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特殊句式.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特殊句式类析及备考策略近年来,对于文言文特殊句式这一考点,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选择题),往往糅合在句子翻译题中进行考查,如果我们忽略了特殊句式,往往会在翻译中出现“黑障”,进而失分。下面结合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特殊句式试作分析,并提出一些备考策略就教方家。一、特殊句式类析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特殊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四大类型以及疑问句。在四大类型中,省略句考查的最多,也最全面,所有的省略类型都涉及到了,其它三类,虽有涉及,但各种小类型只是部分涉及。对于疑问句,涉及了部分常见疑问句式、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和固定词组。(一)省略句文言文
2、句式中,省略句是考试的热点、常考点。2014年,全国18套试卷39道主观翻译题,1道客观翻译题(北京卷第8题“不符合文意的一项”)。其中,全国卷、北京、天津卷、辽宁卷、上海卷、浙江卷、安徽卷、江西卷、山东卷、湖北卷、湖南卷、广东卷、四川卷等13套试卷考查了省略句,而且有些试卷还考查不止一种类型的。甚至有些试卷年年都对省略句情有独钟,如广东卷近四年年年考省略。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省略句不可忽视。例析如下:1.省主语(1)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北京卷8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的主语“是”承上文省略,“译”为“(各级官吏)”。译文:(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2)刘晏初为转运使,尝以厚
3、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上海卷19)这个“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句中“远方”不能做主语,当是承前省略了“远方”的中心语“物价”。译文: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曾经用优厚的待遇招募擅长奔跑的人,(让他们)察访报告各地物价,即使遥远地方的(物价)也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府。(3)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浙江卷20)这里的“又性颇嗜诱进後生”,主语“常衮”承前省略。译文:(常衮)又生性喜欢提拔后生,在出生寒门的年轻人中选拔,生怕找不到。(4)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安徽卷7)这里的“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主语“朱筠”承前
4、省。译文:在拥有高深资历、显赫声望后,(朱筠)就声称读书人要把读书和端正品行作为职责,不能趋炎附势,拜访权势显赫之人。(5)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江西卷13)这里的“曳而逐出之”主语“众鸡”承前省。译文:(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6)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江西卷13)这里的省略了主语均是“众鸡”,承前省。译文:(众鸡)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7)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山东卷13)“奈何从儒生游也”,这一句承前省略了主语“尔”(指代詹鼎)。译文:我们本是商人之家
5、,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8)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湖北卷12)这里的“弗责也”承前省略了主语“吴德基”,为承前省。译文: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斥责。(9)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湖南卷9)这里的“既落成”省略了主语“庐”,为承前省。译文:(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10)甚径且易,不数目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广东卷9(1)】这里的“甚径且易”省略了主语“途”,为承前省。译文:(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2
6、.省宾语省宾语的类型有两种,一是动词的宾语省略,二是介词的宾语省略。在2014年文言文翻译中这两种省略句式都出现了。省略的宾语以代词“之”为主,均是承前省。(1)动词的宾语省略。如:?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天津卷13)这里的“览”后省略宾语“之”。译文:徐君逐条列举了赋税中的弊端呈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赋税中的弊端)打着拍子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天津卷13?)这里的“足以补朝廷之治”后面省略了动词谓语“补”的宾语“之失”。这是蒙后省。译文:所以乡邑中有好的义士,足以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
7、补救宰相和相关官员的缺失,对老百姓有功劳。?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江西卷13)这里“曳而逐出之”句中两个连动谓语“曳”和“逐”都省略了宾语“之(指代截冠雄鸡)”。译文:(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广东卷9(1)?】这里的“甲知能为己直”省略了动词谓语“知”的宾语“刘敞”。译文:王甲得知(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3)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四川卷10)在“以为不逮也”这一句中,省略了谓语动词“不逮”的宾语“之(指代王筠)”译文:尚书令沈
8、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2)介词宾语的省略。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天津卷7)这里的“立绝不与通”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指代上文的“张敌万”)。译文: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窟穴,赵立坚决不和(他)来往,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江西卷13?)这里的介词“用”和“以”后面都省宾语“之”(指代上文的“指代截冠雄鸡”)。将用(它)来警示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为世人的一面镜子。(3)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四川卷10)在“以为不逮也”这一句
