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册必修跨册综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分册必修跨册综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1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解析)必修跨模块综合选择题1.(2011年浙江文综,13)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罗马法的基础 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 B. C. D.【考点】中西方的古代文明(百家争鸣;雅典民主政治)【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要修明法度,变法图强。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最后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古希腊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的城邦体制
2、为雅典直接民主提供了前提。故选择C项。【答案】C2.(2011年安徽文综,22)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是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C人类认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考点】历史的认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概念与材料解读能力。A项表述含糊,比如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就体现了确定性;B项中阐述历史如“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就不可能带有主观因素;D项,历史真实只有一个,不会因
3、为时间的接近而更加真实;所以伴随人类知识不断增长和历史观的变化,对“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必然也会产生变动。故选C项。故选C项。【答案】C3(2011年上海历史,1)一位古希腊人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在其著作中记述了希波战争的始末。他是( ) A伯里克利 B希罗多德 C柏拉图 D罗马【考点】古希腊政治【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A项伯里克利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学家;C项柏拉图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D项罗马与希腊无关;希罗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会对历史进行记载。【答案】B4(2011年上海历史,3)根据所学的知识,右侧表格处分别填上( )A封建等级制:城市的复兴B封建等级制;民族
4、国家形成C城市的复兴:君主专制D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考点】古代欧洲政治采邑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再现和历史分析能力。采邑改革就是中央把土地作为采邑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把它封给自己的臣下为采邑,层层分封,层层结成主从关系,形成像阶梯似的等级制,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复兴,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答案】A5(2011年上海历史,17)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考点】【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
5、比较分析能力。圈地运动用暴力手段夺取农民土地的过程;明治维新在经济上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十月革命中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交给农民使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即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故选B项。【答案】B6(2011年上海历史,30)夏朝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这是因为( )A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B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C该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
6、了夏的存在D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原始材料【考点】史学研究基础方法【解析】本题以夏朝历史切入考查史学研究方法。二里头遗址属于夏商两代的遗存,又大量夏朝和商朝的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比起传说更具说服力,所以学者不再怀疑夏朝的存在,故选C项。特别注意的是原始材料也有可能是虚构,不能把它绝对化。【答案】C7(2011年上海文综,8)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图片(见下图)。并制作了如下标签:商代兽面乳灯纹鼎 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 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战国曾侯乙编钟。上述标签与下组图片自左至右
7、对应的顺序是( ) A B C D【考点】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从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四张图片依次是:石斧、玉琮、鼎、编钟。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找到正确的对应排序。故选B项。【答案】B8(2011年四川卷,2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二战(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都有大国强权的做法,故排除A项;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8、的建立是一战,故排除B项;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是20世纪90年代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的独立故排除C项;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推动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故选D项。【答案】D9. (2011年全国I卷,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 A. 经部 B. 史部 C. 子部 D. 集部【考点】古代史学常识【解析】本题考查史学常识的掌握。中国古代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史部收录各类史书;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类书、释道宗教等著作;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据此汉代的
9、乐府民歌应著录于集部,故选D项。【答案】D非选择题1(2011年广东文综,38)(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二: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
10、观念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8分)(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6分)(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8分)(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考点】历史常识(史书体例、史学观点、历史分期);梁启超的思想;文艺复兴;
11、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近代国家的出现;十月革命等【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常识的理解和论证分析、综合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注重能力考查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对考生要求高。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概括为“记载大量人物(帝王、诸侯和贵族以及其他人物)传记(记言、记事);第二小问梁启超的史学观从材料“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爱国心之源泉也”概括为“进化论思想”“西方民主思想”“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第(2)问从布鲁尼的生活时
12、代(13691444)入手,从材料信息突破。从布鲁尼的生活时代可以判断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从材料“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可以看出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现实生活,这明显反映了近代人文主义兴起,另外从材料可以看出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强调意大利城市政治发展,这也与当时近代国家出现、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兴起相关。第(3)问把历史分期的史学争鸣引入,解答时首先要选择一种分期方法,然后结合历史分界线(时间)的重大事件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意义分析。第一种观点是从社会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的演变角度、从革命史观、政治文明史观角度分期,第一种观点是从全球化史观、经济文明发展角度分期。第(4)问考查考生的理解分
13、析能力,首先要明确学者的观点,然后谈自己的认识。【参考答案】(1)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统治者的活动。(或帝王、诸侯和贵族以及其他人物重大活动。(2分) 思想:进化论思想、西方民主思想、救亡图存思想(近代民族主义思想)(6分,每点2分) (2)摆脱神学束缚,(2分)关注现实,(2分)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2分)(若答出摆脱神学束缚,关注政治生活,反映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可酌情赋分)(3)说明:首先任选一种分期方法,然后说明理由,只选择不分析不能得分。答案一:选择(从革命史观分析)史实依据:164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新时代(或回答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
14、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胜利后颁布的权利法案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标志人类历史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走向法治同等得分)。(4分)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世界历史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打破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4分)选择(从全球史观分析)史实依据:1500年左右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融,日益连接成一个整体(或“欧洲主导的全球化(世界市场)开始起步);(4分)1900左右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分)(4)这位学者的观点具有合理性。因为一方面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所有事件;
15、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主观认识(所处立场)不同,因此对历史的记载会出现差异。(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2.(2011年北京卷,37)(38分)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
16、化。(4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2)指出这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4分),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4分)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其书若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万两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
