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36599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毕业论文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毕业论文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毕业论文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毕业论文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目 录一、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必要性(一)中学古诗词约四分之一的篇目都运用了典故(二)为中学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三)理解古诗词用典,和学生一起感受古代语言的魅力二、中学古诗词用典不受重视的原因(一)典故定义尚不明确、不统一(二)典故本身很难,师生易逃避。(三)考试的指挥棒下,典故在考试中很少涉及(四)语文新课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只字未提典故(五)教材编写方面的某些问题导致典故不太受重视三、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相关建议(一)中学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典故的教学方法1、利用典故的故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典故的历史性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3、

2、充分运用考证源流、系联“今典”等方法学习典故(二)考试中应适当涉及典故(三)语文新课标中应有所涉及典故(四)学术界应该尽早形成关于典故的较为统一的认识(五)教材编写方面逐步加以完善。在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典故携带着自身独特的文化意蕴贯穿了整个文学创作的历史,在长期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定型为汉语言中一类特殊的语料群。早期人们对典故的认识在修辞学的框架中起步,虽然当时人们对其态度褒贬不一,但是,随着历朝用事实践的发展,古代诗话、文论中也不乏对其运用细则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运用的方法、要求和禁忌方面。进入20世纪,人们进一步对典故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涉及到内涵界定、与成语熟语的关系、典故辞书的编纂

3、及其文化蕴含等各个方面,并且对文学作品中具体的典故运用实践从不同角度予以了分析、评价,多具美学色彩。最近三十年间,有关典故问题的探讨呈平缓趋势,研究者多是从某个侧面或者某个小角度入手,成果以论文形式为主,一些相关著作中虽然也有所涉及,但论述专著不多。从目前研究概况来看,研究者们在对不同文体典故事实的描述、典故运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分析、典故运用的“史”的梳理等方面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也有一些新的进展。到现在为止,关于典故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是对个别作家、作品的用典艺术及其特征的个别分析,而关于古诗词用典的总结性的研究很少。在这篇论文中,我打算专门研究中学教材中选录的古诗词的用典,就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

4、的必要性、中学古诗词用典不受重视的原因以及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相关建议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我的一点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对他们的语文教学具有一点参考价值。一、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必要性(一)中学古诗词约四分之一的篇目都运用了典故初中和高中教材共选录了136篇古诗词,而约四分之一的篇目都运用了典故,可见,典故也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充分说明中学古诗词用典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二)为中学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到现在为止,关于典故的研究也很多,可是,大部分是对个别作家、作品的用典艺术及特征的分析,而很少有人专门研究中学教材中选录的古诗词的用典,我相信我在

5、该论文中的一点研究成果能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古诗词用典教学提供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为中学生的典故学习提供更加全面而丰富的参考资料。我在这里对中学教材古诗词用典的情况进行统计,同时对这些典故进行分类摘录如下:中学教材中古诗词用典的情况很复杂,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六种: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化用、借用。第一,明用。所谓“明用”就是借其意而明用之,也就是对典故进行较为简单的概括或者引述,读者一看就能明白。例如: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例1很明显引用了吕尚典和伊尹典,借这些历

6、史故事,写出了诗人既迷茫又充满希望的矛盾心理。例2中“出师未捷身先死”明用诸葛亮最后一次率领军队北伐曹魏时,尚未结束,却病死帐中的历史故事。杜甫借诸葛亮对蜀汉忠心耿耿直到最后一刻的悲壮故事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极度苦闷之情。例3中的前一句话明用了谢灵运的特制木屐的故事:因为谢灵运经常游山玩水一定要到高峻幽深的地方,所以,他为自己准备了一种特制的木屐,在木屐底下装着可以活动的前后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而例3中后一句话则典出谢灵运登师门最高峰中的“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李白仅仅将原句中的“共”字换成“身”字。第二,暗用。暗用就是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从字面上一点也看不出来,而是暗含在典故

7、之中,比较隐蔽难懂。例如:1、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例1运用了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和“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中的“芙蓉”、“薜荔”两词。作者登城楼而望,特意描写芙蓉与薜荔,以此象征着自己美好而芳洁的人格,用典如盐入水,不露痕迹。例2,李白在这首七绝诗中用折杨柳笛曲寄托思乡之情,这一处是对典故非常成功的暗用,是诗歌情景交融的典型代表作。例3“青枫浦上不胜愁”中

