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变化.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3630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变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变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变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变化.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变化【摘要】随着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推进,“减负增效”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从课堂教学细节入手,笔者结合个人地理教学经验,从教师应该关注课堂细节,注重有效教学角度出发,探讨新时期下,课堂教学思路变革的必要性,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有效课堂、兴趣、教学资源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要对课堂教学设计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必要手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假如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学生,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他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如何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

2、地理课堂成为有效的课堂呢?通过实践,我认为成功的上好一堂地理课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有效的课堂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巨大推动力,好的教学导入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继而增强学生的地理情感,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会使学生迅速理解老师意图,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讲“高山气候”时,可引用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经过挖掘加工后的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究上来。兴趣和好奇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直到把悬念化解、问题解决、找到答案为止。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

3、是新课导言,切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冗长肤浅。二、设计有效的问题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同时,问题设计的质量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善学须善问,善问必有得。例如:在讲授“季风环流”时,若照本宣科,学生往往就会感觉很抽象,很难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季风气候的特点和成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夏季来到海边,光脚踩在沙滩上,会有什么感觉?冬季若光脚伸入海水中又有什么感觉?你会得出冬夏海陆气温有什么不同?2.东亚一月和七月的风向图,分组探究下列

4、问题:冬、夏季风的发源地在哪里?风向如何?这样流畅自然的问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逐步讨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便会思绪飞扬,议论风生,产生良好的课堂回应。三、感染力极强的语言教师灵活并恰当地运用普通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进行教学,可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或绘声绘色,或幽默诙谐,或启发诱导,或点头赞许,或热情鼓励,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勇于提问,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若同时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练的板书、板图、板画,醒目易记,则能进一步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如醉如

5、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四、将“意外亮点”当作资源,调整进程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学生提出让老师始料不及的问题或想法,教师应及时地抓住那些“亮点”,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这样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使教学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案例,讲到二分日的特点时,总结到:“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全球各地均在当地地方时6点日出,18点日落。”这时一个学生俏皮地问:“那我要是站在珠穆朗玛峰上看日出,也是当地6点吗?” 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大多数同学用

6、疑惑的目光看着老师,等待老师的裁决。我被学生将了一军,脑海中迅速地搜寻着相关知识,突然想到证明“地球是圆的”那个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体的事实。于是我不动声色,把问题抛给这位同学,问“你认为呢?你先给大家说说你的观点”。这位同学说:“我认为应该早一点,因为地球是圆的,而视线是直的,那么居高临下看某一远处物体,应该比在地平线上看的时间会提前一些,也就是所谓的登高望远”。学生的发言富有个性,充满创意,同学们听后有的啧啧称赞,有的还是一脸疑惑。这时我画出了示意图,证明推理,对尚未完全理解的学生再次引导,得出结论:在二分日,高海拔处看日出应该略早于当地的六点。将这些宝贵的资源及时地转化成全体同学共有的知

7、识和能力财富,让全体同学也亲身经历一番他们的发现过程。这种出乎意料之外的生成资源,教师要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动,随时大胆地调整教案。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最终的教案应定在课堂上,因为许多精彩的课段是事先预想不到的。捕捉从学生中产生的问题资源,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树立科学的课程观,不仅要“接住学生抛来的球”,而且要随机调整思路,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经过激励、点拨,再“把球抛给学生”。如果质疑归质疑,教学归教学,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生成的资源便会失之交臂。总之,无论是治学还是授课,小处都不可小视,细节都不可忽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关注教学细节,必须用心倾听,用情去感受,才能及时捕捉与提炼,把有价值的生成信息纳入自己的预设过程,使之成为课堂亮点;只有对价值不大的信息进行及时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在科学的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从而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我们的课堂才会百花齐放,绚丽多彩,春意盎然!参考文献:1游忠,浅谈网络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6):603.黄莉敏,地理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地理教学,2006年10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