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2.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28696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711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0711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0711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0711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0711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711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11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2.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1(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4题)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答案】B【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的书画的发展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并以新材料和图示的方式出现,设计新颖。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个高峰大约出现在唐朝,顾恺之是东晋画家,张择端是北宋画家,郑板桥是清朝画家。由此可知,只有吴道子符合题意。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古代绘

2、画的杰出代表人物 ,图中第一个高峰应为唐朝时期,A顾恺之是魏晋时期,B吴道子是唐朝时期,C张择端是北宋时期,D郑板桥是清朝时期,故B项正确。2(2008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62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答案】B【点拨】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对文学形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自然经济的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儒家思想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文化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考试内容的限定上。3(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5题)从汉

3、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答案】A【点拨】属于中等难度题。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比较能力。汉赋、唐诗、宋词以及明清小说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渐兴起历史。日益平民化,反映平民的生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此题考查考生的时序思维和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灿烂辉煌,各朝代有自己的主流文学形式,一起构成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化。从汉代到明清,主流文学形式由“赋”到“小说”的变化,考生只要按时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就会明白主流文化

4、是日趋平民化了。此题选A。4(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23题)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答案】D【点拨】电子文献具有多媒体信息存储和传递功能、检索方便、信息存储容量大等优点;纸质文献则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更具有权威性等优点。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在很长的时期内将共生共存。工具发生了变化,那仅仅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但是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它们对保

5、留民族文化遗产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5(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题)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 )【答案】A【点拨】A是小篆;B是楷书;C是行书;D是草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6(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42题(4)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列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答案】D【点拨】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毕升发明的,用于印刷的活字字模应是反字。据此分析题目图片,只有D项符合题意。7(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1题)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6、)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B.实用技术发达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答案】B【点拨】题目考查“我国古代科技主要特点”。结合相关知识可得出古代科技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8(2008年海南高考4题)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答案】D【点拨】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与其他剧种交流渗透,并吸收了其他杂曲的特点。9(2011年江苏高考3题)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

7、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四大发明特别是活字印刷术。根据所学,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它既经济,又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本题分析材料,大意是说,崇祯十一年时朝廷的邸报开始采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制。分析各选项,A项活字印刷术从明代开始使用说法错误;B项活字印刷术发明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说法不符合史实,雕版印刷术自隋唐开始就有使用;C项说法也不正确,最早的活字是胶泥活字。本题应选D项,

8、活字印刷术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造纸术在西汉时已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活版技术从北宋开始使用;活版之前传递信息并不是均用手抄,如雕版;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泥活字。A、B、C表述错误。造纸术出现于西汉、指南针出现于战国、火药出现于东晋,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在四大发明中活版出现最晚。10(2009年上海高考2题)将右图陶尊上的刻画符号与楔形文字、甲骨文、圣书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相比照可推断该陶尊最有可能出土于( )A两河流域 B中国C地中海东岸 D埃及【答案】B【点拨】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苏美人发明的文字,笔画

9、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埃及圣书字由意符、音符和定符组成,是一种语词-音节文字。陶尊上的“”刻划符,属于象形文字,应该是中国的甲骨文,故选B。11(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B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C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D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文化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同时注意中外对比,找寻人类文明的共性与个性。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属于腐朽落后的封建社会,山水画属于文人写意画,

10、注重的是绘画的意境;而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已经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已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成为动力,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发展,使得画家有了更方便的条件去接触大自然,描绘大自然的风景。故D项为正确答案。12(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2题)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答案】A【点拨】题干关键词是“隶书”。从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据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秦朝

11、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他写的秦始皇廿六年诏铭用的是小篆体,B项错误。C项指的是草书。正书是指楷书,D项不符合题意。13(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3题)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答案】A【点拨】“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是文人画的特点,苏轼一生,几遭贬谪,在错综复杂的宋王朝政治斗争中饱尝仕途的滋味,愤懑不平之气交织于心,发诸毫端,借诗画以泄胸中

12、盘郁。作者通过作画抒写胸臆之情。郁闷的心情通过绘画表露无疑。这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所以A项符合题意。“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又称“疏体”是唐代吴道子的画风, 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排除B。“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句说的是王维,出自苏轼的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是王维的字)指出了王维的诗能够将诗情画意相结合的特点。排除C。“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含寓淡泊名利、心向清纯之意的山林气味,这与作者抒发郁闷之情的寓意不吻合。排除D。故选A。14(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31题)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

