桓,“挟天子以令诸侯”,在

12、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80万大军(实际约20万,依据三国志)继续向长江推进,意欲一举歼灭孙权部众。原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在收编刘琦军队后仓促率军民南撤。刘备在长坂(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此时约有2万军队。当时孙权已经接到曹操战书,虽然孙权虽割据江东,但拥有部众仅10万人,可以迎战的仅仅3万人左右,作战双方人数悬殊,情势危急。2、赤壁之战

13、作战经过示意图 课前预习1、阅读故事背景和文本,并且按照“鲁肃出使孔明说权战和相争周瑜献策火烧赤壁”将全文划成5个部分,复述大体情节,将孙权决策的经过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到作业本上。2、完成新课堂P143“预习导学”1,把2文学常识整理到积累本上。 知识积累1、完成新课堂P146巩固导练1、2、3、4,积累“卒、事、并、次、治、引、走、将”,完成以下练习,补充积累“资、去、兵、莫、为、行、方”等重要词汇。 资:1.此帝王之资也 2.多载资粮 3.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去:1.为汉家除残去秽 2.去北军二里余 3.成礼而去为:1.恐为操所先 2.行将为人所并3.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4.今为君计5.安能复为

14、之下乎 6.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7.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行:1.权即遣肃行 2.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兵:1.兵精粮多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4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5.左右欲兵之 莫:1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2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方:1 助画方略。2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3 操军方连船舰。4 挟天子以征四方。5 地方数千里。2、掌握几种常用文言句式,并且能准确翻译句子,完成新课堂P149“巩固导练”的第6小题。 牛刀小试:完成新课堂P150“拓展导练”中的课外文言

15、小阅读 课后作业:一、用简练的语言概述“赤壁之战“的过程,整理到作业本上二、抄写并且翻译以下句子到作业本上,请特别注意加点字与划线句子的准确翻译。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2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3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赤壁之战导学案(下) 教学目标(一)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及影响;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二)学会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1、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孙权”的形象特

16、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2、学习本文处理材料时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思考怎样取舍材料才能更好的突出文章主题。 问题导学(尽量用原文会答)1、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2、诸葛亮出使东吴是怎样游说孙权的? 3、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和敌方的不利条件的? 4、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战争”的深度思考“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历来为人称道,但本文却将作战过程寥寥几笔就匆匆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写孙权决策的过程,你认为这样安排

17、有道理么?为什么? 第二阶段:拓展阅读,深度思考 感悟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战争智慧教学目标:1赏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精彩的外交辞令,分析并理解在政治斗争中运用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2反复品味语言,感悟外交辞令的风味,通过分析认识外交辞令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锋芒的特点。3立足本单元,结合曹刿论战齐晋鞍之战等文本,思考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4.学习古人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努力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学过程一创设话题,引发思考在课堂学习中,我发现有很多同学对外交辞令感兴趣,的确,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当国家处在弱势的情况下,充满文采

18、和智慧的外交辞令往往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精彩的外交辞令,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先人的智慧。二分组讨论,深入探究品味语言,感悟外交辞令的风味。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乐于与人分享。【组内讨论】每位同学读出自己的认识,并分条整理出发言提纲。【组间交流】小组自由发言。举例:烛之武他“夜缒而出”见秦伯(秦穆公),要劝说秦国退军。怎样开口呢?从哪个角度进入说辞呢?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个开头太费斟酌了,如果一开口就低三下四地乞求秦国退军,太有失于国家的尊严,秦穆公也不会轻易答应;如果一开口就数说秦、晋围郑的“不义”,反而会激怒秦穆公,因为春秋时期的那些战争

19、无所谓正义非正义;如果一开口就说晋国的坏话,离间秦、晋联盟,这样太直露了,可能让秦穆公一开始就觉得烛之武是“说客”而拒之于门外。烛之武不愧是外交经验丰富的老臣,他深知此行干系甚大,于是一开始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他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先用肯定语气承认郑国“既知亡矣”,也就肯定了秦国必定胜利,以顺应并满足秦穆公好大喜功的心理;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句,表面上似乎肯定了“亡郑而有益于君”,但谦卑中已经露出了锋芒,已经触及到了秦国的利益问题。但此时还不能挑明,因为正处在利令智昏状态下的秦穆公不可能一下子转变过来,所以烛之武恰当而适时地用一个“若

