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32035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课标解读】中国古代经济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发展和日益完善;二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并表现出自给自足性、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和脆弱性。【基础知识整合】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向 经济发展。(2)地域差别:北方以 生产为主,南方以 生产为代表。(3)产业结构:以 为

2、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生产工具的革新三、水利设施的完善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治理黄河以及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 。四、生产方式(1)千耦其耘原因:商周时期,农具原始。特点:多采用大规模 的方式生产。(2)个体农耕出现:春秋时期。原因:生产工具和 的进步以及 的出现。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理解概念】1.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就是先将树木砍倒,然

3、后焚烧成灰,用作肥料,并乘着土地还留有热气下种子,最后收获的耕作方式。【易混易错】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经济是为满足生存而生产,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特征是自给自足,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小农经济是在铁器牛耕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确立之后的产物,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下的农民,除了拥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外,还有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三者关系如右图所示:三者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解读与点拨】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史料,回答问题。史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史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探究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史料一和史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答案(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2)不同:史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

5、农经济)解体;史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归纳总结】要点一 精耕细作的内涵及形成发展原因突破提示:图示法生产工具改进水利设施完善生产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生产关系个体农耕千耦其耘突破归纳:精耕细作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其形成发展原因:首先,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其次,是各地

6、区各民族长期的农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第三,一系列相关的农业技术以及人多地少的现实是其发展的重要条件;第四,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要点二 对小农经济的认识突破提示:图示法突破归纳:(1)产生的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2)地位和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3)阻

7、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封建剥削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统治的腐朽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破产。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又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一个新的轮回。(4)评价进步性: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前提,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局限性: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近代以来束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深化探究】自

8、然经济的内涵及特点突破提示:图示法突破归纳: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写照,它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它具有的特点有: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极少有商品交换,只有在生产产品过剩的情况下才会将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以家庭(其他时期也包括氏族

9、公社、封建庄园等)为主要基本生产单位,生产规模相当小。自然经济的守旧性,因循守旧,忽视技术革新和创造,生产技术落后。自然经济是简单的再生产,并且自然经济中农业生产同家庭手工业自然经济制造相结合,也就是所谓的“男耕女织”现象。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真题演练】1.(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10、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2.(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 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解析】选D。从题干的材料看从周天子开始历代皇帝、皇后都重视这一仪式,说明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重视的原因是农业是古代社会主体经济。A、B 两项容易排除,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C项错误。 3.(2011年山东省文综

11、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解析】选B。可以运用排除法,A、C两项中的“铁器”、“牛耕”已经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于农业生产,不选;D项“雇佣关系”开始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时,不选。B项说明了“四齿钉耙”这种农业生产工具反映的农业耕作模式,可选。4(2014天津高考)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答案A 解析从材料的含

12、义可知,不管是上古的神农、尧舜,还是后来的殷周,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这在儒家的经书诗与书中都有体现。这说明重视农业这一思想古已有之,儒家加以继承与发展。故应选A。5(2013新课标全国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答案D 解析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D项符合题意。6(2013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

13、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叙述了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因此A项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的表述错误;也不能由此断定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C项表述错误。河南辉县出土了一些铁农具,但不能因此断定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该地,排除D项。铁农具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答案为B项。7(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

14、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工具变革(耧车) 【解析】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A项所示图片为耦犁,其为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B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故B项正确;C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D项错误。【答案】B8(2015广东文综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

15、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解析】古文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答案】

16、A【基础达标】1.“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解析:D解答本题需要明确“精耕细作”的含义,即它是以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由此可知D项叙述错误。2.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

17、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思路点拨:注意把握关键词来分析本题。答案:B解析:项概括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而A、C、D项只反映四则材料中某一项的特点。总结提醒:我国的土地有限,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所以实行精耕细作是必然的选择。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一方面靠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过度垦荒、掠夺性的开发土地资源而获得的。后者造成了环境的的极大破坏,因此今天我们发展农业,一定要处理好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3.(2014烟台模拟)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A领先世界的手工

18、技术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思路点拨:一定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民间剪纸是我国传统经济形态的反映,从图片中也看出剪纸艺术的体裁围绕我国传统经济耕织结合的这一特征。解析:图片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场景,因此与小农经济有关,故C正确。答案C4(2015济南调研)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4.解析:

19、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充给,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不符。答案:B5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东家采桑妇,雨来苦愁悲。蔟蚕北堂前,雨冷不成丝。西家荷锄叟,雨来亦怨咨。种豆南山下,雨多落为萁。”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A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B宣扬达观自娱的人生态度C体现唐代丝织业发展艰难 D说明小农经济的富足情况5解析:从材料信息“东家采桑妇”“西家荷锄叟”,可知诗歌体现了唐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故选A项。D项说法错误,B、C两项材料虽有所反映,但不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思想。答案:A6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

20、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学者意在强调小农经济()A具有极强的稳定性B具有明显的脆弱性C具有顽强的再生性 D生产工具特别简陋6.解析: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小农经济需要的生产资料简单,与稳定性无关,A项错误;脆弱性主要是在抵御天灾人祸时的反应,与材料侧重点不符,B项错误;生产工具简单,需要的劳动力又少,只要与土地结合就可以再次生产,具有顽强的再生性,故C项正确;生产工具简陋只是再生产的前提之一,不是材料的意图,D项错误。答案:C7(2013江苏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

2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据题干材料信息,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A、C两项错误;D项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符合题意的是B项。8(2014上海3)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

22、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8【答案】A 【解析】传说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也不能证明历史人物的真实存在,排除B、D两项;传说来源于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传说中的炎帝教给人们农作,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A项正确。9(2014福建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9【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中的信息“每年春都要

23、举行”和图中文字信息“祭先农坛”分析出古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开春之际祈求有一个好的收成,这是以农立国理念的体现,C项正确。A项并不是核心信息,B、D两项由图中不可知。10(2014日照)“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10【答案】B【解析】该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两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A、C、D三项

24、错误。11.(江苏省2015年扬州高三期中考试)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11、【解析】D 12(2015,泰安市高三质检)“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12、【解析】A 通过材料可看出,在小农经济模式下,小生产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13.牛耕出现后,很长

25、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技术革新是:( ) A冶铁技术的产生 B犁铧的使用 C犁壁的安装使用 D耧车的创制13、C 解析:未安装犁壁以前,牛耕需牛和人力相对多,不利于推广。14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B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D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14答案B解析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15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秦朝暴政中,严重违背这

26、一条的是 ()A徭役繁重 B刑罚严酷 C赋税沉重 D土地兼并15答案A。解析秦朝由于修建长城、阿房宫、陵墓等所带来的过度繁重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从而侵占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违农时。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

27、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16参考答案:(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优越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只要答对两点就满分)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材料二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

28、中养犬长食肉。注:作者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材料三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农具进步的表现及意义。(2)依据材料二,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3)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自耕农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17答案(1)表现:从材质方面:石、木青铜、铁;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意义: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农业技术的提高,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2)政府赋税沉重,贫富分化严重,贫苦农民陷入绝境,社会风尚奢靡,贫苦农民逃避到山区。(3)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