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域文化.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36700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地域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地域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地域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地域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地域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地域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地域文化.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填空1、吴文化以(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型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现今紧靠太湖的苏、錫、常地区)为中心地带。2、1949年,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以长江为界分置(苏南)和(苏北)两行署域。3、(齐梁)时期的沈约发现的四声依据是(盖金陵话)。4、“东晋二王”指建康人(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5、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扬州)和(成都)。6、明代官话是以(江淮方言)为基础语言,以(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白话小说)为其语法楷模的市民社会语言。7、(30)年代,陶行知在南京创办了培养小学教师的学校(晓庄师范)。8、梁文帝时编辑的(千字文)是世界教育史上时间最早、影

2、响最大的识字课本。9、南朝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提倡(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的著作。10、清代(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1、在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江苏分属于九州中的徐州和扬州,二州大致以淮河为界。12、三国时,今苏南、苏北分属于孙吴和曹魏。13、元代时,江苏长江以南属江浙行省,以北属河南行省。14、历史学家顾颉刚是江苏苏州人,社会学家费孝通是江苏省吴江县人。15、刘向编辑楚辞。枚乘创作七发,为汉大赋首篇。16、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齐朝刘勰著文心雕龙。17、扬州大云寺(今大明寺)和尚鉴真东渡日本。18、兴化人施耐庵水浒传,淮安人吴承恩西游记。1、六朝(P35):从220年到58

3、9年,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定都,史称“六朝”。2、金陵文化(P8):或称“宁镇文化”。宁指今南京市,镇指今镇江市(唐代时亦称金陵)。以三国时孙吴政权先建都京口(镇江)后移都建业(今南京)为契机,以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相互并存乃至相互交融为语言文化的特征,以今南京、镇江为中心地带。3、吴越文化(P30):春秋中期,吴王寿梦以江北之邗邑(今扬州)为政治、军事重镇,自称邗王。后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和孙武,西破强楚,攻克郢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勾践败夫差灭吴,范蠡在吴越西境筑越城(今南京长干里),为南京古城的雏形。这段时间形成的文化和产生的影响称吴越文化。4、维扬文化(P9):庾信哀

4、江南赋中写道:“淮海维扬,三千余里。”后截取二字以为名。明初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维扬文化是以享有“淮左名都”之称的扬州及泰州(明代亦属于扬州府)为中心的区域文化。5、秦淮(P33):秦始皇三次东巡途经吴楚,见金陵之地有王者之势,于是“改金陵为秣陵,凿北山以绝其势”,并“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所开河道称之为“秦淮”。6、两江(P42):清初,今江苏隶属江南省,今安徽地称“上江”,今苏沪地称“下江”,合称“两江”。7苏:清代时,清初改南京为江南省,康熙六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和安徽两省,江苏简称苏。1、( )认为秣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业之宅也”。(A)a)诸葛亮 (b)刘备 (c)

5、孙权 (d)曹操2、( )以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A)(a)永嘉 (b)安史之乱 (c)宋代 (d)元代3、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是写( )的繁华。(A)(a)扬州(b)金陵(c)长安 (d)洛阳4、齐梁沈约发现的四声依据是( )。(A)(a)金陵话(b)扬州话(c)长安话 (d)洛阳话5、70年代美国的玩具出口量世界第一。(A)(a美国 (b)香港 (c)日本 (d)韩国6、研究者将江苏境内的方言分为( ) 个板块。(A)(a) 4个板块:苏南吴语区、江淮语区、中原官话区、胶辽官话区。7、江苏产棉集中的地区是( )。(A)(a)南通市(b)南京市(c)苏州市 (

6、d)无锡市8、( )代苏南已经开始试种双季稻,一年三熟。(A)(a)唐 (b)宋(c)明 (d)清9、( )时,南京就可能生产云锦了。(A)(a)刘宋 (b)隋代(c)唐代 (d)宋代10、江苏地方戏有( )。(A)(a)扬剧、淮剧、锡剧、沪剧、淮海剧、苏剧、白局等。(四)简答1、可以从哪四个方面来认识文化的概念。(P2)本书所讨论的“文化”,力求古今贯通,中西汇合,侧重于以下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物态文化,或称“物质文化”。所谓“物态文化”,是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所构成的,包括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器具,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也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第二个层

7、面为制度文化。所谓“制度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成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各种组织形式所构成的。制度文化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等。第三个层面为行为文化。所谓“行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往往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出现的行为规范。第四个层面为心态文化,或称“精神文化”、“社会意识”。所谓“心态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综上所述,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