17、书。(3)简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6分)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4分)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可通过多个主题体现出来。(4)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8分)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4分)要求:提炼的主题必须涵盖两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符合该主题的资料要选择完整,无遗漏;逻辑清晰合理。序号资料1江南制造总局2“文学革命”3武昌起义4“自强”“求富”5三民主义6师夷长技以制夷7京张铁路8南京大屠杀9北伐战争10虎门销烟11中国同盟会1
18、2南昌起义【考点】分封制;秦汉中央集权制;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日本明治维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民主革命【解析】本题围绕国家体制的演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归纳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第(2)问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的内容进行分析。第(3)问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方面的措施结合课本内容回答即可,日本国志受维新派重视要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分析。第(4)问属于开放型试题,注意要从材料中总结主题。【答案】(1)“天下变局”: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4分)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4分)(2)基本原则:权力制衡
19、,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4分)作用:否定君权神授和批判君主专制;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础。(4分)(3)经济政策:殖产兴业。(2分)措施:引进西方技术,建立国营模范企业,扶持私人企业发展,推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化奠定基础。(4分)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忧患意识增长;仿效日本,维新变法。(4分)(4)选择主题示例:(主题4分,列举4分,选择一个主题并举例即可)主题:救国道路的思想探索。序号:4、5、6。主题: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斗争。序号:3、5、11。主题:政治领域的爱国主义表现。序号:3、5、9、10、11、12补充的新资料:(2分。说明:围
20、绕第(3)问所选主题补充一条材料)简要阐释:(2分。说明:围绕主题简单说明)3(2011年江苏历史,23)(15分)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
21、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材料四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5分)(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4分)(3)材料四中“一次
22、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分)【考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各模块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和线索梳理。第(1)问中结合材料和教材从政治前提、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首先理解材料观点,“保守主义的政治”是指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权,然后回答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过程和政治特征;第(3)问由时间“1830年”联系到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运动,然后根据材料“(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第(4)问现代化包括
23、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等,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回答。【答案】(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1分) 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3分)(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1分) 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3分)(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2分)4
24、.(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
25、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考点】西方崛起【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做到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
26、清晰,并能自圆其说即可。【答案】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5(2011年上海历史,36)时代与史家社会文化,时有更新;史家智识,遂以变迁。试以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为例,叙述中国史家治史理念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原因。(10分)【考点】史家治史理念的变化【解析】本题通过对史学的认识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首先注意分析变
27、化,即从司马迁到司马光、从司马光到梁启超这两大变化。接着通过变化分析趋势和原因。前者变化是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基础,其治史目的、取材和体裁也随之变化,具体分析即可;后者是在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时期,其治史目的、取材和史观等也随之变化,具体分析即可。【答案】史实(7分)答案1:能围绕与问题关联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7分)从司马迁到司马光:社会背景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加强,统治者对史学编纂的控制不断强化;治史目的上,从探索天道和人事的关系转向为帝王提供历史经验。取材和体裁上,从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纪传转向以政治军事为主的、以朝代兴亡为主线的历史编 年,治史立场日益转向统治者。从司马光到
28、梁启超:社会背景上,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革转型。历史学亦由传统史学 向现代史学转变;治史目的上,从为帝王提供历史经验转向为一般民众提供借鉴;取材更强调多样化,强调历史进化观,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答案2:仅运用边缘性知识进行回答。(按与题意相符程度赋分) 史记的具体内容:资治通鉴的具体内容:梁启超“新史学”的具体内容等。 其他答案:(0分) 组织(3分)答案l:叙述两组变迁关系。(3分)答案2:仅叙述一组变迁关系。(2分)其他答案:按人物分别叙述,没有体现变迁。(0分)6(2011年四川卷,37)(32分)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
29、,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致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荀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4分)材料二 表2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2)表2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材料三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
30、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渐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图9 图10(3)根据材料三,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6分)图9、图10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2分)材料四 “才能优先原则”一直是美国移民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运动导致犹太难民出现时,罗斯福政府积极实行知识移民政策,给予知识难民优先入境的权利。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一些私人基金会创建外国流亡学者紧急救助
31、委员会,努力援救流亡科学家。到1945年,德奥两国驱逐的约12000名文化精英至少有633%被美国接纳,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至少有77%被美国接纳。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等18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在学习欧洲百年之后,美国出乎预料地成了世界科学中心。欧洲的原子物理学家、奥地利精神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纷纷在美国落户生根。美国利用这一巨大的智力资源以及由他们培养出来的新的科学力量,为美国科技发展服务。今天,美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超过200名,显然与这批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和营造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据胡小芬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欧洲犹太知识移民政策等)(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罗斯福政
32、府的知识移民政策。(11分)【考点】人才问题(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现代中国教育;美国移民政策)【解析】本题围绕人才问题考查古今中外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第(1)问考查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理解,组织答案要根据材料概括。第(2)问考查曹魏到北宋选官制度,“变化”直接从材料归纳根,“原因”可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制度分析。第(3)问以清华百年校庆为背景考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院系调整”的史实根据材料三概括,调整目的结合材料和经济建设的角度分析,“清华的人才培养理念”在理解清华校训和格言基础上加以概括。第(4)问考查罗斯福政府的知识移民政策,要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国际背景评析。【答案】(1)扬长避
33、短;虚怀纳谏;知人善任;任人唯贤。(4分)(2)变化: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时达到高峰。(3分)原因: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2分)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2分)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2分)(3)第一次:1952年,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大学。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3分)第二次: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文科院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分)理念:德才兼备、自立自强、注重实践。(2分)(4)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知识移民政策的背景;(2分)第二,知识移民政策的内容及其实施;(3分)第三,知识移民政策的作用和影响;(4分)第四,总体评价。(2分)(说明:评析须史论结合,层次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