8、的“青枫浦上”暗用楚辞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水。”和九歌河伯中的“送美人兮南浦。”所以,这句话隐含着离别的意味。例4运用了“蓬山”和“青鸟”两个典故。道家典籍中传说的三座海上仙山是蓬莱、方丈和瀛洲。蓬山为蓬莱山的简称,为三座仙山之一,但在这里暗含思念的人所在之地。“青鸟”,传说中是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暗指传递信息的人。通过使用这些神话传说和想象的典故,表现了一种朦胧而含蓄的爱情。此处用典十分巧妙、自然,几乎不留任何痕迹。第三,正用。典故的含义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完全一致,大多数用典属于这种类型。1、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将进酒)2、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9、,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正用典故按一定的标准可以分为用“事典”和用“辞典”两类。用“事典”就是把神话传说或者历史故事凝练成诗句,然后运用于诗歌之中,用来反映时事,表达思想感情。而用“辞典”就是指引用前人的现成诗句来表达思想感情,并且使所用的典故与上下文语境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即既借用了原句,又直接取用了原句的诗意。上面的例1就是一个用“辞典”的典型。例1中“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两句借用了曹植名都篇中的诗句:“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陈王”是李白心中崇拜的对象,他在朝廷中经常被猜忌,壮志难酬,这一点引起了诗人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李白有直接取用了曹植此处的诗意。例2“纵豆

10、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中的“豆蔻”取自于杜牧赠别诗中的“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的这首诗是他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而作。“青楼”亦指歌妓住所,而“青楼梦好”取自于杜牧遣怀诗中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在扬州时,常去青楼游玩。姜夔引用杜牧有关描写扬州的诗句来忆古伤今。如今,纵然有杜牧那样的才华,面对如此荒凉凄清的扬州,也无法写出“豆蔻”之类的诗句。姜夔这里所运用的典故与杜牧赠别诗的题旨相符合,这是典型的正用典故。第四,反用。反用是指“反其意而用之”,借以表达一种与原典意思相反的思想感情,得出一个与通常评价完全相反的判断。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

11、)2、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王维积雨辋川庄作)3、云中谁寄锦书来?(李清照一剪梅)例1中的“相见”运用了典故。“相见”出自曹丕燕歌行中“别日何易会日难”表达了恋人之间,相别容易,难的是相聚,感叹恋人相别的频繁与相聚的短暂。但李商隐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感慨相见固然很难,可是分别之痛更使人难耐,将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例2中的“海鸥何事更相疑”反用了典故。列子皇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十分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鸥鸟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密切关系。但王维在“海鸥何事更相疑”中“反其意而用之”,变成了海鸥不怀疑自己,暗

12、示出作者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态度,这样还会有谁无缘无故地猜忌作者呢?由此表现了王维隐居山林、超凡脱俗的闲情逸致。根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经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了他在外的丈夫。后来人们就习惯于用“锦书”来指妻子写给在外丈夫的信。而例3李清照在“云中谁寄锦书来?”中则是反用其意,借用“锦书”来指在外的丈夫写给妻子的信件。作者在这里是盼望他丈夫给自己来封信,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担心与思念,将女人的细腻感情很好地体现出来。第五,化用。所谓化用,就是以前人的诗词句为基础,根据需要将典故重新加以改写,有时甚至将典故拆散并且溶化在字里行间与自己的作品融为一体,借以表情达意。化用一般不太难懂,但是,要是在

13、字面上找出化用的原文依据很不容易,因为典故引用的原句、意义和作者使用的句子、意义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中学语文教材中化用的例子很多,这里分别一一列举如下: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2、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4、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5、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6、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8、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例1

14、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使用典故,实际上熟悉庄子这本书的人会发现这一句其实化用了庄子人间世中的“虚室生白”与“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等语句,表达诗人心静如水的生活状态。例2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化用了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意思是由于忧伤,到了半夜还睡不着,就起来弹琴。例3中的“明月楼”、“月徘徊”化用了曹植七哀诗中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在这里不仅借用了曹植的原句,而且将曹植原句中中那种凄冷忧伤的诗意借用过来了。例4化用了范仲淹写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例5中的“一览众山小”化用了孟子尽心上中“孔子登东山而