8、心态文化等各个层面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推动,构成了完整的文化结构。2、简述江苏经济文化的基本特征。(P9398)(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形成经济优势。(2)善于把握机遇,发展区域经济。(3)大江南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4)经商意识相对淡薄。(5)负重运行。3、江苏洋务教育对江苏教育有什么作用。(P135)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1)洋务教育的发展,促使江苏出现了兴办新学的热潮。(2)洋务教育在江苏的第二个成果是,促进江苏实业教育(即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3)洋务教育在江苏的第三个成果是,促进一批教会

9、学校的建立。(4)洋务教育在江苏的第四个成果是,促进江苏师范教育的蓬勃发展。4、江苏园林的基本特点。(P357)(1)宅第园林较多。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隐逸的世风。二是经济实力的雄厚,便滋生了享乐主义的思想。(2)石头文化丰富。石头在园林建设中,有这样几个作用:第一是单独供人欣赏。第二是供建筑假山用。第三是做步石、台阶、石几、石凳、石桌等等,既有实用价值,又可以作为园林小品,增加园内的景观美。(3)精巧秀丽的建筑风格。5、简述江苏传统文化经历的四次南北文化大交流(1)永嘉之乱与晋室南迁。(2)唐代的安史之乱。(3)两宋之交的靖康之变。(4)明初迁民云南和移民“填实京师”。(五)论述1、举例说明江

10、苏传统文化的特征。(P10)(1)江苏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水文化、智者文化,长于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2)江苏传统海洋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富有活力,心理开放。(3)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重心同步推进。(4)其四,善于“通变”,富有“日新其业”的创造精神。(5)江苏区域文化具有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6)以上要点10分,举例说明8分。补充:选择题1、“两江”指江苏和安徽。(B)2、南京秦淮河的取名与秦始皇有关。(A)3、“淮左名都”指扬州。(A)1、请简述科举时期的江苏教育文化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为我国科

11、举制度之始。科举制度的建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和影响。从此以后,科举进身便成为士子所竭力追求的理想前程。应试教育也成为官学、私学的主要形式。隋唐时期,江苏的经济繁荣带来了文化教育的大发展。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诏诸州县令置学,江苏地方官学有了迅速发展。学、县学相继兴办。教学的内容比隋代有所扩充,学生的名额也大为增加。与此同时,私学也发展得很快。宋朝建立以后,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给江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北宋时,曾三次兴学。第一次在仁宗庆历年间,第二次在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第三次在徽宗崇宁年间,书院在当时也有较大发展,江苏最早建立的茅山

12、书院,是宋初全国六大书院之一。此后,书院便遍及江苏各地。宋末元初,由于战乱频繁,书院毁废甚多。元顺帝时,书院相继恢复,且又新建了一批,但仍不及宋代规模。元代教育的创新举措,是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民学习的需要,兴办了社学,实行官办、民办相结合的形式。江苏各地农村创办了大批社学。明初,为了适应科举制度的需要,政府规定府州县学生员名额增至为府学40名,州学30名,县学20名,洪武十五年,将南京国子学改为国子监,规模宏大,到永乐二十年(1422年)生员达9972名,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学校。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迁都北京,虽然在北京设立京师国子监,但南京国了监仍然保留,称为“南监“且规模超过北京国子监,

13、明代仍沿袭元代的作法,大办社学。明代初期对书院不甚重视,中期以后,由于官学腐败僵化,书院才又逐步发展起来,在恢复新建的书院中,东林书院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揭发宦官罪恶,成为当时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明代西学东渐,传教士利马窦,汤若望等均于明代来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文明。在教育方面,徐光启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主张突破陈规,中西贯通,他的科学教育思想对清代后期的洋务运动及近代的科学民主思潮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清初,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经济、教育停滞不前。康熙即位后,励精图治,国势复振,教育事业也逐步恢复和发展,地方官学也已恢复。到雍正,乾隆两朝,增设了县学。由于官学与封建科举制度完

14、全结合在一起并成为科学制度的附庸,因此,在教育的普及、学术的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已大为削弱;而清代江苏的书院则比较兴旺,康熙后各朝均有所发展。书院的布局进一步由南向北,由城及乡遍及全省各县。清代江苏私学也相应发达,各地都有一批著名的学者从事办学活动。爱国学者顾炎武,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有极其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2、请简述江苏书画艺术的发展。(一)江苏的绘画艺术六朝时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绘画史上画家辈出的时代。画学之独立,当始于魏晋时期,由于战乱之频仍,清淡之风相尚,“其时画家,要皆能作带宗教色彩之图画,其最著者,吴有曹不兴,晋有卫协”。因曹不兴善画人物衣纹折皱,绘画史

