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二项分布公式与不怕挫折的创新精神培养.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3662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率二项分布公式与不怕挫折的创新精神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概率二项分布公式与不怕挫折的创新精神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概率二项分布公式与不怕挫折的创新精神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概率二项分布公式与不怕挫折的创新精神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概率二项分布公式与不怕挫折的创新精神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概率二项分布公式与不怕挫折的创新精神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率二项分布公式与不怕挫折的创新精神培养.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概率二项分布公式与不怕挫折的创新精神培养摘 要 本文从概率统计n重贝努里试验方法的角度,通过对高校教师多年科研、教学工作的积累、思考和总结,结合概率统计的二项分布公式,提出培养学生不怕挫折的精神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一环。关键词 挫折; 创新精神; 成功; 培养学生一、引言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创新及其创造性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成为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基础1。因此,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创新艰难百战多”。任何创新之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创新,就意味着有挫折、风险和挑战,如何才

2、能在挫折、风险和挑战中获取创新的成功?是值得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人们遇到挫折后,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消极的破坏性反应和积极的建设性反应。前者一般表现为将挫折的原因归罪于他人,容易产生报复、攻击性行为,甚至犯罪;后者表现为面对挫折冷静思考,分析其中原因,积极改善环境和调整对策,在挫折中奋起。显然,我们极为提倡和引导积极的建设性反应,在学生中不仅只讲那些成功者的辉煌,还应当加强他们的挫折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不怕挫折的创新精神。我们一方面从人文精神上鼓励学生拥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奋斗拼搏的勇气、在挫折失败中吸取智慧;另一方面用科学道理教育学生“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通过多年科研、教

3、学工作的积累、思考和总结,结合概率统计的二项分布公式,提出培养学生不怕挫折的精神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一环。二、概率二项分布公式在培养学生形成“挫折”等于“成功”观念上的推介如何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创新的精神,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我们还用数学概率统计n重贝努理试验方法中的二项分布公式和教师中的实例鼓励培养学生,使学生形成“挫折”即是“成功”的观念。根据数学概率统计n重贝努里试验,成功次数服从二项分布。设每次试验成功的概率均为p,在n次相同的独立试验中有k次试验成功的概率是:,相应地,至少有k次试验成功的概率是:显然,至少有0次试验成功的概率是:。如果我们把“至少成功一次”看成我们追求的目标

4、,并将至少成功一次的概率定义为成功率,那么会得到如下的成功率计算公式:,其中,P代表成功率,P代表每次“追求成功”成功的概率,n代表“追求成功”次数2。更进一步,如果进行n次“追求成功”,每次“追求成功”成功的概率为,则有:。举个例子,如果每次“追求成功”成功的概率均为,那么在两次“追求成功”中(n=2)的成功率是,在五次“追求成功”中(n=5)的成功率就是。随着“追求成功”次数由一次、两次增至五次,我们目标的成功率就由0.2、0.36增加到了0.67,意味着原本“不太可能成功”的事件“很有可能成功”。如果“追求成功”次数增至十次,依照上面的公式则算出,成功率将高达0.9,那就意味着“几乎一定

5、可以成功”了。以上从概率统计的角度上印证了一个道理:在创新求索的道路上,成功总是属于那些精益求精,不辞辛苦,坚忍不拔的人。我们院有一位教师从1989年开始连续三年申请国家某项重要基金都没有获准,但他毫不气馁,正确对待挫折,终于在1992年第四次申请时获得了成功。而他的成功秘诀就是以这个成功率的公式不断激励鞭策自己,并在每一次申请时都全力以赴地拿出创新的新方案,终于使小概率事件(每人每次申请获准该项基金的概率约0.2)成为了必然事件。三、成功启示和挫折教育着眼点讨论培养学生不怕挫折的创新精神,核心内容是从挫折中奋起的智慧。1成功启示努力提高每次“追求成功”成功的概率,成功的机会自然会增大;每次“

6、追求成功”的概率不是很大,但只要多做几次独立的“追求成功”,仍可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在实际事件中,以上两点往往是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随着“追求成功”次数的增多、经验的积累,后来每次“追求成功”成功的概率也会增大,成功率提高得也更快;“追求成功”失败并不可怕,失败的“追求成功”也是对成功的“追求成功”次数的一种积累,失败的教训将是提高成功率的有力保障。2挫折教育着眼点开展读书活动。广博的知识积累,有利淡化对挫折的恐惧。多读创新故事,不仅能了解创新过程,而且还能强化人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摆脱困境的信心。许多名言警句,如“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培养应变能

7、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就是让学生能运用科学思维去分析问题,用创造性思维去逆向思考、侧向思考或多维思考,能对即将出现的不利局面能迅速果断地想出匠心独具的对策,能化弊为利、反败为胜3。强化自省与容忍能力。我们知道,凡挫折不仅有外因,也有内因,外部原因也会通过内部原因激化矛盾,催化挫折。因此,学生们要乐于自省,尽可能消除个人起因造成的挫折。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这是不断提高对挫折容忍力的一条途径。四、结语现代社会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或多或少削弱了大学生们的忍耐力、心理承受力3。据调查,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耐挫折能力,就连研究生一旦遭受重大挫折后,也只有近1/3的人坚持继续“追求成功”,而其余不

8、是转移目标,就是采取“相信、顺从命运”甚至“洗手不干”的消极态度4。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学会和深刻理解成功率的计算公式,并以此激励他们不畏艰难,朝着成功的目标不断前进。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定上,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目标。要求学生对自己通过努力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进行主观估计,即确定公式中的P值。然后,根据希望获得的成功率P计算出所需的“追求成功”次数n。如果n的大小是客观条件(如试验时间、成本等)可以接受的,那么就可根据n值确定“追求成功”方案。如果n值过大,说明p值还太小,换言之,学生自身的能力还难以达到预定目标,这时就应该寻求提高P值的方法,或者换一个稍微容易

9、一些的目标。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心中有数,并已做好了“打硬仗”的心理准备,同时方案的成功率P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当暗示不断受到强化,便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学生正视各种挫折、困难,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直至到达成功的彼岸。参考文献1 唐玉光, 房剑森. 高等教育改革论.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生出版社, 2002.2 沈恒范.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 杨名声,刘奎井. 创新与思维.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 刘文霞. 个性教育论.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1.5 陈文化. 腾飞之路 技术创新论.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