15、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例6中的“载不动许多愁”化用了苏轼虞美人中的词句“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例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化用了西晋左思蜀都赋中“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和西晋张载剑阁赋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例8“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赋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李白的这两句话通过引用典故是提醒人们警惕战乱的发生,并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丑态,由此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关心。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第六,借用。所谓借用,就是借典故来表示另一种与典

16、故本身无关的事物。初中和高中教材中的古诗词运用到的典故没有借用的例子。所以这里举课外的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如文心雕龙情采 :“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中的“彬彬君子”出自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是就一个人的品行而言的,告诉人们既要有外在的风采,又要有内在的品质,才能算一个君子。刘勰在这里则是借用这个典故来说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典故的使用方法比较多,以上提到的这几种是较为常见的。这几种用典方法有时甚至在同一篇作品里也交替使用,即便是篇幅很短小的一首诗里也可能出现几种用典的方法。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使用了化用和暗用两种用典方法。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使用了化用和反用这两

17、种用典方法。(三)理解古诗词用典,同时和学生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欣赏古诗词时,如果我们不熟悉一些用典的常识,不理解其中的典故,就不能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也更无法真正领略古诗词用典的语言艺术。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的上阕:“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中的“ 八百里”,如果我们不知是用典,那连基本的词意都无法译出。此典出于世说新语,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jiao)”,王济与恺比射,以“八百里驳(jiao)” 为赌物,济射获胜,遂杀牛作炙。这个典故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这位将军射箭的技术相当好;二是杀牛分给部下烤来吃,以充军炊。此典一经破译,词

18、意便畅通无阻了。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而且古诗词作为一种典型的古典文学,本身浓缩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用典,欣赏古诗词,和学生一起品味古代语言的魅力,这具有重要的人文传承意义,有利于我国经典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另外,就典故自身而言,典故是在诗文中援引前人故事或者有来历出处的词句。所以,学习典故可谓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很好方式。作为表达思想、传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古诗词用典自有它独特的美学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用典具有丰富的民族人文传承意义。典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典故吸纳了丰富而可贵的人文资料,以其凝重的文化内涵弘扬着

19、民族的传统与精神。例如,辛弃疾利用典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发表议论。词的上片写登楼远望所见之景和“无人会,登临意”的苦闷,下片则用三个典故来展开论述“登临意”。第一个典故是根据世说新语 识鉴云“ 张秀鹰辟吴王东曹椽,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抗菜药羹、妒鱼脍,日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辛弃疾对张翰因思乡而弃官归里的做法持否定的态度。辛弃疾认为在故乡沦陷、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他登高望远应该思念故乡,但更应该怀念包括故乡在内的整个沦陷区。第二个典故,“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根据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记载,许祀在天下大乱之时,不忧国忧民,而去为自己购买田地房产,辛弃

20、疾对此也是持否定态度的。辛弃疾认为如果自己也象许祀那样只顾一己之利,一定会遭到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的耻笑。第三个典故,“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根据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词人与桓温不同,他叹息自己南下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希望不能实现。辛弃疾借用典故将自己内心深处强烈的民族意识表达得非常明显。古诗词用典,为后人提供了无数启迪,这是一种宝贵的、且不为当今强势文明所淹没的精神资源。第二,古诗词用典展示了修辞的技巧之美。20世纪90年代,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礼权在他的博士论文委婉修辞研究中明确定义说“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例如,用典中的“明用”,就是在诗文中引用

21、过去的人或事来表达不便直说或受格律诗字数限制不能用很多话表达出来的感情。所以用典在辞格上还可以称之为“引用”,即古代诗词理论家所说的“用事”的“用”。例如,在行路难(其一)中李白在写到他经历了重重磨难而茫然失意时,他的激情似乎一瞬间凝滞了,“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前半句引用了吕尚(姜太公)的故事,相传吕尚80岁在渭水的磻溪边垂钓时遇到周文王而后得到重用;后半句引用了伊尹的故事,相传商朝的伊尹在被商汤王委以国政时,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作者运用这两个典故想说明,虽然现在前途“冰塞川”、“雪满山”,十分险恶,但是作者对从政仍有所期待。通过引用古代故事,抒写了诗人的迷惘和希望,忧