15、上有所谓“曹衣带水、吴带当风”之说。卫协的画风对大画家顾恺之影响很大,顾恺之世传有“三绝”之誉,在江南画家中,堪称画圣。南朝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繁盛时期,江南画家以顾恺之为宗,以人物佛像画为主,兼及山水,花卉,为后世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格调和韵致上,也大致确定了以传神为美,重在抒情写意的基本美学风貌。这是江南画家对中国绘画史上重要贡献。南朝画家中,刘宋的陆探徵人称“一笔画”,或与顾恺之并称为“顾陆”,号为“密体”。紧张增繇人物画,号为“张家样”,与吴道子并称“疏体”。汉魏以后,以今南京为中心,出现了一个南朝画派,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无论人物还是山水,说我国传统绘画成熟于南北朝时

16、期是没有问题的,江苏绘画则对中国传统绘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便是后世之画分南北宋,也可以追溯至此一时期。唐代政治中心在长安,著名画家中多为北方人士,然江苏绘画也在南朝绘画基础上不断发展。特别是南唐的绘画,是金陵画史上,也是中国画史上一个繁盛的时期,唐代画家中,值得一提的是张和王洽。相传张能双手握笔,同时作画,人称“双管齐下”,王洽酒酣作画,将墨泼于绢素,随其浓淡形状,用手抹之,画出山石云水,号称“泼墨”。南唐中主李提倡绘画,在金陵创立了翰林图画院(又称翰林图画局),史称“南唐画院”。于是一大批有才华的画家群集于此,一时形成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南唐花鸟画家当以徐熙最有代表性,南唐山水画家中,当首推董

17、源和宗董而又能出新的巨然,时称“董巨”。两宋画家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南宋淮阴人龚开。总之,五代至两宋,是中国绘画史上诸体咸备,名家辈出的时代。元、明、清三代画艺精进,高潮迭起,与承被此一时期的流风余韵有关系。元明以降,吴门画派渐次崛起,江苏绘画进入了黄金时代。元人画迹,趋重种逸,尤一以山水画为极盛。说到元人山水画,则不能不首推“元四家”:黄公望传世画迹主要有富春山居图,倪瓒传世画迹主要有雨后空林图。中国山水画至元代已臻于炉火纯青,其特点是重内蕴而轻形质,便是文人画旨趣之要义,继“元四家”之后,入明而卓有成就的江苏籍画家有王履、王绂及夏等。明中叶前后,吴门画派继元四家而兴起。所谓吴门画派,乃指从明

18、代成(化)、弘治以降,直至万历之初,差不多百余年间出现于苏州地区的画家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大家,又称“明四家”,而开山人物,则是沈周(石田),直至明末清初,吴门画派流风余韵尚在。在吴门画风影响之下,明清两代江苏绘画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局面。清代江苏画家著名者不胜枚举,“江左四王”一一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都是今苏州地区人,再加上吴历及恽寿平则被称为“清六家”。清代的江苏绘画,有两个重要的流派,一是“金陵八家”,一是“扬州八怪”。金陵八家是指明末清初南京的八个画家“龚贤、樊圻、高岑、邹吉、吴宏、听欣、谢荪、胡,其中成就最高者龚贤。”扬州八怪“是指乾隆间在扬州以卖画为生

19、的八个有代表性的画家: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郑燮、李方膺、罗聘。其中,郑燮是最有代表性的。太平天国时期,江苏也出现了一批出色的画家。其中虞蟾、陈崇光以及虞谷和尚等,比较有代表性。最早以代表清代画派而风行天下者,山水画无非娄东、虞山二派。而“金陵八家“画风或承浙派,或类松江、华亭,也与明四家,元四家渊源有自,且间亦融入了娄东、虞山笔墨。花鸟人物,扬州画派重写意的画风影响甚巨,金农、郑燮为特出。可知江苏绘画在清代画坛上几成左右之势,占据着主流的地位。晚清,民国以来,中国画主要承袭传统,“四王”及“八怪”的画风不衰,同时西洋画法传入,画坛遂三分天下,即海派、京派及岭南派。现当代江苏著名大画家