9、中,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指代沈约)”译文: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4.省介词介词在句中常常省略,这样的介词有“以”“于”。在2014年翻译题中仅出现省略介词“于”的,仅1例。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天津卷7)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窟穴”后面省略了介词“于”,表示动作行为(方式)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译文: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窟穴,赵立坚决不和他来往,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5.省关联词语(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安徽卷7)句中“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
10、士”为省略句,省略了关联词“于是”。在这里“于是”表示前后两件事的承接关系,也就是表示后一件事的发生是在前者之后,并且由前者导致的,或者是以前者为条前的。译文:先生认为经学的根本就在于文字的解释,(便)在安徽刻版印行许慎的说文解字,用来教授读书人。6.省状语(1)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福建卷5)这里“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句中谓语“添设”之前省略了状语“将”。译文:恰逢(要)增加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合适的人。(2)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江西卷13)这里的“已而竞还啄其粟”句中“竞还”省略了状语“又”。译文:(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
11、食那些粟粒。(二)倒装句这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文言文句子的语序变化,常见的有四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语后置。2014年高考考查了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以及定语后置句三种。1.宾语前置句(1)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江西卷13)这里“奚为”是“为奚”的宾语前置式。这种宾语前置为“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的类型。译文:(众鸡)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2)甚径且易,不数目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广东卷9(1)】这里的“何为”是“为何”的宾语前置式。译文:(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
12、,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3)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重庆卷11(1)】这里的“何难之有”是以“之”为提宾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正常的句式为“有何难”。译文: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2.状语后置(1)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浙江卷20)“推拔于寒素中”中“于寒素中”是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即“推拔于寒素中”。译文:译文:(常衮)又生性喜欢提拔后生,在出生寒门的年轻人中选拔,生怕找不到。(2)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安徽卷7)句中“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13、”为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即“于安徽刊布许氏说文以教士”。译文:先生认为经学的根本就在于文字的解释,(便)在安徽刻版印行许慎的说文解字,用来教授读书人。(3)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天津卷7)在“贼张敌万窟穴其间”句中,”其间“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在句中充当状语,为状语后置。译文: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窟穴,赵立坚决不和他来往,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3.定语后置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湖南卷9)这里的“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中心语+之+定语+者”结构的定语后置句,正常的句式为“交于孟祥之缙绅者”。译文: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
14、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4.特殊的倒装句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辽宁卷7?)“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这一句式较为特殊,也较为少见。这是一个主谓句,为了强调“书趣光世会兵”这一行为的数量,把原句式“以书五趣光世会兵”倒装为“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句式,即把原来作状语的数词“五”从动词谓语“趣”的前面移到后面变成倒装句。这个句子可以这样分析:主语是“以书趣光世会兵”,谓语是“五”,“者”只是起到“隔开”的标志作用,无意义。译文: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刘光世始终没有执行。(三)被动句所谓的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
15、是主动者、实施者。在文言文中,表示被动的主要有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2014年出现的被动句形式有两种类型:用“为+名词+动词”表被动,用“见+动词”表被动。列举如下:1.“为+名词+动词”式被动句,这里的“为”起引出动作的主动者的作用。如: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江苏卷8)这里的“方为薄世笑骂”为“为+名词+动词”式被动句。译文: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2.见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四川卷10?)这里的“与刘孝绰见重当世”为“见+动词”式被动句。译文: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
16、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四)判断句1.没有标志的判断句,直接由名词作谓语来表示判断在2014年翻译题中,主语的类型既有由名词充当的,又有由代词充当的。例析如下:(1)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天津卷13)“此真读书人”,这一句由指示代词“此”充当主语,“真读书人”直接充当谓语构成的判断句。译文:徐君逐条列举了赋税中的弊端呈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赋税中的弊端)打着拍子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2)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山东卷13)“吾故市人家”,这一句由人称代词“吾”充当主语,“故
17、市人家”直接充当谓语构成的判断句。译文: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3)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四川卷10)“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这一句由名词“尚书令沈约”充当主语,“当世辞宗”直接充当谓语构成的判断句。译文: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2.有标志的判断句有标志的判断句是我们要掌握的重点句式,在2014年的翻译题中,考查的类型较多,分条类析如下:(1),也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北京卷8C)在这里,“此”作主语,“滕侯