22、愤和乐观的情怀。古诗词用典在辞格的形成中还体现“借代”的特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后庭花”便是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典出隋书五行志:“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词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陈后主荒于声色,不理朝政,终至亡国。杜牧泊秦淮诗用“后庭花”借代亡国之音,表达了诗人对晚唐朝政的忧患意识。”借代需有相当范围内俗成约定的支撑。而“后庭花”也正得益于诗歌的广泛传诵从而得以在社会上扩大影响。另外,还有一种衬托式用典,即把用事目标落在典故的衬托意义上,也就是通过用典来映衬题事,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其中正衬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

23、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其中,“明月楼”、“月徘徊”化用了曹植诗句。其诗云:“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七哀诗),从中可以看出,张诗不仅借用了原典的词句,而且将曹诗中那种空蒙寂冷的环境氛围也暗暗地移植过来,流溢出凄迷缠绵的情思,衬托出楼头思妇望月怀人的哀伤之情。上述主要是从修辞学方面体会用典,分别就修辞格中的“引用”、“借代”、“衬托”等方面加以论述典故的运用。 通过修辞技巧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用典的艺术美。第三,古诗词用典具有“隐秀”之美。中国古代诗论讲究:诗要有“味”, 尤其是有“味外之味”,这也是中国古

24、代文艺美学的重要传统之一,而且一向被认为是文艺美学理想的最高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提出文学作品重在言外之意,有“味”的作品也就具有“隐秀”的特征。按刘勰的解释,“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也。隐以复义为工,秀以卓绝为巧。”“由外露的秀而领会到内在的隐,是文学艺术之所以有味的原因所在”。在诗词用典中,“秀”即典故本身的形象、故事,隐即典故蕴含的意义。用典,既包含典故事件本来的意义,又有诗人在“用事”时的个体感悟。锦瑟是诗歌“隐秀”特点的典型代表作。现在让我们一起具体分析这首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

25、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摆脱了原典事理的限制,而借用原典表达出如梦如幻、迷惘凄清、怅然若失的复杂感受。“庄生晓梦迷蝴蝶”,原典不过借以阐发万物原无差别的“齐物我”的思想而已,李商隐诗中却抛开原典的哲理思索,由原典生发的人生如梦引发一层浓重的迷惘感伤情思。“望帝春心托杜鹃”,由原典的悲哀意蕴引发伤春的感慨。“沧海月明珠有泪”,由原典的凄清哀怨之意抒发了回忆往事的感伤情怀。“蓝田日暖玉生烟”,也由原典的感伤之情传递了往事不可挽回的失落情感。诗人在宣泄悲伤哀怨的情怀时,多个典故层层推进,使得整个诗篇充溢着失落无奈的情绪。另外,这些典故本身也带有如梦如幻、迷惘凄清、怅然若失的意味,与诗人内心

26、的感受情绪相吻合,使得诗歌情感更加鲜明。不过,诗歌的情感脉络虽然容易把握,但诗歌的思想内容却难以明了,因为这些典故不是用以表达某种明确的意义,而是借以传达某种情绪感受。诗人的情感与典故的意义实际已达成和谐统一。二、中学古诗词用典不受重视的原因(一)典故定义尚不明确、不统一到现在为止,关于典故的定义问题,还存在着内涵不明确、指称混乱的现象,导致典故的理论概念与语言事实脱节。还有,典故定义的不明确、不统一导致了相关诗词句式的解释方式、典故辞典编纂、注释体例等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基于典故这一语言符号本身所具有的形式多变、外缘模糊等特点,典故相关问题的解决举步维艰。可以说,典故研究已经陷入了困境。正是由

