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人文地理知识汇总精心整理.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36565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2.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材人文地理知识汇总精心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人文地理知识汇总精心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人文地理知识汇总精心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人文地理知识汇总精心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人文地理知识汇总精心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教材人文地理知识汇总精心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材人文地理知识汇总精心整理.doc(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自从人类登上地球这个大舞台后,就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的因素。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的迁移,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历史和现实都说明,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999年lO月12日0时2分,一名男婴在波黑降生,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诞生。联合国将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突破60亿的事件之所以举世瞩目,是因为60亿人口对于地球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量。况且,世界人口仍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2、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政局稳定、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文化教育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时 期人口变化特点原 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

3、,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世界人口增长的变化特点还表明,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过去的100多年来,伴随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这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也使全球人口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世界人口的增长,不仅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而且在地区上也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数:亚洲最多(占世界一半),其次非洲、欧洲。大洋洲人口最少。世界各洲人口增长:增长快的洲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增长慢的洲:欧洲、北美

4、。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预计今后几十年,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

5、量还会逐渐减少,例如俄罗斯、德国和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在世界每年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了80%以上,其中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占了每年世界新增人口的一半。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我国在过去30年中,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少出生了几亿人口,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的时间推延了近4年。目前的日本一方面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却迅速下降,这就是所谓的“高龄

6、少子化”现象。不少日本人对此深感忧虑,担心未来经济发展会因此一蹶不振。日本人的担忧不无道理。2000年日本平均每39个劳动力,要负担一位老年人的生计;如果再加上14岁以下的儿童,平均每21个劳动力就必须养活一位老人或儿童。到2050年随着高龄少子化的进展,日本的劳动力将逐渐减少,其国民生产总值也将随之下降,但老年人口却持续增加,平均每l 5个劳动力就必须养活一位老人-如果再加上14岁以下的儿童,负担比率将是12:1。因此,现在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

7、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影响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人口模式特 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更加明显。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原始型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长率的传统型,继而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现代型逐步

8、过渡。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是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能否顺利实现转变,对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9、。中国已进入“现代型”,中国正面临老龄化。三、人口问题1、人口问题表现(1)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生活贫困化、粮食不足、环境问题加重、制约社会发展;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2)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国防兵员不足、制约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老年人生活保障问题。解决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建立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2、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

10、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4、人口结构

11、:自然结构(性别、年龄)、社会经济结构(婚姻、民族、职业、教育程度)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 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

12、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由于自给自足的

13、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维持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

14、。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自然因素

15、 气候:通过影响人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现仍是重要条件。 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民因土地不足或衰竭而迁移。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人口迁移,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兴起引发迁移。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相对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迁移困难,促进人口迁移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婚姻与家庭:婚姻是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在未成年和老年人迁移中作用重要

16、政治因素国家的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战争常常引发人口迁移,如:二战期间欧洲3000万人口迁移。政治变、政治中心的改变引发人口迁移,如:中国历史上的都城变换引发的迁移。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不论是过去几个世纪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口向新大陆的迁移,还是如今人口频繁地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迁移,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

17、素。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影响:利: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弊: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2、对迁出地影响:利: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弊:造成优质脑力和体力人才外流。3、对社会发展意义:调整人口分布;促进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扩散;改变迁出迁入地环境人口容量。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目前,面对数量庞大且与日俱增的人口,地球上的可用空间越来越

18、狭小,自然资源也变得越来越匮乏。近几十年来,人类已充分感受到人口数量过快增长所带来的种种困扰,日益关注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都表明,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科学家们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环境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

19、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物质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在保证现代人生活幸福,同时又不降低未来人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适合养活多少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

20、量的概念。所谓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尽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现实中的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的人口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15,但实际消耗的资源总量却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也远远超出了本国的范围。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

21、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若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解决的难度也很大。可见,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其任务十分艰巨。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就各国、各地区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三、地域文化与人口1、文化:人类在

22、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2、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文化差异对人口的影响婚俗初婚年龄发展中国家早婚盛行,加快人口增长;发达国家晚婚、不婚、不育,降低出生率婚姻稳定程度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高,会降低出生率宗教对人口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宗教不反对人口增殖,导致高出生率3、中国文化与人口: 表现影响传统文化观念及其成因现代文化观念及其成因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早生贵子”、“人丁兴旺”、“成家立业”。在人口相对不足

23、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先立业后成家”、“晚婚晚育”;在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的当代中国,晚婚晚育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人们学习时间延长,就业压力增大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获取财富的手段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动力“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士”“农”“工”“商”是传统农业社会人们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新观念人口流

24、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思想。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和工作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现代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第四节 世界人口与中国人口一、世界人口1、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数:亚洲最多(占世界一半),其次非洲、欧洲。大洋洲人口最少。中国最多13亿,印度第二10亿;美国第三2006.10.17突破3亿。附注:全球人口超过半数居住在6个国家:中、印、美、印尼、巴西和巴基斯坦,人口总和为33亿。人口超1亿国有10个:南亚巴印孟,东亚中日;东南亚印尼;以及俄、美、巴、尼日利亚。世界各洲人口增长:增长快的洲是非洲、拉丁美洲、亚

25、洲。增长慢的洲:欧洲、北美。2、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分布区的一般规律: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原因: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人类历史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以后的工业、交通、城市不断的发展,成为世界人口稠密区。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四个地区是:东亚、南亚、西欧和美国东北部。原因:东亚和南亚: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西欧: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世界人口稀少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即:亚洲和北美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