20、更多了,如徐悲鸿、傅抱石等。总之,与古代绘画史上情形相仿佛,江苏绘画自明清以来,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举足轻重,波及画坛,一直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江苏的画论:在汉高祖之孙淮南王刘安(前179一前122)幕客所编的淮南子中,其中的画论部分,尽管还不够系统,却有不少思想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深刻的影响。顾恺之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圣”,同时又是一位有建树的,对后世绘画理论产生过深刻影响的画论家,他传世的画论著作有三篇:魏晋胜流画赞论画和画云台山记。六朝绘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较秦汉绘画,演进之迹甚明。除了绘画成了画家的自觉意识之外,画种的分门别类及画派的初步形成,都始于这一时期。纵观

21、古代画论,江苏画家和画论家历代不乏有创建,有贡献者。特别是宋元之后,江苏绘画渐渐处于领风气之先的地位。因而在绘画理论方面产生深刻影响的画家,画论家就不胜枚举了。如元四家之一黄公望的写山水诀,元末明初画家王履的华山图册。中国画论至宋元时,由形神论而及于理趣说。明清两代江苏画家有突出建树的颇多,如吴门画派中的文征明,对传统画论中的形神问题作了深入思考,标举“作家士气咸备”。王世贞提出的“实”与“雅”相对的说法,亦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明清江苏画论家对于形神关系,意趣趋向以及画家在创作中的主观作用,绘画的技巧方法和品流标准等中国画学基本问题,都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成为这一时期画论的主力军。总之,江苏画论

22、,有功于中国画坛的学者多多。六朝时领风气之先,元明后居于主流,便是近现代,居要席者亦不在少数。(二)江苏的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相仿佛,江苏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大致说来,由于曹操建安十年(205年)颁布禁碑法令,南朝因之,从六朝时开始,江南书法渐次以墨迹为主,确立了以“晋韵”为宗的南帖的统领地位。唐宋以降,南方书家自觉意识日趋强烈唐代碑禁解除,南帖北碑,南妍北质的书风呈现交融之势,遂使江南书法风气发生明显的变化。及至元明之后,吴门书派与吴门画派崛起,江南书法便不止是占据要津,而是几占书法史半壁有余。吴门书家影响所及,至今不废。一、六朝至唐宋江苏书法艺术发展概况。1、

2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期。首先,围绕着六朝古都南京,书法艺术的发展蓬蓬勃勃,特别是在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辉煌的书法艺术成就影响之下,南京地区及今江苏省范围内涌现出许多在书法史上有影响的书家和作品,如三国时期吴国书法,独领江南古朴、灵秀、依稀见出江山之助的独特风貌。2、唐代是书法史上第二个辉煌的时代。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崇尚王羲之书,南朝书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时著名书家几乎都是宗法“二王”的,这一时期江苏籍的名家主要有陆柬之、孙过庭、李、张怀瑾、蔡希综、张旭、沈传师等。张旭(今江苏苏州人),他的草书对后世影响极大,被尊为“草圣”。3、南朝到唐,“二王”书法一直是正统书法的主

24、流,所谓“南帖北碑”,唐代南方书法(或称南帖)沿“二王“余绪,多有拓展。南唐以来,南京地区及江南的书法艺术,进入了又一个高潮期。4、如果说,唐代书家对书法艺术的法则和艺术地位明确地加以确认,从而造成了一时期书法艺术的辉煌,那么,宋人在唐人的辉煌面前,考虑得最多也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如何在书汉艺术中体现书家的不同意趣,张扬个性,即“尚意“。苏、黄都是新型书风的开拓者,米芾也不例外。二、“吴门书派“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吴门书派的形成,可以上溯至元代。元代江苏书法家主要有袁易、龚、张南、柯九思、倪瓒等人。宋元江南书法,承六朝至唐余风,又得江南山川风物之肋,直接开启了明代盛极一时的“吴门书派”。所谓吴门书

25、派,乃是指承明初“三宋二沈”书风,继以沈周、吴宽以及沈周弟子文征明等为代表的书法流派。由于文征明弟子甚众,吴门书派陈容强大。吴门书派大盛于明中叶,波及于明末清初,在书法史上影响巨大而又广远。明初时,苏州地区的书家就已相当活跃,其中成就较高的有宋克,接着又有徐有贞等,均可称为吴门书派先驱。明初书风承宋元余绪,以复古为主,尤以赵孟影响最深,且为帖学笼罩,建树未多,唯行草繁盛,简牍之美,直欲超越唐宋。行草这外,小楷成就亦可观,篆隶则不逮古人。明初“三宋二沈”,实为继轨前代,沈周、吴宽等出,力追古人,气格渐高。及至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出、及由子昂上窥晋唐,得与元人争胜,这就是所谓吴门书派的兴起。总的看来