27、于典故定义的不明确、不统一,中学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发现好多典故注释、解释不明确的困惑,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典故时也感到了同样的困惑,所以,这是造成中学古诗词用典不太受到重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二)典故本身很难,师生易逃避就典故本身而言,典故本身十分深奥、很难懂。所以,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师生很容易选择逃避典故。例如,辛弃疾在千古传诵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总共运用了孙权、刘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佛理祠下”、“廉颇老矣”六个典故。短短的一首词,却运用了如此多的典故,如果我们扫除不了典故理解上的障碍,就无法理解这首词的基本内涵,也根本不可能从中得到辛词艺术的享受和辛弃疾思想的熏陶。

28、(三)考试的指挥棒下,典故在考试中很少涉及现在虽然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大背景,但中国教育的现实事实上仍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所以,中学教学仍然是在中考、高考的大指挥棒之下进行,而典故却在历年的大小考试中很少涉及,尤其是中考高考这样的大型考试中,典故考得微乎其微,根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的中高考中,只有2002年的全国高考题中考到了古诗词用典。这样,中学的古诗词用典很自然得会被冷落,甚至是放弃。(四)语文新课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只字未提典故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大纲,却只字未提典故。这当然会引导中学师生不重视古诗词典故教学。(

29、五)教材编写方面的某些问题导致典故不太受重视初中和高中教材在编写方面绝大部分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古诗词部分教材的编写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注释解释不透或者不全,有的甚至使人无法理解典故,更体会不到典故美在何处。尤其像用典中的“化用”,如果书上注释不点明并作详细说明,人们根本不知道其中运用了典故。例如,李白蜀道难中的“地崩山摧壮士死”取自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教材注释如下“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他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

30、美女全被压死,而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 3 此处的注释把这个典故故事讲得非常透彻,也很形象,但唯一的缺憾是未点出典出何处,这个典故应该出自华阳国志,李白直陈此典,用来说明蜀道初开的不凡经历。而点出典出何处的好处是有兴趣或者有用处的话便于查找以进一步了解。又如,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运用了典故,教材注释还行,但不够透彻。因为通过注释我们只能简单了解到这里是用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但曹操此处实际上分别以青年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君主礼待嘉宾,来抒发自己渴求贤才、以礼待之的心情。作者在引用这些诗句时,把自己

31、对贤才的思念说成犹如青年男女热恋时的思念之情,把自己渴望礼遇贤才说成犹如鹿得苹然后呼同伴相食的诚恳之情,显得真挚、热烈、自然。因为曹操在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生涯中,深深地感到贤能之士对其完成统一大业的重要作用,思贤若渴之情油然而生,而且这种情感非常强烈、深切,其程度不借助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刻骨相思与鹿得苹呼同伴相食的诚恳则不足以表达。所以,就自然地联想到了子衿 和鹿鸣中的成辞。短歌行引用子衿 和鹿鸣的句子已达到了浑融自然的境界。又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虚室有余闲”也运用了典故,但是教材未就典故方面做任何注释。“虚室有余闲”表面上写室内空旷闲敞,人也很悠闲。但是,熟悉庄子一书的人会发现这一句实际

32、上化用了庄子人间世中的“虚室生白”与“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等语句及其诗意入诗,表达诗人内心的虚境和与道同一的生活状态。没有必要的教材注释帮助,必然会给典故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师生也更无从体会到典故的艺术美。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巧妙地运用了语典,此典出自于南朝宋代文学家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这一句诗,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苏轼的这两句诗由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然而,教材注释未就此做任何说明。2、还有部分诗词关于典故的注释可能不太规范,影响人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例如,按照教材注释的解释,王维使至塞上中“属国过居延”的“属国”可以理解为典属国的

33、简称。汉代将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成为典属国,这里是诗人用来自称自己使者的身份。但是,另外一种较为权威的说法是:这里的“属国”有多种意思,其一是把属国当作典属国的简称,是使臣王维的自称;其二是把属国当附属国,可以理解为经过居延属国或附属国一直延伸到居延以外。这种情况属于一典多指,这是诗词中典故运用的常见现象,为作者的故意安排,因为有些典故有多重含义,作者可以借此方便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有读者的无意生发,或正误或反误。这有时也是造成诗意朦胧难解的原因之一。我认为教材注释只取其中一个意思违背了作者一典多义的初衷,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又如,韦庄菩萨蛮中的“垆边人似月”运用了典故,香港珠海大学中研所博

