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专题汇编(全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33666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考专题汇编(全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高考专题汇编(全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高考专题汇编(全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高考专题汇编(全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高考专题汇编(全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高考专题汇编(全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考专题汇编(全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点击下载更多高中历史免费试卷(请按Crtl键+左键点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0分)1(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7题)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答案】C【点拨】本题以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作为入题点,考查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的获取、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稍大。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表1 中时间“1926年6月”、“1927年6月”,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南昌

2、起义在1927年8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1927年月10月,与表中时间不符,故排除A、B项;1927年春,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要阐明了农民问题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的重要性,并非导致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1926年下半年起,随着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北伐大革命的胜利进军,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国民革命的中心从珠江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才会呈现出湖南、湖北、江西会员数的大幅度提升,总之,抓住从几个关键信息,一个是时间信息,1926年6月-1927年6月,一个信息是地域信息,湖南、湖北、江西三地的农会会员数的大幅度提升。不难判断选C项。【结束】2(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

3、16题)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点拨】本题以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作为切入点,以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社会情况(尤其是社会习俗)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度稍大。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竞袭洋夷之皮毛”等,这些词语影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故排除B、D;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总之,材料里作者称辛亥革命为“变乱”,又用“竞袭皮毛”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故选A项。【结束】3(2011年海南高考17题)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答案】A【点拨】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A项体现了反封建任务的成果。所以A符合题意。【结束】4(2011年海南高考16题)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

5、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答案】B【点拨】注意“公派”两个字,公派生按正常是应该支持政府的,毕竟是政府出钱给他们出国深造的。这与私人留学是有区别的。除非政府出了问题,才会转向反对的。从1872年到1875年,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回来时,清朝正实行洋务运动,国力相对强盛相比,公派留学生自然拥护国家政权,为国效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05年前后”,这个时期清廷准备实行立宪,但“皇族内阁”的设立,

6、被证明清廷的革新只是个骗局,使公派生对清廷失望,转向同情、支持革命。故选B。【结束】5(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4题)90年前的 7月23日,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B C D【答案】B【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是历史史实,是历史评价。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和属于叙述回忆史实;和属于历史评价。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结束】6(2011年高考上海文综29题)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

7、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五四运动的发生B红色政权的建立C抗日战争的爆发D解放战争的胜利【答案】B【点拨】注意关键时间信息“1928年”,1928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表现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扩大和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直到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途中损失惨重,党员数量才出现了严重下降。所以1928年红色政权的建立后导致了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B项符合题意,选B。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局部抗日战争发生于1931、全面抗日战争发生于1937年,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在1949年,都不符合图片1928年党

8、员数量急剧上升的信息,故排除A、C、D【结束】7(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29题)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答案】A【点拨】解析1:本题考查天平天国运动。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国2000年的传承中根深蒂固,而西方的上帝在国人心中基本没有什么印象

9、,由此使其政权缺乏理论根基和群众的广泛支持。据此可知A正确。解析2:本题考查天平天国运动。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国2000年的传承中根深蒂固,而西方的上帝在国人心中基本没有什么印象,由此使其政权缺乏理论根基和群众的广泛支持。应明确太平天国运动仍属于农民阶级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难以摆脱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材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是原因。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文化政策变化

10、原因。思想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筹,从根本上来说,是为政治服务的。由此联想到,太平天国由反孔到尊孔的变化,也是出于其政权需要。太平天国运动前期以宣传拜上帝教发动群众,矛头直指以孔教(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清政府,但后期则要求学尧舜,遵孔孟。前后变化说明,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结束】8(2011年江苏高考6题)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

11、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答案】A【点拨】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仿效美国实行总统制,政体实行三权分立,从而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但最后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失败。联系材料分析各选项,B项辛亥革命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说法错误,中华民国不是联邦制;C项说法与事实不符;D项说法明显错误,担任临时大总统的有孙中山和袁世凯,袁世凯是封建旧势力代表。本题选A项,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建立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

12、政体的复制品。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结束】9(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30题)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答案】A【点拨】解析1:本题考查“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

13、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BCD虽然也是影响因素但不占主要地位。解析2:本题考查“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解答本题时应关注“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分别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力量以及斗争方式等。 “公车上书”是1895年康有为等举人联名上书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标志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B项是次要原因;C项不是原因;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

14、基础的不同。故选A项。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思想文化对社会运动的影响,考查知识点是“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1895年,维新派康有为等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清政府,提出拒绝马关条约;迁都内地;练兵抗战;变法图强。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举人赴京,后世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这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说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已广泛

15、觉醒,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A正确。【结束】10(2011年海南高考18题)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答案】A【点拨】扣住题干关键词“思想界”、“出版界”、“学潮”等可知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故选A项。【结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0分)11(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38题)辛亥革命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

16、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11分)【答案】标题部分(3分)答案1:从材料中提取了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3分) 一次保守与激进的革命 一场未完成的革命答案2:从材料中提取了单方面的信息或语意含糊。(1分) 一场伟大的革命 其他答案:未结合材料概括主题(0分) 辛亥革命百年祭观点部分(4分) 答案l: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2分) 以西方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 提倡人人平等 其他答案。(0分)答案l: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2分) 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政权没有解决原有的社会问题其他答案。(0分)史实部分(4分)

17、答案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分)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创立民国 其他答案。(0分)答案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分)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 北洋军阀掌控中央政权其他答案。(0分)【点拨】本题以辛亥革命的小论文为切入点,通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来考查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高考不回避热点。标题可从“(一)”“(二)”中明显可以看出激进与保守,故标题要点明革命的二重性;可从革命的积极作用并且在政治的角度分析;可从称谓、礼仪中概括,二者属于西方近代文明礼仪;从当要的角度,可从中央或袁世凯角度分析;从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等综合概括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本题主要考查编写论文提纲的基本能力。从材料示例可知,论文提纲由两部分组成:标题和目录。首先,标题部分,完成标题空缺。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具有两面性:成功与失败并存、革命性与妥协性并存,因此标题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其次,目录部分,一类目录是观点,如、,作答依据是提炼出的观点必须与史实相一致;二类目录是史实,如、,作答依据是举出的史实必须与观点相一致。【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