26、,吴门书派几乎贯穿有明一代,是明代最大的书法流派,也是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流派。就祝、文、王三家而言,风气相尚,家学承续。书法世家对吴中书法的繁荣,发展贡献很大,文氏家族不必说,五世而不斩,王宠女王也“书肖其父”,不能不说是书法史上的佳话美谈。吴门书家师友承传,蔚然成风,易代亦不衰,推动了群众性书法活动,此风至清代仍势头不减。清初江苏籍书家名者有吴门后劲,“四王”之首的王时敏、以及由明入清的书家宋曹、徐枋等。吴门书风的影响还不止于清代前期,只是影响流变的显与隐的问题。说它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是没有问题的。如吴门书家往往都同时又是画家,将绘画笔墨意趣融入书法,是吴门书家一个突出的特点,至今

27、江苏书画集于一身的艺术家亦不在少数,这其实也是吴门派(包括书派和画派)的影响所在。三、江苏的学者书法与书学理论江苏书法艺术的发展,除了历代书家的书法艺术实践之外,在理论上也有突出而重大的贡献。纵观江苏历代书家,多为文人学者,且往往诸艺集于一身。然而,江苏学者书法为一代之盛,还得要以清代为最有代表性。其中又以段玉裁最为典型。康、乾时期著名的江苏籍书家还有“金陵八家”中龚贤,“扬州八怪”中的金农、郑燮以及蒋衡、钱维城、王文治等。嘉庆以降,阮元倡碑学,书风渐变。书家多以篆隶作书,复古潮流日盛。此时江苏籍书家名显者有孙星衍、钱泳等。晚清至近现代,吴大,李瑞清等,领清代书风余脉;于右任、陈含光等继轨而起

28、;胡小石、林散之等振拔于后,代有书法大家,可谓层出不穷。江苏书论,在中国书论史上也不乏大家,建树颇多,几乎一直占有主流地位。从传为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笔阵图后,到唐孙过庭书谱,张怀书断,乃至宋朱长文的墨池编,江南地区书论传统绵延不绝,且历代皆有重要著述。到了明代,江苏书论更加繁荣。朱理存编著了珊瑚木难、书品等,虽体例有异,却擅于考证,长于品题,多有功于书学。董其昌、李日华各撰两卷,合刻为一书的书画眼,杂论法书碑帖,多有卓识,一向为书家及书论家所推重。此外,王世贞的王氏书苑古今法书苑赵宦光的寒山帝谈张丑的清沙书画舫等,都是书学史上著名的书论著作,在吴宽、都穆等人的集中,也都有论及书法的文字

29、,书法名家中如祝允明、文征明、李流芳等,皆有专论和评论书学的文字,这与明代吴门书家的创作实践几乎是同步的。因此,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相辅相成,促进了明清两代江苏书法艺术的空前繁荣。概括起来,江苏历代书论的贡献的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确定了书法艺术中“意”的重要地位,即突出了“意在笔先”,以意取胜的书法创作原则,它贯穿着整个书论史。第二,在笔墨技巧方面强调线条质量,为书法艺术美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第三,在确立书品的审美标准,将书法艺术鉴赏引向深入方面,江苏书论家,特别是张怀的贡献是巨大的。3、举例说明江苏园林是如何创造意境美的园林意境美,是园中各种布局相互配合的结果。也就是说,园林意境是整体

30、生成的。园林意境整体生成的艺术性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通过空间关系的处理,形成虚实结合的动人意境。园林空间设计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加强空间感。这种空间感,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的。如若这个有限的园林空间,能够暗示一种更大的空间存在,能引起人的各种情思,就有一种意境的美。为了创造这样的空间意境美,必须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虚是无,实是有。如果能从实体空间中见出虚有的空间,或者能从虚掩的空间中见出实有的景物,意境那可生成。如江阴澄江镇的适园,以假山为主,假山之南,有三叉形小湖一一镜湖,绕湖三面均是亭、轩、廊、榭。镜湖东南设映湖亭,亭中嵌入巨镜一面,园中景物,均倒映于镜中。虚实结合,使浮想联翩。