34、士翁淑芳在其著作韦庄词用典析论中明确指出:“垆边人似月”引用了杜牧黄州偶见作中的诗句:“有个当垆明似月”。然而,课本注释却如下:“垆边”指酒家,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当垆”。针对同一个典故,但却不同的两种解释,这有待我们进一步斟酌。三、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相关建议(一)中学教师注意典故的教学方法1、利用典故的故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学生认为古诗词枯燥,不太喜欢学习,加上典故比较难懂,给学生理解古诗词带来不少困难,但是,以典故中蕴含的故事为突破口,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

35、中的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运用了典故,作者引用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的故事:廉颇曾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晚年因不被赵王所用而逃往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才想起了廉颇,想请他出山相助。于是,赵王派人了解廉颇的意思。一心想为赵国效力的廉颇就在使者面前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并且披挂上马,为了表示自己年纪虽大,可仍精神抖擞,壮志未减,完全可以上阵作战。但是,使者接受了别人的贿赂,向赵王谎报:“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因此又没被重用。辛弃疾在此以廉颇自喻,“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愿意为国家牺牲一切的愿望,也更加含蓄

36、地表达了拳拳报国心、浓浓报国情不被理解的惆怅。利用廉颇的故事将辛弃疾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增加了诗词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典故故事,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学习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2、利用典故的历史性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引用了诸葛亮的故事: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在他最后一次率军北伐曹魏时,尚未结束,就病死军中。诸葛亮对蜀汉可谓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志在匡国的杜甫正是借对诸葛亮的悼念与赞美,痛惜他大功未成竟身死,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通过这个典故的运用,既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便于我们理解诗词内容,又让我

37、们从中了解到了关于诸葛亮的一些历史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典故的这一特点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同时调动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3、充分运用语境意会法、系联“今典”等方法学习典故语境意会法就是指赏析典故时要善于进入诗词的意境,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准确理解。由于每个典故都凝聚着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文化意义,所以,当我们读到诗歌中的典故时,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会浮现出典故的原型故事,在这一连串联想中,诗歌意境得到了凸现和丰富。在这里,典故已成为读者欣赏具体作品进入审美过程的一种重要方式。只要善于展开丰富想象,进入诗人创设的诗情画意,便能揣摩典故所蕴藏的含义。例

38、如,锦瑟一诗通过“迷”、“托”、“思华年”、“情惘然”等词表达了一种困惑、失落和幻化的内心体验,渲染了一种感伤凄美的悲剧艺术氛围,将人引入了一个迷离、恍惚的意境。有了这一整体把握,对庄周梦蝶,望帝魂化杜鹃等典故化实为虚的创造性活用便有了深入而准确的的体会。关于“今典”,陈寅恪先生曾在读哀江南赋中谈到了:“解释词句,征引故实,必有时代限断。然时代划分,于古典甚易,于今典则难。盖所谓今典者,即作者当日之时事也。故须考知此事发生必在作此文之前,始可引之,以为解释。否则,虽似相合,而实不可能。此一难也。此事发生虽在作文之前,又须推得作者有闻见之可能。否则其时即已有此事,而作者无从取之以入其文。此二难也

39、。”【5】由此说明分析一篇文章用典的同时还应该考察大的时代情绪、当时文人的普遍心态以及彼此就某种情感的共鸣,也就是时代历史所造就的心理的共通性。(二)考试中应适当涉及典故典故知识很少考,但并不代表不考。一旦考试中涉及到,如果不了解基本的典故常识,就很难理解古诗词内容,答对题目的可能性也就很小了。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中的古诗词鉴赏部分给出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学生回答“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这个题目的设计,是在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用典艺术的鉴赏,而学生是否理解古诗词中的典故是关系到

40、这道试题答案正确与否的关键。用典就是在诗词中引用历史故事或者传说。古人讲究用典,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以增加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学生要正确地解答此题,首先必须要了解“折柳”这个典故。“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灞桥,朝人送客到此折柳相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来看,这里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简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场景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李白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细细一听,笛声乃“折柳”