18、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作谓语。译文: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浙江卷20)译文: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福建卷5)在这里,“君”作主语,“我辈中人”作谓语。译文: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2)者,也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广东卷9(1)】这里的“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是“者,也”式判断句。译文:王甲得知(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3)者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重庆卷11(1)】这里的“是区区者”是以“
19、者”煞尾的判断句。指示代词“是”做主语,名词词组“区区”作谓语。译文: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五)疑问句式疑问句一般需要有疑问词(疑问语气词和疑问代词)的帮助才能表示疑问。有下面几种情况:一是用疑问代词表示疑问;二是用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三是用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和情态副词结合起来表示疑问,四是一些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除了纯粹的用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没有涉及,2014年高考这些形式都有所涉及。如:1.用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结合起来表示疑问。如:(1)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不问。(山东卷13)用疑问代词“孰”
20、和语气词“哉”结合起来表示疑问。值得注意的是,“哉”虽是语气词,但它的基本功能不是表示疑问的,它必须和其它的疑问代词或副词结合起来才能表示疑问,而这种疑问往往又是反问。译文: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湖北卷12?)用疑问代词“何”和疑问语气词“耶”提问,译为“为什么”。译文:百姓不懂道理,当众羞辱我,你却放了他们,为什么(怎么能)轻视我到这种地步?2.用疑问语气词(固定词组)表示疑问的句式。如:(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大纲卷11)“况圣世必无死乎”句用表疑问的疑问
21、语气词“乎”表示疑问,可译为“呢”。译文:拿着丰厚的俸禄,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的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2)甚径且易,不数目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广东卷9(1)】这里的“何为故道此”用固定词组“何为”表示疑问。译文:(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3.用疑问语气词和固定格式结合起来表示疑问。(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浙江卷20)“奈何虑之过欤”,该句用疑问语气词“欤”和固定格式“奈何”结合起来用表示反问。译文: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2)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江西卷13)这一句用固定格式“奚为”和疑问语气词“耶”结合
22、起来表示疑问。译文:(众鸡)又为什么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4.用疑问副词和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为吏老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湖北卷12?)用疑问副词“宁”和疑问语气词“耶”提问,表示反问。译为“难道”。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广施恩德,泽被百姓,替百姓解除疾苦,难道应该在意少了几匹驴吗?二、备考策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在翻译时,可以采用以下答题方法。(一)立足语境,前瞻后顾,揣摩把握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的翻译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培养语感,联系上下文揣摩、把握特殊句式的特点,这样有助于我们防止“误读”,尤其是对“省略句”的“前瞻后顾”。如果是
23、省略句,就要问一问自己,是承前省,是蒙后省,还是对话省?是省主语,是省谓语,还是省宾语?亦或其它。只有这样才能突破翻译的“黑障”。(二)熟悉典范例句,分类辨识借助典范的例句来辨识特殊句式是一种举一反三、行之有效的策略。在复习时万万不能死记那些特殊句式的格式,而是要跳进课本,结合课本中典型的例句(每种不要多,最多2例即可),比较特殊句式的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分类辨识各类特殊句式。例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只要记住下列句子:“大王来何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何以战”(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在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唯利
24、是图”“惟弈秋之为听”(唯是(之)“句读之不知”(“之”作为提宾标志),就可以去对类似的进行判断,从而实现课内知识向课外应用的迁移。(三)古今对照,比较辨别有些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无太大区别,如省略句中的“主语”的省略,被动句中的“被”字式等。还有“唯利是图”(宾语前置)“弱肉强食”(被动句)。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加以类比,找出相同点,从而确定是哪一种特殊句式。但是,毕竟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存在迥别,对此,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就要着眼于二者的不同之处,先翻译,看这句话现代汉语是什么样的,从而确定是哪一种特殊句式。例如:现代汉语的语序是“谓语(介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宾语(
25、名词或代词“之”)”,如果我们发现文言文中有“宾语+谓语”的形式,那我们就判断是宾语前置句,然后具体看看是哪一种形式就可以了。注意,翻译的时候要按照现代汉语的句式把这些前置的宾语调整到谓语的后面。同样的,遇到“谓语+状语(介词结构)”的形式,我们就要判断是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调整为“状语(介词结构)+谓语”的形式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指“于”和“以”,明确这一点,也有助于我们辨识状语后置句。总之,我们在做翻译题时,一定要有“特殊句式”的意识,当然也不能忽略“重要实词、虚词等采分点,我们不要心慌,更不能畏惧,联系语境,联想典范的例子,心中有方法,大胆地去翻译,一定能突破文言文翻译“黑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