31、就在这种若有若无的朦胧感觉中,游客立刻体会到一种有中见无,无中见有的哲理意蕴,意境就生成了。第二、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使游客能在有限的空间中见出无限,感到意味无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园林建设的整体设计方案中,艺术家常常采用障景,隔景和曲折多变的布局。利用景物的藏与露的关系,处理单个视场或多个视场,不但可以使空间增加,而且可以增加含蓄性。最常用的手法,就是通过遮蔽,使人出其不意,产生惊喜,从而觉得意味无穷。通过加强空间的层次感,可以形成园林意境。园林建设,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背景层次、中景层次和近景层次,如苏州鹤园东立面,就有明显的三个层次:住宅的侧墙形成背景层次,游廊与水榭形成中景层次,近处

32、建筑物则形成近景层次。由于层次分明,就显得很有节奏感。曲折多变的设计,也是增加有限空间的好办法。如扬州的小盘谷,有曲尺形的花厅三间,绕至厅后,忽然境界开阔。小盘谷以英石叠成的假山,山洞曲折多变。游客进谷口,沿着山洞盘旋,入小庭院,经游廊,登山顶。山顶建有风亭,立于风亭之上,观赏全园风光,境界全出。第三、通过水面渗透,创造出不尽之意。这也是园林意境生成的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造园专家利用水的审美特性,来设置水景,创造园林的意境美。如常州的近园,在中部“鉴湖一曲”立英石假山一座,高4.2米,气势磅礴,有此一隔,水就平添生气,形成“一夕则江湖万里之势“,使带状水系曲折回环。也能造成不尽之意。如苏州环秀

33、山庄的水面,就显曲折状,且有部分贯穿于山石之间,很有幽深的感觉。第四、通过借景,框景,对景等艺术手段,创造诗情画意。园林建设,非常讲究借景。通过借景手法,可将园外景致巧妙地组合到园中来。这样就突破了园林的界限,扩大了园林的空间,增添了园林的景色,例如无锡的寄畅园,它位于惠山之东,东南与锡山相邻。这个地理位置,为借景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利用各种形状的框景,选择,摄取优美的空间景色,可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形成意境美。如在苏州拙政园中,由“晚翠“圆洞门北望雪香云蔚亭,真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对景是园内一定空间彼此相对的景物,互成景观,相映成趣。例如苏州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位置突出正面临水其余三面都

34、有对景。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园林意境的生成,所依靠的因素是很多的。例如借匾联来启发游客的联想,从而促成园林意境的诞生,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网师园中有诗月亭一座,亭中有楹联一幅,为韩愈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横匾为:月到风来。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迎风赏月默诵韩愈的诗句,倍觉月明风清,盎然的诗意,油然而生矣!4、请概述江苏菜系的特征。关于菜系,有四大菜系说(即鲁菜、川菜、苏菜、粤菜),八大菜系说(即鲁菜、川菜、苏菜、粤菜、湘菜、闽菜、徽菜、浙菜),十二大菜系说(即四大菜系加京菜、沪菜、闽菜、湘菜、鄂菜、浙菜、皖菜、秦菜)等几种说法,无论菜系怎么划分,苏菜都占据其中重要的一系。江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35、,水产禽蔬非常丰富,为苏菜的发展提供了优厚的物质基础。江苏菜系由扬州、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几个地方风味菜构成。江苏菜系总的特色是烹制河鲜、湖蟹、菜蔬见长;以炒、熘、煮、烩、烤、烧、蒸为主要烹法;擅长炖、焖、煨、焐;刀法富于变化,制作精细;强调突出本味,善用调料增色,或用配料加色;讲究清鲜淡雅,注意时令的变化,具有鲜、香、脆、酥、嫩等特点;造型美观,达到了色香味形俱佳的艺术境地。第一章 江苏文化特征一、江苏文化的界定1、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认识文化这个概念:第一个层面是物态文化,或称“物质文化”。第二个层面是制度文化。第三个层面是行为文化。第四个层面是心态文化,或称“精神文化”、“社会意识

36、文化”。2、“江苏”的界定(1)江苏省的名称,始于清代康熙六年(1667年),取江宁和苏州二府的首字组成。(2)在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江苏分属于九州中的徐州和扬州,二州大致以淮河为界。(3)江苏春秋时分属于吴、楚、宋,战国时为越、楚、齐的一部分,后归属楚国。(4)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江苏分属于46郡中的会稽、东海、泗水、九江和琅玡等郡。(5)汉代国郡并行,江苏分属于扬州、徐州刺史部和吴楚等诸侯国。(6)三国时,今苏南、苏北分属于孙吴和曹魏。(7)西晋初,今江苏境内的长江以南属扬州,长江以北主要属徐州。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建康(今南京),但长江以北控制力不够,陈时基本属于北齐、北周。(8