41、曲,春天已到而自己仍旧还漂泊在外,这不禁更勾起了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依依惜别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在这首诗中,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地位实为重要。不了解“折柳”这个典故的含义,学生答题可能不得要领。应该在考试中,尤其在像高考、中考这样的大型考试中,像以上的例子这样适当涉及典故知识。(三)语文新课标中应有所涉及典故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大纲,初中和高中新课程标准应该适当涉及典故,以引起初中和高中教师的必要关注和重视。(四)学术界应该尽早形成关于典故定义的较为统一的认识关于典故的定义,尽管辞海对

42、它早有鉴定,但是,各家对典故的定义各有看法,致使典故的定义目前有十多种。但是,要想对其进行研究,就得对其定义作出一个较为明确的、权威的规定,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礼权在“用典”的定义及其修辞学研究评用典研究中认为罗积勇教授的新著用典研究中对于“用典”的定义比较科学,他也有同样的看法。其定义是:“为了一定的修辞目的,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这种修辞手法就是用典。” 【2】如果典故的定义仅仅到此为止,那么这与前此的其他各家的定义也无多大区别。可喜的是,罗教授并非到此为止,而是通过三组十个例证的详细分析,指出“引用典故,关键不在引,而在于用,即引来之后是否为我所用,是否产

43、生了或例证、或比较、或替代的功用。” 【2】很明显,这种概括是有分量的,也是发前人所未发的创见。然而,罗教授还不止于此,又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并非“用典”的五种情况。这里就不细说了。所以学士界应该尽早形成一个对于典故定义的较为准确、相对统一的认识。(五)教材编写方面逐步加以完善。中学语文教材在古诗词典故的编写方面有好多精彩的地方。例如,按照课本注释的解释,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引用了两个典故故事:80岁的吕尚在渭水边上垂钓终遇周文王而得到重用和伊尹遇商汤王之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边。这样注释就将此处的用典解释得很到位了,表明了作者虽感觉前途险恶但仍有所希望。又如

44、,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也使用了典故,课本注释如下:“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4 这里不仅点明典出何处,而且引用原文进行解释,进一步说明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理。还有,课本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个典故的解释如下:“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士,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5 这里明显点出运用了典故,借用历史故事将曹操惜才之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再如,苏轼江

45、城子密州出猎中有三处典故课本注释也很全面。第一,“孙郎”指孙权,根据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记载,孙权曾经“乘马射虎”。在这里是作者自喻。第二,“天狼”原为星名。根据晋书天文志记载,传说天狼星“主侵略”。在这里是借代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第三,“何日遣冯唐?”中的“冯唐”,课本注释如下所述:“人名,汉文帝时的一位郎官。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云中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报战果时多报了杀敌六人而获罪削职。冯唐向文帝进谏,文帝命冯唐持符节去云中郡赦免魏尚,复为云中守。这里是作者以魏尚自比。”这首词中这三处典故的注释都明确指明典故来源,并且对每个典故作了详细的论述,很值得借鉴。总而言之,教材编写方面

46、需要对典故的注释加以必要的重视和规范。我个人认为应该在注释中明确点出典故出自哪本书,甚至是哪个篇目,以方便人们出于兴趣或其它目的进行快捷查找,同时也让人感觉有理有据,更具有说服力。另外,在教材编写方面进行改进还有一个突破口,即适量增加一些关于典故的课后题,例如,辛弃疾词两首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针对辛词用典这样设置课后题:辛词长于用典。在这两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辛弃疾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本论文旨在归纳和总结中学课本课内外要求的古诗词的用典,希望能为今后的初中或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依据。注释:1罗积勇用典研究,

47、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李白蜀道难36页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曹操短歌行26页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曹操短歌行26页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参考文献: 1 张岳伦中国古典诗词用典简论J湖南人文科技学报,2007,(2) 2 柴春华李之亮引用典故的修辞艺术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3(2) 3 徐毅古诗文中典故的运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1(1) 4 袁世全关于典故词典的十大关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2) 5 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6 罗积勇用典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7 金兆梓实用国文修辞学M北京:中华书局,1932 8 赵克勤古汉语修辞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9 马君骅漫话典故J.文史知识,1996,(7):110.10 陈炯略谈中国古代修辞学的特征J 修辞学习,2002,(6):211 刘勰文心雕龙M 北京:中华书局,198612 吴直雄界定典故多歧义辞海定义应遵循J 南昌大学学报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