13、“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图7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答案】D【点拨】宋元丰三年苏轼被谪至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时做黄州寒食诗帖。贴中用笔率意奔放,恣肆挥洒,有徐起渐快,嘎然而止的节奏,体现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可以明显看出被贬谪黄州的悲愤情感,正体现了“宋人尚意”的特色。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正体现出字体的变化特点。15(2009年上海高考13题)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

14、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人西方呢。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C【点拨】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5世纪已经传入西方,甲说法错误,来自学者著作的材料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丁同学说法也是不合理的,19世纪

15、初,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丙同学的说话是合理的。16(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12题)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答案】D【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和迁移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秦朝实行文化专制,严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愚民政策。故错误的是D.17(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15题)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A.藏书成为人

16、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答案】C【点拨】解答此题,注意题中关键词“今(雕)板之幸也”,说明,是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故C正确。18(2009年广东高考1题)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答案】D【点拨】老子一书是记录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代表老子言论的著作;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统治阶级为预测吉凶,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方言创作的一种诗体。因此这些文献都不可能较多反映平民生活。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17、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19(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3题)表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古代书法艺术和书法名家。解法一:日本文字主要由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创造的片假名和学问僧空海采用汉字草书创造的平假名构成,材料中点出平假名,故受草书影响,怀素是狂草名家,选D;解法二:根据材料中的平假名字体判断是模仿草书,这是本题考查的主要意图;解法三:排除法,王羲之非唐朝,颜真卿和刘公权擅长楷体,故选D。以上不管

18、哪种解法都必须建立在对几个书法名家生活朝代和擅长字体等知识掌握了解的基础上,故踏踏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是高考取胜的基础。20(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3题)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答案】A【点拨】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中国四大发明传入阿拉伯的时间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人大食,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才出现,13世纪,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人阿拉伯。造纸术是东汉时代宦官蔡伦

19、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中期平民毕昇发明,时间与题干不符,予以排除,而指南针、火药与火器不是一项技术,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A项,造纸术传播到阿拉伯。21(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13题)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答案】D【点拨】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

20、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A项;再由题中信息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C项亦可排除。B项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D项为正确答案。22(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14题)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 市民文学兴盛 印刷工艺提高 专制政治强化 A. B. C. D. 【答案】A【点拨】商品经

21、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应排除23(2008年上海高考A8题)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答案】A【点拨】选项中涉及的重大发明,“司南”的发明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纸”的发明时间是在西汉,“火药”的发明时间是在唐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时间是在北宋。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司南是战国,纸最早是西汉,活字印刷术最早是北宋平民毕昇的,火药是唐朝。所以顺序是司南、纸、火药、活字

22、印刷术。选A项。24(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4题)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答案】D【点拨】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25(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3题)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答案】C

23、【点拨】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明清时期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到1912年清朝灭亡结束,C项说法在时间上与史实不符合。26(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C王祯农书 D李贽焚书【答案】C【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时间的掌握。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大画家;吴道子是唐朝的大画家;李贽是明朝末年的思想家;王祯是元朝时期的农学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项。27(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19题)下列

24、“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答案】D【点拨】秦朝官方统一文字为小篆, D项字体为小篆。而A为甲骨文; B为行书;C为楷书,都不正确。28(2008年江苏高考2题)“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答案】B【点拨】A项王羲之是魏晋时期的,而杜甫是唐朝。C项和D项中颜真卿、柳公权是楷书,比较严谨。而诗句中的书法家潇洒不羁,作品酣畅淋漓,“快如云烟”,应该选B项书写草书的张旭。29(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8题)图3是湖南长沙马王堆座墓葬中出土的丝织品,上面用当时通行的字体抄

25、写了一部典籍,它应该抄写于( )A商周时期B. 秦汉时期C. 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答案】B【点拨】此题关键在于读出图片内含信息,所写文字为隶书。30(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7题)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答案】A【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国粹京剧发展沿革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昆曲是戏曲之祖;京剧北京化应该是在乾隆年间,嘉庆、道光年间又和进京的汉调艺人合作,使西皮、二簧两种声腔合流,