37、)隋文帝统一后,江苏境内分置苏州、常州、润州(今镇江)、扬州、楚州(今淮安)、海州、徐州。(9)唐时江苏分属于全国十道中的河南、淮南、江南。(10)五代时,江苏先后属吴、南唐、吴越等国。(11)北宋时,江苏分属两浙路、江南东路、淮南路和京东西路。(12)南宋时,江苏分属两浙、江南东和淮南东路等三路,金人领有的淮北分属山东西路和山东东路。(13)元代时,江苏长江以南属江浙行省,以北属河南行省。(14)明代,今江苏境内分置应天府、淮安府、扬州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徐州府等。(15)清代时,清初改南京为江南省,康熙六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和安徽两省,江苏简称苏。(16)1928年以后,上海市划为中央

38、直辖市。1949年,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长江为界分置苏南和苏北两行署区。1952年,重建江苏省,撤消行署,南京改为省辖市。今江苏省设南京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连云港、徐州、淮阴、宿迁、盐城、扬州、泰州等13个直辖市,分辖64个县(市)。3、江苏的文化组成吴文化有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型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现紧靠太湖的苏、锡、常地区为中心地带。金陵文化或称“宁镇文化”。宁指今南京市,镇指今镇江市(唐代时亦称金陵)。以三国吴先建都京口(镇江)后移都建业(今南京)为契机,以江淮方言与晚方言的并存互融为语言文化的特征,以今南京、镇江为中心地带。维扬文化截庾信哀江南赋“

39、淮海维扬,三千余里”句为名。明代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素有“淮左名都”之称,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徐淮文化或称“楚汉文化”。以项羽西楚王国和西汉帝国巍巍雄风为地域文化的标志,泛指江苏徐州、淮阴、宿迁以及连云港、盐城的部分地区。苏东海洋文化苏东有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线,由此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今南通、盐城、连云港的海岸区域。4、江苏传统文化的特征(1)水文化、智者文化。长于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处声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2)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富有活力,心理开放。(3)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重心同步推进。(4)善于“变通”,富有“日新其业”的创造精神。(5)具有

40、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5、江苏传统文化经历的四次南北文化大交流(1)永嘉之乱与晋室南迁。(2)唐代的安史之乱。(3)两宋之交的靖康之变。(4)明初迁民云南和移民“填实京师”。这四次大交流,虽然究其原因或是社会动乱,或是外来侵略,或是帝王的强权政策,但是实际效果却使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因而使江苏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6、周边地区文化对江苏地域文化的影响(1)越文化影响吴越同族(2)齐鲁文化影响史前徐淮和齐鲁同属一个文化系统。(3)徽州文化影响徽商对维扬地区商业文化影响很大。第二章 江苏文化沿革1、1993年,南京市东郊汤山葫芦洞发现大约30万年的“南京猿人”的两块头骨化石,这是江苏

41、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址。2、春秋吴越文化(1)春秋中期,吴王寿梦以邗邑(今扬州)为政治、军事中心,自称邗王。后吴王阖闾任用伍子婿和孙武,破楚克郢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2)勾践败夫差灭吴,范蠡在今脑筋长干里筑越城,为南京古城的雏形。(3)楚怀王灭越,吴越之地成为楚地,江北彭城之西为西楚,彭城以东至江南吴邑为东楚。3、秦汉广陵文化(1)方士徐福领童男女入海求仙人和不死药不返。1986年赣榆县发现“徐阜村”为徐福故里,有人考证徐福就是日本开国皇帝神武天皇。(2)秦始皇三次东巡途经吴楚,见金陵有帝王之气,于是改金陵为秣陵,凿钟阜,所开河道称之为“秦淮”。(3)项羽(今宿迁人)灭秦,自立为西楚霸王,

42、都于彭城。刘邦(今沛县人)败楚,建立西汉王朝。江苏境内最有名的侯国是广陵(今扬州)的刘濞。(4)刘向编辑楚辞。枚乘七发为汉大赋首篇。4、六朝江东文化(1)从公元220年到589年,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定都,史称“六朝”。因长江在安徽一带呈南北流向,江南一带古称江东或江左。诸葛亮认为秣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业之宅也”。(2)永嘉以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3)南朝时江南形成山墅经济和寺院经济。(4)数学家祖冲之“祖率”。(5)玄学大畅,道教兴起,佛教逐渐兴盛。(6)沈约发现四声。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齐朝刘勰著文心雕龙,梁朝钟嵘著诗品。(7)东晋“二王”王羲之、