20、”字由肯定语气换成了假设语气,先旁敲侧击一下,让秦穆公想想帮晋国攻打郑国是否对秦国有益。然后才挑明其利害关系:“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指出:灭郑,对晋有利,而对秦不利;相反,不灭郑,从长远利益看,对秦只能有利。烛之武从正反两方面把这个利害得失说穿了,说透了。可以想象,此时秦穆公肯定已有了松动。烛之武此番来的目的,一是要说服秦穆公退军,二是要瓦解秦晋联盟。第一个目的已基本达到,所以烛之武乘势进逼,要达到第二个目的。要瓦解秦晋联盟,也就是要挑拨离间秦晋友好关系,于是接下来烛之武说了一些晋国的“是非”:“

2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既说晋国的忘恩负义,言而无信,秦、晋间难以共事;又揭露晋国的贪得无厌,并且指出晋国有“肆其西封”“阙秦”的野心。句句说到了秦穆公的痛处,处处为秦国考虑打算。终于说服了穆公退军,又瓦解了秦晋联盟,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外交使命,而且又有意外的收获秦国反过来与郑国建立了联盟关系(这又成了之后秦晋崤之战的前奏),不但是一箭双雕,而且成了“一箭三雕”,真可谓“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三教师小结,提升认识外交辞令战争智慧共同特点: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

22、表下包藏着锋芒。使用背景:敌强我弱、敌胜我败、身为俘虏之时。起到的作用:在弱势之时能巧妙地使自己的说辞入情入理,起到不战而驱人之兵,避免两军交锋,消弭战祸的作用。四拓展阅读,立足本单元,结合曹刿论战齐晋鞍之战等文本,思考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进一步体会古人的战争智慧。1.小组交流:结合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再加上课外阅读的曹刿论战齐晋鞍之战等文本,思考:你认为刀光剑影的背后智慧的较量究竟是什么?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注意要结合文本。3.小结:古人的战争智慧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高瞻远瞩,战术上明察秋毫,外交上巧言辞令,消弭战祸。五作业探讨古人的战争智慧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形成小文章。附: 荷花淀导学案

23、 重点难点:1、以文本为范例总结归纳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尝试运用到写作中去。2、比较阅读同类题材作品永别了,武器, 总结写作上的异同之处。 战争背景: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构桥事迹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课前预习1、 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完成新课堂新课堂P134“预习导学”。2、 拟写小标题,复述各部分大意。 知识积累完成新课堂P13

24、7“拓展导练”的“基础拓展”部分,将文学常识和重点字词整理到积累本上。 问题导学 文本中关于荷花淀的景物描写有几处?请在课本上划下来并且分别说明这些景物描写都有什么作用? 作者是怎样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 总结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对比阅读:阅读课本自读文本永别了,武器89-90页两段战争场面的描写 ,说说同为战题材的作品,两部小说在选材上有什么不同? 关于“战争”的深度思考前苏联有位作家说:“战争让女人走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课后作业: 1、阅读新课堂P141小说阅读的技巧,结合课堂内容和初中所学,举例总结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整理到积累本上。 场面描写重点难点:学习并模仿荷花淀赤壁之战中的场面描写技巧,进行场面描写的片段练习。阅读课文中的经典场面: 荷花淀:阅读“月下编席”,体会景物和人物的关系,学习创设典型意境的方法。 赤壁之战:阅读“孔明说权”“战和相争”“周瑜献策”三个场面,体会情境对表现主人公形象的作用。 片段练习从以下情境中任选其一,自定一个主题,精选材料,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写出一段精彩的场面描写,500字左右,写在作业本上。【可选情境】:中考考场、艺术节、运动会、啤酒节、世博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