26、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二、中国人口1、中国人口特点:数量世界第一:2000.11.1第五次人口普查,12.95亿,约占世界21.2%。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区有9个:豫、鲁、粤、川、苏、冀、湘、鄂、皖。增长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出生率不断上升。分布疏密不均:中国人口界线:黑河腾冲线。中国平均密度:130000万人960万KM2= 135人/ KM2。500人/ KM2以上的省有:苏、台、鲁、豫。人口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沿海、沿河、沿湖人口多,干旱荒漠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经济和交通发达区

27、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区人口少;城镇密集、工业发达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区人口少;汉族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区人口少。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2、我国人口发展:人口总量平稳增长:2005年底我国总人口达到13.07亿人;年均增加80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63。流动人口继续增加:流动人口1.47亿人。目前,我国每年都有数千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特殊的“民工潮”。民工流动一方面使城乡差别缩小,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使农村过剩劳动力部分得到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就业、交通、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带来很大压力。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近年来,我国

28、人口老化、老年人口增加的趋势发展很快。人口老化将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同时,如何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娱乐、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等问题,使老年人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城市化快速推进:城镇人口已达5.62亿人,占总人口的43。我国是世界上城镇人口最多的国家。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还将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我们又要防止城市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城市问题。所以,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有特色的新型乡镇。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106.30 :100,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29、。3、中国的人口政策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快,庞大的人口数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主要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其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4、中国的民族中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2%。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有1500多万人。我国人口超过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等民族。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的地区分状况: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

30、边疆地区。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民族政策:我国实行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的政策。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加快发展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少数民族节日:傣族泼水节、孔雀舞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5华侨和侨乡华侨:我国有三千万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大部分华侨侨居在东南亚地区。侨乡:华侨原籍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房屋建筑的集合体,及与居住直

31、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乡村是指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城市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有乡村,后有城市,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与此同时,

32、地理环境也受到城市化的影响。第一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形态一、城市区位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1、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阶梯上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山区城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谷地气候气候适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

33、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2、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煤矿发展起来的城市: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 世界 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阿伯丁 金矿开采兴起城市:约翰内斯堡 铁矿发展起来的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中国 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庆、玉门 煤炭工业城市: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交通与

34、城市区位运输方式区位选择实例南船北马南方城市沿江河分布,北方城市大多在大道汇合处南方武汉、北方邯郸公路、铁路公路、铁路枢纽;公路、铁路沿线株洲、石家庄、郑州海洋运输沿海港口秦皇岛、大连、青岛不同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因素不同 古代城市:南方多位于河流汇合处,北方多位于大道汇合处,如邯郸 现代城市:铁路公路沿线形成城市。铁路枢纽兴起城市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有京广、浙赣、湘黔通过,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 3、城市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1)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政治 古代的雅典、罗马、西安、洛阳、杭州,现代的省级行政中心城市较大 巴西巴西利亚

35、、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为政治中心兴建军事:摩尔曼斯克、檀香山、山海关等由军事活动中心发展起来。宗教:麦加、麦利那、梵蒂冈、拉萨最早由宗教活动中心发展而来 (2)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军事、宗教因素减弱,资源、交通一直重要;科学、旅游成为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因科技而形成的日本筑波科学城;因旅游因素而兴起的城市如桂林、张家港、泰安、黄山市等。4、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

36、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二、城市形态 在小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城市大多只是一个一个的点,而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到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这就是城市形态。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而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重庆成都兰州团块状城市是平原地区比较常见的城市形态,城市各部较集中连片。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等都是团块状城市。优点: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设施利用率高,便于行政领导

37、和管理,节省市政投资。缺点:易形成交通拥堵,污染集中等问题。组团式。例如:重庆: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丘陵山区,地形崎岖不平使城市难以形成完整性,全市形成了几个片区,各片区之间以河流、山岭等间隔。武汉:处于汉江汇入长江处。两江把武汉分为“武汉三镇”。缺点:用地分散,各片间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投资相对较高。优点:污染分散,易于环保,容易形成新城、卫星城。条带式或放射状。例如:兰州市位于黄河谷地,其发展被迫沿谷地向东西延伸,形成条带状格局。还有洛阳、西宁、宜昌、延安等沿主要交通干道发展。缺点:交通集中于一两个方向,运距很长。优点:城市各部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第二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

38、的服务功能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例如,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

39、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然而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例如,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住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往往也是一天当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在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中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房屋面积较大,有的是独立庭院,环境优美

40、,并配套有相应的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拥挤密集,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它不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这些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它们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这就决定了工业企业需要寻求靠近河流、铁

41、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例如行政区、文化区等。而在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很小,或者布局分散,形成不了相应的功能区。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例如,有的城市商业区集中在市中心,有的却比较分散;有的工业区离市中心较近,有的却较远;住宅区有的紧靠工业区,有的却远离工业区。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

42、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以下三种。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a 同心圆模式b扇形模式c多核心模式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

43、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 实际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收入的不同会导致住宅区的分化,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

44、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在有些城市的莱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例如,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异,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的空间结

45、构随之发生变化。 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能够使各功能区之间既相互联系,又避免互相干扰,从而保证城市的各项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一般地说,最主要是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创造卫生、舒适和安宁的居住环境,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的不同等级我们知道,城市有大小之分,也就是说城市是有等级的,而这种等级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不同的国家,由于疆域、人口、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城市化水平不同,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定义和

46、等级划分不完全相同。但是,从小到大一般可以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2、城市服务范围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他服务。如果把到该市来购买商品或寻求服务的顾客来源点画在图上,就可以大致画出这个城市的服务范围。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但是这个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可能也会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都是不同的。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在我国的县城,一般都有百货公司、县医院、高级中学、汽车站等服务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