43、王献之父子(建康人);顾恺之(无锡人)“才、画、痴”三绝;绘画受印度佛教艺术影响,间接受希腊影响。(8)南朝南京栖霞寺千佛岩佛雕。5、隋唐扬州文化(1)江淮比中原安定,经济繁荣,特别是安史之乱后江淮文化日益发达,“金陵合稽,文士如林”。(2)此时最有名的商业城市是扬州,时人称“扬一益二(成都)”。(3)扬州大云寺(今大明寺)和尚鉴真东渡日本。(4)刘知幾史通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杜佑通典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扬州人李善文选注推动“文选学”的形成。(5)扬州人张若虚春江好月夜“压倒全唐”;张继枫桥夜泊写苏州;刘禹锡扬州遇白居易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杜牧写扬州繁华“二十四桥

44、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李白千古名句“烟灰三月下扬州”。(6)大书法家张旭是苏州人。6、宋元江淮文化(1)北宋时淮南、江东是全国提供财富最多的地区,“苏常熟,天下足”。(2)元代松江黄道婆从海南岛回到家乡乌泥泾,传授新的纺织工具和技术。(3)江南“江东纸”被誉为“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4)宋代通泰盐业发达,元代时扬州盐商富甲天下。(5)沈括梦溪笔谈。(6)海陵(今泰州)人胡瑗“苏湖教法”。7、明清江南文化(1)明永乐北迁后,南京为留都,今江苏属于南直隶。清初,今江苏隶属江南省,今安徽地称“上江”,苏沪地称“下江”,合称“两江”。(2)明郑和下西洋;江阴人徐霞客徐霞客游记研究喀斯特地貌比

45、西方早一百多年;上海人徐光启农政全书。(3)明代东台人王艮创立“泰州学派”,提出“百姓日用即道”;无锡人顾宪成撰写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4)兴化人施耐庵水浒传,淮安人吴承恩西游记,客居南京的吴敬梓儒林外史,苏州人冯梦龙“三言”。三言指的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5)吴江人计成园冶。8、今现代文化(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2)1853年1864年,太平天国在南京。(3)1860年,李鸿章建立上海洋炮局,后扩建为金陵制造局,开江苏近代工业先河。(4)甲午海战后,张謇在南通等地兴办民族工业。(5)吴县人冯桂芬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外语学校)。(6

46、)1909年,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在苏州创办“南社”。(7)清末江苏仅有两江高等师范学校等三所大专院校。(8)30年代,陶行知在南京创办晓庄学校,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既学校”。第三章 江苏语言文化1、江苏地域语言的三次中原化(1)公元前11世纪勾吴国建立,出现渗入雅言的夷越语勾吴语。(2)永嘉之乱造成的中原汉语大规模南移形成了“金陵音系”南北朝时南朝通语,唐人与日本人称“吴音”,也称“晋语”,齐梁沈约发现的四声依据是金陵话。(3)靖康之难后,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形成江苏境内方言三分基本格局吴语,江淮语,徐州语。2、明以后,“官话”是以江淮方言为基础语言,以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白话小说为其

47、语法楷模的市民社会语言。3、研究者将江苏境内的方言分为4个板块:苏南吴语区、江淮语区、中原官话区、胶辽官话区。第四章 江苏经济文化1、江苏新石器时期马家滨文化遗址发现我国最早的粳稻。2、江苏粮食作物两大品种是三麦和水稻。3、清代苏南已经开始试种双季稻,一年三熟。4、近代张謇在南通海边大规模围垦。5、江苏经济作物有棉花、蚕桑、茶。近代通州、如皋、海门三县几乎全部种植棉花。6、江苏冶炼主要是铜铁。近代机械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无锡、常州、南通。7、春秋战国以后,江苏制盐业始终发达,清代两淮盐商集团与山西的票商、广东的行商形成全国最有经济实力的三大商业集团。8、刘宋时,南京就可能生产云锦了。9、明清全国丝织业的三大城市是:杭州、苏州、南京。10、扬州也是唐代生产唐三彩的基地之一。11、宋代宜兴紫砂陶就已经著名,如东坡壶。12、江苏经济文化的基本特征(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形成经济优势。(2)善于把握机遇,发展区域经济。(3)大江南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4)经商意识相对淡薄。(5)负重运行。第五章 江苏科技文化1、农业科技(1)江苏是水乡,许多地名含水,如江阴、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