26、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北京市民承认,成为人民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很快风靡全国。京剧成为我国戏曲中最具有全国性、典型性的剧种之一,它的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也最大,被公认为“国剧”。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不是“戏剧之祖”,排除B项。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后,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乾京化,故排除C、D两项。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31(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4题)历史学家

27、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完善科举程序 创立行省制度强化文化政治 世俗文学兴起A. B. C. D.【答案】C【点拨】本题关键词是是“数千载发展,在宋元到达一个新高度”,只有项是元朝的创新,不合题意。科举制从隋朝产生,到宋朝在程序上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实行糊名法防舞弊。“文化政治”是指儒家思想作统治思想及“文人治国”,从西汉武帝以来就有这种趋势。世俗文学是指从从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宋词等。本题考察的是宋朝相关的政治与文化知识,其中选项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创立的,所以排除ABD。32(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8题)明清时期,以“

28、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图1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A个人的情感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D繁盛的社会【答案】A【点拨】文人画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抒发个人情感。33(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5题)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答案】A【点拨】清朝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所以会看到机户和机工之间的纠纷;最早以蒸汽作动力的汽船是1807年由美国人富尔顿发明

29、,所以排除B项;京剧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形成,所以排除C;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英王不能解散议会,这位英国人根本不能收到英王解散议会的消息,故排除D34(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0题)京剧的京指的是下列哪个朝代的京城 A.汉 B.唐 C.宋 D.清【答案】D【点拨】道光年间,徽剧汉剧互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35(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40题)(24分)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衰”。张仲景记述道:“观今之医,不

30、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名称并概括该著作的成就。(8分)【答案】背景:瘟疫引起人口大量死亡;伤寒杂病论成为中西治疗学的理论经典(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医圣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医学著作及其成就的理解。36(2010高考安徽文综35题)(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

31、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

32、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8分)(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10分)(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10分)【答案】(1)实用性,继承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2)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

33、发展。科级成为引领经济、深沪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摆脱经济危机。(3)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点拨】本题以科技为突破口,大跨度的考察中国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影响。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题目怎么问,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内容进行组织答案。第一问,有两个小问古代科技的特点与古代成就的原因,从材料分析可以获得其特点,从所学内容分析可以获得其发展原因。第二问,也有两问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世界为什么要加大科技投入,强调近代科技的

34、成果,现代科技在社会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结合所学分析加大科技投入的原因。第三问,同样也是两小问,如何理解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潜在的危险。这个从科技的负作用来谈。37(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37题)(32分)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造船

35、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三 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

36、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2分)结合所学知识,追

37、述唐宋时期造船、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4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2分)(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当时德国经济的影响。(4分)(5)你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有何建议?(2分)【答案】(1)为郑和船队的远祥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唐朝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宋代航海普遍使用指南针

38、。(2)已能制造欧洲那样的螺轮蒸汽舰;造舰技术仍然落后。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顾问专业水平不高,并谋取私利。(3)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顺原子弹。(4)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推动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5)略【点拨】本题以科技为切入点,大跨度,小切口,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第一问,结合材料分析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唐宋科技成就主要考查基本知识的记忆;第二问,对材料的 归纳,抓住解题的关键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第三问,从材料归纳国防尖端技术的作

39、用,文革前的尖端技术突破,要仔细审题。第四问,对材料的归纳要依据材料,第五问是开放性题目,这样的题目要结合前面的问题进行建议,没有固定答案,但一定要围绕发展科技提建议。38(2010高考广东文综38题)(28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6分)(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8分)(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

40、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地位大幅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9分)(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答案】(1)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如清明上河图、宋词、话本等。(6分)(2)明治维新,日本富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推动,留学日本较为便利。(8分)(3)“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觉醒。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业化。(9分)(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

41、产力,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5分)【点拨】39(2008年江苏高考21题)(10分)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42、(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分)(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3分)(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答案】(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点拨】本题该题以戏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题目较为简单。第(1)小题答案很简单,“瓦肆”主要指的是娱乐场所,考察知识的识记和再现。第(2)小题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作答,从商业、城市、阶层三方面作答。第(3)问第一问注意材料中“花、雅两部”的别称;第二问依据材料概括。材料三体现的是休闲娱乐功能,材料四体现社会教化功能。第(4)问和题目开头法国的历史学家的话相呼应,理解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